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爱 点亮爱 传播爱 爱心捐赠有道门槛 教案-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1页
凝聚爱 点亮爱 传播爱 爱心捐赠有道门槛 教案-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2页
凝聚爱 点亮爱 传播爱 爱心捐赠有道门槛 教案-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3页
凝聚爱 点亮爱 传播爱 爱心捐赠有道门槛 教案-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4页
凝聚爱 点亮爱 传播爱 爱心捐赠有道门槛 教案-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凝聚爱点亮爱传播爱——捐赠爱心有道门槛高中主题班会【教育背景】2019-2022三年里经历新冠疫情风暴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站在历史的峡谷前。虽然他们不曾经历人类历史上肆虐的霍乱、天花、鼠疫,但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会成为他们人生的大事记。为抗击疫情,有的人,站在窗前高声呐喊;有的人,组织力量奋起抗击。在疫情期间,社会上涌现出很多心系疫情捐赠助力的民众。我们看到众志成城,也看到看到同心协力。太多的“暖闻”时常令人动容,特别是生活窘迫的老年人为抗击疫情捐出所有积蓄,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这些老人单纯又善良,有着朴素的爱国情怀,也更愿意自我牺牲,表现出超卓的人性,令人泪目。但同时老人捐赠带来的伦理难题:温婉谢绝,还是附条件式接受值得我们深思,且是否应该大力宣传,借助这样的探讨,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更深刻地把握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意识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每一个孩子都要懂得担当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每一个孩子必须把这些良知像基因一样镶嵌到自己的心脉里。他们终会懂得,人类因合作而联结,人类这个伟大的群体,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狂风巨浪的冲刷后,必将获得一次又一次生命灵魂的洗礼。【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民族相结合,从而找到人生的支点,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体察,学会分辨,建立起深度的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前准备】1、收集全国全世界在疫情中捐赠助力的资料整理归类,并制作视频。2、收集疫情期间老人们的捐赠故事和各种新闻报道和评论。3、准备主题谈话课PPT和学案。【教育过程】【环节一】主题导入:疫情风暴中的慈善捐赠1、视频播放(全国全世界的捐赠助力资料视频剪辑)(背景音乐《武汉,加油》)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疫”猛然打响!2019-2022三年里,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抗疫情。非常时期,总有些非凡举动,令我们泪流满面。最美逆行者们默默付出,让我们拥有一个安宁的家园。在此关键时刻,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赠防疫物资,有力缓解了防疫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对疫情重灾区的防控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2、讨论:疫情风暴中关于捐赠那些事儿,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慈善捐赠的主题导入,展示真实的数据、新闻等视频资料,从国家到个人,从他人到自我的参与,让我们的孩子感受我们这个民族正在遭受的磨难,更要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众志成城和同心协力!【环节二】主题讨论:老人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收不收?1、爱心义举回放:自疫情爆发后,社会上涌现出很多心系疫情捐赠助力的民众,生活窘迫的老年人为抗击疫情捐出“巨款”义举的背后,都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故事1:2020年1月28日,浙江杭州退休环卫工人戚宝兴捐出10万元:媒体报道,2020年1月28日,浙江杭州退休环卫工人戚宝兴捐出10万元,戚宝兴的儿子说:“我爸妈都是农民,一直也没什么钱,我爸让我去办理10万元捐献,我也不懂互联网怎么捐钱的,就让我老婆帮忙,我老婆办完之后,我爸的银行卡余额显示,只剩下十三块七毛八分钱……”故事2:2020年2月10日,在重庆路边摆摊的87岁老人倪素英捐出20万元:人民日报2月10日报道:重庆这位87岁的老人捐出了她的毕生积蓄20万元,老人多年来一直独居,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平时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她生活节俭,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这20万元,是她攒了30年的所有积蓄。问起为什么要捐钱?老人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2、主题讨论:各地老人为抗击疫情而捐款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为这些老人的善良、大爱所感动,但心底总还有疑问:老人“倾家荡产”式捐赠,到底该收不收呢?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1、分析原因2、指出利弊3、提出对策【参考观点一】不收:真诚地感谢,善良地婉拒。这些老人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是独居老人、退休工人,是环卫工人、街头摆摊的小贩,他们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相当贫困。这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善款,往往是他们省吃俭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这些都是压箱底儿的存款,是用来养老送终的,用来应急的,现在都捐了,以后生病了怎么办?养老怎么办?慈善组织等收款机构在接待捐赠时,应尽到告知的义务。有的老年人激情型、冲动型的捐赠,事后可能会严重影响其个人生活。公益是好事,但对每个个人来说,做公益的前提都应该是“力所能及”。个体的公益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那已经不能叫公益,叫自我牺牲。普通人表达善意不该以倾家荡产为代价。慈善是为了扶弱济困,而不宜让“弱者因捐助更弱,困者因捐助更困”。这些老人们对自己近乎苛吝,却慨而捐出毕生积蓄,政府实不宜笑而纳之。面对此种超卓的人性,国家更要以“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温柔以待,真诚表彰,温婉辞谢。【参考观点一理论支撑】节约使用伦理当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肯尼思•阿罗(KennethArrow)提出“节约使用伦理”。他认为,伦理行为乃是一种需要节约的商品。我们不应过分依赖利他、慷慨、团结或公民职责,因为这些道德情感都是可耗竭的稀缺资源。如果这些美德就像化石燃料等自然资源那样,是一个给定的数值,那么我们就应当努力保护好它,因为用得越多,我们所拥有的也就越少。基于“审慎使用伦理美德”的立场,在真诚感谢的同时,温婉地谢绝老人的好意。在法律上,完全没有问题,因为赠予合同是双方行为,受赠人同意,才能完成这项赠予。在婉拒之下,如果老人收回捐赠,合同因此不成立,老人仍应获得社会的掌声。【参考观点二】收:附条件接受捐赠,完成温暖的事后安排。这次疫情中,老人们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去前线支援,捐款就成了他们表达自己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些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70、80后老人们,过过苦日子,对国家的强大有着深重的责任感。不要说奉献毕生的积蓄,就是奉献生命都不犹豫!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最大的义,最大的忠。这样的奉献对他们来说,就是对祖国的最好回报了。虽然,他们很多人,甚至连该捐给哪个部门都不知道。这是天下父母的心,是捐款老人的情,也是为什么这么多老人捐款的初心。奉献,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也许,这个时代越来越少了。在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信念的伟大,超越了金钱,超越了生命。就像那位因为被村干部拒绝捐款就嚎啕大哭的拾荒老人一样,硬要从他们的主观源头简单粗暴地浇灭热血,其实也是很残忍的事情。这样做伤害尊严,戕害爱国与利他之心的召唤,悖反尊重捐赠者这一核心价值。所以,收下捐款,这是让他们得到一种比物质金钱更满足更甜蜜的精神力量!我们其实不妨换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路,创设附条件接受捐赠的安排,可以等疫情过后,以政府以组织的名义去关怀关注老人的余生,以某种特殊的形式返还给他们,贫困补助或者实物米面生活必须,不定期献爱心,这样既不辜负老人们的一番心意,也不用担心老人裸捐之后,给自己晚年带来隐患。在老人生活困顿时,承担供养责任(可以从捐赠款中预提部分款项),在老人生病时为他们开通就诊的绿色通道……以国家的名义施以援手,让老人安度晚年,这样才能安放民众发乎初心的善良。【参考观点二理论支撑】双重伦理价值从伦理价值来看,接受老人捐款会赢得双重价值:第一,尊重捐赠人意愿,这是捐赠事业的普适价值。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共同善就是人们的主观偏好的总和,也即许多个人对他们自己幸福的评估的集合……我们应当格外强调对个人意愿的尊重,即对个人自己设定的需要、品味、选择与判断的尊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悖反捐赠人意愿,会极大地耗损伦理价值。拒绝老人的捐赠,会伤害“尊重捐赠人”这一基础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认为让慈善机构拒收老人捐款不妥,“捐赠是权利,是自愿的,老人也有权利捐款,而且慈善组织和工作人员也没有‘拒绝义务’”。第二,只要路径通达,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恰似源头活水,汩汩而来,它们不仅不会因为被使用而减少,反而愈用愈多,历久弥新。先哲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说,美德乃是某种我们要用实践去养育的东西。“我们是经由为正义之事才变得有正义的,是经由采取节制之举才变得有节制的,是经由做勇敢之事才变得勇敢的。”因而,利他心、慷慨、团结与公民精神,并不像那些由于使用而会耗竭的商品,而更像那种由于锻炼而会生长并变得发达的肌肉那样,需要经受风雨而不断生长。【设计意图】通过对老人倾家荡产式捐赠带来的伦理难题:温婉谢绝还是附条件式接受的探讨,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更深刻地把握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更清晰地意识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环节三】主题讨论:老人倾家荡产式的捐赠宣传不宣传?老人捐款的现象频频出现,他们的捐赠行为受到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同时在网络上也产生了众多热议。根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在2月7日——2月14日一周左右的时间内,网络上对于老人捐款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关注热度。尤其是在2月10日——2月13日期间,其关注度相对较高,其中2月11日,其关注热度更是达到峰值。通过对网络关于老人捐款问题的关注热度分析来看,网络关注度的上升主要是来自于这些天媒体对于老人捐款事迹的新闻报道,当这些新闻报道不断出现时,由此产生了网民的不断热议,对于这一问题的网络关注度随之升高。从媒体报道下网民的态度分布来看,负面态度所占比例最高,其中负面态度主要表现为对媒体这类新闻报道表示批判;正面态度主要是对老人行为的致敬和感动,但也明确表示老人的钱不能收;还有一部分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老人的钱有自己支配的权力,他人无权干涉,要尊重老人的意见。你认为对于老人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是否应该大力宣传?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1、阐述原因2、指出利弊【参考观点一】反对绑架式宣传最近频繁出现的“贫困老人捐家底”新闻采取了一种赞美的腔调,它可能产生树立典型、鼓励更多处境相同的人去参与的效果。这种思维在我们的社会中潜移默化长期存在,对于那些本就渴望为抗疫贡献点什么的善良之人来说,频繁赞美其他老人捐献自己的积蓄,效果可能就像学校电子屏24小时滚动播放“捐款积极分子名单”,使人不自觉地就看轻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想奉献到更大的利益中去。那些老人就是这样,虽然自己经历了大半辈子的苦难,但却见不得其他人受苦受难,心思单纯善良。疫情过后,老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依旧是年老了,还要赚血汗钱给自己养老。这些歌颂的背后,对于老人的未来,并没有很多实际的作用,反而让更多老人加入捐赠的队伍。只注重崇高意义却对个体生活冷漠,是这次令舆论不满的根本,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的社会处理“集体VS个人”问题时的顽疾。就像我们不会劝一个贫血病人去无偿献血一样,大肆赞美生活拮据的老人捐出自己的积蓄,也是一种慷他人之慨。这些年人们愈发不愿看到灾难中个体的牺牲被歌颂,不愿看到所谓的“无私奉献”被架到了道德的高地,在煽情中完成了对宏大意义的升华;只从弱势群体捐款的事情中看到崇高,却刻意忽视了他们的不易,好像这个人群为更大的事情压榨了自己的生活只是这份光荣的一个小注脚。【参考观点二】应该大力宣传父辈沧桑的善良父辈沧桑的善良,我辈习得的力量。我们从这次老人们倾家荡产式的捐赠中看见父辈的精神。这精神,就是受尽磨难,依然选择行动;历经沧桑,依然相信善良;走过一场场恐慌,依然在最难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希望。这样的精神,会让我们年轻一代,在愤懑中回归理性,在绝望中选择坚持,在迷茫后开始积极,并再次确认:这片多灾多难的黄色土地上,有着最好的人民。我们稀松平常的人间烟火里,有着最好的长辈。不要辜负这样的人民!好好善待这样的长辈!这是一种朴素的不矫饰的正能量,因为那才是战胜疫情最真实的力量!在这一意义上,应该宣传老人们的捐赠,可以唤醒更多沉睡的利他动机,培养社会的美德。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慈善也是这样!其实每一个普通人发出的微光,才是战胜疫魔的火种!这次疫魔抗击战不断地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些人生道理:我们要从利己走向利他。当你有力量成为一盏灯、一片霞、一个太阳,愿你毫不吝啬的照耀这片大地,哪怕只能透过一点点缝隙!很多年后,在人类世界进程的史诗中,必然有今天的一页。而在每一个人的人生史诗中,今天的一页必是刻骨铭心的一笔。【设计意图】通过对老人倾家荡产式的捐赠宣传不宣传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去思考,学习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环节四】教师总结疫情之下,没有事外人,没有局外人,对习惯窗内读书作业应试的学生来说,新冠疫情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材,丰富而立体。这一场举国之灾和痛,与学生离得很近,不是书中事,不是故纸堆,每个人都有切肤的体验。学习的真正发生,正在于体验。对于即将成年、踏上社会、背负起社会责任的正在形成价值观的高中生来说,疫情风暴中老人们倾家荡产式的捐赠所展现的属于人性最耀眼的光芒无疑给了他们很多的启示与感悟,希望学生能从中获得触动,努力成为自己、他人和国家的守护者。每一个孩子都要懂得担当的意义何在,为什么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每一个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