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九)_第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九)_第2页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九)_第3页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九)_第4页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试卷及答案(九)

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

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

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

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

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

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子”“公、伯”“侯、卫”“男、

甸(田)”的分级,可见爵位等级萌芽,B项正确。A、C、D三项都

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2.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

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

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葛洪强调“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有利

于社会的和谐发展,B项正确。三教合一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

排除。C项与此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

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

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

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

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

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

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

4.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

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

知。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

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江浙地

区是宋代的主要产粮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

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

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于是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

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江浙地

区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D项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

5.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

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

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

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I。”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从

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强调“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

洲I”,可见其具有革命排满倾向,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排除。B项出现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派的

代表,即使是排满思想与革命派一致,但政体主张不同,c项不

符合史实,排除。

6.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做报告,他指出:现

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

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

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

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B.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D.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八七会议”上强调的是“武装、军队''的

重要性,并且这些能促进土地革命,可见瞿秋白的报告是对国民

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张,排除。B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此时,中共已认识到革命的形势任务,

就是搞土地革命,发动农民武装力量反抗,C项不符合材料旨意,

排除。

7.下图为1948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某代表团合影。此图可用来印

证当时中国

A.民族屈辱的洗涮B.综合国力的提升C•和平稳定

的政局D.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为“1948年”,条幅中的关

键信息“台湾省”,据此可知是对台湾回归祖国的庆贺,A项正确。

B、C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台湾是内政,与国际地位无关,

D项排除。

8.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

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是指

A.调整所有制结构B.实行改革开放C.扩大经营自主

权D.发展乡镇企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实践和经济体制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经济领域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指调整经济的经营自主权;20世纪80年

代的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的是土地经营自主权,

综上所述,二者的共同之处为扩大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经济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

未改变,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都是20世纪80年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9.《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

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C.公共权

力至高无上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邻地间“应留空地五尺”,并不具有

“时效性”,可见罗马法维护公共利益,B项正确。A项与此无关,

排除。材料涉及的不是“公共权力”,C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体

现,排除。

10.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

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

“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

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

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普法战争“使德国

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可见普法战争

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军国主义,作者意在批

判这种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B项是表象,排除。C项

中反思的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对自身的危害,排

除。材料强调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导致德国文化的颓废,不是呼吁

创造一种新的文化,D项排除。

11.有学者指出:“推行自由贸易战略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

亚大繁荣’……而这也给了对手——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

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政策

A.是英国推行的基本经济国策B.使英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

C.维持了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D.受到美德两国的热烈欢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推行自由贸易战略……德国和美国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可见其政策使英国经济

优势丧失,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

料强调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但是也给

美德追赶上了英国的机会,可见其政策并未维持英国长久的经济

繁荣,C项排除。材料强调此项政策给了美德两国追赶英国的机

会,但没反映两国对此政策的态度,D项排除。

12.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美不发达

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

亿美元。该计划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

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点计划''的时间为

“1950—1953年”,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A项表述有误,

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支出,为的是强化其霸主地位,B项正确。

美国的经济援助,有助于美国地位的巩固,C项表述有误,排除。

美国经济援助的背后是对这些不发达国家的控制,D项与此无关,

排除。

二、综合题:共6题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殖民扩张起源于16世纪的西欧,是欧洲社会经济发

展的产物。在原始积累过程中,许多英国人目睹了转型时期的社

会动荡与危机,并对此作出强烈反映。莫尔主张把建立海外殖民

地当做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的有效办法。哈克卢伊特认为,

海外殖民扩张可以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到大海的真正价值和海上事

业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弘扬英格兰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意义。培

根强调英格兰民族的优越性和殖民北美的合理性,为其具有扩张

性的“海上帝国”殖民思想作辩护。

——摘编自姜守明《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殖民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

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

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

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

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

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

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

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

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

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

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

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

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

“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思想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并分析其

走向困境的原因。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解决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

与危机;解决国内人口过剩的问题;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新航

路开辟后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资本原始积累和对外侵略扩

张的需要。影响:刺激了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人口迁徙,缓解了人口过剩问题;客观上促

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2)内容:在殖民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坚持“非殖

民”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的殖民主义,支持亚非国家的独立;又与

欧洲国家结盟,反共反苏。原因:“中间道路''本身的矛盾性;欧

洲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第三世界的形成壮大;亚非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涨;美苏冷战;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力增

加;联合国会员国结构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和多极化趋势在曲

折中发展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

物”“在原始积累过程中,许多英国人目睹了转型时期的社会动荡

与危机,并对此作出强烈反映”“把建立海外殖民地当做解决国内

人口‘过剩’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让英国人充分认识到大海的真

正价值和海上事业对于民族国家发展、弘扬英格兰民族精神的极

端重要意义”,从中逐一概括“背景”即可;第二小问,联系背景知

识,可以从经济发展、殖民扩张政策、人口过剩问题的解决及世

界的联系等角度分析其影响即可。

第⑵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

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

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

的冷战总目标”,从中概括内容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二的关键

信息”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

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苏联等43个亚非

国家“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

从中概括可以得出结论:第三世界的形成壮大;亚非民族解放运

动的高涨;联合国会员国结构的变化;欧洲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

利益;美苏冷战;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力增加;“中间

道路''本身的矛盾性等。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时间

情况、1890—1920年1950—1970年1978—至今

《时务报》(维新派机《人民日报娉报

《人民日报》《红

关报)、《新青年》(陈党刊)、各种专业

代表刊物、创办旗》傥报党刊)、

独秀);革命派在国内性、娱乐性报刊如

《文汇报"综合性

A外一共创办了近120雨后春笋般创办

日报)

种报刊起来

内容更加丰富,但宣传重点转移到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

依旧政治宣传方对经济建设的报

主要内容文学期刊、科普类专

面涉及较多,娱乐道中来,娱乐性题

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题材缺乏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参考示例

(1)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

展。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

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宣传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

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

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

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

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种论题,第一小问,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A1890—1920

年的时间限定中,概括报纸对中国近代的影响;第二小问,联系

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时代特征,报

刊的宣传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第(2)种论题,第一小问,从表格信息中的1978—至今的时间限定,

概括报刊对建国后的中国的影响;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

改革开放后中国报刊业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田猎即狩猎,周代天子的田猎逐渐走向礼仪化。有学者相

信,田猎在周代就已具备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方面

的功能。其中包括为田除害,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君主

能够通过狩猎,彰显天威,以示君权;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

行军事训练,彰显古人的勇猛英姿;而“禽兽以时杀”的理念,更

成为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

——摘编自黄琪《礼制文化规约下田猎风俗的嬉变》

材料二北宋前期,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巨大的国防压力,皇帝

的田猎曾多次举行。宋辽“浪渊之盟''后,双方总体上都致力于维

护和平。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

导,即位之初就宣布废除“田猎”之制。但这一制度的废除却并不

能单纯地归因于外部军事压力的减弱。士大夫们对记载着“田猎”

之礼的《周礼》等典籍的质疑,与北宋皇帝“田猎”活动废弛的过

程几乎同步。随着“宋学”的勃兴,士大夫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权

威引导皇帝端正身心,对富于军事色彩、易于滋长骄奢之心而又

劳民伤财的皇帝狩猎活动,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自此至南

宋灭亡,皇帝的田猎再也没有举行。

——摘编自孙方圆《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帝王田猎活动的意义。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废止田猎制度的原因。

【答案】(1)意义:保护农作物,促进农业发展;彰显君主的权威;

进行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祭祀宗庙,维护宗法制度;田

猎的礼仪规范约束君主权力。

⑵原因:宋辽关系的缓和;北宋实行消极防御的对外政策;士大

夫对儒家经典的质疑;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宋代重文

轻武政策的影响;宋代部分皇帝羸弱,缺乏进取心。

【解析】本题以宋代的狩猎制度改革为切入点,考查汉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和宋明理学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彰显

天威,以示君权”“进行军事训练”“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从中逐

一概括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

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宋代“宋学”的兴起,“提出了全面的反

思与抨击”,从中可以概括宋代废止狩猎制度的原因;联系所学知

识,从宋代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和皇帝的理念出发分析即可。

1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由君上大权和附

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涵盖了宪政制度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第三条规定:“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第五条规

定:“任官权虽议院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附录中首

先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利,“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

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摘编自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

材料二正是《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制定时中日在政治、

经济、外交环境等具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时

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具备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具有的“天皇万世一

系”的政治权威,再加上当时满清政府内部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团结

有效的领导核心,中央和地方之间也是离心离德、一塌糊涂的外

交窘境。《钦定宪法大纲》虽师法日本《明治宪法》,但结局却

迥然有别。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师法日本结局却迥

然有别的原因。

【答案】(1)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

利;保护私有财产等。

⑵原因:政治上,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政权,天皇具

有至高的政治权威,而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中央集权遭到严重

削弱;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巨额赔款使日本财政收入增力口,

而清政府则损失惨重;外交上,清政府主权严重受损,西方列强

转而支持地方军阀,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外交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和明治维

新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永永尊戴”“法律在皇帝批准颁布前应经议院决议”“任官权虽议院

不得干预,但由大臣辅弼之”“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

著作等事,均准其自由”“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从中

逐一概括特点:带有封建性,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

体现了民主宪政精神;君主权利受到限制;规定了臣民的宪法权

利;保护私有财产等。

第⑵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中日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具

体因素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差异”,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日两国

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对比分析不同结局的原因。

1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西战争是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

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

战争。美西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使其建立起太

平洋纵横交错的交通线,构筑东南亚和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

面的地缘政治格局,让美国提前2年进入到20世纪。

——摘编自张江河《美西战争与美国向东南亚地缘政治扩张的历

史脉络》

材料二美西战争是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水岭,把一个19世

纪孤立于世界的美国与20世纪活跃于国际舞台的美国划分开来。

美国占领菲律宾的地缘政治扩张意义远大于战争胜负本身……依

据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史实,其对美利坚民

族实现“世界大国意愿”和建立适应于己的“国际新秩序”从理想走

向现实、从或然转为必然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杨春龙《美西战争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西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西战争对20世纪美国的影

响。

【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各

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

命使美国综合国力增强;美国改变对外政策,积极建立与其经济

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向亚洲和全球扩张。

(2)影响:显示了美国作为大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为美国领导世界

创造条件;美国结束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刺激美国向全球扩

张,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工业革命等知识点,旨在考

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

国主义战争”,“是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扩张之驱动”“构筑东南亚和

中国甚或亚太定点连线成面的地缘政治格局”,从中概括美西战争

的背景: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半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