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3)考点汇总_第1页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3)考点汇总_第2页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3)考点汇总_第3页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3)考点汇总_第4页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3)考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考纲导学考点一文化与社会考纲导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语言、文字、自然科学和技术等。(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点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和艺术等;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3、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力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③性质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注意关键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③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交融:A、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措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拓展:1、承认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亦步亦趋(可超前或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2、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5、文化与综合国力(1)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不能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和基础因素,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科技。)。(2)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3)我国的应对措施:(怎么办)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三提供”)整合:综合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可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三提供”)等知识来分析。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提醒: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纯粹“自然”的东西称为文化。(提醒: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提醒:文化素养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努力培养的。)4.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提醒: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提醒: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可以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派生物。)6.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就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提醒: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指文化与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7.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提醒: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提醒: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9.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提醒: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考纲导学考纲导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等不同,人们的交往方式就会有差异。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和器物等,也见诸交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时刻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拓展: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为:①文化影响即使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③因此,要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2、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为一个人形成的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正确的,也包括错误的。3、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强调的是“不知不觉无形的、非强制的”,但不意味着人接受文化的影响是完全被动的,人可以主动接受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熏陶。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的人的影响的持久性和深远性,文化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作为人的素养的核心,这种影响往往是终生的。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①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活动;②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接受科学的、先进的、健康文化的熏陶;③积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文化塑造人生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拓展:1、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2、区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侧重优秀文化对人的“三观”的影响,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塑造等等,强调的是“内化于心”。而增强精神力量则侧重优秀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震撼力,强调的是“外化于行”。整合: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国家开展某项文化活动的意义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来说明。2、综合运用本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三提供”)、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来分析。3、“文化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民族、国家才能兴旺发达。(3)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评价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体现,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8)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提醒: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点拨: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提醒: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4.只要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提醒: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只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才能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5.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提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提醒: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7.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提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也可能相同。)8.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醒:文化有优秀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优秀的文化创造时代的未来,决定时代的走向。(提醒:优秀文化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10.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点拨: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考纲导学考纲导学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思维导图2、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①地位: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表现: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①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意义:它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拓展: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注意:1、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2、端午、清明、中秋、春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说明了什么道理?3、能理解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必要时说明“现有保护不力,损坏严重”)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②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③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④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注意:1、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是自身的发展,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还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原则: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整合: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或文化交流的意义)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对中国、对他国、对世界)(1)必要性: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还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2)重要性/意义:①有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2、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原则: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3)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注意:1、为什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A、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C、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为什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A、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B、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侧重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侧重文化传播载体即依靠什么传播问题,注意与传播途径的不同)的特点(1)传媒的发展形态:传媒大体出现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形态。传媒真正开始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介的推广为标志的。(2)大众传媒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注意:1、所谓大众传媒,是指文化传播改变了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在社会少数人之间的传播,形成了面向大众、使文化传播成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2、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不同的传播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为什么)(1)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2)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态度或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意:中外互办文化年:实质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①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②通过文化年举办,带到经济社会发展。③政治意义与国际影响与竞争等。拓展: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关系(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各民族文化存在差异,所以才使得文化传播成为可能。(2)文化传播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只有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谐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基本途径之二)D、正确处理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的态度)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醒: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提醒: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3.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醒: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4.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提醒: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又保持各自特色。)5.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醒: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6.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指文化的多元化。(提醒: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性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我们倡导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7.世界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提醒: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普遍的规律。)8.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提醒: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9.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提醒: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保持,是“和而不同”的基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10.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提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1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提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保护文化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提醒:保护文化遗产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12.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提醒: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四文化继承与发展考纲导学考纲导学1、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传统文化的表现(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GB3④传统思想(形式有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的继承: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注意:1、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了文化的继承性。2、传统文化是历史中形成的,对今天生活具有影响的文化。3、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2、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防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注意:1、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中华文化的特点不能相混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不能认为“一民族如果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促进这个民族快速的发展与进步。”①传统文化不会主动的自发影响这个民族,需要一定的途径,也需要人主动积极的加以应对。②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糟粕,不能说它对这个民族起到的都是积极作用,必须加以区别对待。③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辩证的否定观)(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5)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注意:面对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但不能“沿袭”更不能“抛弃”,“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阻碍文化的发展。“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思维拓展】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因而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因而是不断发展和进化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因而又必须予以批判和创新。▲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二者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意: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特点注意科技与教育)(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存储文化的资源的手段和文化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3)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①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拓展: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异同点比较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区别侧重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纵向---同一国家历史与现实之间原因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具有继承性态度洋为中用,对外推广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共同点1、都能促进文化的发展;2、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3、教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整合: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A、从文化的特点角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B、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角度,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C、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E、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角度,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F、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造创新活力、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一味认同。)2.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醒:文化发展的关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3.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提醒: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4.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相对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5.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提醒: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7.历史上存在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提醒: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那就不是传统文化。)8.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提醒: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9.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醒: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10.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继承。(提醒: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11.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1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醒: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1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醒: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1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提醒: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五文化创新考纲导学考纲导学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思维导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注意:1、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与标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4、综合说明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可更好的推动世界的发展3、文化创新的主体(不能说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要求: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4、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文化创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2)文化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5、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交流与借鉴、融合的意义: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推出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2)要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6、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拓展: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注意:1、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虽有差异、矛盾和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整合: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

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

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醒:还有另一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提醒: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也就是说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3.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提醒: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提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后二者是其基本途径。)5.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否则文化创新就失去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6.文化创新就是抛弃传统文化,建立新文化。(提醒: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7.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8.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提醒:社会实践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9.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提醒: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10.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1.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提醒: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2.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13.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提醒: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六灿烂的中华文化考纲导学考纲导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特征之一)(纵向:中华文化的“历史久远性”)①表现: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②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第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明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第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第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特征之一)(横向: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性”)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见证: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独树一帜;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独领风骚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注意:民族文化的作用: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之三,前两个特征的原因)(1)包容性的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包容性的意义①包容性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③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①汉字记载、史书典籍保存;②继承、创新和和发展;③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包容性。拓展: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1)区别

①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表现不同:

源远流长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表现为:中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2)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

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三,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第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意:在当代为什么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我们中华文化?如何才能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原因A、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B、之二是: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我国民族精神,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C、之三是: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当代国际的需要。②促进中华文化繁荣的举措与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注意:文化创新的政治保证、指导思想、源泉、主体、方向、根基、他山之石、主观努力、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层次上分析说明。)拓展: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①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②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③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2)三者的联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提醒: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朝促进了统-

-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提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提醒:是汉字,不是文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4.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提醒: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提醒: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6.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提醒: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7.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化的形成。(提醒: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地理环境影响但不能决定区域文化的形成。)8.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提醒: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9.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提醒: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考纲导学考纲导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伟大的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注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核心:爱国主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2)作用: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为什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3)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4)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1)原因: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①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3)表现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②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意义(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1)是由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决定的: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2)必要性:①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促进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要求。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抵制外来思想文化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策略)的需要。⑤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的需要。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怎么做)(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抵制腐朽、落后思想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图谋。(4)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5)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6)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主心骨”+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立足实践+人人参与+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注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文化的“主心骨”。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拓展: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民族文化的力量包括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提醒: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不变的。(提醒: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3.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提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4.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5.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醒: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6.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提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7.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提醒: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8.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提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提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提醒: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各民族共同进步。)11.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弘扬民族精神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提醒:弘扬民族精神不会影响经济建设,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1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醒: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1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起决定作用。(提醒: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起重要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八走进文化生活考纲导学考纲导学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双重影响:利与弊)

(1)可喜变化(2)存在问题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表现①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3)要求:①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②文化经营者: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③消费者: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发展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

倡导的大众文化。(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意: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是有区别的,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它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二是在形式上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能够满足人民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拓展:1、在不同历史时期,先进文化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当时的中国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参照物不同)先进文化相对落后文化而言,大众文化则是相对精英文化来说的。注意:1、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不在于类型、形式、风格,而在于是否是人民大从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否促进我国公民全面发展的文化,能否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推动作用的文化。2、在分析我国人民现代文化生活特点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角度:①我国文化市场的特点——色彩丰富(类型、风格、形式)、良莠不齐(性质)、喜忧并存(影响)。②我国人民对文化需要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③材料中的“特定文化”被“特定人群体”所喜欢的原因。④我们评判的标准(见注1)⑤我们态度:A、合理的予以尊重、提倡;B、不合理的加以引导,帮助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C、最根本的是奏响文化的主旋律,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3)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注意用词的准确性)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注意区分二者的表现、国家的解决态度不同)(1)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传统习俗≠落后文化)③态度: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态度:坚决抵制,依法取缔。(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封建残余、西方冲击、市场经济影响(导致、诱发、滋生)①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4)、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公民角度: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国家角度: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还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生产者(企业)角度: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拓展:主旋律与多样化①文化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满足多样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一元化思想与弘扬主旋律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国家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持放任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多样化并不矛盾。没有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谢,失去吸引力与感召力。但是,文化越是多样化,越需要主心骨来统领。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易错辨析易错辨析1.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立足满足市场需求。(提醒: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醒: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传统习俗都是落后文化。(提醒: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但传统习俗不一定都是落后文化。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既有前人积累的文化精华,也有流传下来的文化糟粕。4.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提醒:对待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5.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提醒: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流行文化,但流行的并不一定是经典的。)6.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提醒:错。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生产、销售、传播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等问题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起的,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通过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可以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问题。)7.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醒:错。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8.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醒: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9.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10.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提醒: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会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11.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醒: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文化前进方向旗帜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2.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文化,抵制通俗文化。(提醒:要辩证看待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既有健康有益的,也有落后腐朽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必修3文化生活考点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考纲导学考纲导学(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历史证明“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协调发展。(指导+坚守+立足+结合+三个面向+四个定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注意:1、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判断文化的先进性就是看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先进文化。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化形态。这种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如何理解“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是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面向世界是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是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保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总体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面向人民、服务人民;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