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专练(全国通用)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专练(全国通用)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专练(全国通用)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专练(全国通用)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高考语文重难点突破专练(全国通用)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掌握七大断点——断得准断点(一)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会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会断句。断点(二)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断点(三)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对话词来判断人物间的对话,从而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断点(四)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点(五)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准确判断。断点(六)对称的句式。断点(七)常用修辞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表现在语句运用上,具有前后相连、句式整齐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文言文断句题,传统全国卷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考查,新高考全国卷也沿用这一题型。该题型难度一般,一是近几年文言文断句采用的材料相对浅显,二是文言文断句的规律性较强。解题时,一般先凭语感将有把握的地方断开,再运用规律方法分析揣摩不把握之处。文言断句的步骤: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根据文章的内容,大致划分层次。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通读全文,进行检查。一、【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宜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鞠之。祥父妄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辩,帝曰:“御史既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肇庆则给事中王莹,琼州则户部郎中徐鉴,汀州则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则刑部主事郑珞,抚州则大理寺正王升,后皆以政绩著。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旦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选自《明史·李骥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B.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C.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D.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现在多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B.内艰,旧时指母丧。古代居丧也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是子女对父母孝心的体现。C.御史,秦以前指史官,约自秦朝开始,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任监察御史。D.“贻书让王”中的“让”意为“谦让”,和《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含义是相同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骥因为母亲去世而向朝廷申请离职,很多官员和百姓多次向朝廷奏请想挽留他,李骥没有答应。B.对民众不利的事情,李骥就向朝廷禀明免去;他向朝廷陈奏多件经国利民之事,被朝廷采纳。C.李骥在河南任职期间,通过设立制度、广泛宣传等措施教化百姓,使当地百姓品性改变,民风变得淳朴。D.李骥在官场屡遭挫折,但他敢于维护自身权利。如当刑部侍郎施礼枉定李骥死罪时,他上章自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2)犯者,其门署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14.李骥去世后,“士民赴吊,咸哭失声”,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受爱戴的原因。【答案】10.D

11.D

12.A

13.(1)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2)犯罪的人,他们家门口被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铃铛巡行各地去传达。

14.①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恪尽职守,政绩显著;③不畏强权,敢于抗争;④为人端正谨慎。【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恨甚”的主语是“伊王”,“又为骥所抑”的主语也是“伊王”,故是两个句子,他们之间要断开,排除C;“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中“陪位行礼”是“往”目的,不需要断开,排除A;“诬骥后期”和“执而桎梏之”是同主语的两个谓语,中间要分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贻书让王”中的“让”是“指责,责备”的意思,“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是“谦让”。两个例句中“让”意思不相同。句意:写信责备伊王/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数四”是个约数,意为多次,并非具体指“四次”;另外,“李骥没有答应”错,原文是朝廷不允许“官民奏请挽留他”这件事,不是李骥不答应。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起”,被起用;“招”,招徕;“流亡”,流亡的百姓;“复”,回归。(2)“署”,写;“为”,编写;“振”,摇着;“徇”,巡行。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从“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等句子可见李骥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做主;②从李骥对刑部侍郎施礼和伊王的态度,可以得出他不思强权,敢于抗争;③李骥在任新乡知县时,“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事有病民,辄奏于朝,哭免之”都体现了李骥恪尽职守,政绩显著;④从“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可知李骥为人端正谨慎。参考译文:李骥,字尚德,山东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通过了乡试。进入国学,学习了三年后,担任户科给事中。当时集市盘查行商,打开他们的箱子(乱翻),李骥上奏阻止了这个做法。不久,李骥因事获罪而被免职。建文年间,李骥因人推荐而被起用为新乡知县。他招徕流亡的百姓,给他们农具,由此回归农业的有数千人。李骥因为母丧而离职,许多官员百姓一个接一个奏请挽留他,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永乐初年,(李骥)守母丧期满,改为东安知县。对民众不利的事情,他就向朝廷禀明免去。有一个寡妇因儿子被咬死而向李骥告状。李骥向城隍神祷告,深深自责。第二天早上,咬死孩子的狼死在它的狼窝里。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后来因事被牵累,被贬到保安做劳役。洪熙年间,朝廷有诏书寻求贤才,李骥被推荐做了御史。他上奏有关治国利民的十件事情,仁宗赞许并予以采纳。宣德五年,李骥巡视仓场,军士高祥盗取仓里的粟米,李骥抓住了他,并加以审问。高祥父亲的小妾说,高祥与张贵等人一起偷盗,李骥接受张贵等人的贿赂,所以只把高祥问罪。刑部侍郎施礼于是判处李骥死刑。李骥给宣宗上奏章自我辩解,宣宗说:“御史既然擒获了盗贼,怎么肯接受贿赂呢?”下命施礼和都察院重新审讯,李骥果然是冤枉的。宣宗于是严厉地斥责了施礼,并恢复了李骥的官职。这年十一月,朝廷选择大臣二十五人担任郡守,奉有皇帝的敕书上路。李骥做河南知府,肇庆知府则是给事中王莹,琼州知府是户部郎中徐鉴,汀州知府是礼部员外郎许敬轩,宁波知府是刑部主事郑珞,抚州知府是大理寺正王升,后来他们都以政绩卓著出名。

河南境内盗贼多,李骥特地设立火甲制度,一户被盗,一甲给予赔偿。对犯罪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写上“盗贼之家”四字。李骥又编写了《劝教文》,摇着木铃巡行各地去传达。自此之后人们都改变了行为,东西掉在路上都没有谁去捡走。河南有伊王府,伊王多次请托李骥,李骥并不听从。伊王府里的宦官和警卫残害百姓,又被李骥阻止,伊王于是很怨恨李骥。等到冬至,伊王命令李骥在四更天的时候去府里作陪行礼。李骥如期而至,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李骥向朝廷汇报,宣宗发怒,写信责备伊王,将府中承奉、长史、典仪都逮起来交给法官处置。

李骥行为端正,平日家居即使是矮长桌也要摆放端正。他到河南六年后去世,寿七十岁。百姓们来吊丧,都痛哭失声。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2023届高三上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布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书曰:‘毕协赏罚’,此之谓也。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坊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唵,下唵则上聋,聋唵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节选自《说苑•政理》,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B.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C.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D.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善而进阙者也”与“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善”字含义不相同。B.升斗,容量单位,十升为斗。也可以用来比喻微薄的薪俸或借指少量的米粮、口粮。C.“公诚愚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诚”字含义相同。D.“安有取人之驹者乎”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安”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可以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刑”可以惩罚罪恶并禁止后来者仿效,“德”与“刑”是治理国家的两个关键。B.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有三年了,百姓没有谁敢入宫求见他,公叔子认为这是因为公叔文子太威严了,希望他能有所改变。C.齐桓公出猎时,一位老人故意假托解释“愚公之谷”得名的由来讽刺齐桓公,劝他不要沉溺于出猎逐鹿,荒废国事。D.齐桓公对老人讲的故事并没有领悟,但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将这个老人讲的故事告诉了管仲后,管仲理解了这个老人的意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2)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答案】10.A

11.D

12.C

13.(1)所以诛杀与奖赏不能错乱,诛杀与奖赏错乱了,善与恶也就错乱了。(2)老翁知道案件诉讼不公正,所以把马驹给了他。请让我下去整顿政治。【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从前养过一头母牛,生下牛犊长大后,我卖掉它买了一匹马驹。有个年轻人说:“牛是不能生马的。”于是便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太愚蠢了,所以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谷。“少年”是“曰”的主语,主语前断开,且“卖之而买驹”的主语都是前面的“臣”,所以“少年”和“买驹”之间断开,排除CD;“故”表结果,一般置于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文言词语的能力。A.善良品行;好。“善”字含义不相同。句意: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很好,用“橐”给我命名很恰当。B.正确。C.都是的确、确实。“诚”字含义相同。句意:你确实太愚蠢了/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D.怎么;哪里。“安”字含义不同。句意:怎么会有随便取人马驹的事呢/如今在哪里呢。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劝他不要沉溺于出猎逐鹿,荒废国事”说法错误,结合管仲所言“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可知,这位老人假托解释“愚公之谷”得名的由来是想让齐桓公知道齐国刑法的混乱。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缪”,错乱;“则”,那么、就。(2)“狱讼”,案件诉讼;“与”,给;“修政”,整顿政治。参考译文:治理国政有两个关键,就是刑法与德教;行王道的人重德教而罕用刑法,行霸道的人刑法与德教并用,强暴之国是先用刑法而后用德教。刑法与德教,都是教化产生的必由之路。所谓德教,就是培养善良品性并补益不足之处;所谓刑法,就是惩罚罪恶并禁止后来者仿效;因此受仁德教化成就高的应得到奖赏,犯刑受惩严重的应被诛杀;诛杀和奖赏是用来区别贤与不贤并分辨有功与无功的。所以诛杀与奖赏不能错乱,诛杀与奖赏错乱了,善与恶也就错乱了。如果有功而不奖赏,那就不能鼓励人向善;有罪过而不诛杀,那罪恶的人就不会惧怕。善良的人得不到鼓励,罪恶的人不畏惧,却能用德行来感化天下的,未曾听说过。《尚书》说:“尽力于赏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公叔文子担任楚国令尹有三年了,百姓没有谁敢入宫求见他。公叔子谒见他说:“你太威严了。”公叔文子说:“朝廷的威严,难道说会妨害国家的治理吗?”公叔子说:“执政太威严就会使下面的臣民缄口不言,下面的人缄口不言那上面的执政者就如同聋人,聋哑不能互通消息,又怎能把国家治理好呢?针线顺着一个方向就可以织成帷幕,汇积升斗粮食可以充实仓库,合并小水流可以汇成江海。英明的君主,只有接受意见而不实行的,未曾有不接受意见的。”齐桓公外出打猎,为追逐一头鹿而奔跑,进入一个山谷之中,看见一位老翁,就问他说:“这是什么谷?”老翁回答说:“是愚公谷。”齐桓公问:“为什么取了这个名字?”老翁回答说:“因为我而给它命名。”齐桓公说:“现在我看你这样的仪表,不像是愚蠢的人,为什么要因为你而取名愚公谷呢?”老翁回答说:“请让我陈述原因,我从前养过一头母牛,生下牛犊长大后,我卖掉它买了一匹马驹。有个年轻人说:‘牛是不能生马的。’于是便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太愚蠢了,所以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谷。”齐桓公说:“你确实太愚蠢了!你为什么要把马驹给他?”齐桓公于是回到宫中,第二天上朝时,将此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假若尧舜在上,咎繇做刑狱官,怎么会有随便取人马驹的事呢?如果有人像这个老翁一样被人侵暴,也绝不会给他(马驹)的。老翁知道狱案诉讼不公正,所以把马驹给了他。请让我下去很好地整顿政治。”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齐桓公是建立霸业的国君,管仲是贤明的辅佐,还有把智者当成愚者的时候,何况赶不上桓公与管仲的人呢?”三、【九师联盟/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3届高三上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晁)错素与吴相袁盎不善,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同堂语。及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上问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杰;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后十馀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错殊不知。壬子,错衣朝衣斩东市。(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B.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C.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D.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相遗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汉代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C.“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D.“弃市”本指受刑罚的人皆在街头示众,民众共同鄙弃之,后以“弃市”专指死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与袁盎总是避免与对方碰面,从未曾在一室之中说过话,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之事。B.晁错认为,袁盎接受了吴王金钱贿赂,刻意为吴王掩饰隐瞒,还说吴王不会谋反,现在吴王谋反了,应该奏请治袁盎的罪。C.后来有人控告袁盎,袁盎害怕,就连夜去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谋反的原因,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能够面见景帝,亲口说明原委。D.袁盎认为,吴王虽然能够即山铸钱,煮海为盐,但他招到的却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些流氓无赖、无籍流民等,故能相互勾结叛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2)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答案】10.A

11.B

12.C

13.(1)到年老发白时举兵叛乱,如果他没有计出万全的把握,难道会起事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2)袁盎说:“我计策就是这样,请皇上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王的准备。【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景帝问:“应采取什么妙计?”袁盎说:“请陛下让左右回避。”景帝让人退出,唯独还有晁错在场;袁盎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景帝就让晁错回避。晁错迈着小而快的步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极为恼恨。“计安出”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计出安”主谓宾俱全,后面断开;“盎”是“对”的主语,应在“盎”前断开,排除BC。“人臣”是“不得知”的主语,应在“人臣”前断开,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在汉代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有误,诸侯在汉代只有王、侯二等。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后来有人控告袁盎”理解错误,原文“人有告盎”,意思是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并非有人控告袁盎。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事”,发兵叛乱;“若此”,如果这样;“岂……乎”,难道……吗?“何以”,以何,凭什么。(2)“孰”,通“熟”,深透,仔细;“装”,用作名词,出行时的用具、行装。参考译文:晁错一直与吴相袁盎不友善,有晁错在某处就坐,袁盎总是避开;袁盎出现在何处,晁错也总是避开;两人未曾在同一个室内说过话。等到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处以相当的刑罚,确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诏赦免袁盎,把他降为平民。吴、楚叛乱发生后,晁错对御史丞、侍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吴王掩饰,说他不会叛乱;现在,吴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请严惩袁盎,他肯定知道吴王的密谋。”御史丞、侍御史说:“如果在吴国叛乱前,治袁盎的罪,可能会中止叛乱密谋;现在叛军大举向西进攻,审查袁盎,能有什么作用!况且,袁盎不会参预密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亲口说明原委。窦婴入宫奏报景帝,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入宫晋见,景帝正与晁错在调度军粮。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叛乱,你觉得局势会怎样?”袁盎回答说:“不值得担忧!”景帝说:“吴王利用矿山就地铸钱,熬海水为盐,招诱天下豪杰;到年老发白时举兵叛乱,如果他没有计出万全的把握,难道会起事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袁盎回答说:“吴王确实有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的财利,但哪有什么豪杰被他招诱去了呢!假若吴王真的招到了豪杰,豪杰也会辅佐他按仁义行事,也就不会叛乱了。吴王所招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没有户籍的流民、私铸钱币的坏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结而叛乱。”晁错说:“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问:“应采取什么妙计?”袁盎说:“请陛下让左右回避。”景帝让人退出,唯独还有晁错在场;袁盎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景帝就让晁错回避。晁错迈着小而快的步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极为恼恨。景帝突然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说高皇帝分封子弟为王,各自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他们才造反,准备向西进军,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才罢休。现在的对策,只有斩晁错,派出使臣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七国的军队可以不经过战争就都会撤走。”于是,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我不会为了爱惜他一个人而向天下谢罪的。”袁盎说:“我计策就是这样,请皇上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王的准备。过了十多天,景帝授意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疏弹劾晁错:“辜负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与群臣、百姓疏远。晁错应判处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全部公开处死。”景帝批复说:“同意所拟判决。”晁错对此却一无所知。壬子(二十九日),景帝派中尉召晁错,欺骗他说坐着车巡察市中,于是,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在东市被斩首。四、【陕西省宝鸡市长岭中学2023届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③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懦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造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期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懦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注】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陵迟:衰颓。③瓦合:临时凑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B.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C.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D.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官,古时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等。B.“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的“废”指放下、停止、中止,与《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的“废”的意思不同。C.“其辞微而指博”的“微”指精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微”的意思相同。D.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者思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整理修订“五经”,并把《春秋》当作王法。B.战国时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却深入人心,相沿不废。C.虽然陈涉的事业微小浅薄,但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追随归顺向他称臣,是因为秦朝焚毁了儒生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D.汉朝建立后,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但儒生也能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2)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答案】10.A

11.C

12.D

13.(1)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2)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自……后”作时间状语,固定结构之间不能断开,“后”后停顿,排除BD;“散游诸侯”是“散游(于)诸侯”的省略,状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实词的掌握能力。B.放下、停止、中止/废除。句意: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于是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C.《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微”是微小的意思。可见两字意思不同。句意:其文辞精微而寓意丰富博大/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错误,原文“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期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懦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可见在汉初“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及至孝景、不任懦者,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儒生基本没有受到重用。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列”,众;“咸”,都;“润色”,发扬光大;“以”,凭借。(2)“属”,类、辈;“明”,通晓;“乡”,通“向”,朝向、相向。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说: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编订《诗》《书》,整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其文辞精微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时只有魏文侯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从此残缺。陈涉起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终于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所以)通过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演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齐鲁一带对文学的爱好,自古以来已成为自然风尚。所以汉朝兴建后,儒生们重新能够研究经学,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但是,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之人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的文士学者。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竟以精通《春秋》,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五、【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3届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节选自《国语·鲁语下》)[注]公父文伯:姓公父,名歜,鲁国大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B.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C.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D.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的“事”指侍奉,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事”含义相同。B.“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的“朝”指在早晨,与《苏武传》中“人生如朝露”的“朝”含义相同。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后来也泛指黑夜。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胡不自安”的“安”指安逸,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居高位的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就去拜见母亲,以示敬奉,说明他是一位崇尚礼数、深明孝道的贤人。B.公父文伯之母驳斥儿子的说法,不留情面,语锋尖锐,表现出公父文伯之母这位贵族妇女对治国安邦之道的见解和忧国忧民的胸襟。C.公父文伯之母认为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会决定百姓的品德,只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D.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颇为相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2)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14.作为鲁国大夫之母,公父文伯之母坚持亲手织绩,她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述。【答案】10.A

11.C

12.C

13.(1)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2)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

14.文伯之母如此做法,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文伯之母以自己的行为警戒儿子: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贪欲最终会葬送前程乃至生命。【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天子”作主语,“朝”作谓语,“大采”作状语修饰“朝”,“日”作宾语,故“大采朝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C。“瘠土之民”作主语,“莫不向义”作谓语,故“瘠土之民莫不向义”中间不能停顿;且“逸也”和“劳也”是一种对应的情况,因此就出现了“沃土之民不材”与“瘠土之民莫不向义”的对应关系,故应在“材”“义”“也”后分别停顿,排除D。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一般实词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含义相同,说法正确。“事”,侍奉。句意: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侍奉)母亲吧?“事”,侍奉。句意: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B.含义相同,说法正确。“朝”,早晨。句意: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朝”,早晨。句意:人的一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C.“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息”可知,此处的“晦”与“明”相对,意为天黑。D.含义不相同,说法正确。“安”,安逸。句意: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安”,安稳,安全。句意:无论处于多大的狂风骤雨,都安稳得像是山一样。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只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理解错误。原文相关语句为“夫民劳则思,……劳也”,可知,作者想要表述的是客观世界的限制性会激发人们突破现实、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忽视主观能动性。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处”,定居;“劳”,使……劳作;“王”,称王。(2)“是”,这,指代公父文伯松懈的态度;“承”,承担;“绝嗣”,绝后。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原文文伯之母说的第一段话中“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是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可知文伯之母认为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2)根据文伯之母说的第二段话中“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可知,文伯之母是想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也能做到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3)根据文伯之母说的第二段话中“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意思是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可知,贪欲最终会葬送儿子的前程乃至生命,所以才希望用自己的言行来警醒他。参考译文: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放线,文伯说:“象我公父歜这样的人家还要主母亲自放线,这恐怕会让季孙恼怒。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母亲吧?”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坐下来,我讲给你听。过去圣贤的国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中午考察政务,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务。京都县邑各级官员在牧、相的领导下,安排事务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着三采花纹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详细记录天象;日落便督促嫔妃们,让她们清洁并准备好禘祭、郊祭的各种谷物及器皿,然后才休息。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白天完成他们所负责的日常政务,傍晚反复检查有关典章和法规,夜晚警告众官,告诫他们不要过度享乐,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与属僚商量处理政务,傍晚梳理一遍当天的事务,夜晚处理他的家事,然后才休息。贵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课,白天讲习所学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王后亲自编织冠冕上用来系瑱的黑色丝带,公侯的夫人还要编织系于颌下的帽带以及覆盖帽子的装饰品。卿的妻子做腰带,所有贵妇人都要亲自做祭祀服装。各种士人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给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事功),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这是先王的遗训啊。自上而下,谁敢挖空心思偷懒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担心丢弃了祖宗的基业。倘若懈怠懒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责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说:‘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仲尼听说这件事后说:“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六、【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三中-2023届高三下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通数经:1.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2.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3.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B.沛相陈珪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C.病亦行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的意思。D.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低下认罪。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C.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将书烧掉,曹操却不得而知。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14.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答案】10.C

11.B

12.A

13.(1)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14.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服罪。②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他的病根。【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找出几个选项之间的不同处,一般有两三处不同,借助排除法;然后分别说清楚在哪断开,断开的理由,比如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不可断开,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一般不断开,合成词之间不可断开;名词代词主语前需要停顿,一些虚词前后需要停顿,对称短语或整齐句式间需要停顿。参考句意来断句: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抓独立句子来断句:“又精方药”与“其疗疾”都是独立句子,要断开,“精”是精通,“方药”作宾语,“其”指华佗,作下面句子的主语。据以上分析排除AB;“合汤不过数种”,意思表达完整,“数种”作“不过”的宾语,据此排除D;另外“心解分剂,不复称量,”心里了解药剂的用量,不用再称量,“不复”作“称量”的状语。故选C。1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和实词的推断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B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补充:“征辟”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故选B。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考生需要具备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出选项与原文不符合之处。A项,“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之情”,曲解文意。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故选A。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近”,短时间;“济”,成功、治好;“恒”,经常;“事”,做(治疗)、进行;“延岁月”,延长时间或生命。(2)“实”,确实;“工”,高明;“县”,同“悬”,密切相关;“宜”,应该;“含宥”,包涵宽容。14.本题考查了分析并归纳整理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去归纳整理,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题干为“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本题根据文章前后内容,可以知道曹操杀华佗的原因,简要说明的意思是不仅要有概括的内容,还要结合文本相关词语句子。曹操杀华佗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因素两类。间接原因是曹操不信任华佗,以为他故意拖拉不根治,以此要挟他,另外他没想到华佗的医术高深莫测,世上少有;直接原因是华佗撒谎屡次召见不返回。具体作答时结合文本“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即可确定答案所给要点即可。【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七、(2022年新高考I)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A13.(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14.(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八、(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