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节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一、什么是亲子交往?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亲子关系。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婴儿期的主导活动。第二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亲子交往的作用1、亲子交往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2、亲子交往锻炼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3、亲子交往模式是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出发点4、亲子交往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第三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亲子交往的途径1、父母示范2、行为强化3、直接指导第四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权威型(民主型)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二)专制型(专断型)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父母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第五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放纵型(溺爱型)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四)忽视型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第六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第七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五、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一)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的影响(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三)儿童自身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影响第八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父子交往的独特性:多游戏活动(少生活照料)多身体运动(打球、骑车,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第九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父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1.对孩子智力有一定影响。父子交往多,智商较高,早年失父数学能力较差。2.对孩子的个性、社会性有重要的影响。早年失父,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他人良好关系。3.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影响最大。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对象,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防止女性化和过度男子化。为女孩提供了对照物,防止异性交往困难。第十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青岛第一位男幼师:马炳荃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一、什么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peer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形成两种关系,分别称之为同伴群体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前者表明儿童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的程度;后者是指儿童与朋友之间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关系。学前儿童尚不能形成稳定的、相互的、一对一的友谊关系,因此,本节谈的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前者。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同伴交往的作用(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亲子交往儿童处在被关心的地位,同伴交往处于平等地位。(二)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三)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起操作玩具,交流(四)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像一面镜子
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一)发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大约2个月时,婴儿能注视同伴;3~4个月时,婴儿能够相互触摸和观望,6个月时,他们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咿呀”的声音。这时的同伴交往不具备社会性质。(二)发展
6个月以后,儿童间的同伴交往开始集中在玩具或物体上,但不是儿童本身。随着儿童的发展,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1、有意地指向同伴,向同伴微笑、皱眉以及使用手势。2、能够仔细观察同伴,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有着明显的兴趣。3、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四、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一)帕顿的研究1、研究方法:游戏观察法2、类型: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二)庞丽娟的研究1、研究方法:同伴现场提名法2、类型:(1)受欢迎型13.33%女孩儿多(2)被拒绝型14.31%男孩儿多(3)被忽视型19.41%(4)一般型52.94%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五、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一)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二)幼儿自身特征。待人友好,长相好、名字好听、活泼的受欢迎。(三)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玩具。幼儿交往围绕玩具发生。跳绳、玩游戏玩具少、小:争抢、攻击玩具多、大:分享、合作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大型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分享、合作的品质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节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一、社会性行为概述社会性行为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根据其动机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反社会行为也称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发展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观察发现,1岁之前的儿童当看到别人处于困境,如摔倒、哭泣时,他们会加以关注,并出现皱眉、伤心的表情。到1岁左右的儿童还会作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2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1)家庭的影响。(2)同伴相互作用。3.移情儿童对他人情感状态或感受的理解与分享。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三要素: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工具性攻击: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一)发展
1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儿童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4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从中班开始逐渐增加了言语的攻击。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表现的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逐渐减少。从攻击性质看,最初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儿童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会加重攻击性行为。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实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方式。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四、社会性行为的培养训练(一)移情训练听故事、角色扮演,续编故事(二)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三)善用精神奖励可以口头表扬亲社会行为,不要频繁使用“小红花”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九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方法1、行为塑造法。就是当儿童偶尔表现出我们满意的社会行为时,我们及时地予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强化方法。2、榜样引导法。就是鼓励儿童观察成人或同伴展示的某种社会行为让儿童学习方法。3、角色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工程招投标违法行为表格
- 人工智能总工程师聘用合同
- 银行保险新篇章代理业务管理
- 消防车辆出动操作规程
- 摄影合同中合同价款调整对价
- 校园绿化草坪翻新合同
- 酒店装修工程协议
- 宗教建筑塔吊信号工录用协议
- 滑翔伞班组施工合同
- 展会现场保安招聘合同
- 《心理课怎么玩》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思想道德与法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威海职业学院
- 自我保健随身行下册文字版
- 询比采购文件模板
- 泰国落地签证申请表
-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清单
- 495MW风力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YY/T 0962-2021整形手术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
- 江西省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可研报告
- 现代电化学分析
- 12YJ4-1 常用门窗标准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