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考点一
列强的侵略时间战争侵略国相关事件结果和影响1840—1842年鸦片战争英国虎门销烟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主凶:英、法帮凶:美、俄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时间战争侵略国相关事件结果和影响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义和团运动、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续表考点二
中国人民的探索、抗争1.中国人民的早期探索时间历史事件口号/目的/指导思想/旗帜领导阶级学习内容性质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间历史事件口号/目的/指导思想/旗帜领导阶级学习内容性质1911年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初(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文化思想解放运动续表2.中国人民的抗争事件时间概况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事件时间概况抗日战争局部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开始了14年抗战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林彪指挥第一一五师歼灭日军1
000多人,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歼敌1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百团大战1940年,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续表归纳总结1.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发动战争,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894—1918年),列强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后来又实行“以华治华”政策;在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第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1945年),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2.近代列强侵华的几宗“最”。(1)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2)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3)最能体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特点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因为其强调资本输出)。(4)《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内容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3.对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化的认识。(1)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侵略与抗争是其发展的主线和特征。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对近代化的认识: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实战演练1.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材料叙述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A2.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C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D.允许列强驻守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早在1901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4.“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这则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
C.黄海大战
D.台儿庄战役B5.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史实和结论。下列哪一项属于史实(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6.[2021·河北]
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联军的侵略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的侵略C7.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它们分别指什么事件(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A8.“1940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三个半月。他们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材料描述的是(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平津战役A9.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真正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是(
)A.危机与救亡交织
B.维新思想的传播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10.[2021·遂宁]
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下图所示关联信息判断,中间空白框内应填(
)C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1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摘编自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宣言反映的斗争目标是什么。反映了青年学生的什么精神?[答案]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或“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敢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进行的
A
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侵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促成了
B
的和平解决。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英勇作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A、B两处应该填写的事件分别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解放区军民英勇作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