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_第1页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_第2页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_第3页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_第4页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中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经济增长将拉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2021年中国国内汽车保有量3.02亿辆,千人保有量约为216辆,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保有量600-800辆的平均水平。从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居民消费能力和千人保有量来看,我国汽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规模达3.6万亿元,预测2026年规模将突破5.5万亿元。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获得持续增长,2011年到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从19,778.91亿元持续增长到38,800.39亿元,虽然2018年零部件行业规模跟随整个汽车市场出现下降,但2019年又呈现回升态势,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营收规模达36,310.65亿元。随着技术创新,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推进汽车行业调整升级,鼓励研发制造高质量、高技术水平的自主品牌汽车,并对新能源车保持较大的扶持力度,依靠政策红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伴随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凸显。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汽车制造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也不断涌现,并形成了汽零行业自律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汽车零部件种类与数量繁多,且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在技术标准、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家关于汽零制造业相关政策主要分布在汽车产业相关政策中。我国汽车零部件具备不同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内外饰件、行驶系统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部分自主企业技术比较完善,同时依靠一定成本优势,走上之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部件处于成长期,国内优质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产品线和客户端的延伸,逐步进入全球配套体系。而汽车电子行业处于高速增长的导入期。汽车零部件行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滞后,行业内零部件供应商普遍规模较小,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整体技术实力偏弱,中小规模零部件供应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等问题。相对于国内而言,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较强优势,在技术上领先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因此,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在技术上与国外成熟企业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配套零部件行业的成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自主开发设计能力且规模较大的零部件企业和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中小规模零部件企业。通过同步开发、模具设计与开发、工艺制程、规模化生产等能力的强化,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受益于海外汽车品牌和零部件企业国内设厂,是国家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结果。伴随国内汽车销量大幅上涨,中国零部件企业从成本优势转向研发、集成、创新等高质量发展道路,并逐步走向海外。未来随着汽车行业新能源化、智能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望凭借成本、先进制造能力、快速反应和同步研发能力,使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承压受全球疫情影响,叠加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贸易摩擦升级等宏观因素,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根据各厂商2020年汽车配套营收,发布了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德国博世位列第一,前十大供应商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交换了位置。从各大公司2020年汽车配套业务营收来看,受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百强榜中的绝大多数公司2020年营收出现下滑。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具有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实力充足、产业集中度高、全球同步配套的特点;行业内涌现出一批以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德国采埃孚、加拿大麦格纳等公司为代表的销售收入超百亿美元的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研发力量,引领着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方向。前十强企业主要被传统零部件巨头占据,前五强排名有所波动。汽车轻量化对汽车零部件相关的塑料、铜、钢铁、铝、镁、橡胶、玻璃等上游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环保化对与汽车零部件有关的原材料以及中游的发动机、排气系统和变速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汽车电动化和汽车智能化对汽车电池、汽车电子、无人驾驶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游是其原材料相关行业,主要涉及钢铁、橡胶、塑料、电子元件、有色金属及玻璃等;中游为汽车电子、电气系统、车身附件、行驶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排气系统、发动机系统等;下游为汽车整车制造商、汽车经销商、汽车电商平台等。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伴随整车厂起步发展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通常围绕整车生产基地集聚发展。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冀、中部、西南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全行业的80%左右。但是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市场集中相对较低,低端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企业较多。起初,中小企业可以凭借成本价格优势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很多小供应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但行业内的大型厂商可以继续发挥自主创新优势,凭借高端优质的产品逐步扩大在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并购重组,整合产业连锁的步伐,继续向海外市场拓展。总体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有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的趋势。在纯电动汽车中取消了传统式发动机,由驱动电机进行替代。也就是说车辆的所有运动状态(前进/倒车)均有驱动电机实现,由主控单元控制电机在不同的工况下的工作模式。为保证驱动电机正常可靠的工作,在驱动电机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冷却管道等,进行电机温度的检测和实时降温。纯电动汽车中的底盘部分相较与传统式汽车略有不同。其中传动系变化较大,整体结构得以简化。因为车辆是由驱动电机直接进行驱动的,所以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等部件或被取消、或被替代。行驶系基本上沿用传统式汽车的结构和技术,不同的厂家之间也略有差异。转向系最大的特点是统一采用电动助力转向。制动系的整体结构依旧沿用传统式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产生制动助力的真空由独立的电动真空泵产生。在纯电动汽车车身控制部分中,比如常见的信息娱乐系统、中控门锁系统等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而车载网络传输系统相较于传统式汽车增加了与动力电池模块、电机控制器等控制系统的通讯。在安全气囊系统中也增加了与BMS的通讯。除此之外,车身部分发生最大变化的是汽车空调系统。因发动机的取消导致传统机械式空调压缩机失去了动力源,故而由电动压缩机取而代之。而车辆的暖风部分也升级成了PTC加热元件。需要注意的是,该区域内涉及到高压,凡对该部分进行检修时,一定要做好防护、规范操作。在传统车辆中,使用的基本上都是12V电源(大车除外),且该电源是唯一的(部分高端车中有2块12V电池)。到了纯电动汽车的身上,除了12V低压电源系统外,还有一个高压系统,其高压电一般在400V左右,微型车大概200多V,大一点的车都是300~500V之间。而这部的高压电通过逆变器输出后一方面要供给驱动电机进行工作,另一方面经高压配电盒保证其他高压部件(如电动压缩机/PTC加热器等)的供电。从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增长情况来看,预计202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成长空间依然很大。例如汽车三电系统、热管理、碳化硅、玻璃、底盘轻量化等领域。同时,高压化平台、天幕玻璃、一体化压铸等技术将会逐渐渗透。从技术升级的角度来看,上述领域在单车价值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并预计将继续保持这一势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汽车零部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同时,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也是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内汽车生产商不断加强研发和生产能力,国内汽车零部件的产量也将得到提升。同时,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表现也不断提升,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国际扩张铺平了道路。然而,该行业仍存在一定的挑战。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仍然面临着全球竞争和成本压力的挑战。同时,随着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不断加快,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以应对市场的挑战。根据市场调研在线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调研及未来前景展望报告分析,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但仍然需要面对一些挑战。未来,该行业将继续通过不断加强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变化。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随着汽车销售的持续增长,汽车零部件市场也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了更高的发展空间。另外,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也是汽车零部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将汽车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并将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投资力度,以推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此外,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依赖于汽车产业,因此其发展也受到了汽车产业的影响。因此,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以保持竞争优势。中国汽车零部件供需平衡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供给及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本土供给能力有所增强,需求也处于逐步恢复的状态。再从国际形势来看,2020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影响,出口停滞,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2021年汽车半导体短缺现象开始在更大范围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车半导体供货不足的影响,部分车型出现生产延误、减产,甚至停产等问题。截至2021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为15%,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车用芯片进口率高达90%以上,汽车芯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强。综上所述,我国中低端零部件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而高端零部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汽车零部件行业进出口发展良好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创新要素已经形成一定积累,创新环境逐步向好,相关财政和产业政策不断优化、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带动汽零行业在进出口方面逐步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出口方面,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含汽车关键件、零附件、玻璃、轮胎)出口波动幅度不大,除18年出口额突破600亿美元外,其余年度均在550亿美元上下浮动。20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总额超710亿美元,其中,整车出口额157.35亿美元,同比下降3.6%,占比约22%;零部件出口额553.97亿美元,同比下降5.9%,占比约78%。其中,我国汽零部件出口以关键件(主要类别为车架和制动系统,分别出口50.41/49.43亿美元)和零附件为主,主要出口市场为不含中国的亚洲其他地区、北美洲和欧洲。进口方面,2015-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出现较大跌幅,进口额同比下降12.4%;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由于国内需求的强劲拉动,进口额321.13亿美元,较上年微增0.4%。其中,我国汽零部件进口以关键件为主,占比近七成,其中,变速器进口额104.4亿美元,占关键件进口额比重达48%,主要来源国为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整体看,欧洲、亚洲为我国汽车关键件主要进口市场。轻量化,电动智能化打开汽车零部件量价空间通过轻量化、电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机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同时提升自身产品价值量进一步实现量价齐升。具体地,轻量化是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电动智能化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其中,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配件等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座舱方面,根据IHS估算,全球及中国市场中智能座舱渗透率稳步增长,全球/中国市场分别由2019年的38%/35%发展到2021年的49%/53%,我国加速赶超全球市场渗透率。自动驾驶方面,全球ADAS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46.3亿美元上升为2020年的175.7亿美元,同比增速达20.1%;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达到844亿元,同比增长19.3%;同时,2021年,国内L1/L2占比分别达25.9%/16.4%,L1-L2级别即以车道保持、自适应灯光控制、盲点辅助系统、交通信号识别等技术为主的辅助自动驾驶技术。线控制动方面,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总体渗透率位于低位;受益于电车销量高增且新能源汽车配置率较高,整体增速较快;根据佐思数据中心,我国汽车线控制动搭载率2022年9月已突破20%。国内自主厂商客户拓展加速,继峰股份、伯特利、德赛西威分别深耕智能座椅、智能电控方向、智能座舱及驾驶,22Q1-Q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4.8/-0.8/6.9亿元,同比+30%/-148%/+41%。中国汽车零部件需求有待恢复根据OICA统计披露的数据显示,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