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课件第十章_第1页
国际投资学课件第十章_第2页
国际投资学课件第十章_第3页
国际投资学课件第十章_第4页
国际投资学课件第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投资学课件第十章第一页,共62页。第三篇国际投资运作第十章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页,共62页。本章摘要本章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首先介绍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以及对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在结合案例的同时,又对中国的企业在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上做了总体性介绍和分析,在这章的学习中应注意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分析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资,并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国际投资和并购活动。第三页,共62页。第一节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与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地推进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和贸易往来,吸收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第四页,共62页。一、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一)我国外资的企业形式1.合营(资)企业形式2.独资企业形式3.BOT方式第五页,共62页。1.合营(资)企业形式合营企业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股权式合营企业,另一种是契约式合营企业。在我国,前者称为合营企业,后者称合作企业。(1)股权式合资经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是我国、也是国际通用的企业模式。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和公司,诸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集团公司是企业主要形式。第六页,共62页。(2)非股权式合营企业。非股权式合营企业在我国一般称之为合作企业。在我国的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的合营,指由中国的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与外国的企业,其它经济组织或个人在中国境内以实施联合经营为目的,双方以平等的地位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履行合同规定条款而产生的经济组织。在我国,中外合作企业既可以作为企业法人、负有限责任,也可以不是法人,类似于国外的合伙企业。第七页,共62页。2.独资企业形式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独资的主要企业形式为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外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其它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据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独立核算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责任形式,由该企业的申请人依据中国法律确定: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是无限责任公司。目前在我国已批准的外商独资企业都是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第八页,共62页。3.BOT方式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BOT方式是“建设—经营—移交”方式的简称。其要点为:建设:由政府同私营部门(在我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项目公司筹集资金和建设投资项目(一般为基础设施项目)。经营: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拥有、营运和维护该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并取得相应的利润。移交:协议期满后,这项投资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东道国政府。第九页,共62页。(二)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的异同分析(1)独资企业受政府控制少。(2)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经营管理上更加灵活主动。(3)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更容易保守企业秘密。(4)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更易于通过“转移价格”避税。(5)独资企业比合资企业可以更充充分使用投资者拥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决窍,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和高效益。第十页,共62页。独资企业作为直接投资的企业形式比起合资企业来也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独资企业风险较大。(2)独资企业发展易受限制。(3)选择独资方式意味着没有现成生产基地、缺乏合作伙伴,难以与有影响的政府机构发展联系。第十一页,共62页。二、中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1)特殊行业优惠。(2)税收优惠。(3)开发费用回扣优惠。(4)加速折旧优惠。第十二页,共62页。第二节中国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一、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成果。1979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新纪元。但是在最初几年,FDI的规模十分有限,每年批准的项目仅有200多个,年均实际投资金额不到3亿美元。而30年的历程大大改写了这些数字,近五年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第十三页,共62页。中国的FDI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来源广泛。目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在华投资企业,从累计实际投资额看,其中,一半来自中国的港澳台地区,1/4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二是企业数量多。1979年以来,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累计达63万件,目前正在运营的企业大约为30万家左右。第十四页,共62页。三是投资方式多样。正在运营的企业中,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分别占40%左右,中外合作企业占17%,其他为合作开发、股份制公司等投资方式;但从近年新增投资来看,独资企业比重已上升到70%以上。四是投资领域覆盖面宽。其中,第一产业占2%,第二产业接近70%,第三产业占30%左右;近年来,第三产业增长超过第二产业,上升的潜力很大;制造业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超过60%。五是投资规模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已经有480家在华设有投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980家。第十五页,共62页。二、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一)FDI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二)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三)利用外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四)利用外资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六)利用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明显。(七)利用外资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十六页,共62页。(一)FDI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资金极度匮乏的条件下,FDI大大减缓了资金不足的矛盾。30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相对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多数年份保持在10%以上,最高时曾达到17.1%。第十七页,共62页。(二)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中国吸收的FDI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的份额,外商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明显加快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第十八页,共62页。(三)利用外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已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万人,年均递增72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如果将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外资企业有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活动的劳务人员计算在内,利用外资大约解决了2600万人左右的就业问题,并且加速了国内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进程。第十九页,共62页。(四)利用外资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长期以来,进人中国的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扩大投资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二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机械、运输设备、精密机械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产业,比重占制造业外商投资的近四成左右,是带动机电产品类产业发展和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第二十页,共62页。(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198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只有29.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贸易总额的4.0%。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增加到12549.3亿美元,比重上升到57.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比重由5.8%提高到57.1%。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VI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第二十一页,共62页。(六)利用外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明显。外资企业通过设备和技术进口、直接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产品链条的技术延伸、面向协作企业的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式创造了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十二页,共62页。(七)利用外资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内在联系。FDI是各种要素跨境整合的产物,不但创造了产业相互融合、对接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而且伴随着大量的文化、人员的往来和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层关系和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共同利益,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文化氛围。第二十三页,共62页。三、中国利用外资的成功经验。(一)汲取历史教训,坚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战略。(二)牢牢把握机遇,传承开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与制度基础。(四)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互利双赢的投资环境。(五)加强政策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六)鼓励外商走向中西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十四页,共62页。(一)汲取历史教训,坚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战略。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要求“实行开放政策”,此后他又讲道:“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人家封锁我们,我们没有条件实行对外开放。现在有了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邓小平关于有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科学论断,成为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第二十五页,共62页。(二)牢牢把握机遇,传承开放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回顾30年的历史,围绕利用外资问题,国内曾经出现过数次大的争论,虽然每次争论的具体起因有所不同,焦点问题存在差异。但从根本上来看,都与是否承认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是否应当继续扩大开放成果有着直接的关系。邓小平曾经几度力挽狂澜,强调了把握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和有效吸收国外资源的重要性。20世纪9O年代以后,中央两代领导人传承邓小平关于开放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审时度势,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为推动利用外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长期的政策保障。第二十六页,共62页。(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与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利用外资首先是从法规建设开始起步的。1979年7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通过并正式颁布了第一部外商投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随后,全国人大又分别于1986年4月和'1988年4月先后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形成了关于外商投资的三部基本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尤其是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上述法律重新进行了修改和颁布,并与其他大批配套或相关法规一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涉外法律体系,为外商投资提供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第二十七页,共62页。(四)充分发挥优势,实现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互利双赢的投资环境。外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宝贵资源和强劲推动力,中国的比较优势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获取商业利益的重要机遇。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放开行业准人限制,为跨国公司提供了进人中国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加入WFO为中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融人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十八页,共62页。二是按照国际规范和市场经济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促进招商引资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体系,提高了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三是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能够为跨国公司提供长期发展的巨大市场空间。四是中国的人均收人尚属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劳动力要素价格是中国的特殊比较优势,为跨国公司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五是经过长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国内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大批外资和本地企业得到培育和成长,具备了为跨国公司当地生产提供基本配套的能力。第二十九页,共62页。(五)加强政策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1987年l2月,国家计委等部门制定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划分了对外商投资实施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的产业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在以后的20年中,中国政府根据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对上述规定、目录进行修改,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体系,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十页,共62页。2007年10月,根据国家发布的《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要求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更体现了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新要求。对于推动利用外资的重点由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转变;对于优化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对于发挥外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三十一页,共62页。(六)鼓励外商走向中西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的过程,使沿海地区获得了发展的先机,集中了大批外商投资企业;中西部地区则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日趋扩大。为了进一步促进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扩大内地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单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的通知》,提高了内地省(自治区)吸收外资的自主审批权限。第三十二页,共62页。2000年3月,根据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随后出台许多鼓励外商投资西部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具体规定了外商投资西部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2004年和2006年国家实施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同样实行了类似于西部大开发的鼓励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虽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外商投资“东重西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但是对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引资竞争力仍然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三十三页,共62页。第三节中国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一、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一)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的境外子企业(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三)金融企业(四)大中型工业企业与企业集团第三十四页,共62页。(一)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的境外子企业国有企业有较强的政府背景,信誉高,在“走出去”战略中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之一。例如,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是中国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公司在石油、化肥、化工领域实施全球化运作,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化肥进口商和磷复肥生产商。2002年1月22日,中化公司与PetroleumGeo-Servicces(简称PGS)公司签署协议,全资收购其下属公司Atlantis,在海外获得了中化公司历史上第一口油田,公司石油业务上游延伸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三十五页,共62页。在2002年获得国家对中化公司从事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资质的认可之后,2003年年初,中化完成了阿特兰蒂斯挪威控股有限公司的实际交割,并于当年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从而使公司的石油上游业务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首次为国内企业开发海外油气资源提供的外汇贷款支持。上述两个项目使中化公司取得了突尼斯ISIS、QUDNA、BIRSA油田,阿联酋UAQ、AORA气田、阿曼17、40区块的部分或全部权益,以及厄瓜多尔16区块14%的利益。上游业务的突破,使中化石油经营链条实现了延伸,为公司石油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09年,中化公司凭借2008年2078.14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财富》全球500强第9位。第三十六页,共62页。(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这类公司创立于1978年以后,其主营业务为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有一定的人才与经验优势,近年来逐步走上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比如,中国建筑工程。该公司于1982年组建,作为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完全竞争性的建筑业和地产业为核心业务,活跃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中建总公司从1994年起连续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国际经济合作类第一名。第三十七页,共62页。(三)金融企业中国银行和1979年后恢复发展起来的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他们具有人才、资金和渠道(国内外)方面的优势,内联外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例如,中国中信集团。中信公司自1979年成立以来,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一个以金融为主业、涉及诸多领域的国有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中信公司目前拥有44家子公司(银行),其中包括设在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子公司;公司还在在东京、纽约、哈萨克斯坦设立了代表处。中信集团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截至2008年底,中信集团的总资产为16,316亿元;当年净利润为142亿元。第三十八页,共62页。(四)大中型工业企业与企业集团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利用企业的种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一支新兴的、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例如,2004年3月,4家中国钢铁公司武钢、马钢、唐山钢铁、沙钢与必和必拓(BHPBillion)建立合资公司,获得其转租的Jimblelar铁矿石40%的股权。这项合资协议价值亦高达90亿美元,为期25年。第三十九页,共62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业务方式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简单分包、派遣少量劳务、建立营销渠道等,发展到目前的对外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装配、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供境外咨询服务、开展对外农业合作、进行跨国并购等多种形式并举,相互促进。业务颁布由初期主要集中在我们港澳地区、中东等少数地区发展到目前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四十页,共62页。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一)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产品需求(二)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三)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四)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国外原材料(五)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六)开发垄断优势,并从内部化中获得利益第四十一页,共62页。(一)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产品需求这种“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东道国市场的需求,或向第三国出口。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市场动机,通常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⑴运用投资周期理论,将那些在国内市场已趋饱和的产品,通过对外投资转移到有滞后需求的国家和地区。⑵由于竞争的加剧,限制了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发展,同时威胁到公司已有的国外出口市场。为此,通过对外投资,以巩固和开拓国外市场。第四十二页,共62页。⑶要进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市场。在寡头竞争的市场中,当某一家企业率先进入某国外市场,并已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其它竞争者也会相继进入,以防对手独占市场。⑷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迫使跨国公司把生产设施转移到东道国或尚元(或较少)限制的第三国,从而进入或通过第三国进入目标市场。第四十三页,共62页。(二)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这是一个与市场动机密不可分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刺激因素。所不同的是,扩大规模的直接目标是降低成本。一般适用于固定资本很高的制造业,如汽车行业等。第四十四页,共62页。(三)利用国外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通过在那些拥有一种或多种廉价生产要素的国家投资,以降低成本,取得比较经济效益。在生产要素中,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不像资本那样富有国际流动性,而各国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丰歉程度及费用高低却差异极大。这就导致了很多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然,低工资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益,因此跨国公司现在多以“效率工资”(即考虑劳动力质量)来评价东道国的劳动力资源。第四十五页,共62页。(四)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国外原材料跨国公司通过在原材料丰富的国家投资生产,可以控制原材料来源,为本国工业生产服务,还可以供应出口,或在东道国加工出售。对于那些需要从它国进口原材料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来说,往往能够取得比较经济效益。对于一些资源相当缺乏的国家,其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为了确保原材料的供应。第四十六页,共62页。(五)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跨国公司通过在技术先进国家直接投资,力图使之成为获取它国研究与开发成果的手段,使子公司成为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以及产品设计的海外基地,以为本企业提供适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并为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所共享。第四十七页,共62页。(六)开发垄断优势,并从内部化中获得利益开发垄断优势是指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市场不完美的情况下,即生产要素及信息不能完全流动、产品市场不能直接进入的情况下,一家具有其它竞争对手所没有的资源和技能(如生产技术、管理和组织经验以及销售技巧等)的国内企业就有可能选择到国外生产,利用这些特有的优势,在外市场上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内部化理论的应用是指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企业产、供、销的内部通道,将资源优势内部化,以减少由于市场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和失效而造成的损失。第四十八页,共62页。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区位的选择1.美欧日发达国家与地区2.东南亚周边国家与地区3.前苏联、东欧国家第四十九页,共62页。(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市场抉择1.国内外市场差异分析⑴国内外市场的平均消费水平差异。⑵国内外市场竞争方式的差异。⑶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不同。⑷国际市场的运作比较规范,有一系列相对完善的通行惯例。2.东南亚、日本和欧美三大国际主要区域市场的市场特征3.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方案选择研究第五十页,共62页。(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抉择1.投资规模经济效益2.制约项目规模的因素和条件3.确定项目规模的基本方法4.国际直接投资中规模经济实现方式5.核心技术、企业边界与企业规模第五十一页,共62页。第四节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操作实务一、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实务(一)对美投资的动机1.绕过贸易壁垒占领美国本土市场2.返销母国3.打着“美国制”的牌号,销往第三国第五十二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