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精析精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1.gif)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精析精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2.gif)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精析精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3.gif)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精析精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4.gif)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精析精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50314f05ef851c6ed42c22bc3e4291a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4第7讲求索真理的历程【基础整合】实践实践真理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动创造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概念: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特点:客观性、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求索真理的历程【要点透析】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及特点1.实践的概念(1)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对这一概念的理解:①实践的主体——人们:这意味着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这是说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③实践的性质——“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主体(人)、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和对象(客观世界)都是客观的,所以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所以也是客观的。(2)实践的主观能动性。①表现之一: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确定的目的,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定计划、方案、办法等,然后才去付之于行动。②表现之二:人可以自觉地运用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去指导实践,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以满足主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3)实践的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的三个特点间的关系。分析: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体现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①体现了唯物主义,因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受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②体现了辩证法,因为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要在社会关系中进行,随历史条件而发展。例1: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社会历史性B.客观物质性C.直接现实性D.主体能动性审设问:“实践高于理论认识”这句话所反映出的实践的特点。审材料: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主张“做到”比“知道”更重要。涉及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思维过程:实践把主观与客观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把观念中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如果只有理论而不实践,这就无法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答案:C。当强调构成实践的要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者实践受客观条件和规律制约的时候,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当强调实践离不开人的意识的指导的时候,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当强调实践要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时候,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社会性;当强调实践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中的时候,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历史性;当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体现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迁移训练:“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审设问:古今对比登月的状况,分析其中反映出的实践的特点。审材料:登月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涉及知识点:实践的特点。思维过程:古时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登月的梦想,而现在却成为现实,这说明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水平是不相同的,这体现出实践具有历史性。答案:B。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2)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开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领上歧途。(2)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分析: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惟一的,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因为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只有在实践中接触客观事物,变革客观对象,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3)不能认为认识可以有多个来源。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多个,既可以是通过实践,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等间接经验。但是认识的来源就只有一个,即实践。因为即便是间接经验也源于社会实践活动。(4)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分析:科学理论是被实践所验证了的正确的理论,它可以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开展,但是所谓认识范畴的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和比较,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例2: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C.正确的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审设问:某博士把自己学到的技术服务于牧民,这一事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审材料:某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涉及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思维过程:该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例表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案: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获得根源是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服务于实践。迁移训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审设问: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审材料: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涉及知识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思维过程:思维路径如下: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经验真理——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不能检验真理——只有实践能够检验真理——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会导致的错误。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2)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4)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考点三:真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尽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认识,也就是说只能有一个真理。(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1)如何理解整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2)既然真理是客观的,为什么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分析:①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但追求真理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②任何真理都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但是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是谬误。例3: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住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审设问:分析科学家关于服用维生素剂量大小对人体是否有益的争论所体现的哲理。审材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涉及知识点: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发展。思维过程: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但不能将此理解成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只要是具备相应条件,真理在任何时期都依然是真理,故②错误;④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是错误的。答案:B。迁移训练: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审设问: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所体现出的真理的特点。审材料:人们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涉及知识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思维过程:在不同的条件下,三角形内角之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说明真理具有自己适合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答案:D。考点四:认识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1)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制约认识的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扩展;从变化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2)意识与认识分析: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分。例4: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合同补充协议书
- 房地产行业员工劳动合同
- 2025年包头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黄石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什么软件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2鸟啼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 大学团支部年终工作总结
- 珠宝营业员工作计划
- 聘用人员劳务合同范本
- 昆明理工大学《摄影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车辆抵押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ESD测试作业指导书-防静电手环
- 高一(4)班分科后第一次班会课件ppt课件(PPT 29页)
- 高频变压器的制作流程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PPT、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教育培训主题班会PPT模板
- JJG30-2012通用卡尺检定规程
-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方法表格模板100天
- APR版制作流程
- 《C++程序设计》完整教案
- 美国LM2500舰用燃气轮机
- RNA-seq研究方法与策略-zzz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