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日食和月食》参考教案_第1页
小学科学 《日食和月食》参考教案_第2页
小学科学 《日食和月食》参考教案_第3页
小学科学 《日食和月食》参考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转”课堂,有效探究——以《日食和月食》一课为例一、教学特色分析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我对温州地区4所代表性学校(1所为本市较为知名的学校,2所为辖区学校,1所为民工子弟学校)的651名学生做前概念调查,发现60%以上学生对于“日食中遮挡物”、“日食形成的条件”已经有初步的认识,这可能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曾经历2009年和2012年两次“日食”有关,另外,网络、电视、课外阅读也为学生了解宇宙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在描述中也存在一些事实性错误,如将月球的位置画在太阳和地球正中间;昼半球全部被月球产生的影子罩住等,这也说明学生对日食形成还是存在认知偏差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根据前概念调查中了解的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还在逐步发展的小学生,想象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创设更接近真实的情境,所以对本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翻转”。首先,课堂形式的“翻转”。改变课桌以往的摆放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改成辐射状。这是为了更接近真实地模拟太阳、月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更方便地观察、探究。其次,教学方式的“翻转”。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干预较多,教师的“导”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本课设计强调“以学为本”、“让学课堂”,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指向关键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和落实,有效落实“长时探究”。最后,教具设计的“创新”。由于日食是在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但是成因又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去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具的限制难做到让学生同时从两个视角去观察,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具进行了改进。我选择了美术学具里一种类似面具的纸浆制品模拟地球,在上面打孔作为观察点,从孔中观察的到的现象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了保护学生的眼睛,我还特地贴上了滤光膜片。学生还可以从外面观察面具表面也就模拟了从宇宙的视角观察地球表面的情形,从而解决了两个视角观察的问题,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同时,这个面具为白色,更容易帮助学生发现“地球表面”月球的影子,也突破了“月球影字中的人能才观察到日食”这一思维盲点。同时提供能调节高度的月球,以及设置三个不同的观察点,这也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探究空间,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以一定的探究梯度。这套器材也为学生能长时自主探究以技术支持。二、授课效果在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及调整了教学出发点后,学生在实验前的回忆、体验阶段充分展现了其原有的认知。授课中发现,学生基本上认为遮挡物是月球,这跟前概念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并且能根据课外知识和观察到的日食现象找出证据说明是遮挡物是月球的理由。这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日食形成的具体条件”的模拟实验是本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发现,虽然教师提供了月球的高度,但学生可以调节,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探究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认知基础自主进行模拟、观察。在讨论、交流环节,通过综合各组观察到的现象能总结出日食形成需要“日、地、月三者成一条直线”这一核心概念。而一些观察更为细致的学生,还发现了在一次日食过程中,重庆能观察到日全食,兰州观察到日偏食,乌兰巴托看不到日食,从而得出“不同地点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的结论,这让课堂内学生的发现更加丰富,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认识日食形成的条件。由于月球影子较难观察到也是学生认知的盲点,但是利用自制教具,学生很容易就观察到“地球表面”的月球影子,而且能将月影与发生日食的地点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月球影子里的人能观察到日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在拓展探究环节,根据课前调查,学生对日食的周期比较感兴趣。在课堂内也发现日食发生时间表能引起学生注意,并从中发现新问题。如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出课堂也符合当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的科学新课改理念。三、课后反思1.对教材改进的反思本课的教材编排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由于月食的成因和日食的成因有相似之处,且采用的研究方法类似,所以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日食的成因后,能根据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若根据教材安排在一节课内分别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容易造成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研究都不够深入。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研究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在授课后从学生反馈中可以看出,对日食成因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学生能对月食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事实认定清晰,所以本课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特地引导学生关注遮挡物的特点,弱化对遮挡物的推测。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概念非常清晰,能有根据地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的理由。根据学生前概念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对教材进行了改进,简化了课堂,节省了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长时探究。通过对教材的改进,也就是提倡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让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更加有效。2.对教具开发的反思本课的自制教具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日食是在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但是成因又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去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具的限制难做到让学生同时从两个视角去观察,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具进行了改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套教具很感兴趣,拿到之后不停地试验,这说明教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调节月球的位置,从而有不同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教具是科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具是学生探究的载体,好的教具让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宇宙”部分,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但却只能采用模拟实验观察探究,这就更需要合理的模拟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改进、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观察、实验的落脚点,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3.对长时探究的反思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亮点。但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课,一堂课内活动有4、5个,每个活动持续2-3分钟,感觉课堂内学生活动很活跃。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了。出现这样情况并不在少数,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信任度不够,不敢放手让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探究;二是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提供学生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之前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扶”的过多的情况,发现这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