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1 鉴赏作品的语言_第1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1 鉴赏作品的语言_第2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1 鉴赏作品的语言_第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1 鉴赏作品的语言_第4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 考点1 鉴赏作品的语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命题规律

1.围绕重要词语设题

2.围绕重要句子设题

入题套路

1.审题三想到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雪天

张抗抗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

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

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

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

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

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

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

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

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

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

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

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

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

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

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

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

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

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

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

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

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

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

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

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

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

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

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

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

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

2

腹怒气的心思……

(1)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首先在文中找到原句,找出句中具体的动词,分析这几个

动词的特点,再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几个动词是“扯”、“抓”、“跨”、“踩”,

它们给人干脆有力、决不拖泥带水的感觉。用这样的动词来描述考妇人的动作,恰好可以反

映老妇人动作的麻利,表现她在别人困难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的精神面貌。

【答案示例】

(2)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段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表层+深层+意情

3.避难就易选择赏析点

散文的语言鉴赏题,通常情况下试题并不明确赏点,为的是给考生的自由选择和发挥留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回忆小学生活①

格致

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我们不

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

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那750米又200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

们没有看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叶子

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

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父亲栽树,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不

算政绩的年代。

【注】①节选自格致的散文《减法》第1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先从眼前写起,“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然后写6年前的小学

生活,采用倒叙的方法,全文结构严谨,自然流畅。

B.文章以“路”为线索,先介绍“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6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

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

C.学校的“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办学条件的简陋,而能用上电铃、

电灯,则又表明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侵染。

D.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

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

E.文章写道:“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

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含蓄地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

答:_______

【解析】

A项,“采用倒叙的方法”表述有误,“现在”只是交代写作时间,文章并没有描写“现

在”,下文也没有回到“现在”,倒叙的说法不当。B项,“文章以‘路’为线索”表述有误,

本文的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C项对“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和用上电铃、电灯的分

析,D项对语言风格的分析,都是恰当的。E项,首先“暗示失学是被迫的”说法不正确,

文中无此暗示;其次“批判应试教育”的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主题不在于批判应试教育。

【答案示例】CD

(2)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

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句子所用的表

现手法或表达技巧,并结合句子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揭示句子蕴含的

思想内涵。就表达技巧而言,主要是拟人,用“站起”和“扑倒”来写声音的响起和骤然消

失。就表达效果而言,这样写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又有情趣。就思想内

涵而言,借助孩子的好奇,写出了电铃声音的独特,展现了现代文明在农村的艰难进展。

【答案示例】①采用拟人手法,把声音响起说成是人的站立,把声音前后相继说成是人

的前后拥挤,把声音的骤然消失说成是被突然扑倒;②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既生

5

动形象,又极有情趣;③展现了“我”对电铃这一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和喜爱之情,具体地说

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侵染。

(3)文章结尾写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语言含蓄,意味深长,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描写杨树是在记叙两个失学孩子的事迹之后,加之杨树“东倒西歪”“叶子打

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据此可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阐述杨树的意义和作

用。对杨树的描写安排在结尾,且在上学路上,而前文有关于路的内容,据此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