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1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2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3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4页
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课

大国关系的重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20世纪60、70年代后,美、日、欧关系调整的情况,知道中苏关系破裂的过程,知道美苏争霸在冷战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历史事件。 理解大国关系重组的原因,大国关系重组对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型的重大影响。2、技能:

理解用归纳法分析问题。(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大国关系重组、两大阵营结构性变动对国际格局转型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归纳法分析综合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了解冷战中的军备竞赛、战争威胁,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厌恶争霸、战争的美好情感。二、重难点重点:美苏争霸难点:大国关系重组的的原因和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参考资料:1948年至1962年间,美国在自由世界的黄金中所占的份额已从71%下降到40%,而西欧所占的份额则从15%上升到44%。——《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的基础是缓和、 均势与联盟。只有东西方关系出现缓和气氛, 联邦德国才有可能摆脱哈尔斯坦主义, 采取相对灵活和自主的外交政策, 从积极主动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谋求新的统一机会。 由于德国分裂形成的战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抗, 这种对抗长期处在均势状况中, 当谁也无法消灭对手时, 均势便成为一种现实, 新东方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对这种现实的承认。 在缓和与均势环境中推行新东方政策, 需要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结成牢固的联盟关系作为后盾,失去了这个基础,新东方政策将无力贯彻推行。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与国家利益方面的这种剧烈冲突同样重要的也许是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比通常所认为的更微妙、更复杂;通常的看法是:瘦弱、饥饿的中国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宁愿冒热核战争的危险, 而肥胖的苏联人更愿意以和平共处的策略谨慎行事。 更确切地说,苏联人和中国人对世界正在经历的历史时期性质的解释、巧妙地利用现有的种种历史性力量加速社会主义胜利所需采用的适当策略的解释是根本不

对同的。——《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中苏论战毛泽东说:“这种公开争论不要紧,不要那么紧张。第一条不死人,第二条天不会塌下来,第三条山上的草木照样长,第四条河里的鱼照样游,第五条女同志照样生孩子。 ”——/08/0305/18/469RNHFA00011246.html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 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 “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古巴导弹危机1、美苏实力差距:在导弹危机时,美苏在战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 17:1,美国大约领先苏联 10年。美国核武库的新成员和美国制定的打击军事力量战略又给苏联的核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威慑。此外,美国具有新式的情报收集技术, 也确定了苏联核基地的准确位置, 使苏联更进一步处于被动地位。2、美苏的审慎态度泰勒?狄龙等主张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实施外科手术 ,进行空袭加以摧毁 .这种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对,认为这是冒险的 ,不可靠的.人们担心在空袭中不可能全部摧毁在古巴的导弹残留下来的苏联导弹可能对美国进行报复 ,它必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同时,美国实施空袭必将要伤害苏联在古巴的技术人员 .苏联可能会作出强烈反应 ,导致毁灭人类的核战争 .进行空袭以摧毁苏联在古巴的导弹的方案遭到了否决 .麦克纳马拉提出进行封锁 ,不让苏联继续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 ,在对峙中迫使苏联撤出已在古巴部署的导弹 .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可进可退,留有回旋余地的方案 .封锁成功迫使苏联撤出 ,避免直接冲突 ;封锁不果则可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 .肯尼迪最后支持了进行封锁的方案 .赫鲁晓夫预先命令指挥在古巴的苏联军队, 没有莫斯科明确的许可, 不准使用任何核武

,器.只有在战争已经开始而他又不能到莫斯科获取许可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战术核武器。3、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占了上风,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但是, 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和西德,对于美国事先未同北约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并和苏联搞“越顶外交” ,感到不满和忧虑。因此, 西方盟国感到必须加强独立, 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它们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 后来法国更加积极地发展独立的核力量, 倡导“欧洲人的欧洲”。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表明它对美国的不信任。——《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 “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 如果它不想毁灭自己和整个人类的话。 也就是说,双方都知道无法战胜对方的。 所有参与者都清楚, 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平共处。 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建立了“热线” ,以便有可能在危机时刻尽快达成谅解。同时也开始了犹豫的停止军备竞赛的尝试。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从攻击性的对立变成了“和平共处” 。——世界史(德)曼弗雷德 ?马伊第11课 冷战的结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 知道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知道苏联解体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维护霸权地位,打击挑战者的主要历史事件。理解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此对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2、技能:巩固梳理知识,编制年表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编制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使学生巩固梳理知识、编制年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带给人类的教训以及国际政治单边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对于当今世界发展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价值观的切实认同,并增强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信念。二、重难点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美国单边主义与多极化趋势的矛盾。归纳总结1、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推行铁血政策以统一德国。1871年,经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意志帝国成立。1918年,一战中失败的德意志帝国覆灭,德皇退位,建立魏玛共和国。1919年巴黎和会,各国签订《凡尔赛条约》严厉处罚德国。1929-1933年,德国深陷经济危机之中。1933年,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和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获得选举胜利,上台执政。1945年5月,德国战败,纳粹德国覆亡,美、英、法、苏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两德正式分裂。1990年10月,德国实现统一。2、叙述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三次变革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一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被拒绝。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旧被列强共同支配之下。四十年代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附参考资料绵延百里的柏林墙在历经了历史价值的部分切割成块,以每块

28年的风雨之后终于倒塌了, 人们把其中 300多米的较有40美元的价格卖给有心收藏的人。——《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记者亲历八一九事件一出地下过街道口,我就遇见一个挂勋章的退伍军人。我问:“听说戈尔巴乔夫被扣起来了,您怎么看?”“早该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家伙拉下台了”话音未落,身旁一个年轻人喊道:“老头儿,欢迎军政府?该揍!”我又问了三四十人,无一表示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我过桥走到“白宫”。只见四周有数辆坦克、几十辆步兵战车、装甲车和军用卡车。战车炮口上插了鲜花。不断有外国人和小企业主给军人送香烟、冰激淋和当时还很稀少的外国啤酒。一名中年女教师从战车上跳下来告诉我:“昨晚10点钟,阿加耶夫少校率5辆坦克投到俄罗斯总统一边。今晨6点,塔曼师有50辆战车倒戈。列别德少将的空降兵团也在我们这边。”当时没有军官在场。我问了几名坦克兵,他们证实了上述情况。——/content/2008-03/03/content_1165685.htm单边主义所谓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 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 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专家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单边主义是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依仗它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谋求美国的私利,我行我素的行为。又有人说所谓单边主义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务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美国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而不能让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view/118437.htm第四单元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第12课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知道对于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有重要影响的 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知道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成就。 理解科技革命的社会条件, 理解科技革命对当代世界政治、 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理解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2、技能:利用多学科知识、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反思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困惑与挑战,使学生初步学习利用多学科知识与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人类战后科技发展的成就,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认同,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钦佩人类文明创造力的美好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双刃剑”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二、重难点重点:高新技术的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影响难点:二十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附参考资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

父母都是犹太人, 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母亲波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爱因斯坦从小不很聪明,三岁还不会说话。 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 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迁居慕尼黑。 1894年,又全家迁至意大利米兰。 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爱因斯坦在就读小学和中学时, 功课表现平常, 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授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责骂他: “你将一事无成。”他的父亲曾写信对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 。——百度百科战争对科技的推动为了实施“曼哈顿工程”计划,美国政府动员了 50万人力,投资 22亿美元,耗费了全国电力生产的 1/3,才保证了试制成功。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也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对于核裂变的计算和弹道的计算都需要有更高效率的计算机。当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与阿伯丁弹道实验室协作, 为陆军计算炮击表。200多名计算员用机械计算机计算一张火力表要两三个月, 远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于是,莫希莱提出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方案, 得到军方的支持。 由于利用了无线电、雷达、微波和脉冲技术的新成果而最终获得成功。——《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台耗电量为 140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 5000次加法,或者 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 1000倍。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 20秒钟就算出来,比炮弹本身的飞行速度还快。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 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 40年的工作量。核电的优点核电是高效能源,消耗资源少 火电站利用化石燃料的燃烧所释放的化学能来发电 ,核电站则利用核燃料的核裂变反映所释放的核能来发电 .核能要比化学能大得多 ,所以核电站所消耗的核燃料比同样功率的火电厂所消耗的化石燃料要少得多 .例如,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煤电厂每年要消耗约 300万吨原煤,而一座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 30吨核燃料,后者仅为前者的十万分之一。核电是清洁能源,环境影响小 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是有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和飘尘,造成全球气温升高、酸雨频降并破坏臭氧层,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和损害。核电站不会造成这种环境污染,因为它不使用化石燃料。法国1980年到1986年间核电站发电总量的比例由 24%提高到70%。在此期间法国总发电量增加 40%,而排放的硫氧化物却减少了 56%,氮氧化物减少了 9%,尘埃减少了 36%,大气质量有明显改善。 事实证明用核电站代替火电站, 能大大改善环境质量。 核电站是人类的朋友,也是环境的朋友。核电是安全能源,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小 核电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行业之一。全世界 50年来500多座核电反应堆在其总共 1万2千多堆年的运行历史中, 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过两起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现在核电站的安全性能更好,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更小。——/zhuanti/hedian/News_View.asp?NewsID=499一般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只包含几个或几十个原子,最多也不超过二三百个原子,而高分子化合物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