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一、填空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P16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Aesthetic即a“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P46冯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P137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P138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审美经验的最根本的实质是它的实践性。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P273审美经验现象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等。P280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P283黑格尔将感知称为“认识性的感觉”。P284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P303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P39425、德国美学家席勒于1795年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美育书简》),由27封书信组成,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出现。P396席勒:分裂的任性分别受制于两种活动,一种是感性冲动或物质冲动,一种是形式冲动或理性冲动。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著名主张。他把美育称为“美感教育”,有《美育与人生》一书。P40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明确提出了“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P410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P93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P95审美活动是真正与人相通的活动。P65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P151悲剧的分类: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美学的哲学基础是:()。二、名词解释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P1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P64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P68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P76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P93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P93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P95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P104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P118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P119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P122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P195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P197气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P237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P247比德——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完形——乃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一方面指人的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元素的相加,而是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另一方面则是指知觉活动总是倾向于通过修正和改造感觉材料来把握对象的完整形式。P285“移情说”——代表人物是立普斯,即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P289“同构说”——由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指出,即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有同构对应关系。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P290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P303坐忘——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美学观点,指审美主体由身到心,到气、到虚无感知事物的过程,审美主体最后进入虚静心灵、物我两忘的境界。P403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P420寓教于乐——由古罗马贺拉斯提出,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三、简答题1、审美关系的特点:P5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包括外在自由和心灵自由。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具有超功利性。Eg:食物的色香味形,食物具有审美性。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Eg:对夕阳的吟诵,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2、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P10静观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始终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超功利态度来对待对象,通过对于对象形象的观照、感悟而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而审美对象的形式是超功利的,对这种超功利的形式只可静观。对话关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能够从对象上直观到自身,领悟到与自身存在息息相关的意义和意蕴,从而产生共鸣,形成交流、对话的局面。如:柳——送别。存在关系。审美主体从对象身上发现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忘我地投入到“存在”或者“道”境之中。3、审美现象历史性的理解有何意义?P15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审美现象。审美现象是历史性的,是由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所决定的。理解审美现象的历史性,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美学的发展演变。让我们探索美学问题时,把眼界扩大、放远,从人类生存的历史性、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的广大领域着眼,从历史的继承和发展着眼,来审美和理解审美现象和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什么是美学?(美学的性质)P25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P28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①柏拉图:美是理念;②亚里士多德:美是完善。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①英国经验主义派:美由快感决定。②大陆理性主义美学:美是理性。③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美在关系。④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直觉说、孤立说、内模仿、移情说、心理距离说、集体无意识等。中国当代美学包括三个阶段:P48①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②70年代末至80年代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中国美学大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学派?P48答: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核心问题是美学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主观论美学吕荧:“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高尔泰:“美是主观的,美感等于美”。客观论美学蔡仪:美在客观。主客观统一美学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实践美学李泽厚:美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实践即人化的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客观社会属性。美学的哲学基础的建立,为什么必须从人生在世入手?P56首先,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地存在。一切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形态都在人生在世中发生、生成,因而都必须从人生在世出发来理解。其次,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体圆融、双向建构的生存关系。最后,人生在世还揭示出,无论是人、世界,还是生存,都处在一种永远的生成状态,一种永远向着可能生存的未完成的、不定型的状态,展示着人生在世的无限性和非现成性。审美经验的特点:P68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整合着理性。例《红楼梦》第37回,众人咏海棠花:宝钗自谓山中高士:“珍重芳姿尽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宝玉是叛逆者:“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黛玉多愁善感:“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在审美经验中,感性提升着欲望。例:食物具有审美性,增加食欲。10、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P88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在人身上,自然需要也已经“人化”了,它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来表现并要求以合乎人的尊严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区别与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11、审美趣味的特点:P96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必须强调的,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如何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P97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健康良好的趣味总是与对象的属性较为一致。相反,坏的趣味则为主观的好恶所左右,而不考虑审美对象的具体特征,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然不完全局限于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作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审美活动的他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P103审美活动是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关系的特带你,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各种审美形态,如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14、马克思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看法:P113答:他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一种从审美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的全新思路。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从未离开过人与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作为对象美的问题,始终是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他从未离开过人与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审美主体,而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的。始终是在实践活动,即人化活动中论述审美主客体的辩证。审美惊异的特点:P118第一,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第二,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审美发生理论的学说:P136游戏说18世纪美学家席勒:游戏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生物本能说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达尔文:动物也有美感能力。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费雷泽《金枝》劳动说普列汉诺夫:“劳动先于艺术”;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席勒以游戏说对审美发生所作的阐释,既包含深刻的洞见也具有明显的不足。P137首先,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它显然存在着严重缺陷,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席勒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P150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19、原始意识的特征:P152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在原始意识中,原始人依赖意象的联结和转化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原始神话就体现了原始意识透过具体意象通向有一定抽象性的“类”这样一个特点的生动体现。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原始思维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些规律或某些本质方面。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原始社会中颇为盛行的巫术仪式和图腾崇拜等活动,就正是在这种具有神秘性的意识支配下的特殊产物。中和的基本内涵:P221“中和”是儒家美学的重要概念。“中”是指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和”是指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顺遂的境界而不是矛盾和斗争的状态。美学思想: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是各种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统一。中和的审美特征:P224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情感的适中。人格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正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们避免与天地自然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天人合一乃是一种中和的生命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22、气韵的审美特征、;P237如果从气韵与内在生命的关系看:气韵这一审美形态特别突出生命的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①作为自然生命之气是天生的;②作为精神生命,气又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如果从气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来看气韵的审美特征:一方面,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另一方面,气韵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的感性形式一般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结构和智能通过精神活动区领会的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所发挥的作用是的感性形式处于美的运动、变化之中。(从气韵与内在生命的关系看:突出生命活力,生成有先天后天因素;从气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看:由表及里,超越媒介由表层入深层。)意境的审美内涵和特征:P247(大题,举例说明)①主客统一②情景交融③时空转换④有无相生⑤言有尽而意无穷⑥辩证的哲理智慧感知的特点:P285①情感性: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的交织在一起。②选择性: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主体有主观能动性。例:20世纪30年代俞伯平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都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风格华丽,文笔华美。俞伯平:境界清幽空灵,格调低沉。③整体性: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P402孔子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在人格中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人格教育发端于诗教,立足于礼仪,完成人格修养于乐教。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主张美与善的统一,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注重美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培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艺术的美育功能,提倡“诗教”和“乐教”以礼制情,以礼节欲,弘扬理性的精神审美教育的特点:P427情感性。所谓情感性不仅是指美育主要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的,而且也是指美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美育也是教与学,施教者和受教者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在美育中,受教育者应始终处于活动的中心,施教者则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这首先是由它所使用的媒介手段——审美对象的特性所决定的。审美对象是以活生生的感性来表现审美理想的,接受者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到审美的世界中,并借助于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跃与和谐运动,才能领悟到美的境界并受到其感染。其次,以学生为中心也与美育的情感性直接相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过程性指美育绝少外在于审美实践过程的其他目的与功用。全面性一方面德、智、体各种教育方式都可以借助于美育的手段、方法来增进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美育又是其他各种教育方式发展的基础。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易》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它代表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精神。首先是“感应”的观念,如“辞”中所说:“天地感而万物化而生”(咸卦),也就是说一切东西来自“感应”,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其次是乾坤互补,刚柔相济的观念:“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卦)“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坤卦)。第三是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它把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和观念贯穿于整个美学思想中,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代表儒家或道家的美学思想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找到他们的思想渊源。如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孟子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道家则看到显示人生与道想背离,充满了美与善、美与真的矛盾等。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创造的中国特色。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P99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崔莺莺:“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醉心。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就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间接功利性。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人的生命活动何以会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特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P146这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第三,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第四,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P209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它理应包括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首先,在审美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包含有肯定性和否定性两方面,人的审美价值尺度正是在否定、肯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得以发展的。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包括对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两个侧面。其次,美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第一,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分裂的孤立的对象,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第二,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对于丑的揭露、鞭挞、摈除当然也是体现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面。第三,丑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第四,近代以来,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美学思潮,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五,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P2161.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2.其次,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实现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3.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如加缪的《局外人》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谬感受。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P275感性直观性。所谓“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直接地呈现给主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Eg: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骊歌》:第一次:在毕业典礼上,童声齐唱,欢愉而嘹亮;第二次:英子目睹偷儿被捕,歌声缓慢哀怨,渐渐消失,化为呜咽。(声画组合和谐,对比,对立)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康德把“审美无利害”即非功利性放在第一位。他说:“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Eg:延安时代,一次文工团为八路军演出《白毛女》,当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时,一位战士冲上去,就要向扮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位战士是把台上的演戏当成生活的实事了,他这种以现实的利害关系的眼光看戏,实际上就打破、中断了审美经验。感知与情感相交伴随。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和动力。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经常是相互激发、互为因果的,相互交织和伴随。Eg: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达的正是感知与情感交融的特点。自由无限性。自由无限性具有使人身得以全面、丰富、健康展现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情分析与电商平台战略布局探讨
- 住房购买合同范本
- pp板材合同范本
- 企业服务策划合同范本
- 技术合作的意向书(7篇)
- 充电宝订购合同范本
- 中型汽车买卖合同范本
- 代办按揭合同范本
- 农村三兄弟合同范本
- 中铁项目部购销合同范本
- 教科版四下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解读(新教材解读)
-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新教材)(含答案与解析)
- JB-T 14509-2023 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技术规范
- GB/T 14799-2024土工合成材料有效孔径的测定干筛法
- 2024年03月辽宁朝阳市事业单位定向招考聘用退役士兵100人笔试历年(2016-2023年)真题荟萃带答案解析
- 茶叶运营方案
- 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结题报告
- 软件监理报告
- 中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 09J202-1 坡屋面建筑构造(一)-2
- 光伏电站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