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匡衡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匡衡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匡衡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匡衡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匡衡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匡衡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望之名儒,天子任之,多所贡荐。高充位而已,与望之有隙。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以将军之幕府,海内莫不仰望,而所举不过私门宾客。夫富贵在身而世人不誉,是有狐皮之裘而反衣之也,古人病之。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

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追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专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既奏显等,不由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有诏勿劾。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丞相乐安侯印绶。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传不云乎?‘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君其察焉。”因赐上尊酒、养牛。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

久之,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系诏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

(选自《汉书·匡衡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B.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C.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D.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劾/奏衡谭居大臣位/知显等权势不以时/白奏行罚/附下罔上/无大臣辅之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是晋升或调动官职的意思,古代官职的变动有特殊称谓,如文中“领尚书事”的“领”是兼任官职的意思,“视事”是任职的意思。B.建昭是西汉元帝刘奭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奏章的文体还有表,如李密的《陈情表》。D.古代关于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名称,名称是根据死者的身份而确定的,皇上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死曰卒,大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王尊弹劾匡衡,但成帝对匡衡很信任,用言语安慰他,并赏赐他财物。B.文帝曾询问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看了很高兴,就晋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来还又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之职。C.匡衡的儿子们犯了罪,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等待皇帝降罪,皇上免了他的罪,但有关部门又以其他的罪名弹劾他,匡衡最终还是被免除了惩罚。D.早年,匡衡在平原郡文学才能突出,得到长安县令杨兴的推荐,乐陵侯史高认同杨兴的看法,征召匡衡做议曹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以亲戚辅政,贵重于天下无二,然众庶论议,令闻休誉,不专在将军者,何也?(2)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射策甲科,调补平原文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长安令杨兴说高曰:“平原文学匡衡材智有余,而随牒在远方。将军诚召置幕府,学士歙然归仁,与参事议,观其所有,贡之朝廷,必为国器。以此显示众庶,名流于世。”高然其言,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劝经学威仪之则,上敬纳其言。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自前相韦玄成及衡皆畏显,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乃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显,迫条其旧恶,并及党与。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反奏,“衡等不以时白奏行罚,无大臣辅政之义,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罪至不道。”衡惭惧,上疏谢罪。因称病乞骸骨。上报曰:“君以道德修明,位在三公,朕嘉与君同心合意。今司隶校尉尊妄诋欺,朕甚闵焉。方下有司问状,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是彰朕之未烛也。”衡起视事。上以新即位,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不自安,每有水旱,风雨不时,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选自《汉书·匡衡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B.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C.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D.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初有甲乙丙丁四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B.《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也是指《诗经》。C.辟,任职授官的意思,类似的古代词汇还有:任、授、除、拜、封、赠、征等,其中“赠”常用于追封已故者。D.“建昭三年”是古代年号纪年法。古人还有其它纪年法,例如“壬戌之秋”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烛光刻苦学习,饱读诗书。他擅长研究《诗经》,能解人疑惑,因而很受人敬佩。B.匡衡因才华出众而被长安令杨兴举荐到乐陵侯史高麾下任职,后又因史高的举荐而一度被刚即位的汉元帝任命为乐安侯。C.匡衡在上疏中回答了汉元帝关于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关系的问题,因而受到了皇帝的器重,职务逐步升迁。D.成帝时,匡衡与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王尊则弹劾他二人,指责他俩不陈述自己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的过错。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9.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请结合第一段谈谈匡衡是借助哪些外物条件来刻苦学习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凿壁借光,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会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匡衡以材智有余,经学绝伦,但以无阶朝廷,故随牒在远方。高辟衡为议曹史,荐衡于上,上以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是时,有日蚀、地震之变,上问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上以为任公卿,由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曰:“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宜究其意。愿陛下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桢!”上敬纳其言。顷之,衡复奏正南北郊祭,罢诸淫祀。初,衡封僮之乐安乡,乡本田堤封三千一百顷,南以闽佰为界。初元①元年,郡图误以闽佰为平陵佰。积十余岁,衡封临淮郡,遂封真平陵佰以为界,多四百顷。成帝时,司隶校尉王骏劾奏:“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专地盗土以自益附下罔上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节选自《汉书·匡衡传》,有删改)【注】①初元,汉元帝刘奭的年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专地/盗土以自益/附下罔上/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B.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专地盗土以自益/附下罔上/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C.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专地/盗土以自益/附下罔上/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D.衡位三公/辅国政/领计簿/专地盗土以自益/附下罔上/皆不道/于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称之一:汉时选士分甲乙丙三科,后泛指科举考试。B.太子太傅,古代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C.食邑,也叫采邑,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租税的收入,作为他们俸禄外的奖赏。D.《六经》,由孔子整理的先秦古籍,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富有才学。他精通《六经》之学,受到当时学者和朝中重臣萧望之、史高等人的肯定和荐举。B.匡衡仕途畅达。他精力、才学过人,历仕宣、元、成帝三朝,均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加官晋爵。C.匡衡敢于谏言。他忠于职守,多次上疏,劝导皇帝明习经义、远离声色,用道德礼仪来引导百姓。D.匡衡晚节有污。他从小家贫,凿壁借光,当雇工赚钱读书,晚年却因多占公田而落职,殊为可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2)衡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及朝廷有政议,傅经以对,言多法义。答案1、B

“劾奏”是动词,意思是“弹劾上奏”,做“司隶校尉王尊”的谓语,联系紧密其后断,排除CD;“不以时”意思是“不按照时间”做后句的句前状语,其前断句;“附下罔上”结构并列的短语,不要断开,排除A。这就话的意思是: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弹劾说:“匡衡、甄谭担任大臣的职务,知道石显等人独断专权,但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弹劾,惩罚他们,反而附和下面,欺瞒皇上,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2.D

“士死曰卒,大夫死曰不禄”错误。应该是“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3.A

B.“文帝曾询问地震等灾变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后来还又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之职”错误。原文“有日蚀、地震之变,上向以政治得失,衡上疏,上说其言,迁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为少傅数年,数上疏陈便宜。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可知,匡衡做宰相,与关于灾异的上疏没有直接关系。C.“匡衡最终还是被免除了惩罚”错误。原文“而有司奏衡专地盗土,衡竟坐免”,可知匡衡最终被免官。D.“匡衡在平原郡文学才能突出”错误。“文学”是官职名,掌管教化。4.(1)将军凭借亲戚关系辅助政事,名位高贵,举世无双,然而在众人的议论中,好的名声、荣誉不全在将军身上,为什么呢?(2)将军如果(果真)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匡衡得中甲科,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元帝刚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任尚书,前将军萧望之为副手。萧望之是名儒,皇帝很重用他,他在推荐人才方面颇多贡献。史高则空有名位罢了,和萧望之产生隔阂。长安县令杨兴劝说史高说:“将军凭借亲戚关系辅助政事,名位高贵,举世无双,然而在众人的议论中,好的名声、荣誉不全在将军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将军的幕府,世人没有不仰望羡慕的,而将军所推举的人不过是私家宾客。一个人富贵在身士人却不称赞他,就像是拥有狐皮大衣却反穿着它,古人认为这是弊病。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绰绰有余,但随着选补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将军如果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这时,发生了日食、地震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进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讲述经学、礼节的法则。皇上敬纳他的建言。当初,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主持朝廷事务,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显,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弹劾说:“匡衡、甄谭担任大臣的职务,知道石显等人独断专权,但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弹劾,惩罚他们,反而附和下面,欺瞒皇上,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上奏弹劾石显等人后,又不陈述自己对皇上不忠之罪,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皇上下诏说不要弹劾匡衡。但匡衡仍感到惭愧和恐惧,上疏认罪,并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缴上丞相乐安侯的大印。皇上回答说:“你的道德修养很高,担任三公的要职,我很高兴能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现在司隶校尉王尊狂妄地诋毁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退休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的过错)啊。《易传》不是说吗:‘只要礼节道义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担忧别人的议论呢!’希望你明白这一点。”于是赏赐他上等酒和御厩饲养的牛。匡衡又重新负责朝政事务。皇上因为刚刚即位,对大臣多加以褒奖,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时,便连连上书告老退职请求让位。皇上总是用诏书安慰勉励,没有答应。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任越骑校尉,酒醉后杀人,被抓入狱。越骑官员们与匡昌的弟弟准备合谋劫狱解救匡昌。事情被发觉后,匡衡脱下官帽,光着脚去请罪,皇上派使者恢复匡衡的官帽朝鞋。但是有关部门上奏弹劾匡衡暗中多占封地,匡衡最终受牵连被免官。5、A

句意:匡衡的邑中有个讲解《诗经》人,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衡邑人有言《诗》者”为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衡”作主语,“从”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衡从之”的前后停顿;“邑人”为“挫服”的主语,表意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CD。

6.B

“‘经’也是指《诗经》”错,“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里的“经”是指“六艺”的经文。

7.B

“后又因史高的举荐而一度被刚即位的汉元帝任命为乐安侯”错,原文是“建昭三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可见,匡衡被授予乐安侯不是在汉元帝刚刚即位时,而是在登上帝位多年后的建昭三年。

8.(1)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2)(我和你)把如同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托置于在广阔的天地之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9.(1)善于借助邻居的墙缝之光来照书学习。(2)善于捉住以佣耕免偿而得到阅读他人书籍的学习机会。(3)善于向讲授《诗经》的同行学习(或“通过向同行质疑辩难提升自己”)。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匡衡得中甲科,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匡衡的邑中有个讲解《诗经》人,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元帝刚即位,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兼任尚书。长安县令杨兴劝说史高说:“平原文学匡衡的才能智慧绰绰有余,但随着选补的文牒转到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将军如果征召匡衡到幕府任职,天下学士一定纷纷跟从他,让他参与议论政事,根据他的特长,推荐给朝廷,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您将这件事做给众人看,您的美名也就会在世上流传。”史高认为杨兴讲得有理,就任命匡衡为议曹史,将他推荐给皇上,皇上让他做郎中,后升为博士,兼任给事中。这时,发生了日食、地震等灾异变化,皇上询问这些变化与政治得失的关系,匡衡上疏,皇上听了他的话后很高兴,进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几年中,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韦玄成担任丞相,受封乐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户。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匡衡上疏讲述经学、礼节的法则。皇上敬纳他的建言。当初,元帝在位时,中书令石显主持朝廷事务,从前任丞相韦玄成到匡衡都害怕石显,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到成帝初即位,匡衡才与御史大夫甄谭一起上奏弹劾石显,一一追究他的旧恶,并追及他的党羽。这时司隶校尉王尊上奏弹劾说:“匡衡、甄谭不按时地上奏弹劾,惩罚他们,没有尽到大臣辅助朝政的职责,反倒张扬先帝任用颠覆国家的坏人的过错,犯下了不守臣道的罪。”匡衡感到惭愧和恐惧,上疏认罪,并称病请求告老还乡。皇上回答说:“你的道德修养很高,担任三公的要职,我很高兴能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国家。现在司隶校尉王尊狂妄地诋毁你,我很同情你。我正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明情况,你为什么心怀疑惑上书请求退休呢?这是彰显我不明察(的过错)啊。匡衡又重新负责朝政事务。皇上因为刚刚即位,对大臣多加以褒奖,但是朝廷臣僚大多认为王尊是正确的。匡衡很忐忑不安,每次遇到发生水旱灾害,风雨不调时,便连连上书告老退职请求让位。皇上总是用诏书安慰勉励,没有答应。10、D“辅国政”和“领计簿”结构相似,语意并列,应分别独立成句,因此“领计簿”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C项;“勿治”的意思是“没有治罪”,是指没有对匡衡治罪,“免”的是“丞相”这个官职,因此“勿治”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这句话的意思是:“‘匡衡官职高居三公,辅助国家朝政,掌握封地的田亩簿册,盗取专断土地来增加私利,欺上瞒下,都是违法的。’于是皇上批准了他的上奏,没有对匡衡治罪,免去他的丞相职务贬为平民,匡衡最后死在家里。

11.C

“租税的收入,作为他们俸禄外的奖赏”说法错误。食邑是中国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封地的租税收入,作为卿大夫的俸禄,并不是作为“俸禄外的奖赏”。

12.B

“历仕宣、元、成帝三朝,均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加官晋爵”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可见匡衡在宣帝朝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加官进爵。

13.(1)萧望之奏称匡衡精通经学,讲说有师道传承,可供观览。宣帝不大重用儒生,仍派遣匡衡回原地。(2)匡衡担任少傅数年,多次上疏陈述皇上应该做的事情,遇到朝廷有政事需要讨论,(他都)依据《经》义来回答,言谈都符合法规义礼。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匡衡家里贫穷,凿穿墙壁引邻舍的烛光来读书,为人当雇工来供给生活,特别是精力旺盛超过常人。匡衡得中甲科,因为答策不应令条,授予他太常掌故的官职,选任为平原郡的文学官。很多学者都上书推举匡衡精通经典,当世无双,应任命为文学,去京师为官;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