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字理识字析词”课题研究报告名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字理识字析词”课题研究报告名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七届(2021—2021年)基础教育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名称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ELS2021S070课题承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第四小学校课题负责人崔瑛联系课题指导单位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主管部门石柱县教委教研室二0一四年八月十一日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已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汉字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汉字难学,词义难解。学生识字教学效率低缓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它也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析词能力呢?是否可以利用记忆规律,找到一条识字析词教学的捷径呢?2.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市教委特制定全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行动计划。为了更好的推进读思练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识字析词的能力,我校已有几位教师把字理识字析词教学利用到课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就想探究出一种使字理识字析词的教学与我县读思练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的方法。从而提出了此课题。(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识字析词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有奠基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析词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因而开展字理教学实验意义重大。二、理论基础与依据(一)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无意识记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无意识记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低年级儿童一般比较容易注意直观的事物,所以,教学中恰当运用直观教具,能引起学生无意识记,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在“字理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图片、挂图、幻灯等,来演示汉字的转化过程,然后让学生记住汉字的楷体。由于在生字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具,所以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增强记忆效果。(二)学生思维特点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字理识字”就是抓住思维上的这个特点,把我们的生字进行剖析和组合,找到更有利于孩子理解和记忆的办法。(三)字理识字析词是学习汉字的一种好方法,但不是万能、唯一的。我们在识字教学应用中应着眼于效率,从字、学生、教材的角度来统筹考虑,据字而定,依生而定,因文而定,合理把握字理识字的度,才能实现识字析词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利用“字理识字析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课改的要求。才能切实的打造“卓越课堂”。三、核心概念界定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了解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依据字理品析词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析词能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而采用的一种相宜的教学手段。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湖南贾国均先生首创“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教学法研究以来,得到了国家教委、国家语委、中央教科所等单位的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目前,实验学校已发展到很多所,实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字理识字符合儿童记忆的特点,是析词的基础和根本。早在2002年,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黄亢美就有《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一书出版。字理教学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和析词的一种语文教学的学法。它主要采用“溯源”的方式,也就是简明扼要地阐述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通过形象感知、加深意义识记的印象。五、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一)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规律的“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优化识字教学课堂结构,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有效增加识字量。2.通过“字理识字析词”教学,巩固识字成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发展思维。3.通过“字理识字教学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4.通过研究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二)研究主要内容1.围绕“读准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的教学任务,开展“字理识字教学法”的课堂实践研究。2.“立足字理,训练思维”的宗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字理识字教学,探索出一整套快速高效的字理识字、字理析词、字理写词的教学方法——“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3依据古代汉字的构字原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有效增加学生识字量。4.通过当堂书写,加深第一印象,使当堂掌握率不低于98%;写句写段,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错字的错误率低到0.98%。六、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是全校学生。研究范围是一年级二班、二年级一班,二年级五班、三年级一班、四年级三班、五年级二班。七、课题研究方法及运用(一)文献研究法:我们查阅的相关文献有黄亢美的《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字理教学手册》,《字理+心理=合理》刘家齐的《字理新说》贾国均的《字理识字教学法》研究字理教学方面的有关文献,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识字教学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制定具体的工作策略。(二)问卷调查法:为切实了解学生对识字和析词的兴趣、能力等实际情况,在实验前抽取了一至五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后期在不同年级实验班和普通班都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比较。(三)案例研究法:以课题研究人所任教的班级课堂教学为主要的研究突破口,并通过教学研讨课,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重在研究解决识字析词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实际解决这些问题,课题组的老师按不同的案例进行研究。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案例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此模式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特点,将独体字的构形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加深了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这个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字的原始图形,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然后,出示概括抽象图,概括抽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文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记记独体字的重要条件。接着,出示古体汉字,这是从实物到文字的转变,是对实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也是从图画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文字的产生。将古体汉字与抽象图对照,分析汉字的构形。之后,出示楷体汉字。这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将生字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模式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提高了他们识字的兴趣与识字的效率,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舞”字为例,读准音后,出示舞者图片,联系字形,“舞”字上面的部件像一个人手挥花枝,“舛”(左右两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记忆字形后,进而引导学生扩出“舞蹈、跳舞”等词。这样的方式使得字义的教学入木三分。2.合体字(会意、形声)案例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他的当前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实际上是认识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汉字多为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们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大部件组合识字法”和“字理教学法”中“根据形声字音义结合的特点识字”的方法。在教学合体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分析合体字的结构。然后指导学生凭部件组合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学生在掌握基本字的基础上,了解各部件的意义。接着,以字理为中心,寻求合体字中汉字与汉字的联系,进行合理联想,了解合体字各部分组合的内在联系及合理性。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了解合体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及位置,巩固所学生字。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引导者,把识字过程转化为一个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挥创造力的综合过程。用这样的模式教学合体字,学生不仅仅学会了一些生字,而是把这种认识进一步发展,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学字能力也得到加强。例如教学“道”字,读准音后,先讲解“道”中“首”代表观察、思考、选择,与“辶”组合后,“道”的本义是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领路者且牵且讲,帮助迷路者弄清方向。故而引申为讲解、说明,如“道歉”“道谢”等,再引申为四通八达的路,通过扩词结合语境,学生知道诸如“道路、人行道、下水道、铁道”等词。这样的识字教学,给了学生汉字文化中最基本的“根”的知识,一定会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起到以一驭多的作用。3.字理析词的案例研究在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延伸来研究析词教学法。它的内涵是:先让学生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提出并读熟,然后通过分析重点字的字理来理解词义,最后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这样把字理析词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引起了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汉字具体的音、形、义,与生动的生活实际,与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而且能发挥其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对词语整体感知能力。例如教学“蓬”字时,了解字理为茂密丛生、阻道碍行的草莾,引申义为丛生的,生长旺盛的,杂乱的,文中词语“蓬松”即松散杂乱之义。联系文中搭配“蓬松的羽毛”指的就是松散而乱的羽毛。像这样将字义与语境义结合,才能发挥其更加综合的价值。八、研究成果(一)研究出“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多年来,课题组围绕“读准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指导书写”这一基本模式开展实践研究,始终贯彻“立足字理,训练思维”的宗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字理识字教学,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识字课堂结构,并初步形成各自的课堂教学法“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法教学内容教学法例字演变过程字理教学法优点象形字指事字图文法(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再讲解由图形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瓦像两片凹凸交互钩连、的泥片。造字本义:古代用于遮盖屋顶的、凹形或凸形的泥板烧制品。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促进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意字合成法(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意思;再将这些构件义连缀起来,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意思,最后因义识形)染=(水,色浆)+((又,取)+(木,用以提取色汁的草木)。造字本义:把染料(古时染料多为植物的皮、叶、根)加工成液体,经过多次反复的染色过程,使布帛等物着色。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演示法(用动作、实物、游戏等表示字理)从像表两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这种方法既能巩固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形声字归类法(认识部首的同时,渗透字理,掌握部首的表义属性果)攴字族“攴”意为(持械击打、惩戒)。放,本义驱逐,流放。牧,表示手拿棍棒牧牛。教,表示体罚学子。让学生建立形声字形旁与声旁之间的联系,运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举一反三,识记大量生字。形近字辨异法(把字形大体相同,但有一两笔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在比较中特别要强调不同点。)贝见见:(目)(人),造字本义:睁着眼睛看。贝:像水生甲壳动物的外形,“贝”字的撇点突出了水生动物的两根触须。进行了字义与字形的区别,学生从意义上进行了辨析,字的误用、错写就会有效避免。词语分合法(分析重点字的字理,再组合析词理解词义)棘手像一棵树上长满尖刺,像荆棘。棘手:比喻办事艰难使汉字具体的音、形、义,与生动的生活实际,与活的语言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词语整体感知能力。总之,我们在学生识字中要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开发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快速高效识字。(二)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有效增加识字量。课题开题之初,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识字析词情况做过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识字析词兴趣不高。学生缺乏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的识字析词指导,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识字析词感觉枯燥无趣。在教学中,利用字理分析的方法,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形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汉字,采用富有动感的画面,利用学生丰富的联想,使枯燥无味的笔画结构和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诱发了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火”时,在屏幕上出示它的溯源图,是一个火苗的形状,然后逐渐演变成现代汉字“火”。学生在看到这一演变过程时,脸上就会洋溢着兴奋,眼睛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在学习汉字构字原理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汉字中形近字、同音字很多,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麻烦。学生掌握字理识字析词的方法后,能准确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基本克服错别字现象。从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检测情况看来,在形近字辨析的测试中,实验班的学生正确率大大优于普通班。经过这两年的实验发现,应用字理的方法识字析词,学生遗忘速度慢,识记效果好。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及构字规律独立识字,扩大识字量。与同年级的孩子相比较,实验班的孩子识字量相对要大一些,(通过抽样调查法进行对比,同年级的孩子,同样的没有学过的课文,实验班的孩子朗读的正确率为95%,非实验班的孩子朗读的正确率为82%)课堂氛围浓厚,朗读时总能很快地进入语境,因此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强,教学成绩总能名列前茅。因为学生的识字量增加,理解的词语也更多,所以实验班的学生对阅读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不论在阅读速度上,还是在阅读内容上都得到了提升。从实验班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可以看出,他们的阅读不再仅限于过去那种漫画、连环画或者网络小说这一类浅阅读,现在童话、寓言、古今诗词、名家名篇、时评短论、中外名著甚至一些科普读物,这些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性阅读的作品,都正在逐步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正因为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特别是我校现二(3)班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只能写只言片语,现在已能写出一两百字的文章。由寥寥数语到现在的一篇文章,无不体现着识字的魅力。(三)创建“四小识字析词教学交流网”。互联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海量的信息和资源,另一个是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享用。我们创建“四小识字析词教学交流网”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拓展性材料),另一方面,搭建这样一个彼此交互的平台,就可以把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可能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链接起来,具体做法是,课题组负责人把字理教学相关的电子书籍、文章、论文等放到平台上,让课题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后,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识字教学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制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每次教师上课题研究课前,先把教案放网上,上完研究课,全体课题组成员开会研究总结,最后执教教师再写出教学反思放网上让大家参考。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的收获和困惑都喜欢在这个平台上述说。长期以来,“四小识字析词教学交流网”加强了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教师之间教学的交流、互助和衔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四)课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物化成果开题报告、实施方案、结题报告各一份;教师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和教研论文若干(教师发表论文和其它获奖情况附后表)。学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课外阅读交流记录若干,课题组活动图片,实验班识字析词教学的教案、课件、视频,录像若干。附: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一览表时间获奖类别教师姓名发表内容发表刊物年月20212论文发表类谭宏伟有效字理识字构建发表于书刊《新课程实验研究》2021年2月第1期20213论文发表类谭宏伟利用汉字魅力优化识字教学发表于报刊《语文报.教师版.小学》2021年3月第5期20215说课稿发表类谭宏伟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发表于书刊《新课程.名师说课》2021年第5期课题研究论文获奖一览表年月获奖类别教师姓名受表彰内容表彰单位等次表彰形式20215论文获奖类谭晓琴巧用“字理”识字析词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所一证书20213论文获奖类陈瑜遵循规律改革汉字教学方法市教育科学院二证书20213论文获奖类谭宏伟“字理”识字例举市教育科学院二证书20214论文获奖类陈瑜黎红艳“字理”识字扬长避短市教育科学院二证书20214论文获奖类邓洪芬“六策略”提高低端教学策略市教育科学院一证书20213论文获奖类冉蓉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之实践点滴市教育科学院一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周代莉我的所见所闻——浅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意义中国教育学会三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朱小琼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干扰与规范化探索中国教育学会三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谭华琼 浅谈小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会二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黎红艳一年级语言文字规范训练方法谈中国教育学会三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黄淑华语文教师决定语言文字规范化成效中国教育学会三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马渊 规范汉字书写传承中国文化中国教育学会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向小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言文字的教学心得中国教育学会三证书20215论文获奖类冉彦对说普通话的意义及推广的看法中国教育学会三证书九、研究影响与效果(一)本课题研究在各级的影响1.在本校的影响组织成员参加课题的学习培训与观摩课,确定我校二年级为重点推广探索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初见成效后,再面向全体教师、所有班级实施推广,在学校范围内上示范课,让老师们学习和借鉴。我校黎红艳老师在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会成功执教研究课《三个儿子》。2.在片区学校中的影响在片区赛课活动中,组织优秀教师上课题成果汇报课,让教科研成果走出校门。同时,在教研片区的经验交流活动中,课题组谭晓琴老师在片区教研活动中做成果交流。3.在帮扶学校的影响马武小学是我校“领雁工程”的帮扶学校。在与帮扶学校举行的各项教研活动中,谭宏伟老师利用本课题研究的“形义结合识字法”执教的《画风》《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等,受到了一致好评。我们的课题成果也得到及时的推广。4.在县级及县级以上推广教科研成果课题组开展活动后,我们及时在县级教育简报上进行宣传教。课题组成员通过投稿,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推广教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谭宏伟老师撰写的论文《有效字理识字构建》发表在《新课程实验研究》2021年月日2月第一期上,总之,课题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区域效应和社会效益。(二)研究在教师中的影响及效果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字理识字教学的实验,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教师们将字理识字的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当中,在探索构建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校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三)本课题研究在学生中的影响1.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结构,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经过两年的字理识字教学实验,我们感到孩子们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兴趣都有了很大提高,阅读的面和量都有所扩大。一方面通过阅读、巩固识字成果,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发展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当堂书写,加深第一印象,使当堂掌握率不低于98%;写句写段,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错字的错误率低到0、98%。2.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识字认字;在生活中,同学们乐学好问,注重积累,阅读水平也逐年提高。总之,经过这两年的实验,实验班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课堂反应上和考试成绩上效果都很明显。附:2021年实验班和普通班测试对比表项目年级当堂掌握率遗忘率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一年级实验班普通班98%3%9884%17%95二年级实验班普通班98%2%9786%14%94三年级实验班
普通班98%2%9780%20%92四年级实验班
普通班99%1%9690%10%94五年级实验班
普通班100%1%9595%5%92问题与讨论在两年的实践摸索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当然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如何让字理识字析词教学更科学教师分析字理,是教师的加工,只有学生理解并接受了,才可内化为他自己的加工,才能有效促进识记。如果字理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就不可能被内化,所作的分析不但不能激起兴趣,甚至会陷入“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的窘境。造字规律,不等于识字教学规律。识字教学受制于多种规律,主要有汉字规律、记忆规律、与书面语言发展互动的规律、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等。越是全面遵循规律,识字教学科学性就越强。但是,规律之间存在互相掣肘处,合乎一些规律的同时,往往也就违反了另一些规律。如何让字理识字教学更科学,需要进一步探索。(二)如何兼顾多项教学任务低年级的教学是将识字结合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有多项任务。以低年级为例,一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识字外,还有以下任务:培养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默读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粗浅地理解课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等。现行教材课文的生字,几乎每篇都达到十个以上,如果一一讲解其字形、意义的来龙去脉,需要一课时,加上读音和书写训练,差不多要再用半课时,其他的教学任务几乎要一律放弃。如何兼顾多项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所获,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三)如何把握字理识字析词的度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考虑到汉字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必须处理好字理析解问题,那就是把握好它的广度和深度。汉字有字理,但不能绝对地认为,无论什么字都得在新学时解释字理,有些字词可以暂时不解析字理,可以在日后有些知识底蕴的时候去解决。另外,字理解释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使人毫无印象,但也不是说讲得越深越好,让学生晦涩难懂。如何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使用的“度”,以达到识字教学的最优化。做到适度、适时、适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和探讨。十一、结论与建议通过两年的研究,字理识字析词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字理教学能打开大量识字的突破口“字理识字”抓住了汉字的本质规律,让学生理解形与义的关系,提高识字效率,为学习汉字创造条件。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音、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字理识字教学法尽可能地发挥它的表意功能和形声字声旁的标音功能进行识字教学,抓住了字形这个识字教学的重点,以汉字形、义、音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让学习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学习汉字,使学习者不仅知道汉字怎么写,而且懂得为什么这么写,以掌握汉字的组构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字理识字有助于培养再现表象能力记字形难、记忆短暂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字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再现表象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有效解决此问题。一是应如编字典所示,将生字配以插图和古文字,加强其形象性,便于形成表象。二是在整个识字过程中,随时都要培养再现表象能力。在认到读到某字字形的时候,要求学生头脑里要出现某字的形象或结构(合体字);在说到写到某字的时候,也都是如此。坚持下去,映现在少儿头脑中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越来越清晰,也就是记忆字形越来越真切。他们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表明形象思维日益发达,提高了记忆效率。(三)字理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助于把握认知规律,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提高识字能力字理教学法遵循从感情解析字理,把由点点画画组成的方块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习者观察、思考,在边识字边认识事物的同时,加深了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在简述汉字大体演变过程时,发展了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加深了对汉字构形的理解,使学习者不仅机械识记,而且能够进行意义识记,减轻了记忆负担。(四)字理教学能有效减少错别字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关键落到字形上,这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精细识别,降低错误率,从根本上保证了识字教学的成功。(五)字理课堂教学法,能使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经过两年的字理识字教学实验,实验班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都比普通班学生发展得更好,尤其是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兴趣比普通班学生提高得多得多,实验班的学生阅读的面和量都有所扩大。一方面通过阅读、巩固识字成果,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发展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当堂书写,加深第一印象,使当堂掌握率不低于98%;写句写段,提高汉字的运用能力,错字的错误率低到0.98%。实验班的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课堂反应上和考试成绩上效果都很明显。目前,我校教师对本课题研究出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广泛,建议课题组成员继续努力,进一步实践和探讨本课题。使本课题能更多的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参考文献[1]黄亢美.《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J],广西小教培训中心出版,1998年[2]黄亢美.《字理教学手册》[H],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06)[3]刘家齐.《字理新说》[J],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06)[4]贾国均郝嘉杰.《字理识字教学法》[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1998(10)[5]黄亢美.字理+心理=合理──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6(03)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香坊区各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继上阶段进行的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本学期进一步在学习性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开展工作。大班下期,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了改变,随着学习难点的增加,有意注意时间的延长,以及入小学的各方面要求,使幼儿在学习上产生了诸多问题。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他们达到学习适应的发展水平便是我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最初阶段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单纯为开展入小学的学习性准备,即重视知识技能的衔接。随着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小衔接背后的那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的重要内涵要素。学习适应指的是关注大班幼儿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能力、习惯、兴趣的准备。我们试图从学习幼小衔接新的教育理念入手,以教育叙事记录幼儿的在园变化逐步通过落实和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环境创设及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来提升教师幼小衔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使我们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策略。
一、从思维教学切入,为学习能力准备
研究中我们结合各园特色课程——思维活动,对幼儿进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小衔接由于长期的教育观念,致使知识传授偏重,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于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维活动内容,对活动中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为幼儿提供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让幼儿充分利用具体的事物和情景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注重思维方法的集体教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常会急于了解答案,而不关注思维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也有忽视对幼儿方法的教学,专注于答案的解答。因此,在集体教学中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的形式,对活动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着重从设计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幼儿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方法交流的环节则侧重比较谁的方法更快、更方便,使幼儿深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思维方法,体验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小熊分饼”活动的研讨中,我们在活动方案中设置了为两只小熊公平分饼的问题情景,让幼儿通过操作、讨论来解决问题。并通过不同形状的饼、不同分饼方法的比较,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感知和运用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独立思考操作的个别化学习
独立思考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积极地探索创设个别化活动环境,帮助幼儿积累主动运用不同思维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阶段的思维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独立操作的思维练习内容,设计多项个别化思维练习活动。设计中,我们强调对幼儿任务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任务卡提示,引导幼儿养成学会先看清、看懂任务卡,再进行思考操作的习惯。
“猜猜它的位置在哪里”的活动中,我们在同一项内容中设计了多个任务卡,即把活动要求分解不同层次。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卡,根据任务卡上的提示,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自行对照答案图检查。这一过程让幼儿有了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的练习机会,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注重分享交流环节中的方法比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比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操作方法,提升幼儿思维能力。交流中以“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猜的?谁的方法简单方便?”引导幼儿对思维方法的关注,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从兴趣阅读切入,为学习习惯准备
大班下期的阅读活动,由于不同幼儿在识字量上的差异,造成在阅读活动中倾听、理解不均衡的问题。认字多的幼儿常常会因独立阅读而忽视倾听别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研讨,以兴趣阅读为切入,在阅读中创设情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我们分析阅读材料,根据不同内容和侧重点将以认读汉字为主的阅读、以看图讲述为主的阅读以及以观察情景的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运用策略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关注倾听的重要,学会在仔细倾听,学会在倾听基础上的补充、评价。
在《看图说话》阅读本的活动中,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模式来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按图的顺序独立阅读,鼓励不同识字量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然后,引发幼儿通过各自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分享解决,这一过程是利用差异资源进行相互学习,运用细致的倾听展开活动的重要环节。最后的集体完整阅读、整体感受交流,使幼儿在倾听中完善自己对图片的观察、故事的理解。又是一个刺激幼儿倾听的机会。这个模式的运用,已收到实际的效果,对大班下期幼儿尤其适用。
三、从转变活动方式切入,为学习兴趣准备
幼小衔接在学习性适应方面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则应从情感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习惯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活动方式的转变是以幼儿的发展特点来决定的,如果沿用过去的知识衔接,
固定的活动方式则趋向小学化,造成幼儿学习兴趣的低落。我们认为,只有确立幼小衔接的观念,才能明确教育方法,让活动方式顺应幼儿的特点,让幼儿乐意主动参与,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持久性。
春游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将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幼小衔接专题活动内容,根据大班幼儿独立、自主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努力地找寻幼小衔接活动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活动进行设计安排,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自己长大了的积极情感,学习一些合作、策划、统计等的经验。活动从喜欢去哪的多项选择,到投票决定最终的目的地,到为春游准备什么合适的物品,给家长写通知书,分组策划春游活动内容,等多个活动组合,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留恋幼儿园生活、萌发长大了,独立做有意义的事的情感,同时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我们领悟,只有立足于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幼儿的终身学习、后续发展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感到,学会幼小衔接活动的形式是容易的,而掌握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具备幼小衔接的意识是难的,所以必须要不断的摸索研究,在实践中反思才能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就是中发[2021]12号文件,在第29条中明确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这个文件中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件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学生要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部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下要求:学生要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中学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我国有2.2亿青少年,广大青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主要精力、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仍集中在中考、高考上,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态学、环境保护等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现行中学生物学教学只是进行简单的个别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形势。本课题就是着眼于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探索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准则渗透于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使教育承担起为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奠基石作用。鉴于此,多年在县教研室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李锦德同志,组织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3名来自国家级示范高中,一名来自市级示范初中,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主研人员,提出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苍溪、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二)、课题概述1、课题的界定(1)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2)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本课题中涉及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技能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2、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找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提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任务。(2)、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在生态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首先需要统筹考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已有的学校教育内容体系中插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教育,最终形成生态文明观教育四大部分。在内容的组织上,既要做好内容的纵向组织,即要按教育各个阶段和各个年级的顺序形成一个关于生态教育相对独立的由浅入深的完整有机序列,同时又要做好内容的横向组织,将生态教育内容和其他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结合和平衡,从而避免因生态教育内容的增加而形成的教育内容的冗长与重复。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具有多学科性和综合性,所以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在相关科学中加入生态教育内容并使之有机融合,此时,生态教育内容就成为相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生态教育内容。(3)、寻找中学生物学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点,探索多样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感悟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别在四川省苍溪中学和苍溪县陵江镇初级中学校同时开展,分三个阶段完成,研究时间2年。第一阶段2021年4月至2021年7月,主要进行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制定,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第二阶段2021年9月至2021年5月,本阶段主要实施课题研究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第三阶段2021年6月至8月,本阶段主要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为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承接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内容更新的要求,以生态知识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从而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能够自觉保护、建设我们所处的地球。本研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将“生态文明”概念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服务功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通过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3、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流程示意图准备阶段准备阶段2021年4月-8月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成立研究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收集、整理课题资源查阅文献,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召开研讨会,明确分工及研究任务,制定课题研究行事历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进行结题论证和评估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查阅文献,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库”实施阶段2021年9月-2021年5月总结阶段2021年6月-7月为了确保研究顺利进行、使研究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并请专家对主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提高了主研教师的科研能力。(2)、开展生态文明社会调查。(3)、主研教师定期召开碰头会,就课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汇报,每学期课题研究做到有计划、有自查、有总结,重视阶段性成果的提炼。(4)、邀请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并对本课题感兴趣的教师参与课题,切实丰富课题研究的一手资料。(5)、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同样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在不同班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汇总得出结论。二、课题成果通过近两年的研究,课题组获得了如下成果:1、生物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学科在现行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为国内广泛使用的版本。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最多,尤其是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学内容百分率在51%以上。生态学的内容很多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生物学教学相比于其他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2、学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从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上,生物学初一到初二每周大多数学校只开设了两节课,且初中生物学科基本没有自习;高中生物是高考科目之一,学生的课外时间主要是在为高考进行演练。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学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准则等等内容融于生物学课堂教学中。3、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找到切入点,要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适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导入策略、补充策略、延伸策略(1)渗透策略一:找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切入点。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学生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开篇布局让学生牢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师讲清这些内容就可轻松切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讲解生物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我国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要可持续发展,大家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在各章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例如讲动物方面,我国鱼类有3000多种,占世界总数12.3%,陆地栖脊椎动物2000多种,占世界总数10%以上,其中鸟类有1660种,占世界种数13.5%左右,并拥有珍稀品种丹顶鹤、褐马鸡、朱鹗、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大熊猫等。植物方面,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在我国几乎可以见到,种子植物有2700余属,30000多种,森林树种2300种,世界上现有种子植物的木本属中95%见于我国,中国还是裸子植物的故乡,其中银杏、水杉、金钱松、珙桐等还是我国特有种类。这些可进行生态文明内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6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四单元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3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六单元3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3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阐述我国资源面临困境,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占有量的1/4,由于人为因素,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13%下降到8%左右,长江沿岸更为严重,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不再,取代的是黄沙连片。大量的野生动物、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如鸟兽类中的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朱鹗、象、扬子鳄等20多种濒临灭绝境地,以此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教师讲述三废污染,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国目前是世界排出三废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的废水、废渣、废气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到环境中,对环境生态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1998年1月世界银行公布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一半在中国,这些城区中空气悬浮的微粒和硫磺含量是世界最高的,大大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山西太原空气中悬浮微粒的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济南接近7倍,北京、沈阳接近6倍。受大气污染全国有600多个城市,符合国家一级大气质量的不到1%。水污染也相当严重、例如“工业三废”对广州珠江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水质恶化,可用水源锐减,现广州市饮用水70%只能靠一条小小的流溪河,全市综合用水大大超标,每人日达541.27升,占全国之首,加大每年供水缺口50~55万立方米,使一个环抱珠江和多雨的羊城被国家列为“缺水”之都。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和废油污染使昔日一些优良渔场的鱼业资源几近衰竭,使大亚湾留不住名贵的鱼虾,昔日鱼虾满仓的景象成为美好回忆。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切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意义。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切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引到学生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增进健康。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健康生活。高中导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与该章节相关内容主要有两用:第一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重难点知识(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原因等)教授清楚,完成学生把知识点应用于考试的目的;第二用,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课堂流程可以这样处理:帮助学生理顺当今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图片→设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破坏的原因以及对我们及子孙后代的影响”→提升:我们该怎么做。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引者,在适当的时候要么以问题、要么以简单的解说加以点拨,让学生慢慢地走进领略生态文明的情景中,特别到最后一环节,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后感悟出“我们应该这样做”时,生态文明的意识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又如,高中生物必修2最后一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外延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生态文明的内涵。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过渡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课堂上对该内容的解释通常是这样:生物过渡繁殖导致个体数增加,但环境资源有限,生物个体间为了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生存斗争,由于遗传变异导致个体的争斗力出现差异,因此,争斗力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弱的就被淘汰掉。自然选择学说广泛发生于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当学生理解了该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把该内容直接迁移到人类社会,让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变得更确切:世界人口庞大,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也非常激烈,因而生存压力越发加大,①假如资源无限,人类社会生存斗争会不会这么激烈?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会不会这么多?②社会资源为什么会变得有限?我们人类活动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③如果要降低我们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对诸如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意识到: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在以不断地掠取地球资源的基础上而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对人类乃至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2)渗透策略二: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中学生物教材中除了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有丰富的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我国已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法令、法规,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同时,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决心为保护全球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生物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新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例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的渗透,教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案例:教师:展示教师制作的美丽的生物圈课件。学生:欣赏视频。教师:通过学习了解生物圈,那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下你理解的生物圈?学生:回忆生物圈的概念并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学生: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km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km左右的深度。教师: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就比一张纸还要薄。这一薄层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教师:在这个约20km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学生: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教师:同学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思考生物圈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教师: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呢?学生: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可以到达每一个圈层。教师:地球表面千沟万壑,有陆地,有海洋,有炎热的赤道沙漠地区,还有冰封的南北极,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其他的非生物因素也有较大的差别,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那么你们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每一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视频。学生:欣赏视频,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师:结合课前准备好的多种生态系统的课件,时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教师:我们了解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那么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生态系统有没有联系呢?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思考。学生:它们总有一定联系的。比如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淡水、食物,冬天我们这里没有绿色植物为我们制造氧气了,但我们并不觉得呼吸困难,说明其它的生态系统为我们制造了氧气。教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有见解,每一个生态系统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地球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教师:阅读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DDT事件的图文资料,思考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学生:分组讨论,归纳DDT的流通途径: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南极海洋鱼)→食物链(磷虾、企鹅)。教师:还能举例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通过分析身边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一个生态系统受影响、牵连到其它生态系统也受影响的事实,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进一步明确整个生物圈里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遇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学生:人类活动教师: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的行为呢?学生: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乱砍滥伐,浪费水资源,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教师: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用一次性快餐盒,不乱扔垃圾,爱护植被,绿化环境。教师: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平衡和繁荣。近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四十八条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教师:为什么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学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师:我们相信,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教师:技能训练,作出假设学生:根据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作出合理的假设。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毫不相干,但实际上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人教版8年级上第5单元1章4节《鱼》渗透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教学案例;教师: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陆生动物在水中如何运动?还能不能呼吸?鱼靠鳍游泳,用鳃呼吸。教师:鱼儿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什么离不开水呢?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本节内容教师:想一想,议一议。展示鲫鱼的骨骼学生:观察思考动物的分类:教师: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学生:身体内都有由脊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鱼、青蛙、蛇、鸟、猪等……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蚯蚓、蛔虫、昆虫等……鱼的运动与脊柱是相关联的。多种多样的鱼教师:播放水中鱼的生活的资料片。学生:欣喜若狂观赏。教师: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鱼的种类丰富。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教师:那么多种鱼如何分类?学生:根据生活环境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其中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食淡水鱼品种;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教师:尽管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水污染等原因,海洋中很多生物濒临灭绝。学生:展示收集我国相关海洋环境恶化情况资料。教师: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第三十三条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辐射防护规定。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的废水。学生:首先知法不违法,然后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行动中去。教师: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三)鱼的主要特征教师:我们来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观察思考,展示鱼鳃、水域污染对鱼的影响,积极讨论: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阻力?有人说,鱼只靠着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学生:认真阅读,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科学探究,得出正确结论。鱼的外形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水中运动时的阻力。不完全。自然界中大多数鱼类的运动主要靠身体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运动的动力,各种鳍在鱼的运动中起着辅助作用,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出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加上空气干燥,这时鱼会因为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而窒息死亡。教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生活在水中。能否总结一下鱼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同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教师:水中生活的鱼种类很多,它们都是水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水与环境的好坏对鱼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互学。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我国于1986年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法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为了保护产卵期的亲鱼和肥育期的幼鱼,渔业法还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3)渗透策略三:结合教材,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延伸到实际问题中去在教学中,依据科学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组织,精心指导,适时点拨,并热情赞赏,真诚激励,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反思来逐渐形成与提升。如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的渗透,在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后,教师紧接着进行了如下教学:师:2006年,具有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开通。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地理生态环境具有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等特点。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下面的问题都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遇渗透策略二: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待举例)(3)渗透策略三:结合教材,将生态文明的观念延伸到实际问题中去在教学中,依据科学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组织,精心指导,适时点拨,并热情赞赏,真诚激励,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反思来逐渐形成与提升。如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课的渗透,在了解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后,教师紧接着进行了如下教学:师:2006年,具有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开通。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地理生态环境具有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等特点。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下面的问题都是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我想请同学们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问题一:在工程建设中会破坏高原、高寒地表植被,如何保护青藏高原特殊的植被系统呢?生:可以对施工道路、施工场地等进行合理规划,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师:很好。可是划定了路线后,这些范围内也有特殊植被,怎么办呢?生: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在施工前先将这些植物,连着草皮移到别的地方保存种植起来,等到施工完成了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或者这些植物如果可以培育的话,同时可以在一些条件适宜的地方培育一些高原植被,施工完成后进行移植,从而再造植被。
师:同学们想的这些办法真不错,很可行!再来看看遇到的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19-2025危险货物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爆燃试验方法
- 制作生意合同范本
- 2025年天津年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买装修材料合同范本
- 与机关单位合作合同范例
- 村级修桥合同范本
- 产品研发定制合同范本
- 信息咨询收费合同范本
- 伙合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银川
- 2022年档案管理员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精简版
-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
- 危险品识别标签
- jw甲级设计院十六层医院综合楼全套电气施工图纸103张含多大样图
- 湖南省GMP现场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指导原则
- EN248表面处理测试标准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
- 工程结算书(完整版)
- 仿真技术在车架防腐性能开发中的应用
- 初一平面直角坐标系集体备课
- 公务员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