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_第1页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_第2页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_第3页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_第4页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以供大家参考!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摘要: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正常的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消费主义却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使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对消费主义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消费主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分追求和崇拜物质占有,并将其视为人生根本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日益加深。一、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客观地说,消费主义所带来的高消费提高了社会生产水平,并最终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1)消费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建设。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的增加自然会加快社会再生产的速度,从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消费主义所激发出来的强大购买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生产技术因此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雇工经营的结果,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整个社会经济呈显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特点,社会成员普遍养成了分工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也是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客观上普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2)消费主义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消费主义让人们执着于物质占有,使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那么物质需求和享乐需求的不断满足必然会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我国在八十年代,尚未具备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所要求的条件。但是自1979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4年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3%,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都逐渐趋于合理,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这些消费领域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二、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尽管消费主义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也无法掩盖其与生俱来的负面影响。(1)消费主义加剧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盛行。消费主义崇尚物质占有、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特征决定了在消费主义被广为接受的同时,享乐主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无数人的生活态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奢侈品的追捧上。享用一餐三十万元的黄金宴,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限量版劳斯莱斯……这些发生在中国富人阶层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越奢侈享乐越能够得到他人的羡慕与追捧。据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近期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并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将居全球首位。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内还存在贫富不均的情况下,富裕阶层对奢侈品表现出的高度热情和强大购买力,让发达国家的富人们都自愧不如。另一方面,吃喝玩乐盛行。在一些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里,赌博成风、麻将盛行,在人们的心中吃喝玩乐已经成为幸福的代名词。赌博投机、食用珍稀保护动物……这些消费在给人们带来一些满足感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将人类引往堕落。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其书中曾说,一个以自我满足为行事准则的社会,会成为一个不再有任何道德判断标准的社会,人人都认为有权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不管他应不应该得到,这样一来,道德的判断成了可有可无的了,因为没有必要区分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错误的,这样的社会是极其危险的。(2)消费主义助长了功利主义的社会风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价值追求走向功利。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人们不仅渴望和追求物质占有,还希望在短期内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以满足立即消费、享乐的需求。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文化氛围中,很多人失去了平常心,不愿意再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不能再旁若无物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学生选择专业不是根据兴趣爱好,而是考虑将来是否能赚大钱;公务员报考冷热不均,有权或有钱的部门甚至出现“万人选一”的场面;商人不脚踏实地打造品牌,却盘算着如何日进斗金,甚至为了营利践踏道德与法律……美国《商业周刊》2007年曾发表题为《德鲁克给中国上的课》文章说,中国制造的最危险的东西既不是刷含铅油漆的玩具车,也不是磁铁脱落的洋娃娃和蝙蝠侠玩偶,而是迅速蔓延的重利轻义的资本主义风气。理想信念的缺失,给了消费主义以可乘之机,而消费主义的流行又加剧了理想信念的进一步荒芜。就这样,人们在功利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二是大众文化变得功利低俗。所谓大众文化,就是被社会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不仅把高消费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更将其作为了一种社会评价标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堂而皇之地盛行起来。在这些价值观的作用下,人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鉴赏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那些发人深省、蕴含哲理的文化作品往往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而一些制作粗糙、以低级趣味和无聊游戏支撑的综艺节目却倍受追捧,收视率飙升。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有心人”借此作为追求名利的舞台,曾经有位嘉宾在某著名相亲节目中就坦率直言:宁愿在宝马车后座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车后微笑。而观众们认知能力和文化品位的下降,又导致大众文化走向功利。因为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文化精英们要坚持高雅的文化理念,他们的作品可能连公开发表的机会也没有。所以,高雅的社会文化被边缘化,而一些庸俗、低俗的文化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3)消费主义加深了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消费主义刺激经济的增长,是依靠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来实现的,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个假设在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人类的物欲无限,而资源是有限的。消费主义带来的表面繁荣掩盖不了自然资源不断枯竭和众多物种濒临灭绝的事实。一是浪费愈加严重。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让人们不断产生新的物质需要,不断购买新的产品,而且这种“新”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变“旧”而遭到淘汰。这种新的物质需要,也不是人们的真正需要,它往往突破了正常、适宜的界限,是被诱惑产生的一种“虚假需要”。这样的“需要”被不断地创造出来,必然大幅度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在消费主义发源地的西方发达国家,不足世界30%的人口消耗了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地球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全部消耗殆尽。二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进一步加剧。消费主义是建立在大量的生产和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扩张,使得许多野生物种的生存空间被侵占、破坏、污染,有的甚至消失。而人类的贪婪也加剧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攫取,导致更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另一方面,高消费所废弃的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事实证明消费主义所激发的人类欲望远远超出了地球资源的负荷能力,废弃的垃圾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电影《后天》和《2012》所描述的场景看起来是危言耸听,实际是对人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现实反思和未来预测。近年来,“低碳生活”、“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但不从根本上修正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一切都将流于空谈。消费主义对我们社会产生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用长远、联系的眼光来看,任其发展下去,还会对我们社会产生更深远、更剧烈的影响,甚至会给我们的文化、制度都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消费主义已经产生的影响,才能正确认识消费主义,才能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法]让・波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4]王小锡.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N].光明日报,2010,6.[5]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论消费正[义J].思想战线,2006.[6]张传开.超越西方消费主义[J].求是,2008,(23).[7]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潘嘉玢,刘瑞祥译.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张南容,卢风.消费主义与消费伦理[J].思想战线,2006.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这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与人们滥吃野生动物这种消费行为有关,这种无度的消费行为当然由法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但与我国近年泛滥的消费至上主义亦不无关联。随着我国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烈渴望,我国学界近年对经济发展动因的探讨日渐重视,探讨的结果就是提出三大动因说:一是外贸因,二是投资因,三是消费因。由于外贸受到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的制约,以及所谓“四万亿”投资失误的教训,学界日益把经济发展压在了扩张国内消费的宝上,引导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以求保住GDP发展的一定速度。于是乎以各种各样的消费形式为特征的消费热潮掀起来了,所谓的“夜经济”受到政府鼓励,轻视储蓄的“月光族”成为时髦消费者,逢年过节的“万人宴”、“家族宴”、“一条街宴”等大吃大喝成为生活富裕的象征,为了追求消费的新奇性,不少地方的人甚至把舌尖伸向了野生动物,并终至遭到报复。这种消费主义风潮不仅造成了极大浪费,严重败坏了民间风气,而且极大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是引发腐败的重要原因。发展生活消费无疑是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但如果把这种作用加以夸大,把生产的发展动因之宝完全压在群众生活消费上,则既不符合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也蕴藏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风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受着消费的推动,而且受着交换和分配的推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社会生产“总体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17页)这些环节之间是交互作用的,共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过度强调消费特别是生活资料的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必然会使社会发展跌入消费主义的轨道,影响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发展生活消费无疑也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过美好生活要求的。但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应该进行分析和引导: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它不是一个单纯享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主观随意的过程,而是一个科学指引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只顾自己或家庭享受的过程,而是全体人民共享的过程;它也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追求一时快感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要教育人们坚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丰年当欠年过、居安思危等优良传统,摒弃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政府无疑应该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但也不能一味上吊群众的生活“胃口”,以致使人们因“欲豁难填”而陷入永远“不满”的境地。总之,造成这次重大新冠病毒疫情危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疫情结束之后应当全面总结教训,而理论和实践中长期盛行的消费主义风潮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原因。我们应当适时克服这种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走上正常轨道。消费主义对社会的影响消费主义影响的辩证分析作者:罗雯+关注作者简介:罗雯,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罗雯,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原文出处:《理论月刊》(武汉)2007年第1期第52-55页内容提要:根据“传播与文化同构”的原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尽管媒介的发展遵循政治、市场、技术、历史等方方面面逻辑,但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文化逻辑。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社会。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开放与改革,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国传媒的发展顺应着消费主义文化逻辑,表现出四个特点: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和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中国传媒文化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反抗奴役与异化。期刊名称:《新闻与传播》复印期号:2007年04期关键词:消费主义/媒体文化表现/价值取向字号:大中小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7)01—0052—04一、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文化逻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发展史。媒介的发展与许多因素相关,遵循政治、市场、技术、历史等方方面面逻辑,但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文化逻辑。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一方面,传播媒介越发展,社会、文化就越开放。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技术的兴起,都会带来人的感知方式的变化,方便共同体生活中的人的民主参与,从而带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当然,传播媒介越发展,人也可能会越来越被它所支配,形成媒介的社会、文化支配权力。这时,人就会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所构筑的世界,甚至融入媒介技术主宰的信息系统之中,造成人的异化与文化创造力的钝化。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文化对传播具有制约力,文化规定了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及传播方向、效果;传播以符号化、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作为文化的活性机制而存在。虽然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并不会完全溶化在“符号的宇宙”中,而失去自己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但他被包围在“符号的宇宙”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文化对传播的制约以及文化与传播的同一性,即“传播与文化同构”。例如,在西方,顺着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内在的思想文化逻辑,西方媒体表现出对个人传播权、受众知晓权的重视,凸显媒体的多功能,全面覆盖人的生活领域。作为自由主义的起源,古希腊社会就表现出高度的传播自由和文化繁荣。古希腊人关于社会重大事实的叙述和评论、消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社会传播中认识的差异性和由这种差异性所导致的社会认识成果,至今还使我们叹为观止。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基础。他们崇尚人的理性,论证了思想言论自由的合理性,随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到了19世纪20世纪,人们对自由主义的认识出现了种种矛盾,西方由政党报刊阶段进入大众报刊阶段,大众传播理论出现。二战以后,自由主义的新理论形态——知晓权理论发展起来。美国著名记者肯特·库柏(KentCooper)首先使用“知晓权”这一概念,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社会信息化进程急剧完成,又由于东西方冷战,西方人对于政治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西方新闻学便从新的层次上解释和运用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一般原则。实现政府充分民主化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选举、罢免、请愿等,更重要的一环是政府与民众之间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继知晓权之后,学者们又提出接近权,作为信息接受者、利用者的公民有权接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意见。随着西方媒体跨区域、国界的兼并传媒的功能不断拓展,新闻组织也逐步成为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70年代以后,法国学者让·达尔西又提出“传播权”,并用这一概念概括迄今为止人类已经享有的社会性权利的所有内容。在中国,顺着道德理性、集体主义等内在思想文化逻辑和儒家文化,表现出对媒体教化功能的重视,强调新闻内容感时忧国、文以载道,提供的新闻、信息、服务兼顾社会整体利益,集体利益。古往今来,我国的文化精英族始终追求一种关注社会、渡人济事的人文精神,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关照”实现社会关爱的终极意义追寻,发挥对大众传播的引导、规范、教化的作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是儒家文化,它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内圣外王”,“格物致知”是其知识论,“经世致用”是其实践论,在儒家的社会分工理论中,劳心、劳力截然对立。“立德、立言、立功”是儒家士人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持续二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对历代人们的知识有重大的影响。劳心的君子是不屑于劳力者的“奇技淫巧”、“玩物丧志”,一切知识文化要有益于治道,有助于教化。儒家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新闻观念。历史地看,虽然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开启了中国人的近代新闻史的新一页,中国近代报刊无论分类、编辑、印刷、经营、发行,都全面模仿西方,它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人际间的经验化的文化传播形式,打破了封建正统文化和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面,促使都市通俗文化迅速浮升,不断刺激人们对于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普遍需求,营造出民众广泛参与、思想流派纷呈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把中国文化引向了面向世界的发展道路,但无论是中国近代新闻观念启蒙时代的王韬、谭嗣同、裘可桴、梁启超,还是在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确立中国新闻观念的穆青、范敬宜、艾丰、范荣康,都充满了“精英”关怀。例如,中国早期的办报者都为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用白话文开通民智,一面又照常做古文古诗。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新闻研究者提出“现代的新闻纸,是社会群众的精神是食秣”,成舍我、张友渔都强调社论的作用,主张通过社论表达一定的政治倾向,对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评论,使报纸成为大众的耳目喉舌。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新闻界,范敬宜提出的“新闻报道要做到‘三贴近’,拥有‘三个意识’”,艾丰的“用多侧面的报道反映多侧面的现实”,范荣康的“实现‘全方位、大综合、超时空、深层次’”都折射出中国人的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即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更多的是注意导向、采取正面观点,从全面、整体的视角考察问题。同时,我国的新闻学界、业界人士充分认识到传播媒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团结,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应承担重要责任。因此他们主张应通过媒介关注民生、民情、民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及国家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如国防机密、恐怖主义威胁等,则主张支持传播自由应接受和尊重一切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的限制。二、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媒体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文化。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商品如果仅仅消费其功能实用性,就意味着要面对一种物质消费和为了物质获得而工作的虚无感。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消费行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实践,这种消费行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和满足需求的“被动”程序,而是一种“主动”的关系模式,这不仅仅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与集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和全面性的回应,正是在这一消费之上,文化体系的整体才得以建立。消费主义主要地并不表现在某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强制或政府行为与政策主导,相反,消费主义是一种文化,表现为千百万人的“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消费主义文化基于符号的创造,商品符号系统所体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控制了人们消费的“需求”与欲望,控制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以此为前提的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建立极大程度上依靠媒体。人们不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电视把社会生活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费社会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媒体社会。传媒成为“欲望号街车”,从事欲望的制造、欲望的复制、欲望的批发、欲望的消费。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一个农业国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国乃至直接跨入后工业化社会,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开放与改革,以及媒介产业的全球化经营,中国传媒会顺应着消费主义文化逻辑发展,传媒文化实际上会与社会处于一个相互制造和产生的循环之中。在当今的中国,在消费主义初露端倪的时代,中国传媒表现出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从主流媒体传播宏观策略看,逐步趋于平民化。以电视为例,进入9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报道开始有了对国计民生的人文关怀;如《东方时空》和《生活空间》栏目中出现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90年代出现的一系列新闻改革,从《焦点访谈》到《新闻调查》,从“黄河小浪底工程”直播、“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直播,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直播,从《实话实说》到《梦想剧场》,电视新闻不再仅仅满足于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形象性、现场感和参与感,而是进一步转向观众,让他们直接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提供事实、述说观点、提出采访建议、介入节目制作。中国的新闻改革由此被引上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道路。今天中国的一份报纸比20年前更“实惠”了,版面上有更多题材、更多报道。如《人民日报》于1998年创办了《假日生活》周刊,专门报道消费、旅游、购物等信息。报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包括新闻、体育、经济、生活潮流、健康、烹饪、科学等一堆产品。不仅满足读者的不同兴趣,还吸引各类观众的兴趣。中国电视台的栏目增多了,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栏目,《商界名家》、《对话》、《生活》、《朋友》、《聊天》。与此同时,这些媒体还寻找到了新闻价值观念上的突破口:其出发点依然是关注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是否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失衡;社会的健康因子是否正在受到遏制或伤害;社会某一部分人群是否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利益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害”。只是由精英视角转向了平民化视角,由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沉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正如《中国青年报》1995年创办的《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所说:“我反复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这种命运和生存状态绝非因为它‘普通’而应当关注,而是因为它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不普通’才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上,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换句话说,他们身上反映出的行为方式、信念和品格,在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中,成了一种‘稀缺’的品种。但这些‘稀缺’的东西,人们感到并不应该被湮灭,相反应当有较大的回归。”这便是媒体寻回的人文精神。其次,传播媒介日益以公众需要特别是大众的消费需要为对象,传播内容趋于时尚化、娱乐化。具体来说:一是以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为核心,对国内新富阶层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大肆渲染,通过影视剧,各类宣传片及各种广告展示豪华住宅、典雅装饰、时髦衣着,以及各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带有理想化色彩的高档消费,这种以休闲娱乐、购物旅游、卫生保健、服饰化妆、美食烹饪等为核心的内容传播在引进最先进的消费文化、消费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在客观上诱导并刺激了人们对各类物质享受的欲望,例如1993年创刊的《精品购物指南》,1996年创刊的《中国汽车画报》,2002年创刊的《旅游中国》周刊以及继《读者》、《知音》、《家庭》之后涌现的《时尚》、《瑞丽》、《世界服装之苑》、《追求》、《世界都市》等一批时尚品牌期刊;二是模仿欧美、日本、港台的大量的娱乐性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出现尽管迎合了观众的感官需求,但已经脱离了物质或精神文化的实体化特征,更多是一种影像符号,客观,逼真已经不再是媒体追求的目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晚报、都市报的兴起和电视娱乐节目。80年代末,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各省晚报或各城市晚报出现,进入了90年代的中期,又有一批以都市报命名兴起的报业群体,《三秦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深圳商报》、《新京报》。90年代以娱乐观众为目标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兴起,中国电视刮起了一股娱乐热。1997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一炮打响,随后便有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幸运52》、《开心词典》,北京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浙江卫视的《假日总动员》、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完美假期》真人秀等娱乐节目相继崛起。据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1999年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城市级电视台有42家。而1999年以后,先后又有32家电视台播出或者引进娱乐节目。每逢周末,冠以“快乐”、“欢乐”、“幸运”等字眼的娱乐节目便将笑声从荧屏洒向千家万户,营造出“大众狂欢”氛围。三是媒介传播的主体形象不再主要以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大量英雄人物、著名人士作为宣传的重点和报道的中心,政治、社会行为中的楷模和榜样,现在的传播重心已发生了改变。其中一类人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成功人士。他们多是搏击商海的成功代表,是某种成功符号和标志。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由这些人所创造的、所代表的新的生活方式。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对话》栏目,就是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另一类人是由影视娱乐界人士以及体育明星所构成的传播主体。不是他们的成功过程,而是他们所塑造的个别角色、生活习惯、服饰打扮以及私生活等成了许多媒介报道和传播的重要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艺术人生》,北京光线传播有限公司的《娱乐现场》。这些节目中采访、宣传的人物既是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更是其“消费崇拜”的对象,模仿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特征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许多青春偶像剧更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传播媒介使他们成了消费的对象,也使他们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的标志和符号。与此同时,《财经》、《新财富》、《理财》、《中国企业家》等一批财经品牌期刊也出现了。最后,顺应全球化的需求,中国传媒呈现全球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全球出现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领域的自由化潮流。美国1996电信法案被视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结果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媒体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欧洲媒体市场也随着欧盟的形成加速了融合。1987年,欧洲委员会通过了著名的绿皮书,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产业的竞争。中国媒体在从中央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中,从垂直型传播结构到平行传播结构的转变中,增大了对通信和信息的需求。中国进入WTO以后,广播电视方面虽然没有承诺,但电影、音像制品方面有承诺,而且我国将实行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里面“两网”已开放,广电网也很难单独不开放。以电视为例,到2001年底,中国已批准CNN等24个境外电视进入三星级以上宾馆;星空娱乐、华娱卫视等3个境外卫星频道进入珠江三角洲有线网。面对虎视眈眈的世界传媒巨人,中国传媒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自1996年我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建立,2000年12月27日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现代媒体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成立,中国传媒产业化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传媒集团开始融入资本市场。三、中国传媒的价值取向后工业社会传媒的兴起是建立在“精英文化”衰败的基础上的。精英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它始终执行着分析现实、探索未来的功能,因而它潜在地包含着反思意识、批判意识、探索意识、教化意识等。纵观中国新闻业与新闻观念演进的历史,不难发现,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中国新闻观念启蒙时期的王韬、裘可桴,辛亥革命以后的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成舍我、张友渔,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邓拓、穆青、范敬宜,他们都有着浓厚的精英文化情怀,始终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满足、不合理现象,并把它们揭示、展示、暴露出来,并发掘这些事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使社会主体在思考、震颤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并试图建构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审视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不仅仅是进行媒介文化批评,更重要的是透视当今媒介化社会的文化矛盾,为人类走出文化困境寻找出路。应该看到,今天中国的传媒已经抵达了低层浅表的“挪用”、“照搬”西方的消费主义。传媒在型塑大众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过程中,也部分地把社会塑造为一种“仿像”,把大众塑造为一种漠不关心的“沉默的多数”。首先,传媒迎合着大众的心理,通过娱乐性的“狂欢文化”场面“复制”着大众的口味、兴趣、幻想和生活方式。实际上,小报新闻、脱口秀等娱乐化新闻是以牺牲公众信息传播利益为代价来提供娱乐的,对民主化进程造成了消极影响。娱乐化媒体通过半真半假的方式,来建构虚假的社会现实,转移公众对重要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传媒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