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研课件高一语文第六单元(二)学习之道:论说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教学设计教研课件高一语文第六单元(二)学习之道:论说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教学设计教研课件高一语文第六单元(二)学习之道:论说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教学设计教研课件高一语文第六单元(二)学习之道:论说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教学设计教研课件高一语文第六单元(二)学习之道:论说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之道——《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上图书馆》《读书:目的和前提》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育部新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设计充分考虑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和高中生人格发展与精神成长的需要,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学习”。安排了《劝学》《师说》两篇文言文和《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四篇现代文,通过古代贤哲和当代名家对学习的论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文化自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单元内容分析另一条单元组织线索是学习任务群,它指向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本单元涉及的任务群有两个:一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4);二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6)。单元内容分析落实2017版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要求,教师要立足选择适宜的切入点,创设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全面落实读写要求,发展学生的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单元设计理念

1.把握作者立场、观点、态度,学习论证的方法和逻辑。2.感受议论文语言特点,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3.加强诵读练习,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初步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4.议论文写作练习做到观点鲜明,表达清晰、有条理,说话有依据,讲逻辑,以理服人。5.辩论、讨论时理性表达,有针对性,有条理,有风度,有礼貌。单元教学目标鉴赏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品味杂文语言辛辣幽默的特点,学习生动表达观点的方法。锻炼梳理文章思路,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习给概念下定义。认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3214教学目标学习议论文重逻辑,讲理据的特点,体会名家见解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品味杂文语言辛辣幽默的特点,学习生动表达观点的方法。锻炼梳理文章思路,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习给概念下定义。认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3214教学重点学习议论文重逻辑,讲理据的特点,体会名家见解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品味杂文语言辛辣幽默的特点,学习生动表达观点的方法。锻炼梳理文章思路,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学习给概念下定义。321教学难点学习议论文重逻辑,讲理据的特点,体会名家见解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教学课时诵读、精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五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反对党八股》,了解背景,梳理内容,整合加工信息,为“党八股”下定义。第二课时:阅读《拿来主义》,关注杂文针对性,理清思路,确认“拿来”的对象,整合加工信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第三课时:以《拿来主义》为例,学习选言推理,对比论证,品味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第四课时:自读《读书:目的与前提》《上图书馆》,按照要求整合加工信息。第五课时:时评写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对党八股》教学过程《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议论文,特别是讲演,讲究观点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习反对“党八股”,对什么是“八股”“党八股”概念的流变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的方式有两个,一是教师补充材料,二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己查阅材料,将学习行为前置。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老师,带着思考走向生活。教师可以提供如下两篇文章帮助学生搞清“八股文”“党八股”是怎么回事。1.陈祥龙徐厚峰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下的八股文存废探析》2.李林

《“党八股”一词的时代语境及意涵源流辨析》第一课时反对党八股一、明确议论文的针对性《反对党八股》结构清晰,语言平实,阅读少有障碍,但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需要教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浅表的字面意思走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世界。给“党八股”下一个定义,是一个可以选择的实践活动。学生所下的定义未必科学准确,但是下定义是一个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的语文实践活动。二、任务驱动,自读课文12.文章开宗明义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逐一展开分析:一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二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三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四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五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六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七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八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从原文中找到8个方面,学生用16个词概括没有难度,当然,对党八股的理解也停留在表层。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深入与文本对话。——将16个词浓缩成8个字,或许会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二、任务驱动,自读课文13.第一条可以用“空”概括——文章无论长短都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第二条可以用“装”概括——文字背后是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第三条可以用“盲”概括——乱弹琴,瞎射箭,不看对象第四条可以用“干”概括——语言乏味第五条可以用“浮”概括——浮于表面,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第六条可以用“草”概括——潦草,草率,缺乏责任心第七条可以用“毒”概括第八条可以用“祸”概括二、任务驱动,概括要点14.这8个字概括有难有易,目的是让学生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但是学生依然徘徊在思想的大门之外,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仅是政治工具还是政治本身。我们依靠语言建立秩序,借助语言定义世界和自我,根据语言开展我们最重要的行动。我们党对一种语言的强调实际上是对其背后政治思想的强调和政治理念的贯彻。党八股是一种表现形式,它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思想。毛泽东同志要借助反对党八股,反对什么思想呢?引导学生第三次看书,找到相关内容,在“党八股”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之间建立联系。二、任务驱动,建立联系15.有了以上基础,提出更高的语言思维要求:给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党八股”下一个定义。下定义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之一。“党八股”是种概念,它的属概念是什么?是文章?是文体?文风?

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简单讨论,得出结论——党八股是一种文风。在明确了“党八股”是一种文风之后,梳理其本质,用通畅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这并不容易。二、任务驱动,形成概念16.针对不同学生层次,教师可以用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台阶。①党八股是内容空洞,无的放矢,语言乏味,以罗列问题代替调查研究,以装腔作势代替实事求是的恶劣文风。②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思想方法的体现。③党八股窒息革命,流毒全党,祸国殃民。试将以上三句话组合为一句话,形成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党八股”定义。党八股是一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宗派主义者经常使用的,内容空洞,无的放矢,语言乏味,以罗列问题代替调查研究,以装腔作势代替实事求是,窒息革命、危害全党、祸国殃民的恶劣文风。二、任务驱动,形成概念17.1.查阅资料,找一篇八股文来读,与同学交流一下读后体会。2.阅读毛泽东批示《对一九五九年计划调整情况的说明要点》(节选),将毛主席批评的现象与《反对党八股》做对照,说说工业类文件符合哪条“罪状”?(阅读材料由教师提供)作业18.第二课时:《拿来主义》一、诵读课文,梳理思路1.诵读文章,感受语言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不同于板着面孔说教的一般议论文,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重在体会作者传递出的思想,不宜用所谓标准议论文的套路去分析。本文的论题是拿来主义,在这个论题之下呈现了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拿来之后怎么办,不宜用论点论据论证的套路去分析。2.任务驱动,梳理思路依然采用上篇的语文实践活动,给“拿来主义”下定义。目的是引领学生熟悉文章内容,准确理解核心概念。学生边读边圈画能体现“拿来主义”的词语或句子。①种属:种概念:拿来主义;属概念:理论主张②特征:我们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③对象:拿的对象是什么?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第二课时:《拿来主义》主张特点表现结果闭关主义不送不拿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被动挨打送去主义只送不拿送画,送人媚外求荣送来主义被动接受①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②英德法美日的东西文化堕落拿来主义送去之外自己拿来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他占有,挑选③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第二课时:《拿来主义》通过填写这个表格,学生可以有目的的读书,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加深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为下定义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表内可以出现更多的提示信息。第二课时:《拿来主义》序号事物类比处置方式1大宅子?拿来2鱼翅有益无害的部分使用3鸦片益大于害的部分使用4烟枪害大于益的部分存放5姨太太有害无益的部分毁灭拿来主义者的姿态第二课时:《拿来主义》二、整合信息,明确指向:“大宅子”指代什么?《拿来主义》是一篇传统课文,很多老师对“大宅子”代指什么存有分歧,一部分老师认为是文化遗产,一部分老师认为是外来文化。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从分析文本中得出结论,培养说话讲理据的能力和习惯。第二课时:《拿来主义》祖上的阴功获得了一所大宅子,很容易将思路导向遗产,但是这只是一个戏谑的说法,鲁迅先生要强调的不是大宅子是怎么来的,要强调的是于青年而言,这个大宅子是外来之物。文化遗产是继承来的,不是拿来的。继承和拿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如果是外来文化,从逻辑上有没有说不通的地方?大宅子里的各种物件诸如“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怎么解释为外来文化呢?我们不妨采用反问的形式问自己:鱼翅一定是中国特色?姨太太只有中国有?鸦片是中国特产?问过之后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的高明:他选用国人熟悉的东西作比,既具有亲和力,又具有说服力。能把问题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写文章要有对性,要目中有人。没有了这点纠结,大宅子指代外来文化就可以落实。第二课时:《拿来主义》三、准确转换,形成概念试拟定义:“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外来文化思考甄别,为我所用的理论主张。《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重在体会作者传递出的思想,不宜用所谓标准议论文的套路去分析。本文的论题是拿来主义,在这个论题之下呈现了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拿来之后怎么办,不宜用论点论据论证的套路去分析。第二课时:《拿来主义》1.积累重要词语: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孱头。要求:准确读音,正确书写,记住含义。2.读鲁迅针对同一现象的另一篇文章《谁在没落》,说说两篇文章的区别。作业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一、论证方法辨析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合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教;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教师首先要明白教什么似乎更重要。很多人对《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认识存在误区,甚至有人草率地看到“所以”就是“因果论证”,看到比喻句就立刻转换成“比喻论证”。认真读书后不难发现,很多“所以”并无因果关系,比喻不是为了证明观点也不能称之为比喻论证。它启示我们:回归常识,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在初始学习议论文的时候就给学生以错误的概念,或者是模糊概念,我们就无法期待学生的议论文会生发逻辑的力量。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1.因果论证与选言推理

胡金城同志或者是一名老师,或者是一名医生。胡金城同志不是一名医生,所以他是一位老师。

——正确的选言推理,不是因果论证

胡金城同志或者是一名老师,或者是一名医生。胡金城同志是一名医生,所以他不是一位老师。

——错误的选言推理,不是因果论证

这次参加建国70周年大庆,单位只有一个名额,要么张老师去,要么李老师去,要么马老师去。马老师出现在游行队伍里,张老师、李老师没有被选中。

——正确的选言推理,不是因果论证

这次参加建国70周年大庆,单位只有一个名额,要么张老师去,要么李老师去,要么马老师去。张老师、李老师没有出现在游行队伍里,被选中的是马老师。

——正确的选言推理,不是因果论证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

《拿来主义》运用了选言推理法,其大前提是:面对外来文化,或者实行闭关主义,或者实行非闭关主义。我们不能选择闭关主义,因此要选择非闭关主义;我们选择非闭关主义,所以就不能选择闭关主义。闭关主义遭到了完全失败,被列强的大炮打开了大门,被迫选择非闭关主义。既然选择了非闭关主义,或者选择送去主义,或者选择送来主义,或者选择拿来主义。我们不能选择送去主义,不能选择送来主义,因此我们要选择拿来主义。

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拿来主义》的前半部分不是因果论证,而是选言推理。泛化、不讲逻辑的因果论证大概是这个样子:“张三这样、李四这样、王五这样,所以我们要这样;老赵不这样、老钱不这样、老李不这样,所以我们也不能这样”。很多同学的议论文逻辑混乱甚至缺乏逻辑,需要教师利用文本教学和写作训练加以规范和纠正,不能让学生把这样的东西作为写议论文的逻辑支撑。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2.比喻论证与比喻

比喻论证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论证所要说的道理。比喻的修辞方法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以“大宅子”设喻,包括其后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都是为了形象说明“孱头”“混蛋”“废物”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甚至让读者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形象,这也是杂文语言的特征所在,本身并不论证什么,当然不能说成是比喻论证。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要搞清楚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先要搞清“论证”“表现”“说明”的区别。“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或者说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的命题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层面的方法。“表现”的意思是“表示出来,显现出来”,表现方法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表达出来的方法,它不是论证。“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它也不是论证。

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3.对比论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一目了然面对外来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生动的对比让道理用形象呈现

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二、品味杂文的语言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是走近鲁迅,亲近鲁迅,远离平庸的不二法门。品味语言可以领会文章的主旨深意,可以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可以感受文中形象,可以形成语言敏感。品味语言可以在课堂上分组讨论交流,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起讨论,同学教师实时互动,教师将有代表性的网络发言放入实体课堂进行点评讲解。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1.感受形象①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②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可怜可悲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

2.把握主旨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首先是勇气!②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头脑、视野、行动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创造

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

3.体会情感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强烈的讽刺

②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急切、勇毅、果敢、态度鲜明

③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痛心与忧虑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1.根据课上学习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拿来主义》的语言特点。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强制推行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党化教育,却遭致社会人士的嘲弄和反抗。文化界开始频繁使用“党八股”一词来批评、嘲讽僵化的三民主义和政府公文。1927年8月,上海《幻洲》半月刊登载一则别开生面的“招聘启事”,要招聘“党八股”教师一名,文曰:作业第三课时:《拿来主义》论证方法辨析与语言品味荒谬绝伦!看了几年《独秀文存》,再从胡适博士,研究白话文学。现任大学院长蔡元培同志也害了我,他提倡国音国语。到了今年,政府党部,一律重视文言。通电指令,宣言公文,有声有韵,赛过《三字经》。我连忙丢了白话,再弄文言,已经咭噘嗷牙,似通非通。为此等因,痛骂了我爹娘,昏庸老朽,随波逐流。烧了《左传》、《春秋》,拼命要我学那蓝青官话这个,那个。特此登报,聘请海内外党八股老师一位,专教党八股之文言文。年龄不拘,男女都好,只要通晓三民主义,善长四六、八股、韵文,自问对于老文学素有根蒂者,均可投函应聘。如认为合意者,即行重礼登门聘请。

——敬启者卜尧连(谐音“不要脸”)

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说说作者是如何达成讽刺效果的(200字)。

德国作家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先生的《上图书馆》是两篇随笔,后一篇更像是一篇散文。考虑到课时安排和文本特征,建议用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完成对两篇文章的阅读理解。第四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第四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方案一:1962年7月2日,为庆祝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先生85岁生日,一群中国学生就读书问题向先生请教,希望他能用书信的方式回应。当带着学生问题的书信抵达德国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黑塞先生因脑出血不幸于8月8日离世。您是追随黑塞先生多年的秘书,试代黑塞先生回答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这个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一是增加学生读书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揣摩人物心理,不贴标签。第四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试拟10个问题,供大家参考,还可以发动学生提出问题。1.您最早接触的中国作家是哪一位?

2.您觉得读书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3.中国有句老话,叫开卷有益,您怎么看待这句话?4.您觉得一个人一年应该读多少本书合适?5.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从阅读中找到灵魂的慰藉吗?6.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必须读几部名著,对此,您有什么建议?7.读书要不要有明确的目的?8.强迫人读书是一种罪过吗?9.我的老师经常说,读书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事情,在路上和到终点,您更喜欢哪一个?10.对当代青年如何读书,您有何忠告?方案二:以《阅读,生命的意义》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引用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的一段话作道理论据佐证观点。②将王佐良先生上图书馆的经历作为事实论据佐证观点。③不少于700字。这是一个命题作文,目的是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角度和内容整合加工信息,在运用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四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第四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