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_第1页
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_第2页
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_第3页
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_第4页
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关注中国经济法的外乡资源一、关注经济法外乡资源必要性关于法律对于社会的作用,学者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乌托邦式的所谓“理性建构主义〞,另一种则较为保守,认为法律无法塑造经济,只能立足传统与现实经历,作局部改进。这两种思路均有可取之处,法律的开展既要考虑外来先进文明的先验逻辑,也应考虑本国传统的经历历史,但是对于经济法这一门新生的具有现代性的法律科学,在中国并不是传统文明演进的结果,因此,借鉴外来资源比其它传统的法律部门显得更为迫切,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法不存在外乡资源。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他们在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经济法作为一个历史*畴,并非凭空产生,应来源于现实,又运用于实践无论经济法这座大厦建构的如何高大雄伟,其根基应落足于社会现实,否则,割断了与历史、现实的联系,经济法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首先,人类社会法律现实的多样化决定了任何一种模式的法律制度不可能具有“普适性〞。法律现实即整个法律制度确实立,包括法律理论研究与立法、司法实践所赖以存在和运作的社会现实,包括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背景,还包括一国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诸多要素。法律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的差异性,涵盖了法律形式、法律运作、法律价值、法律精神等等的差异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实,例如东方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权利本位,东方的礼教、**主义与西方的理性主义,等等这些构成了东西方法律现实的纷繁复杂现象,既使在东西方内部的国家和地区,法律现实也非千篇一律。而法律并非是脱离现实,孤立自在的本体,要立足于法律现实,同时也要对法律现实进展指导与规制。所以,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均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而实际上,“西方法律制度仅仅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调节与安排,这些制度只有放在这些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够理解并加以评价,而决非处于法律进化的高级阶段〞。因此,在借鉴他国的法制经历时,关注本国的法律现实,重视外乡资源,有着特殊意义,经济法也不例外。其次,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开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开展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时期,传统民商法、行政法制度框架被不断突破并逐渐演变至最终独立的过程,其产生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根底,是一个自发式的水到渠成的过程,经历了上百年的渐进历史。而中国经济法生于改革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法律制度与其所植根的现实土壤-市场经济是同步开展的。在方案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民商法也无法生成。因此,中国经济法并非为弥补民商法之缺乏而出现的,而是与民商法同时上马,立法活动与研究才得以展开。中国经济法产生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与西方经济法相比,中国经济法的根本品格应沿着变革政府职能,规*政府经济行为这一思路去塑造。这使得中国经济的动机与需求,功能与地位与西方经济法有不同之处,而简单的法律移植则难以顾及这些差异,因此,中国经济法的开展有着自身开展的规律性,必然要立足于中国的外乡资源与现实土壤。再次,经济法是一种具有显著“回应性〞特征的法。法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反映经济根底,而经济法更是与一国的经济开展和国家政策严密相联,这种严密度是其它法律部门无法比拟的,这种特性正是经济法“回应性〞的表达。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经济之法,必然与经济同步开展,尤其对于中国而言,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变动反映更为灵敏和迅速。每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也会使经济法受到影响。对于这样一种具高度“回应性〞的法,过分依赖兴旺国家的经济法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取的。二、对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的反思笔者认同一种观点,即中国的现代化是属于外发型的,是外部刺激引发或外部力量直接促成的传导性的社会变迁。表达在法制建立上,则是一种“变法〞式的。或者说“政府推进型〞的法制现代化过程。而西方社会与法律的现代化过程则是一种“自发式〞的,是经过几百年的逐渐积累与演变的渐进过程,则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一过程,移植西方的理论成果和立法模型可能是一种本钱支付更少的途径。但是当这一思路演变成一种高昂的热情时,所导致的是西方法的“偶象化〞或“神化〞,急迫与焦燥心理由此产生,“现代化〞被偷换为“西方化〞,企图通过“移植〞和“西化〞,来“多、快、好、省〞地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法制建立的非理性由此产生,经济法作为法律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也难脱此命运。经济法产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之中,开展至今已有二十余个春秋,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一方面经济法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另一方面经济立法积少成多,这是在法制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经济法开展的两个重要表征。但是透过外表的繁荣,我们仍可以看到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不成熟,经济立法的非理性弊端。究其根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处于世界一体化的文明进化环境之中,理论研究与立法活动不可防止地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和冲击,使理论研究与立法活动呈现出“焦躁〞倾向,过多地纠缠于外来资源的介绍与模仿,缺少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土壤,针对经济法外乡资源潜心求证的精神。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的经济法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大量的经济法教科书与专著不断出版,经济法理论研究论文纷纷见诸各大报刊杂志,这一切昭示着经济法理论研究的繁荣。从80年代初的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地盘〞之争,到经济法的独立,以及经济法各方面理论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经济法理论经历了艰辛而坎坷的历程,经济法学者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法理论研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法理论关注外来资源过多,而关注外乡资源缺乏,重视东西方经济法的共性过多,而重视中国经济法个性缺乏。在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起之时,西方兴旺国家的经济法理论已趋于成熟与完善,因此,借鉴西方经济法理论研究之成果无疑是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必经之路,当然也无疑是一条略为轻松和支付本钱较少的路径。况且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法理论所植根的“经济法现实〞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政府权力的硕大、民商法的缺位,市场根底的薄弱,这一切都与现代经济法原理相违背,这无疑成为学者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理论研究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学者们的各种论著中看到的往往是对价值、本位、体系等宏观论题的青睐,而缺少对于中国经济法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例如,对于中国目前一些改革的热点问题,经济法学者三缄其口,惜墨如金,如电信业改革中的法律问题,四大商业银行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法律问题等等。此外,学者们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缺乏依据中国的外乡资源潜心求证的精神,往往是“立法一出而应者云集〞。例如,1993年公司法出台后,学者们纷纷从纯理论的角度宣扬西方公司制度的优点,梦想着国有企业向公司制转轨从而建立起类似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反观现实,企业对此却并不热心,改制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挂着“公司〞的牌子,实行的却是老一套的运作模式。这种缺乏对外乡资源进展“回应〞的经济法理论恐怕只能成为空洞而虚幻的“空中楼阁〞,难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模式下,“加强经济立法〞成为人们触目可见,耳熟能详的命题。中国经济立法的速度之迅猛,数量之庞大,堪称中国立法史上的一次空前运动,中国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建构起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立法的激进论开场鼓噪,激进论者的理论根底就在于市场经济是世界**的,如果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西方国家就是现成的“样板〞,立法的“拿来主义〞由此产生,追求数量与规模的扩*成为时尚。1992年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经济立法的根本任务,七届人大于1992年通过的法律法规共16件,其中经济立法6件,国务院发布或批准的法规性文件84件其中大局部为经济法规。1993年八届人大共通过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3件,共中经济法方面12件。八届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12月召开座谈会,确立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该规划共列入立法工程15件,其中列入第一类法37件。1994年八届人大又通过经济法律20件,至此,经济立法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蔚为壮观的景象。然而,法制现代化决不仅仅意味着引进西方法制经历,立几个法就能解决问题,假设无视这个法律产生的社会需求、文化底蕴,而仅将其结果“移植〞到异质社会中,法律必将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毫无实际效用。我国目前这种片面追求数量与规模的立法方式往往使经济法的外乡性难有表达,故而导致经济法的“货不对路〞,从而无法产生预期效益,实效性无从表达,一部破产法在中国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的为难境地足以令人警醒。如此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土壤的经济立法往往沦为一种逻辑上的精品(抑或连逻辑精品都算不上?)。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立法一直表现为“早日建立市场经济〞而进展的“应急性〞立法,往往无法考虑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况且,许多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出台,均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尚未经过成熟的市场考验,大多是援引或借鉴西方经济法律制度中的*些现成内容,难以在短时期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现实条件相吻合。例如,中央银行通过降息来刺激消费增长是西方政府常用的经济杠杆,但中国在短短两年内,连续七次降息,消费仍然未被拉动,储蓄率仍然逐步攀升。究其根源则是由于我国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与目的性存款所占份额过大的这种存款构造决定了降息这种刺激消费的策略难以发挥作用。三、中国经济法外乡性要素分析有学者指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难以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寻找到开展的土壤,诚然,假设无外来文明的冲击,我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无法演绎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但是,“研究历史只是借助外乡资源的一种方式,但外乡资源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之中。〞因此,我们应探究经济法的外乡资源到底是什么?中国经济法的外乡资源异常丰富和复杂,但我们至少可析离出几种外乡性要素,这些外乡性要素正是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在中国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这些外乡性要素必然有其自身的转变规律,也必然要求在经济法开展过程中折射出它们的转型轨迹。地位特殊的政府:中国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府几乎掌握着全部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是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首要组织者。无论是过去的方案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目前的市场经济的转轨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自上而下进展的,政府被视为“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政府的经济权力缺少限制与约束。而现代国家理论向我们昭示: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失灵现象。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事无巨细的管制,使市场主体难以拥有独立地位和形成独立意志,市场机制也无从产生。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权力触角应从微观领域全面撤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法开展应以规*政府经济行为为起点。如果说西方经济法是为控制市场失灵,弥补民商法缺陷,而赋予国家一定经济管理权的“管理者管理之法〞则中国经济法则应是为控制政府缺陷,限制政府滥用经济权力,规*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之“管理管理者之法〞。薄弱的市场根底:中国确立市场经济建立目标至今也不过二十余年历史,市场的不完善,不健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方案经济体制的旧有痕迹难以消除。这种缺陷首先表现在微观根底不健全,我国的各类型企业,无论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产权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历史包袱沉重,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作为市场机制灵魂的竞争机制难于发挥作用。此外,由于行政垄断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歧视政策的大量存在,导致市场主体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价格信号,难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这些市场的发育不良现象,在法律上表达为民商法难于发挥正常功能,而经济法所推崇的政府宏观调控也就缺乏作用根底。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说西方经济法的产生是为市场失灵所修的一条“防护之堤〞,则中国经济法不仅要为市场经济“修堤〞,还承担起“疏通水道〞之责任,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法不应走一条“反民法〞或“异民法〞之路,而应为民法创造生存环境,与之相辅相成,共谋开展。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历史上“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传统到方案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人的逐利欲望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而这种欲望一旦在市场经济条件释放,便得到空前的膨胀与*扬,在现实经济生活就表现为权钱交易泛滥,竞争行为失*,伪劣产品横流,因此,在中国市场发育缺乏与失灵现象同时存在,这样,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权威力量来控制这些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中国,这种力量只能来自拥有强大资源的政府,更何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没有一个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