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4_第1页
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4_第2页
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4_第3页
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4_第4页
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点金: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解析04

中国近代史

第七节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

(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

会基础。

(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

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

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张。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

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

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2.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3.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

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

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6.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的相异性及形成

原因

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

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

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

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牢固的

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

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

封建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成熟的理论

基础。

单元总结与验收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

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

条约》、《爱辉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

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

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中法战

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

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

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

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侵华特点及原因

(1)格局演变

①19世纪初期清朝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居资本主

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率先侵入中国,并在以后相当长的

时期保持侵略优势。俄、法、美、日、德也相继侵入,它们一面勾结加

深对华侵略,一面互相争夺侵略利益。

②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

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

格局。

③一战期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并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侵略利益,

势力迅速上升,已与英国相匹敌,几乎打破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

在美国操纵下,华盛顿会议日本被迫妥协,中国又恢复到被列强共同宰

割的局面。

(2)侵华特点:①以炮舰为后盾,采取武装侵略的手段,由商品输出

逐渐向资本输出过渡。②列强既勾结,又争夺,侵华格局不断变化。③

通过一打一拉的手段征服了清政府,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严厉镇压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3)原因: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质,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强

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扩大对华侵略。②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把剩余资

本输往海外,企图控制瓜分中国。③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不断加剧,势必导致它们争夺中国的斗争渐趋激烈。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

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概述这些变化的原因、影响,及留给我们的启示。

★特征:对抗一和好一对抗一完全屈服。

★原因和影响:

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开拓世界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

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统治者愚昧落后,闭关锁国,于是中

外关系呈现对抗特征。清政府组织抵抗,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落后而

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

上,清政府与列强勾结起来,在六十年代,形成暂时“和好”局面。中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张

性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朝内部的顽固派曾一度利用义和团

反侵略,但很快又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义利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

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启示:

①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中

国人民革命。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阻挡西方新兴资本主义的进攻,落后

就要挨打。

②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列强不能灭亡中国。

2.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概述这一

时期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政策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

整的结果。

调整:①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任

用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

用工业。②接受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外国在华

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③放宽对民族工业的限制,19世纪

末允许民间设厂,20世纪初在“新政”中奖励实业。

原因:①办洋务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清政府的军事、

经济力量,维护清朝统治。③接受外国资本主义主要是因为列强以武力

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对华输出资本的特权,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列

强新的经济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讨好的态度。③对民族工业放宽限制是因

为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同时,为了应付

严重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缓和人民大众特别是资产阶级的不满。

评价:①这些措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过程中,清政府被迫

调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

败统治的必然结果。②清政府企图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灭亡。③清政府的这些调整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3.中国社会各种经济形态相互关系的分析

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仍大大超过其他

经济成分的总和,但毕竟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了,它具有这时期社会经

济的特点,是几种经济形式并存。”

(1)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以封建经济

为主,多种经济并存。并存的经济主要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并存原因:西方列强利用发动战争夺取的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

商品,疯狂掠夺中国的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列强把中国

封建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

仍然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上洋务运动的刺激,中国产

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

成长艰难,并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使中国社会的矛盾复杂化,其中外国资本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反

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中国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绞杀中国革命;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四)抗争和探索

(1)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

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

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

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把抵抗侵

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

新变法运动,但是昙花一现,很快夭折。

(3)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4)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帝国

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不同政治派别主张异同点分析

(1)洋务派、顽固派、抵抗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区别:

前三者都是地主阶级派别。后两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洋务派主张

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

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2)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

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

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

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

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

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

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

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

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

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

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

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3)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

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顽固派和洋

务派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

君主立宪制。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

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

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

制度的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