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投资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_第1页
消费投资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_第2页
消费投资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_第3页
消费投资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_第4页
消费投资齐发力拉动经济增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从经济核算的支出法来看,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和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在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能还很大《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2022年底召开的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图1. 支出法核算经济增长资料来源: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尽管当前我国经济正遭受诸多国内外不确定事件的冲击,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2022年尽管我国面临复杂深刻的国内外环境,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在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大力支持下,多举措助力稳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可能性较高,外需下滑进一步扰动国内经济复苏步伐,口增速放缓。外需下滑进一步扰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重要性上升。但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势头并不改变,稳增长政策主线不会动摇。总体来看,海外经济下滑将短期内对出口构成一定的压力,稳增长政策预计将进一步强化,在外需回落的大背景下,内需将会成为拉动今年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二、消费需求将迎来强劲释放自2011年起,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然而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消费支出增速出现放缓,在经历过2021年短暂复之后,2022年再次受到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仅为32.8。图2. 我国最终消费支出逐年增长 图3. 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 资料来:iD 资来源FD,当前疫情峰值消退,居民生产生活进入正常轨道,今年消费市场有望整体回暖,消费升级趋势将持续。一方面,消费需求修复,行业复苏将是今年消费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疫情期间受到影响较大的餐饮、旅游、住宿消费,随着防控政策的优化,消费场景恢复,相关行业预计将实现良好复苏。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持续,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化,将不断催化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随着消费市场复苏、消费活动的恢复,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整体复苏,同时销售端的恢复也将促进制造业利润修复与投资回升,进一步带动失业率的下降与人均收入的上升,从而促进社会整体预期好转,推动我国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良好运行。2.1引导居民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根据央行公布的1月份金融数据,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其中,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17.9万亿元较2021年的9.9万亿元多增8万亿元,居民储蓄意愿整体较强,反映居民消费意愿有所下降。图4. 人民币存款大幅增长 图5. 我国存款同比增速 资料来:iD 资来源FD,疫情三年,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加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一是疫情造成经济与收入不确定性增长,使得防御性存款增长;二是疫情对消费场景影响较大,居民消费需求受到压制,消费支出下降,储蓄增多;三是2022年资本市场国内外多因素影响动较大,投资者投资意愿下滑,部分投资者将风险较大的金融资产转换为储蓄。图6. 人民币存款大幅增长 图7. 我国存款同比增速 资料来:iD 资来源FD,从居民的意愿和资产负债表角度看,消费修复的基础仍然存在。前三年疫情对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较小,但由于消费场景的限制,中高收入群体线下消费被迫减少,进而使得下游消费群体收入降低,整体消费求降低。图8. 新增社零总额逐步恢复 图9. 我国社零同比增速回升空间大 资料来:iD 资来源FD,通过合理的激励政策,叠加经济复苏和消费场景修复,将有助于疫后降低防御性存款,增加居民消费支出,释放消费潜力。一方面要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扶持力度,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合理投放,因地制宜增加消费券发放等,针对汽车、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出台阶段性的定向支持政策。发放消费券乘数效应明显,带动消费成倍增长,已成为了提振消费信心、助力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回暖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传统消费基础上,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型消费供给,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需求。汽车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成为全国各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在旺盛需求的加持下,多地推出包括汽车消费券、延长新能源购置补贴等促进汽车消费优惠政策,进一步释放汽车需求。汽车产业不仅体现了制造业水平升级,而且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释放汽车消费需求,拓展汽车消费场景,助力消费升级,为经济复苏增长注入新动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86.4万辆,实现了2.1的同比增长,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680万辆,其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持续爆发式增长国家补贴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图10.汽车销量 图11.新能源汽车销量 资料来:iD 资来源FD,2012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购置的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渐开始增长。进入2018年。补贴政策行调整,补贴门槛升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出现放缓。020年之后根据财政部要求,平缓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但是销量却出现爆发式增长,说明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中的认可度大幅提高。2022年12月31之后,新能源汽车购置国家补贴政策终止,但是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以投放消费券或刺激置换的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需求。自2010年起,我国汽车拥有量年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从年均20以上的增速水平,落至7左右,假设汽车以10年为更新周期,我国拥有较为广阔的汽车更新市场,有被汽车消费促进政策激发。图12.私人汽车拥有量(万辆)及变化率资料来源:iFinD,促进汽车消费,提振发展信心,各地方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汽车消费市场,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业对提振内需消费,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凸显。地产调控政策优化,提振住房消费根据央行公布的2023年1月份金融数据,1月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2231亿元,当前稳地产政策频出,随着“保交楼”工作的持续完成,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近日,证监会启动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此次试点工作是证监会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决策部署,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房地产市场盘活存量,支持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重要举措。坚持“房主不炒”定位,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房价预期企稳,住房从投资品转化为必需品。长期来看,房地产发展将继续以刚需和改善性住房为主,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在房地产政策边际改善带动下,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得到了支持,居民购房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居住需求的释放,将会带动房地产销售复苏。图13.居民中长贷呈现增长趋势资料来源:iFinD,新兴消费加快发展今年消费市场有望整体回暖,消费升级趋势将持续。一方面,消费需求修复,行业复苏将是今年消费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疫情期间受到影响较大的餐饮、旅游、住宿消费,随着消费场景恢复,相关行业预计将实现良好复苏。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持续,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化,将不断催化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消费升级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稳固提升、制造和服务业稳固发展的结果,尤其是来自需求侧的驱动力是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居民已经不局限于日常消费的柴米油盐,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智能家居、医美健康、运动健身、宠物等改善型消费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持续提升。更好推动升级类消费供给,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力。三、扩大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在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大背景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担起稳投资、促增长重任截至2023年2月24日,全国有28个省份公布固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其中有11个省份将目标设定为10以上。稳增长基建项目加快开工2022年,我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较2021年提高9个百分点,实现增速连续8个月回升,为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经济仍然偏向疫后修复,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尽管去年基数较高,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8以上。当前,全国多地地方政府纷纷加快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为加强周期性调节,去年底已依法提前下达1.46万亿元,当前财政部提前下达的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19万亿元,较去年提前批增长50,这也说明了今年政前置的积极信号,专项债是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考虑到政府部门宏观杠杠率由2019年末的38.5上升至2022年9月末的49.7,上升了11.2个点,今年专项债额度将会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另一方面,今年推动经济好转复苏仍需要专项债发力,专项债的发行会兼顾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协调。除了地方政府专项债之外,政策性、金融性开发工具的运用也对基建投资起到重要拉动。02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两批共7388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仍有可能再度投放政策性金融性开发工具,助力实物工作量的形成。图14.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 图15.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资料来:iD 资来源FD,在2023年提前批专债项目申报中,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从原来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个领域扩大到11个领域,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2个领域。综合考量去年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基建项目开工建设的延续性、今年大规模前置发行的专项债,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保持8以上,在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实物工作量也将加速形成。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大有可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需求和政策是决定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因素。2023年外需回落,出口增速也将大概率回落,外需成为制造业的拖累项;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也成为制造业长期发展趋势,政策仍然是驱动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随着市场主体活力、居民消费潜力和产业升级动力的有效释放,工业经济稳步回升态势保持不变,制造业为宏观经济复苏提供动力,为稳定经济大盘打下坚实基础。考虑到2022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强劲,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或略低于2022年,但整体增速仍大有可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升至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高于上月,制造业景气水平较快回升。1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8和50.9,高于上月5.2和7.0个分点,制造业产需景气水平明显回暖。业供需两端均改善。图16.制造业景气度回升 图17.出口增速回落资料来:iD 资来源FD,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强劲,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的经济支柱,地位也逐渐显现。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科技技术的迭代更替,汽车制造的未来发展潜力也将逐渐提升。目前我国的汽车正从传统的动能化汽车向电动化软件化转变,而这和芯片、人工智能等国家高科技领域息息相关,因此未来汽车制造的发展将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纲要》的出台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品牌的形成。当前,国内消费市场恢复、消费升级趋势持续为中国品牌孕育了广阔空间,同时新一轮产业变革与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带来发展的新动能,我国逐渐在高端制造领域占据优势,海外市场占有率也实现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5.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和2个百分点。明年在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消费恢复仍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担起稳投资、促增长重任。当前我国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造和更新设备,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是对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支持,数字化和智能化、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是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大量设备更新和改造需求。未来仍有可能加大对高端制造、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今年制造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承担起托底经济的任务。在当前稳增长政策大力驱动下,新老基建领域将迎来进一步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图18.制造业投资增速资料来源:iFinD,四、扩大投资与促消费相辅相成消费和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并不是孤立起作用,因此在讨论今年经济复苏增长的因素时不单独择一而论,投资和消费是实现扩大内需的“双引擎,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扩大内需。消费是制造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消费需求是拉动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