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城厢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城厢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城厢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城厢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城厢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重庆城厢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表是某地茶叶种植面积和茶户数估计

1836-18381894增加产量(万市担)260.50468.17207.67种植面积(万亩)521.00936.35415.35茶农户数(万户)130.25234.09103.84茶农人口(万人)651.351170.45519.10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中国A.茶叶种植技术的提高

B.摩纳哥也生产商品化加强C.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参考答案:D2.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A.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材料里林则徐认为英国“船坚炮利”有一定弊端,中国完全可以制服,其富足也不值得学习,这说明国人对英国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有渐进的过程。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有关战争的形势,也没有体现英国政府是否发动战争,更没有体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故A、B、D不准确。3.有研究者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自由贸易只是特例,对贸易的限制、禁止,才是常态。也因此,全球化才会极其艰难,而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前,天然地就是全球化的,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据此,该研究者认为①全球化是古已有之的经济现象

②民族国家的产生阻碍了自由贸易③民族国家的产生促进了全球化

④东西方的自由贸易是同步产生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参考答案:A4.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参考答案:B国民革命运动。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间的国民革命运动,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在国民革命蓬勃发展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故A项错误;革命的果实落入国民党反动派之手,当时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C项错误。5.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这种选择大都不是自由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文中杜鲁门“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的表述暗指哪一国家(

)A.德国

B.中国

C.苏联

D.英国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依据所学,材料所反映的正是所谓的干涉他国内政的杜鲁门主义。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确立,这引起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恐惧。故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而杜鲁门主义则是其标志。所以应选C。6.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一些人就讥笑他抄袭了一本书,另一些人称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这“一本书”可能是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国富论》

D.《社会契约论》参考答案:B解析:《人权宣言》不体现国家干预政策,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体现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建立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的计划经济,B项正确;《国富论》主张用市场的手段来发展经济,不体现国家干预政策,C项错误;《社会契约论》不体现国家干预政策和社会主义内容,D项错误。7.唐代替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B.安史之乱

C.吐蕃的攻掠

D.藩镇割据参考答案:B8.扬州是繁华的商业城市。《唐阙文》说:“扬州,胜地也。”扬州兴起的主要原因是①丝绸之路的影响②大运河的开通③南方经济的发展④统治中心的迁移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参考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扬州不处于丝绸之路上,唐代都城长安,统治中心并未南移。大运河沟通了扬州和各地联系,南方经济的繁荣也促使了扬州的兴盛。9.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家贴了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大跃进”运动没有实现人民的愿望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参考答案:A10.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表现为周朝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参考答案:D1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特点:循序渐进;分类实施;以人为本;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意义: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关于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等信息可概括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可概括为分类实施;根据材料“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可概括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以人为本方面作答。(2)关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12.阅读下列有关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格内容,从表中可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朝代黄河中下游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西汉3825678714364698唐288981213780812484A.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B.唐朝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C.西汉和唐朝,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一直最多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参考答案:D13.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参考答案:C14.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主要维护的区城是(

A.亚太地区

B.中东地区

C.中亚地区

D.东南亚地区参考答案:C15.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中诞生的,C选项符合题意。新旧理论杂糅相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并不能预知未来,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批判中进行创新,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6.某个历史时期的美国,有部分工人、农民和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学习俄国佬”的口号。这些理念的结果是A.美国建立了联邦共和制

B.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美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D.美国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参考答案:B17.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A.强调正心诚意B.倡导知行合一C.论证心外无理D.宣扬格物致知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可知,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论述的是“心”与“理”的关系,A、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点睛】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18.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参考答案:A据材料“1973年……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A选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与美国当时超级大国,但联合公司建立不是苏联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选项错误;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在勃列日涅夫之前就有,故D选项错误。故选A。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任何贵族爵位,凡是在合众国担任受益职务……非经国会同意,不得从任何国王、君主或外国接受任何种类的……官职或爵位。”这一规定旨在A.保持国会绝对权威

B.加强联邦政府权力C.防止封建君主专制

D.保障民主共和政体参考答案:D本题旨在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当时排除贵族爵位,是因为美国人将平等视为全部制度的基础,防止特权以及由此造成的对个体独立精神与尊严的侵犯。而独立精神与个人尊严是共和政体最好的保障。从一般解题技巧来看,C项还是为了保障D项,即从根本上维护共和政体。此外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C项也与美国国情不吻合。正确答案D。20.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考中进士或举人……考中秀才……”可知,科举制下,根据自身才能不同,各有不同的归宿,有利于人才相对合理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21.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A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故①正确;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及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②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不断加强监察和控制,设立刺史、通判等机构,故③正确;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开始于隋唐科举制,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2.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与这一创作风格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格尼尔卡》参考答案:A23.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

杨业是前方作战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除了以上的制约,他还受到谁的制约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参考答案:C24.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著作作者时间记载内容历史结论《农政全书》徐光启明代在中国最早称呼其为“玉米”玉米在明朝中叶以后便已传入中国《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明代提到过“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黄邦和现代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对表的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参考答案:B【详解】表格解读的是玉米来华的时间,史料有科技类的《农政全书》,有文学类的《金瓶梅》,有古代的记录,也有现代的评论,可知,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多个方面来进行实证,故选B。表格没有涉及“甄别史料真伪”的信息,只是提供了不同史料中关于玉米来华时间的记载,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玉米来华是史实,表格探讨的是玉米来华时间,故“结论更接近真相”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解释”,只是提供了不同史料中关于玉米来华时间的记载,故排除D。25.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A.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孟

B.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C.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

D.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参考答案:C三民主义。章太炎曾为宣扬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家,从其阶级属性来看,其矛头对准清王朝;从诗歌内容看,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民族主义思想,即洪排满革命,曾效力满族,因此C项符合题意。26.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参考答案:B罗马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未体现在国家事务中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未强调公民在政治上是自由的,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是公正的;没有说明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因此排除ACD三项。材料主要强调对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因此B项符合题意。27.若为图7所示历史漫画拟定标题,较为合适的是(

A.反目成仇,势成水火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D.冰释前嫌,共克时艰参考答案:A2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该观点表明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C.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参考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应该是君主立宪制制度,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政治制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而是强调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A项错误。材料强调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没有体现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而是强调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D项错误。29.“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参考答案:D3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美国著名的军事家马汉在他的《海权论》中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近年来,随着东海、南海等问题的出现,海洋问题也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1)分析宋朝时出现的“潜在的可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得到继续发展。(6分)

材料二: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2)用史实论证材料二观点的正确性。(4分)

材料三:近代海军的建立是19世纪的一个革新事业。海军的发展要求有复杂精致的装备和高度专业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考虑到所有这些方面一一工业、科学技术、人才、财政,中国当时完全不具备条件以维持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诞生,几乎全靠李鸿章一人的独自努力。……李鸿章的海军思想,更多的还是局限于自我防守的战略。他并没有积极进取的海权观念。虽然他设想训练一支有铁甲舰装备的强大海军……但是他的主要目的在于防御,而不是进攻;实际上他将军事力量主要看成是威慑力量。他仍然受到中国传统陆权思想的影响。然而,日本则不然,日本最初也和中国一样,只注意海防。随后,日本人的海权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政府向人民灌输重视海权的思想,同时作出向海外扩展的紧迫计划……中国和日本地理与历史上的差异导致两国态度的不同。不同的观念导致中日两国海军的不同发展。

(3)材料三中谈到中国海军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依据以上材料,从中国近代海军的失败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4分)

材料四:2010年3月至4月,北海舰队6艘舰艇编队经宫古海峡、马士海峡,抵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

2010年4月,东海舰队10艘战舰,穿越宫古海峡,抵达台湾东部海域。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已先后出访30多次,到过40多个国家,我国历次出访的海上编队,都由1到2艘驱逐舰或护卫舰与1艘补给舰组成。

(4)分析当今实现对海权的控制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有哪些非凡的现实意义。(2分)参考答案: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