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要素全面+框架构建】 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高效备考_第1页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要素全面+框架构建】 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高效备考_第2页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要素全面+框架构建】 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高效备考_第3页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要素全面+框架构建】 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高效备考_第4页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要素全面+框架构建】 统编版中考历史一轮高效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史(6)八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发展变迁。我国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在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成就突出,“两弹-星”、载人航天工程、杂交水稻、青蒿素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丰富了中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表格和时间轴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本单元的基础知识;通过经典例题的讲解,渗透解题方法,提高答题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以及思维导图梳理基础知识,并讲解相关经典中考题,分析考情考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习题,复习巩固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课本,以及总复习的配套资料,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2.通过了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学习他们身上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3.通过练习经典中考试题,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做题能力。教学重点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教学难点对经典中考试题的讲解学情分析本课为复习课,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基础的知识已经有了掌握。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教师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参考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七年级下册》,2019年6月。(3)相关复习参考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论设计意图课前准备课前给学生布置学历案中的课前准备中的学习任务(落实学习目标1)小组合作完成学历案中课前准备的时间轴的填写(落实学习目标1)时间轴在学历案中呈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激趣导入组织学生展示之前小组完成的单元时间轴(落实学习目标1)展示课前小组合作完成的时间轴的空缺填写(落实学习目标1)小组展示完成的时间轴,构建时空观念。温故知新,整合知识。教学内容一、自学巩固——基础知识梳理通过课件的第一目知识,完成复习巩固第一步。(落实学习目标1)学生填写学历案中任务(一)关于基础知识梳理的内容,并补充空格所缺的内容。(落实学习目标1)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知识梳理的过程。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探究思考——落实核心素养督促学生完成学历案中的学习任务二后,讲解相关习题。(落实学习目标2)1.学生完成学历案中学习任务(二)的第一项学习任务——颁奖词的写作,之后在课堂进行分享。2.学生结合学历案中的学习任务二,通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落实学习目标2)1.学生展示时写的颁奖词,分享写的过程和感悟。示例: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4年感动人物颁奖词——袁隆平)2.精神品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联系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艰难、经受考验;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大胆创新。通过练习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品质。三、中考考点突破从课标要求与最近三年的山西中考试题的考察来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在课件呈现。讲解典型的经典中考试题试题(落实学习目标3)学生阅读表格内容,了解中考中本专题的考察形式以及分值。之后自主练习学历案中学习任务三的经典中考试题。(落实学习目标3)课件呈现中考考点分析表格,讲解每道题后涉及的考点。复习对接中考,目标明确。通过学生自主练习与教师的重点讲解,突破本专题的难点。课后小结1.梳理重点知识是基础,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完成时间轴、表格等方式,梳理基础知识,为练习相关习题奠定基础。2.通过完成相关的经典中考试题,理解中考对本专题重难点知识的考察方式,同时提高做题能力。总结提升教后反思亮点:学历案以及背诵清单同步测试的设计相配套,形成一个有序的教学过程。不足:对于中考经典习题背后的考点以及考情挖掘不够,平时对于中考命题以及中考最新考试方向的关注不够。课后补充(学生提问)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业与板书设计】【1.作业设计】单项选择1.(2019·荆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仅增强了我国的战略防御力量,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项成就是()A.“两弹一星”的成功B.载人航天工程实施C.开创治疗疟疾新方法D.杂交水稻培育技术2.(2019·青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A.袁隆平B.邓稼先C.屠呦呦D.钱学森3.(2019·青岛)当你踏进家门的一刻,生活变得更智慧。一键开启空调、电视、扫地机器……回家即是安心,这一切的便利得益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②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④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习近平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下列;哪一人物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A.莫言B.郭沫若C.丁玲D.张爱玲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后,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年底之前实现所有手机用户自由携号转网。你对一家公司不满意了,带着你的号选择另外一家为你提供服务”。这反映了()A.中国电信网络规模居世界首位B.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C.国家十分重视电信事业的发展D.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6.(2019·朔州适应性)照片,能记载历史的瞬间;照片,能记录成长的足迹……下面两幅图片记录了共和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A.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B.东方红一号升入太空C.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7.(2020·万维原创)它对中国突破空间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射成发功后,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它体现了中国一直依靠自己的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开发”,“它”指的是()A.原子弹B.氢弹C.导弹D.东方红一号8.(2019·张家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确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A.焦裕禄B.邓稼先C.袁隆平D.钱学森9.(2019·铜仁)服装是过去岁月留下的化石,晚清时期流行长袍马褂,民国时期流行中山装,新中国初期流行列宁装,“文革”时期流行军装,新时期的服装则多种多样,注重美观以及个性发展。据此判断一下说法最合理的是()A.服装的演变说明制衣技术在不断进步B.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服装主要是因为审美意识的不同C.服装是体现人们审美意识和展现个性的物品D.过往历史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的着装之中10.(2019·乐山)旅游拍照发朋友圈、逛街付款扫二维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得益于()A.航天技术的进步B.生物技术的突破C.网络技术的发展D.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二、材料解析题11.社会生活变迁见证时代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民众沐浴着解放思想的春风,经历了艰辛、见证了进步、享受着成果,旧貌换新颜。从衣食住行的满足到个人梦、民族梦的一步步实现,变化日新月异,社会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之变迁》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1953年起,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交通运输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开启了“高铁时代”。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1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运铁路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材料三中国互联网的发展1987年一封题为“越过长城,通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发出,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5年我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通信协议连接1997年我国上网用户数已有62万2016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均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运达7.24亿(1)根据材料一,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