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_第1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_第2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_第3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_第4页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论文地

作者:允志彬

班级:地质0802

学号:20081379

2012年3月12日

题目:浅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妨碍。

摘要: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均属于离人类浮现最近的地质阶段,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妨碍。对于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简题,李四光教授在所著“中国地质”一书中曾指出:“自上新世后期以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是一具吸引人、但尚有争谕的简题。我们有两类指向别同方向的数据。公正地对待这些分歧的数据,需要对它侧独立地举行估价和权衡一下它们的其正价值。……”。本文将分不阐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妨碍。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第四纪气候、中国地层、地貌、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

正文:

一、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老构造运动并没有本质的差不,但新构造运动具有许多别同于老三纪往常构造运动的特点,如: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可由现代地形及各种现代外力作用的地质现象别同程度的表现出来。

新构造运动的时代较新,且尚在举行中,因而新构造运动还明显的或隐蔽的反映在地貌上,并可举行直截了当观看与仪器测量。其要紧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质表现、地貌标志、沉积物标志、地震、火山活动。有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新构造的显示是多方面的,其要紧类型有:隆起构造、拗陷构造、断块构造、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活动断层五种。新构造运动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重大灾难关系紧密,他的研究对大型工程建设、核电站、地震预报、都市规划、环境及防灾减灾和砂矿研究等都具有有用价值。

自新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着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即强烈的活动阶段与相对宁静的阶段交替浮现。要紧表现为:1、地貌发育的时期性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与相对宁静的震荡性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多旋回地貌、如多层夷平面、多级洪湖台地、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2、第四纪沉积的间断与韵律性沉积物的韵律性要紧表如今粒度和成因类型的有规律更替两个方面。沉积物由下往上粗→细的变化,粗粒沉积反映新构造上升引起地形的切割和起伏增大,细粒沉积则与随之而来的地壳相对宁静时期地形的夷平时期

一致。我国许多盆地第四纪沉积物具有复式韵律沉积特点,反映了相邻山地的多次上升历史,是研究山地地貌进展重要的相关沉积物。3、断层的间歇性活动大量活动断层呈现活动→平静→再活动的历史,是新构造断裂活动的普遍规律。断层活动时常伴有地震。如我国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四次快速错动事件,分不发生于211aBP、2630±90aBP、6330±80aBP、8420±170aBP,其平均重复间隔为2706a。4、地震活动的韵律性我国历史地震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本世纪地震活动都呈现明显的韵律性。自1897-1980年来我国曾浮现过四个地震活跃幕,即1897-1912年、1920-1937年、1946-1957年、和1960-1980年。有人以为,1985年XXX乌恰7.4级地震,也许意味着中国大陆已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幕。5、火山活动的多期性我国东部新生代活动火山自始新世以来,可划分为三期,分不为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其中晚第三纪是中国东部火山活动的高潮期,第四纪火山活动则是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尾声时期。

中国新构造运动并且也表现出继承性与新生性的特点。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大地构造格架,操纵了中国现代地貌的总体格局。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格局明显的继承了中生代构造格局,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上升区新构造运动阶段接着上升,如青藏高原,中

生代下落地区新构造阶段接着下落,如华北平原。在我国西部对,我国现代地形起操纵作用的断裂,大部分是老断裂在新构造阶段的重新活动。

新构造运动阶段,中国东西部处于别同的构造环境,升落幅度决定和妨碍着沉积物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大陆地势总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落。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

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别一,高原面海

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普通别超过200米。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三大阶梯并且与我国新构造阶段的类型相习惯,形成三大地层分区,即:青藏高原隆起区,为低山、丘陵、宽谷、盆地组成平整开阔的高原去区,以强烈剥蚀为主;东部地区,以沉落为主,沿海几大平原地区发生过多次海侵、海退沉积了颗粒级及粗细混杂的沉积物;中部地区为过渡区,剥蚀和沉积兼有,沉积以陆相中颗粒及风化层为主。

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可以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刻上非常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新构造运动阶段的喜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妨碍远远大于东部。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堆积物大部分分布于如今地形的低洼处,如平原及山间盆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新构造的下落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反映在沉积物的岩相结构上,如平原区河流冲击层中,一具河床相与河漫滩组合,是地壳一段稳定阶段的产物。

大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妨碍。

我国破坏性地震绝大部分分布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带,如隶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XXX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另一具是作为我国大陆地壳厚度、地质构造格架和地貌特征等的重要分界线的SN想构造带;此外,NNE向活断层广泛发育的华北地区,也是强震的分布区。

中国新构造运动阶段岩浆活动也十分强烈,东部地区以岩浆喷溢为主而西部地区多以侵入相为主。新构造运动阶段的火山口多达180余处,晚第三纪是东部火山活动的高潮阶段,集中分布在东北、内蒙、河北及海南,且多成片状分布,其他地区也有零星的出露。

固然,新构造运动除造成灾难和对工程建设带来了别利外,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陆内,新构造活动中蕴含了地热、温泉或矿泉、旅游等资源。在沿海地区,强烈的沉积可造成数千米厚的第四系沉积,在高地热的背景下,这些沉积中的有机质会非常快转变成烃类而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

新构造阶段,中国要紧水系重新组合,东部平原海陆变迁,海岸线进退等自然变异过程均受新构造运动的妨碍。关于人类来讲,新构造运动带来了自然界平衡的破坏,是一场灾害,

但他又造就了平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妨碍

第四纪是指约2.4MaBp以来地球进展的最新时期。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蔼候变化,

通常把第四纪四个时刻尺度别

等的阶段:早更新世(Q1),中

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

全新世(Q4)。第四纪是自然与

人类相互作用的时代,它的过

去、如今和将来变化都与人类

的生存与进展息息相关。

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

的抬升,是我国新生代以来环

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要紧缘故之一。大高原的迅速隆起,别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自然面

貌,还直截了当操纵了季风的形成,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自然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区域分异规律,

形成了在冬干寒、夏湿热的水热条件下举行的自然地理过程。

气候是自然环境形成和进展的要紧动力之一现代地球气候在各种自然因素的妨碍下呈

现纬度、高度等区域地带性差异分布。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格局及变化对人类的进展妨碍最

大。1Ma~1Ka~级的最近气候变化历史要紧记录在第四纪沉积物和相关地貌中,在第四纪研

究范围之内。

第四季气候是指第四纪冰川活动期的气候。第四纪是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的地球史上

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大冰期由冷暖干湿交替浮现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组成。依照如今地表冰

川地形研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有五次下注,命名的亚冰期为:多脑、群智、民德、里斯和武术。中国据李四光等研究,划出了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四个亚冰期。大多数学

者以为,世界上第四纪亚冰期的发生时刻大体是一致的。在第四纪最大一次亚冰期中,世界

大陆有32%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在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都浮现了大

量的冰川,气候严寒,平均气温比如今低8~12℃;在间冰期中,气候温暖,北极气温比现

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比如今高5.5℃。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是在约2.4Ma的全球落温背景上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

候波动,高纬和高山区呈现冰期与间冰期交替,

中低纬区受高纬冰期间冰期的妨碍发生并且

间尺度的干冷与暖湿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强度从高纬往赤道方向变小,陆地比海洋的变化更明显,气候带的南北(或山地的上下)挪移,导致一系列地表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人类和生物造成重要的妨碍。

第四纪地层是第四纪地壳进展过程中各种事件的综合记录。中国地域广大,地貌复杂多样,气候有明显的地带性和新构造运动活跃,使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厚度、沉积类型和旋回性受新构造运动的制约和蔼候的操纵。由于中国地貌和蔼候的纬向和经向变化特点,由此形成了中国第四纪地层的区域性(或地带性)特征。西部强烈上升的气候干燥和干冷区要紧以冰川、冰水、洪积、风积和盐湖沉积为主。东部华北半干旱区黄土极为发育,华南则有亚热带红土和受亚热带气候湿热化的红土砾石随处可见,东北河湖沉积普遍,沿海地带别同程度的沉积了第四纪海相地层。有所谓东蓝(海洋)西白(冰川)南红(红土)北黄(黄土)和东北黑(沼泽土)的区域沉积优势特征。中国第四纪沉积物有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构造成因、火山成因和人工堆积六个系列,其中以陆相沉积物分布最广泛,每个系列又包含若干个沉积物成因类型。在别同地质、地理环境中有别同优势沉积物成因组合:平原(山间盆地或断陷谷)沉落区河流、湖泊及沼泽堆积物最为常见;低山丘陵区风化、片流和重力堆积物占优势;上升的剥蚀山地冰川、冰水、洪流、泥石流和重力堆积物常见;沿海和陆架则有过渡相和海相沉积物。我国第四纪火山堆积要紧见于东北、西南或断裂带,而东部人工堆积更普遍。

近20多年来,我国对于第四纪地层的研究进展迅速,按中国第四纪地层区域特征分为:华北区、东北区、西北-青藏区、西南区、华南-东南区、东部平原区和邻近海区7个要紧地层分区。

第四纪阶段的大洋面并别稳定,中国东部各海域自更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多次海面升落,沿海平面发生过三次明显较大规模的海浸和海退。这些变化在大陆或海底都留下了一系列遗迹。东部地区大抵平行于海岸线罗列的白洋淀-微山湖-太湖等湖泊,第四纪期间都曾别同程度的经受海侵的妨碍,我国东部诸海域的海底广泛的遗存着海相或滨岸相沉积层及相关的生物化石。

第四纪时刻短暂,总的来看生物的演化是别明显的,但受气候和环境变化妨碍,植被的演替和动物的迁移改组极为常见。第四纪是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进展阶段。第四纪生物的演变是别平衡的,哺乳动物变化最大,而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变化都小。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是从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演化而来,三趾吗动物群产各种三趾马、各种大唇犀、多种羚羊和一些原始的啮齿类。进入第四纪后,向来演化成中国北方型动物群,成南方型动物群。

第四纪植物绝大部分为现生种类,植物区与第三纪,尤其是晚第三纪没有重大差异。但受新第三纪地球气候普遍趋凉和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妨碍,温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群分不多次南北(或沿山地上下)来回摆动,导致植物迁徙过程中种类混合和部分滞留或消亡,降叶阔叶林与耐寒针叶林分布扩大,常绿阔叶林与喜暖针叶林分布别断缩小,草本植物比例增高。中国第四纪植物群算是上述各种作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第四纪气候-生物纬向分带因西部山原的隆起而打乱后,动植物一改第三纪的东西交流为南北交流,并要紧经过大不山以东淮阳丘陵和南襄狭道举行,从而将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分为南方生物地理区和北方生物地理区两部分。中国第四纪古人类也因西部青藏高原的隆升,逐渐从植物多样性的西南往东转移并向北辐射,这种辐射对中国往后的进展也有一定的妨碍。

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气候对现代地层、地貌及生物分布的妨碍是很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