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说课稿_第1页
溶解度说课稿_第2页
溶解度说课稿_第3页
溶解度说课稿_第4页
溶解度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溶解度说课稿溶解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其次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不行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常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困难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识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上册化学就常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识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化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相识起先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义务教化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探讨沟通的很好素材,用探讨沟通的方法去相识溶解度,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育学生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授课采纳设疑、分组探讨、启发、讲授、归纳、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纳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培育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增加感性相识,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提问,熬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实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以探讨沟通的方法来理解溶解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实力。此外,其他各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明白:

1、在理解溶解度时,只有在肯定的温度下、101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才能确定溶解度。

2、某些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状况

3、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设计

依照教材的支配和特点,依据以“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学问线索,我支配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复习引入

复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冲一些溶液,例如糖水、盐水、葡萄糖等,那大家有没有想过,究竟是糖溶得多点?还是盐溶得多点?如何进行比较?这样设置问题让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主动的思索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2、分组探讨

学生分组探讨、沟通,依据各自阅历和学问不同,得出比较条件。

3、练习巩固

通过练习巩固新学问,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分析比较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再通过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得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由此引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5、读图分析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相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再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

析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关系

6、迁移与应用

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真正会利用溶解度曲线

7、自学

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再利用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巩固所学学问,以此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沟通收获,体验胜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8、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作业,把所学学问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学问的理解。使本节课的学问能得到持续、提高,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溶解度说课稿2

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安排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而其次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楚,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敏捷。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沟通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相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学问。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相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晰“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状况,2句话。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状况。以教材的思路看,它供应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得出一些规律。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学问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协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运用溶解度曲线。

(3)驾驭固体、气体的溶解度改变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改变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育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实力和分析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悟肯定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然而就教学的持续性来说,这一课时在培育学生的一些实力上有比较大的帮助。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改变的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其实岂止是溶解度的改变,以后的质量及质量分数的改变、pH的改变等等都可以用图表的方法,所以我们更重在一些分析过程而非结果的运用。而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上感悟肯定与相对的辩证关系这一条只能说是拉上来的,我觉得理科的教学也就是国外的科学的教学中有太多的点都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悟到肯定与相对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个人觉得影响事物改变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不能或不易变更的,能够变更是外因这一点也是渗透在这一目标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所以没有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如何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性。同学们利用上节课内容回答,并举例说明。然后请同学找出方法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这样一个概念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会举一反三的过程,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2、新课讲解

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实力也不同。介绍溶解度是衡量溶解实力的尺子。即把大家探讨的各个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后剖析各个要点,肯定温度、101g溶剂、饱和溶液(是一个点,代表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实质是肯定条件下溶质的质量(此处与溶解度本身的含义有肯定出入,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溶解度)、单位、符号。告知学生溶解度就是某温度下,某物质在101g溶剂(通常是水)里最多能溶解的克数。然后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g/101g水的含义。提问反之,20℃时,硝酸钾在101g水里溶解了31、6g就达到饱和状态意味着告知我们20℃硝酸钾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将课本77页表格中各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说出来,有些同学会漏说温度或是水的质量,或是遗漏单位,同学间加以订正以巩固溶解度的各个因素。反复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练习简洁的计算物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如20℃时某物质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过不断的递进的小练习将难点溶解。

提问:我们之前常常提到的某物质可溶于水等,假如两种物质都是可溶于水的,它们的

溶解度是否是一样的呢?通过阅读课本77页最终一段,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把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用数轴表示,以加深理解。并依据表中数据推断它们各属于什么状况。向学生介绍溶解的肯定性和不溶解的相对性。通过让学生感悟辩证关系的同时订正我们日常的一些不够规范的说法。

肯定温度下,一种物质有一个溶解度的值,那么某种物质在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该如何测得呢?学生探讨发言。化学上也常用一些坐标图表的方法把试验测得的数据显示出来,介绍溶解度曲线,由学生完成78页思索与练习。比较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时指出不同物质比较溶解度应在同温下。通过视察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得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状况。结合79页图视察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思索与探讨,并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再请学生通过看79页图完成一些小练习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线上找到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101g水时的温度、说出两条曲线交点的含义或是从曲线图上能够读到的信息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坐标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并运用运用图表获得有用信息。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除了温度还有压强。如何影响用大家熟识的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碧汽水为例讲解。对于气体而言,饱和溶液的推断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气的溶解状况,有时我会运用夏天雷雨前鱼儿会跳出水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化学学问很好的结合起来,当然应当还是有个别学生不简单理解,那须要我们额外的讲解。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学到的溶解度的学问的一些要点。

4、巩固练习

通过一些小的题目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溶解度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张锋旺,来自尉氏县南曹乡中心学校。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其次课时的内容:溶解度。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的设计。

一、教材内容:

溶解度在整个第六章学问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在学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肯定量溶剂里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物质在肯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吃力,还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在利用数据探讨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看法去学习和探讨问题。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实力。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绘制并运用溶解度曲线图;

3、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溶解度概念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对溶解度曲线图绘制,培育学生动手实力达到学以致用。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试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试验探究中限制试验变量的实力。

教学重点、难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的概念。

二、学情与学法分析:

经过前面学问的学习,学生已驾驭饱和溶液、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溶解度学问难度不大。但是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实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须要老师的管理和引导。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协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纳沟通探讨、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做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断供应动脑的问题情景,供应动手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老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即注意学生学问的获得,也注意学生智力和实力的发展。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纳目标导学法、引导启示法、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2、引导启发法:层层绽开,步步深化,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发觉归纳,使学生领悟从特别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3、归纳总结法: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图应用,可以通过阅读、学生间沟通探讨,总结。此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实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时我首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谁能说出二者的转换方法?”学生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问:“试验证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那些?”学生会说与溶质、溶剂有关,还跟温度有关(打开课件)问:“怎样来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呢?大家不妨探讨一下。”引导学生:物质溶解性是难于干脆测定的,能否用一个可测的物理量来表示一种很难测定的物质的性质?用溶解“最大量”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这个溶解“最大量”就是这节我们学习的溶解度。接着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何为溶解度。

(二)、讲授新课

1、固体物质溶解度:

播放课件:展示三张图片,图片1质量相同的溶剂,一个温度为10℃,一个温度为40℃,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当在同一温度下。图片2温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溶剂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当在肯定溶剂中。图片3溶剂质量相同,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NaCl和KNO3。问:能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性大小?学生:不能。问: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得出:应当达到饱和状态。得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应定温度、定溶剂的量,定状态。学生阅读教材168页内容,(播放课件打出溶解度的定义)注意指出“三个条件”。问:你能理解这样规定的意义吗?学生思索探讨会得出:只有做出以上规定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才有意义。

学生探讨:20℃时KNO3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探讨得出:在20C时,该物质在101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或说:在20C时,该物质在101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播放课件)让学生简洁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

反馈练习:

1、某物质在20℃时溶解度为21、5g,其含义是什么?

2、我来当法官:

(1)、在20℃时101g水中溶解了23gNaCl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23g;

(2)、在20℃101溶液中含有溶质23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g;

(3)、在101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的溶解度为36、5g;

(4)、在20℃时在101g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g则Na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5g。

分小组探讨,代表发言总结(1)(2)(3)句的错误之处。对表现好的小组大家鼓

掌激励。

问:“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怎样表示这种改变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学生思索引出溶解度曲线图。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

我们用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依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通过绘制视察NaCl溶解度曲线,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播放课件)学生自己领悟绘制的方法。“学生自己阅读教材169页6——10表格KNO3的溶解度并将图6——15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好,小组内展评。”

让学生阅读教材169页图16、17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学生相互沟通总结出曲线所表示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播放课件)请同学们看图a、b点表示的含义,学生探讨得出:曲线上的点即a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b点(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为了增加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然后播放课件中的两题学生沟通探讨当堂完成。老师巡察点评。

3、气体物质溶解度: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概念,(播放课件)在压强为101KPa,肯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着重指出它们是体积关系没有单位。然后说:大家想一想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会马上回答: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追问:生活中有这些现象,打开可乐饮料瓶盖会冒泡;喝过可乐后会打嗝。谁能说明是什么缘由?学生思索探讨引导学生得出气体溶解度的特点:当温度肯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削减而削减;当压强肯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上升而削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然后学生小组抢答:1:打开健力宝瓶盖时我们为何会看到有气体冒出?

2:给水加热时我们为何可以看到水中出现气泡?

4、留下问题:

能否将溶解的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怎样将溶质从溶液中取出来?这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结晶。

(三)、(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怀疑?

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又设计了三个达标测试。目的检测学生对溶解度曲线图的应用。由学生同时动手完成,老师巡察指导,而后统一答案。

(四)、达标测试:

1、(20xx)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

问题:

(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g。

(2)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假设升温过程中水的质量没有改变)。

2、(20xx)右图是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g。

(2)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

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经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五)、作业:教材170页视察与思索,173页4题、5题。

五、板书设计:

溶解度

1、固体物质溶解度:

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1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留意:条件:肯定温度。

标准:101克溶剂

状态:饱和状态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1)、绘制方法;(2)、曲线图表示的意义。

3、气体物质溶解度:

影响因素:当温度肯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压强减小而减小。当压强肯定时、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上升而减小,温度降低而增大。

这是我设计的板书,这样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白,能突出要点,便于学生记忆。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请大家多提珍贵看法。感谢!

溶解度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首先感谢市区教研室给我供应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多提珍贵看法。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加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探讨”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探讨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终通过探讨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物质在肯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识却不肯定会说明,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肯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试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爱好;再细心设计几个小试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学问和技能】

1、通过试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探讨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学问说明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育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试验→视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试验条件的变更,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改变,和逐步培育由详细到一般相识事物过程的实力,并培育学生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纳“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试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实力的比较”依据试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总结以下几点:(1)在肯定条件下,溶质在肯定量溶剂中XX(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实力XX(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实力XX(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接着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假如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实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索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洁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学问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解并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肯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肯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肯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肯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育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视察了这组试验,同学们绽开了探讨,从试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简单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相识到,假如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需满意前提与条件。用试验协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始终用数据来说明的问题变得让人更简单理解与接受。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究性试验为主要线索,以老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视察、分析、释疑关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试验增加了同学的爱好,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胜利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索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主动性。

(三)突破难点

老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学生分组试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肯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