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改革_第1页
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改革_第2页
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改革_第3页
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改革_第4页
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结构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自改革开放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978〜2012年以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情况见表一和表二。综观表一和表二提供的数据,能够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轨迹如下。1第一产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的份额下降。1978年中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8.1%和70.5%,1978年以后这两个比重都持续下降,到2012年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10.08%和33.6%,其中产值比重下降18.02个百分点,而就业比重下降了高达36.9个百分点。这个变化趋势,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持续减少。2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部门。197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44.4%和17.4%,之后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是稳中有升,期间有过小的波动,逐步趋向稳定。在1990年之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上升的,到1990年该比重稍有下降,为41.6%,该年的就业比重为21.4%高出1978年4个百分点;2001年产值比重为近些年的新高,为50.1%当年的就业比重为22.3%,略有下降。到2012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5.5%,而2012年时就业比重为30.3%。上述情况说明,第二产业产值趋于稳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的人口比重在逐步上升。3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3.7%和12.1%,此后两者都快速增长,到1995年,产值比重为31.1%,就业比重为24.8%,分别增长7.4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到2012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44.42%,而就业比重在2012年时,也达到了36.1%。这些变化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但拉动了经济总量增长,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就业,称为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总的来说,无论是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规率是相吻合的。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尤其是第一、二次产业的变动基本上与世界上绝绝绝大多数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就业人口的情况也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所预言: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升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1。二未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世界正在走向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迅速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加速知识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新经济指的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科学技术之源,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是决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特征就是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弱小,一般低于10%;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一般占2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其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达到69.1%,2001年已经上升到72%,相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为2%和26%。2012年,美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21.9%、76.9%。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第四次产业革命,新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支撑美国产业结构竞争力提升的核心。2产业结构“软化”,知识服务性和经济咨询性特征明显。产业结构的“软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提升,生产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很大水准上取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出现了“经济服务化”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和美国是比较明显的,它们的服务化经济占据了GDP比重的50%以上;二是在所有产业结构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密集水准的提升,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相对应的,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的6%〜8%以上,科学技术的研发投资达到了3%以上,科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3高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生产力。新经济的产生是与世界科技,尤其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高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现及其产业化,使得高科技产业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高科技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对经济的贡献分别只有14%和4%,而高科技产业的贡献却达到了33%。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7年的稳定增长,正是得益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经济时代,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力成了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5.79%,第二产业占34.25%,第三产业占59.96%。三十年来,美国工业部门工人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从33%下降到17%。将要就业的职工中有90%的人属于“知识型”员工。美国采取多阶段、多层次、多形式、多结构的教育体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到2012年美国就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2.4%、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75.2%2。三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这些资源不但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而且随着经济世界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的价值能够用公式表示为人力资本价值;为教育培训成本;为劳动力迁移的费用;为接受教育和培训而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3。可见,要促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教育培训。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要充分考虑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对应和促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即国家赋予高校较大的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高校能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申办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因为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于1998年,所以我们统计了1998〜2012年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各学科毕业生的数据。从表三中能够看出,我国的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从总体上看,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如对应第一产业的农学毕业生人数比重表现明显的递减趋势,1998年比重为3.49%,后来逐年递减,到2012年降至1.83%。而对应第三产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毕业生表现递增趋势。1998年经济管理学科毕业生比重为16.02%,到2012年增加到26.80%,增长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但通过度析也能够看到,我国专业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不一致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如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二产业的比重是在逐渐降低的,但我国的学科分布中,工学学科毕业生的比重却表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再如基础性学科专业(如理学)毕业生比重表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不一致的,因为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需要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主要来自于基础性学科专业。可见,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结构如果不实行大力度的改革和调整,不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还将造成大量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四基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思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设计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从霍夫曼定律、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到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罗斯托的成长阶段论,再到库兹涅茨的变动趋势研究、钱纳里的“标准结构”以及日本学者的“雁行形态论”等,都论证了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说,从三次产业结构转换看:第一产业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就业人员看,其所占份额都存有持续减少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则一直增长存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趋势。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主导产业依次更替为农业、轻纺工业、以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低度加工组装型工业、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虽然各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具体演进过程和变化速度会存有一定的差异如一国(地区)的现有经济基础、资源状况、对外开放水准、市场化水准、产业政策等,都会不同水准地影响该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速度和具体过程。根据上述规律,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需要进一步扩大适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如大力发体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如金融、贸易、市场营销、保险、医疗卫生等学科专业;适当压缩适合重工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如冶金、采矿等学科专业;重点建设适合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信息类、生物类学科专业。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升效益方向转变。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依靠人才资源的支撑,所以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必须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实行调整。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使专业课程教学对接工作实际。4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0%,比上年略微下降0.1个百分点,比重基本持平,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明显提升,达到46.1%,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比重高2.2个百分点,这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水平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体现在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体现代服务业、增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所以,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医疗、清洁能源、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以促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区域经济特征和高校自身优势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一是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别正在逐渐缩小;二是区域间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三是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产业集群特征明显5。区域教育结构是否合理、恰当,是否与区域已形成的产业结构相适合与吻合,是涉及到区域产业结构能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根据产业需求反馈设计合理的教育结构,为其培养人才,实现产业劳动力类型和层次的最佳配置,以满足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根据产业调整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地区经济发展潜能,主动地调整教育结构的类型和层次,这样通过培养的人才群体,主动地促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6。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与特征与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不一致。如,一是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雷同,各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不强。二是各校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虽然高校学科专业经过了专家认证和市场调研的程序,但用人单位的参与度不高,最后能否开设的决定权也不在企事业单位。三是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没有实现有效协调,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缺乏前瞻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有,导致我国普通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太适合,使教育资源和人才浪费,教育的社会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高校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方向应为:(1)国家发改部门要和教育部门联合研究,出台一套科学完善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政策体系,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对接提供制度保障。(2)各普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