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教师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精讲精练_第1页
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教师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精讲精练_第2页
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教师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精讲精练_第3页
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教师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精讲精练_第4页
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教师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精讲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期末复习(一)课内文言文教学目标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文。2、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授课内容一、《伯牙鼓琴》【知识梳理】(一)课文与注释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注释】①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鼓,弹。《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②志:心志,情志。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④善哉:好啊。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⑥少选:一会儿,不久。⑦汤(shāng)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正当弹琴的心志在高山的时候,锺子期说:“弹得好啊!像高山一样高峻!”过了一会儿弹琴的心志在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死后,伯牙摔断琴弦,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万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写作背景】“高山流水”的故事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主题思想】本文通过伯牙鼓琴遇知音锺子期,在锺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的故事,赞美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同时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内容讲解】层次划分第一部分(开头至“汤汤乎若流水。”)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第二部分(锺子期死至结束)写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重点内容详解(1)如何理解“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含义?从字面上看,这两句是锺子期对伯牙的溢美之词。伯牙弹琴时把自己的心志感情融入乐曲之中,我们通过锺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可以感受到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体会到他巍峨高山一样的志向和涤荡流水一样的胸怀。这同时也反映了锺子期欣赏水平之高,以及他和伯牙在音乐方面是何等投契。(2)如何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这是種子期死后伯牙的行为,因为一个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钟爱的乐器,而且终其一生决不再鼓琴,显得十分决绝甚至有些极端,但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浓厚的情谊。(三)练习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7.这个故事主要赞扬了()A.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B.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C.伯牙和锺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D.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6.(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7.D【解析】【6题详解】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为(认为)、足(值得)、复(再)、为(弹)、者(…的人)”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7题详解】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D.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弹奏甚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表明了“士为知己者死”得一种真知己的境界。所以这个故事主要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故选D。二、《书戴嵩画牛》【知识梳理】(一)课文与注释书戴嵩画牛苏轼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t"/item/%E4%B9%A6%E6%88%B4%E5%B5%A9%E7%94%BB%E7%89%9B/_blank"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t"/item/%E4%B9%A6%E6%88%B4%E5%B5%A9%E7%94%BB%E7%89%9B/_blank"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注释】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版)。戴嵩(sōng),唐代画家。②处(chǔ)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③所宝:所珍藏的宝贝。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⑥拊(fǔ)掌:拍手。⑦搐(chù):抽缩。⑧股:大腿。⑨乃:却。⑩掉:摆动,摇。⑪谬(miù):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摇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妇。”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号称“雄视百代”,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为“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是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洁的笔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申明了艺术创作离不开实际观察,做事要尊重常识与经验的主张。【主题思想】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斗牛图》中错误的故事,揭示了艺术也应当尊重事实的道理。【内容讲解】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杜处士对《斗牛图》十分珍爱,为下文作铺垫。第二部分(第2段):杜处士被牧童特意指出画的错误之处,感到无比尴尬。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揭示文章的主旨:艺术来源于生活。重点难点详解(1)同样是“笑”,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牧童是因为看到《斗牛图》中的牛违背了生活常理而“拊掌大笑”,体现了一个孩子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表现出他对牧童看法的认同。(2)应该如何理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纺织的事应该去问织工”,如果是画牛,就应该向终日与牛为伴的放牧人请教。进一步总结,就是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不应当闭门造车,凭空臆想。(3)作者讲这样一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三)练习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6.本文的作者是______(朝代)代的______(人的)。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锦囊玉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选项中,与文末“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意思最不相符的是()A.实践出真知 B.虚心使人进步 C.术业有专攻 D.不耻下问【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1-2022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6.①.宋(北宋)②.苏轼(苏东坡)7.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轴装饰起来8.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此文作于熙宁元年,时苏轼因父丧归蜀。【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重点词语:锦:用锦缎;玉:用玉。【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意。“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暗含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不懂要问。A.强调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实践中获得,与文末句意相符合;B.告诉人们虚心才能进步,文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未表达进步的意思,不相符;C.指的是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文中奴仆懂得种田,婢女擅长织布,与此意思相符合;D.形容谦虚、好学。耕“问奴”,织“问婢”便是“不耻下问”;故选B。【点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轴装饰起来,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课堂练习】(一)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又称《_______》,是先秦_____家代表著作。5.解释下列加点词(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2)汤汤乎若流水()6.翻译下面句子。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4.(1).《吕览》(2).杂5.(1).(1)心志,情志。(2).(2)水流大而急的样子。6.伯牙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7.知己难寻、知音难觅(或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通假字。(1)句意: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情志在高山。志:心志,情志。(2)句意: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破:摔破;绝:断,挑断;不复:不再;以为:认为;足,值得;为鼓琴者,为之弹琴的人。【7题详解】本题考查主旨。“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暗示文章主旨。锺子期死后,伯牙再也不弹琴了,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说明知音难觅,挚友难得,这样的友情弥足珍贵。8.请为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并解释加点词。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0.文中表现锺子期懂得伯牙琴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8.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9.(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10.(1).巍巍乎若太山。(2).汤汤乎若流水。【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以及重点词语。句意:伯牙正在弹奏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志:心志,情志。故断句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9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以为:认为。无:没有。足:值得。鼓琴:弹琴。者:……的人。【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当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时,钟子期说:“汤汤乎若流水”,表明钟子期领会到了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意境。据此填写答案。(二)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6.本文作者是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B.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有好的书画,所宝贝的东西数以百计。C.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所宝贝的书画数以百计。D.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有好的书画,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8.下列名句与苏轼的观点最为相近的一项是()A.有志者事竟成。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实践出真知。【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6.①.宋朝/北宋②.苏轼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7.A8.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点词:好(hào):喜欢,爱好;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句意为:蜀中有个姓杜的处士,喜爱书画,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A.“有志者事竟成”,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与本文苏轼的观点不同;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与本文苏轼的观点不同;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是值得我效仿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与本文苏轼的观点不同;D.“实践出真知”意思是:任何事情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尝试,才能真正的认识、理解、掌握。与苏轼的观点一致;故选D(三)【甲】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乙】__________________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2.【甲】文出自《______________》(书名),【乙】文作者是苏轼,课文中题目是《_____________》。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翻译: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不再弹琴。理解:由于知音逝世,不再弹琴,既是悲伤,也是悼念。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翻译: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理解:锺子期善于听琴。C.处士笑而然之。翻译: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理解:从杜处士的笑中看出,他尴尬又无奈。D.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翻译: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理解:牧童善于观察生活。4.【甲】文两处画线句意在表明伯牙琴技高超,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引用古语,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多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①.《吕氏春秋》②.《书戴嵩画牛》3.C4.①.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技的赞叹。②.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①根据【甲】标题和记载的内容“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应填“吕氏春秋”。这部书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②根据题干“【乙】文作者是苏轼”和文句“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知应填“书戴嵩画牛”。【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C.根据乙文“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可知,此画为戴嵩所画,处士只是收藏,文中也没要求处士对所画内容的评判,因此,处士没有尴尬又无奈的理由。根据“处士……然之”,可知应是对牧童生活经验的赞赏。所以本项理解不正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根据甲文画线句中“善哉”是“你弹得真好呀”的意思,可知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技充满真挚的赞美之情;②根据乙文画线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用来和戴嵩的画“谬”对比,说明了任何艺术创作都要从生活中来,要仔细观察生活,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生活经验的道理;“不可改也”强调了这个道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从事艺术的人都要实践这一真理,否在,就会贻笑大方。(四)文言文阅读(10分)(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乙)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2.甲诗和乙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3.解释加点的词语: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意思。锦囊玉轴__________5.作者想用乙文告诉大家的道理是:__________6.以下选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甲诗标题和乙文标题中的“书”字都是“写,记”的意思。B.甲诗中的“跳珠”和“入”字都生动表现了雨点飞溅的画面。C.乙文的“处士”“笑而然之”表现了他因被牧童批评后的恼怒。D.作者擅长生动描写,甲诗的景物和乙文的人物情态都跃然纸上。【答案】上海市闵行区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①.宋②.苏轼3.①.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②.喜欢(喜爱,爱好,喜好)4.用锦缎作画囊,用玉石作画轴。5.艺术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6.C【解析】【2题详解】此题考查古诗文的文学常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六月二十七日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第一首。《书戴嵩画牛》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基础上突出一个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据此可作答。【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2)句意: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好,喜欢,爱好。【4题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锦(名词作状语,用锦缎)”“玉(名词作状语,用玉石)”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5题详解】此题考查阅读启示。乙文主要写了杜处士对画作的喜爱,但正是他所爱的名家画作,却被一个牧童指出了错误。牧童很熟悉牛的习性,知道斗牛的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说明画者没有去细致地观察事物,完全凭自己的想象来创造。由此可知,这篇文章意在告诉我们,艺术创作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实践出真知。【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C.有误,“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这句话是他对牧童生活经验的赞赏,并非表现“因被牧童批评后的恼怒”;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甲: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图,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争斗的牛呀!牛在争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争斗,错了。”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课后作业】(一)文言文阅读(7分)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对文中画线句所标朗读停顿号最适切的一项是()(1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C.方/鼓琴/而志在太/山D.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伯牙鼓琴()(1分)(2)伯牙破琴绝弦()(1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分)汤汤乎若流水对文中“善哉乎鼓琴!”这句话理解最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A.将“善”字提前起强调的作用,强调钟子期对俞伯牙高超琴技的赞美之情。B.句中连用“哉”“乎”两个叹词,表现钟子期对俞伯牙琴技由衷的赞美之情。C.“善哉乎鼓琴”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把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D.句中“善”是“擅长、善于”之意,表明钟子期善于鼓琴,俞伯牙擅长听琴。【答案】上海市宝山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1.A(1分)2.(1)弹,弹奏,奏(1分)(2)断、弄断、割断、摔断、剪断、扯断断掉、断绝、使……断(1分)3.(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2分)(评分细则:一、缺主语,扣1分。1.主语“琴声”、“伯牙的琴声”、“琴音”给分,中心词落到“琴声”给分;2.“弹琴弹得”、“伯牙弹琴弹得”、“乐曲”不给分。二、“像流水一样浩荡/浩大/大而急”、“像流水浩荡一般”给1分;”“像流水大而急的样子”、“像大而急的河流”、“像源源不断的流水”等不准确的表述不给分;不写“像”,不给分。另:如果主语正确,但整个句子意思不对,不给分。)4.D(2分)(二)课内文言阅读(8分)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2.本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__(人名)。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今乃掉尾而斗,谬矣!4.本文为我们讲述了_________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的道理。【答案】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2.①.北宋②.苏轼3.如今/现在这牛却摇着尾巴在争斗,错了啊!4.①.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斗牛图》中的错误;②.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今:如今。乃:却。谬:错误。【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主题探究。结合文中的“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可概括出主要内容: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斗牛图》中的错误。结合文中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可知,文章要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的道理。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尾搐入两股间。6.从选文可以看出牧童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