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岩二号隧道地质说明书_第1页
滴水岩二号隧道地质说明书_第2页
滴水岩二号隧道地质说明书_第3页
滴水岩二号隧道地质说明书_第4页
滴水岩二号隧道地质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重庆快速路三纵线红岩村嘉陵江大桥至五台山立交段工程滴水岩二号隧道地质说明目录TOC\o"1-3"\h\z\t"font10,1,font11,2"1前言 11.1工程概况 1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2.1气象与水文 22.2地形地貌 32.3地质构造 42.4地层岩性 42.5水文地质条件 52.6不良地质作用 62.6.1陡崖卸荷带 62.6.2危岩 72.6.3、水石流 102.7地震及地震效应 102.8土、石工程分级 113相邻建(构)筑物 113.1地下拟建构筑物 113.2地下建筑 123.3地面建筑 124岩土设计参数建议 125滴水岩二号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135.1隧道围岩分级 135.2隧道深浅埋的划分 135.3隧道涌水量预测 135.4工程地质分段评价 136结论 14PAGEPAGE11前言1.1工程概况红岩村立交是三纵线向南经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后的一个变型的半苜蓿叶式全互通立交,三纵线主线两侧分别通过两条双向连接道与嘉陵路相连,见图1.2-1。红岩村立交涉及三纵线主线的起点为红岩村大桥桥台,起点设计里程YK3+600,标高250.10m,终点为红岩村隧道进洞口,设计里程YK3+765,标高253.00m。主线上跨轻轨五号线红岩村站(轨道里程YAK18+266.644~YAK18+439.594)。红岩村立交匝道共5条,分别由H-A匝道、H-B匝道、H-C匝道、X-A匝道、X-B匝道组成,还包括H-C匝道终点与H-B匝道起点间的嘉陵路拓宽段。各匝道概述如下:H-A匝道:起点(AK0+000)接红岩村大桥下层,标高239.18m,终点与H-C匝道相接,标高212.154m,终点里程K0+794.861。里程AK0+000~AK0+235段,为隧道段,沿线地势高;里程AK0+235~AK0+794.861段,为高架段,匝道主要沿嘉陵路外侧布置。H-B匝道:起点(BK0+000)接H-C匝道,标高206.75m,终点与红岩村大桥相接,标高239.234m,终点里程BK0+798.26。BK0+000~BK0+090段,为路基段;里程BK0+000~BK0+482段,为高架段,匝道主要沿嘉陵路内侧布置;里程BK0+482~BK0+705段,为隧道段,沿线地势高。里程BK0+705~BK0+798.26段,为明挖段。H-C匝道:起点(CK0+000)接H-A匝道终点,标高212.154m;终点0接嘉陵路,标高211.65m,终点里程CK0+354.884。里程CK0+000~K0+140段,为高架段,匝道沿嘉陵路外侧布置;里程CK0+140~K0+160段,道路下穿嘉陵路;里程CK0+160~K0+250段,为隧道段,沿线地势高;里程CK0+250~CK0+354.884段,为路基段,匝道主要沿嘉陵路内侧布置。X-A匝道:起点(K0+000)接红岩村大桥,标高251.5m,匝道布置于主线右侧,由北向南延伸至红岩村隧道口(K0+150)。X-B匝道:终点(K1+443)接红岩村大桥,标高251.4m,匝道布置于主线左侧,由南向北延伸至红岩村隧道口(K1+290)。嘉陵路拓宽段,连接H-C匝道终点与H-B匝道起点间路段,主要拓宽嘉陵路内侧,路面标高211.65~206.75m。图1.1红岩村立交工程示意图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气象与水文1)气象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A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B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2.6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C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D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E雾日重庆为多雾地区,尤以冬春两季为甚,其中一月雾天最多,年平均雾日30~40天。雾多发生在凌晨,一般上午10时~12时消散,个别浓雾可延续几天。2)水文工程区位于嘉陵江流域,嘉陵江属长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山区,于重庆市区汇入长江。根据《重庆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重庆西科水运工程咨询中心,2011.7),红岩村立交一带的水文特征如下:据北碚水文站资料统计,工程区嘉陵江的实测最大流量44700m3/s(1981年7月16日),实测最小流量为205m3/s(1985年3月28日),多年平均流量2250m3/s,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3600m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水库按175m方案运行时,嘉陵江回水至北碚麻柳坪,工程河段处于水库变动回水区,枯季为水库特性,汛期为天然河道,该河段具有水库和天然河道的双重特性。工程河段枯水季节一般在11月至次年4月,最枯水位1~3月。汛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多出现在6~9月。根据北碚水文站实测的系列资料,利用北碚站设计洪峰流量资料和水位~流量关系,推算出桥位处的设计水位,见表2.1-1,水位为黄海高程基准。勘察期间,根据实测,三峡蓄水前的嘉陵江水位167.1m(2011.9.27),三峡蓄水后,嘉陵江水位175.01(2011.10.10)。表2.1-1工程区嘉陵江各频率特征水位表汛期11月至次年4月频率流量(m3/s)水位(m)水库水位(m)100年一遇1%50800194.5417550年一遇2%46700192.7820年一遇5%41100190.4410年一遇10%36500188.512.2地形地貌本段嘉陵江由西向东流向,河谷宽缓,呈不对称“U”形,主流位于河道南侧。嘉陵江北岸为堆积岸,地形整体平缓,主要为土质岸坡;南岸为冲刷岸,沿线地形高峻陡峭,以陡坡陡崖为主要地形特征,见照片2.2-1。红岩村立交场地位于嘉陵江(滴水岩—土湾河段)南岸岸坡中,由土湾到滴水岩,连接渝中区和沙坪坝区的嘉陵路路面高程从218m降至210m。嘉陵路以下岸坡为土质岸坡(人工堆积),地形坡角10~25°,牛滴路位于嘉陵路外侧,为高架桥型式,和嘉陵路平行分布,路面高程193.5m~194.5m。滴水岩一号隧道出洞口洞口滴水岩二号隧道进洞口牛滴路滴水岩嘉陵路滴水岩一号隧道出洞口洞口滴水岩二号隧道进洞口牛滴路滴水岩嘉陵路图2.2-1红岩村立交地形全景图嘉陵路以上为岩质陡坡,地形坡角一般40~70°,坡顶一带分布厚层——巨厚层砂岩,为陡崖,坡角60~80°,崖高15~25m,由于卸荷作用,陡崖带中分布危岩,滴水岩一带砂岩与泥岩间形成岩腔(断面约2m×2m),长约25m,目前已用柱支撑。红岩村大桥的南岸桥台布置于滴水岩陡崖一带。红岩村立交工程K0+491~0+720段为滴水岩二号隧道,沿线地表高程247~292m。2.3地质构造工程区处于金鳌寺向斜西翼(图2.3-1),为川东褶皱束中沙坪坝—重庆复式褶皱曲中的次一级褶曲,无断裂构造通过,构造裂隙不发育。据调查测绘,场地岩层倾向140,倾角8,局部倾角15°;据实地量测,基岩中发育裂隙三组,裂隙发育情况如下:图2.3-1构造纲要图L1裂隙:倾向350°~0°,倾角55~65°,裂隙面粗糙,宽度2~8mm,偶见粘性土充填,裂隙间距2~5m不等,延伸长度一般5~10m,局部可达数十米,切割深度5~20m,连通性较好,裂隙L2裂隙:倾向260~270°,倾角65~75°。裂隙面较直,延伸长度3~5m,闭合为主,裂隙间距2~5m不等,无充填物或局部有部分方解石充填,L3裂隙:倾向80~90°,倾角65~75°,倾向与L2裂隙相反,裂隙性状与L2一致。2.4地层岩性勘察区出露的岩层为一套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建造,由砂岩——砂质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出露的地层由上而下依次可分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沉积岩层。各层岩土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1)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紫褐色、灰褐色,由粘性土以及砂、泥岩碎块石等组成,局部含少量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粗颗粒粒径一般20~300mm,最大可达500mm,含量25~50%,结构一般松散~稍密状,压实填土为一般稍密中密状,堆填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大于3年。工程区人工填土主要分布于2处,分述如下:第一处分布于红岩村隧道洞口一带(见右侧填土体勘探点布置图),为协信居民区开挖弃土,厚度较大,一般10~20m左右,最大厚度33m左右,土质成分为粘性土夹碎块石,含少量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结构松散。第二处分布于嘉陵路外侧,人工填土分为两类,,一类为嘉陵路开挖弃土,土质成分为粘性土夹碎块石,含少量混凝土块、砖块等建筑垃圾,结构松散。另一类为路基压实填土,成分为块石土和粘性土夹碎块石,局部地带路基填土为卵石回填(如N60~N67钻孔揭示),结构稍密—密实。2)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褐灰~褐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岩石碎屑,可~硬塑,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残坡积成因,厚0.5~4.5m,厚度较薄,主要分布在山丘斜坡地带及冲沟底部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灰色、紫灰色,局部呈紫红色,中细粒结构,薄层—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砂岩强风化层岩心多呈黄色、黄灰色,碎块状、短柱状;中风化岩心呈柱状、长柱状,完整性较好,主要以薄层或透镜体的形式分布,属较硬岩。砂质泥岩: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含钙质、砂质,局部夹薄层状砂岩及其条带。强风化岩心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心呈柱状、长柱状,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岩体较完整,属软质岩。2.5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场地地形总体特征南高北低,地形较起伏较大,降水从高处向地处排泄,排水条件好,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地下水总体较贫乏。1)地表水工程区主要的地表水系为嘉陵江,沿嘉陵路可见5条冲沟,水流从陡坡奔流而下排入嘉陵江中,雨季时水量较大,且可漫出冲沟流到嘉陵路上,勘察期间水量较小,流量10~50l/s,有时断流。为了解冲沟流水的腐蚀性,分别取冲沟水和嘉陵江水进行水质分析,分析成果见表2.5-1,其中5#冲沟位于滴水岩一带,其成果利用《重庆市轨道交通五号线先期开工段红岩村站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水质分析成果。表2.5-1水质简分析成果汇总表水样试验编号SO42-mg/lCa2+mg/lMg2+mg/lCl-mg/lOH-mg/l游离CO2mg/lHCO3-mmol/l侵蚀性CO2mg/lCO32-mg/lNH4+mg/lpH值取水样位置冲沟1#73.3554.5910.9225.280.003.712.30.000.000.047.89HC匝道终点冲沟2#60.6652.7313.1227.950.003.282.40.000.000.217.86HB匝道0+040冲沟3#52.9256.3611.1625.280.004.812.50.000.000.047.48HB匝道0+1501#出水口181.31126.1422.6750.050.0010.962.70.000.001.007.54HA匝道起点2#出水口73.3578.968.4155.290.0021.923.10.000.0033.07.75江水1#31.5257.449.087.420.0015.292.80.000.000.046.65嘉陵江注:5#冲沟流水由1#出水口和2#出水口流水汇流而成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按Ⅱ类环境水进行判定,场地地表水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2)地下水按工程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类。(1)松散层孔隙水填土层:场地内填土的分布位置的下伏岩面较陡,降水进入填土层后易于向低洼处排泄,勘察期间将孔内循环水被提干后,观测恢复水位,24小时后,基本无恢复水位,为干孔。由此说明场区填土的透水性较好,填土含水贫乏。根据经验和类比相似场地,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层主要分布于HA匝道和HB匝道起点一带的地势低洼地带,附近冲沟中常年流水,粉质粘土中的地下水主要由冲沟补给,且受降水影响大。(2)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由于岩层中构造裂隙总体不发育,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和接受补给,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水量一般不大,多呈滴状或脉状,动态不稳定,由于岩层倾斜,局部基岩中本次勘察期间选取钻孔作抽水试验,分别用时2、3分钟左右,孔内循环水被提干,然后观测恢复水位,24小时后,水位无恢复缓慢,为干孔,由此可见勘察期间场地基岩裂隙中含水贫乏,水量不大。2.6不良地质作用经过现场地质调查,工程区主要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是陡崖由于卸荷作用而形成的危岩和水石流,周围未见滑坡、崩塌等其他不良地质现象。2.6.1陡崖卸荷带工程区位于嘉陵江南岸岸坡,嘉陵路以上为陡坡地形,地形坡角30~70°。嘉陵江流向与岩层走向一致,陡坡中巨厚层砂岩顺河向连续分布,形成高20~25m的陡崖(照片2.6-1),从滴水岩至土湾约400m长的范围内,陡崖低/顶高程由220/245m抬升至258/280m。陡崖坡向345~355°,受L1裂隙控制,陡崖地形坡角与裂隙倾角一致,坡角一般60~70°,局部近直立,而该陡崖的上下的砂质泥岩陡坡,坡角一般35~55°。照片2.6-1滴水岩一带陡崖照片2.6-2卸荷带的危岩L1裂隙照片2.6-2WY3危岩L1裂隙为构造裂隙,顺河向平行于陡崖分布,间距2~5m不等,延伸长度一般5~10m,切割深度5~25m,可切穿该厚层砂岩,但不贯穿到上下的泥岩中。该裂隙一般为闭合或微张状态,属硬性结构面。在陡崖中,由于一侧岩体临空,应力状态改变,在重力作用下,L1裂隙被拉开,局部充填碎石和粘性土,形成卸荷裂隙。多条卸荷裂隙可沿陡崖边缘形成卸荷带,局部地带卸荷严重时可形成危岩,见照片2.6-2。照片2.6-2卸荷带的危岩L1裂隙照片2.6-2WY3危岩照片2.6-3陡崖顶部的槽探为查明陡崖卸荷带的特征,本次勘察在滴水岩一带的陡崖顶布设槽探1条(TC1、TC2),TC2见照片2.6-3。开挖方向垂直于陡崖,开挖长度分别15m和25m,宽度约1m,深度需清除表土和强风化层。TC1槽探揭示:长度15m范围发育裂隙3条,裂隙集中于前10m范围内,间距3m/条,裂隙张开宽度1~3cm,充填少量粘性土,裂隙面不平整,10~15m范围内岩体完整,未发现张性裂隙发育。TC2槽探揭示:长度25m范围发育裂隙5条(照片2.6-4),间距2~3m/条,裂隙张开宽度3~6cm,充填以碎石土为主含少量粘泥,裂隙集中前15m范围,15~25m范围内岩体完整,未发现张性裂隙发育。照片2.6-3陡崖顶部的槽探照片2.6-4TC2发育的5条裂隙由上述可知,该砂岩陡崖的卸荷带在顶部宽度一般10~15m,卸荷裂隙间距一般3m一条,张开宽度一般1~6cm,局部可形成裂隙密集带,结合性一般,裂隙中局部充填碎石土为主,岩体较破碎,完整性较差。对于卸荷带,当未分布危岩时,斜坡整体稳定(如图2.6.1-1),但在卸荷带中进行隧道施工时,洞顶易垮塌,成洞困难;在进行边坡开挖时,岩体破碎,易滑塌。图2.6.1-1滴水岩一带陡崖卸荷带示意图2.6.2危岩据现场调查,沿线陡崖中发现危岩4处,编号WY1~WY4,各危岩分布范围详见平面图标示,表2.6.2-1危岩特征表危岩分布位置分布高程和高差(m)平均厚度(m)宽度(m)体积(m3)滑移模式WY1滴水岩223-250278306480坠落式WY2HB匝道进洞口220-24525581000倾倒式WY3HA匝道出洞口东侧70m233-24815512900倾倒式WY4HA匝道出洞口西侧50m245-265206101200滑移式1)滴水岩危岩(WY1)滴水岩一带陡崖由厚层砂岩组成,地形坡角60~70°,倾向355°,崖底高程223m,崖顶高程250m左右,陡崖高27m左右。陡崖下部为砂质泥岩,砂岩和砂质泥岩界面处由于差异风化形成高约1.5~2.5m,宽约1~3m的岩腔,见照片2.6-5。岩体中外倾结构面L1裂隙切割,形成危岩。据现场观测可知,岩腔顶部L1裂隙连续分布,延伸长度约20m,下宽上窄状,岩腔中可见宽度约10cm。破坏模式为坠落式(后缘有陡倾裂隙)。目前滴水岩一带岩腔已采用柱进行支撑,危岩现状稳定。岩腔照片岩腔已支撑照片2.6-5滴水岩危岩(WY1)该危岩分布位置为红岩村大桥A5桥台,根据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勘察报告,危岩评价如下:在A5桥台基坑开挖时,该危岩的西侧一半将被挖除,而余下的一半危岩体由于下部支撑被挖除,稳定性将降低,其破坏模式为坠落式。为评价剩余危岩的稳定性,现选择40-40’剖面(见图2.6.1-1)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第12.1.17-b条的公式(47)进行计算,取两者小值进行评价,其稳定系数F见表2.6.1-2图2.6.1-1A表2.6.1-2WY1危岩体稳定性计算表 计算模式工况危岩体粘聚力标准值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后缘裂隙深度地震力危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危岩体自重Fsc(kPa)H(m)h(m)Q(kN/m)Ф(°)W(kN/m)47式一般110271203022001.15校核11027121103022001.12计算表明:该危岩在下部支撑去掉后,在一般工况下稳定系数Fs=1.15处于基本稳定;当在地震情况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Fs=1.12,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需要进行治理。A5桥台基坑开挖时,WY1危岩西侧一半将被挖除,余下的东侧一半由于下部支撑被挖除,将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稳定系数小于稳定性安全系数,建议在桥台基坑开挖时同时清除东侧危岩。施工时,应避免爆破开挖,同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避免影响下行嘉陵路的通行。2)WY2~W3危岩两处危岩形态相似(见下图),失稳模式均为坠落式破坏照片2.6-6WY3危岩图2.6.1-2WY2危岩剖面图照片2.6-7WY3危岩图2.6.1-3WY3危岩剖面图计算结果:考虑两种工况,其稳定系数F见表2.6.1-3表2.6.1-3WY2、WY3危岩体稳定性计算表 危岩工况危岩体粘聚力标准值后缘裂隙上端到未贯通段下端的垂直距离后缘裂隙深度地震力危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危岩体自重Fsc(kPa)H(m)h(m)Q(kN/m)Ф(°)W(kN/m)WY2一般11020803035001.18校核1102081753035001.13WY3一般11015603018001.28校核110156903018001.21上述计算表明:WY2危岩:在一般工况下稳定系数Fs=1.18处于基本稳定;当在地震情况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Fs=1.13,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系数小于稳定性安全系数。该危岩位于分布于HB匝道隧道进口处,隧道施工时对该危岩的影响大,若进行放坡清除,则清除范围大,建议对该危岩进行锚固后再利用管棚进洞。WY3危岩在一般工况下稳定系数Fs=1.28处于基本稳定;当在地震情况下,稳定系数有所降低,Fs=1.21,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系数小于稳定性安全系数。该危岩下方为HB匝道高架桥和嘉陵路,施工时和道路运行期间,该危岩一旦失稳将危及下行嘉陵路的通行和施工安全,建议进行清除,或进行锚固。施工时应避免爆破开挖,同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避免影响下行嘉陵路的通行。(4)WY4危岩该危岩位于HA匝道出洞口西侧50m,底高程245m,崖顶高程265m,危岩的失稳模式为滑移式,如图2.6.1-4和照片2.6-7。照片2.6-7WY4危岩图2.6.1-4WY4危岩剖面图现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第12.2.9条公式(43)表2.6.1-4WY24危岩体稳定性计算表工况后缘裂隙充水高度地震力后缘裂隙倾角危岩体自重孔隙水压力后缘裂隙长度裂隙凝聚力标准值裂隙内摩擦角稳定系数FsHwQa(°)WVLC(kPa)Φ(°)(m)(kN/m)(kN/m)(kN/m)(m)(m)一般0060300002480251.35暴雨1006030001802480251.15校核101506030001802480251.10计算表明:WY4危岩在一般工况下稳定系数Fs=1.35处于稳定状态;暴雨和地震情况下,稳定系数有较大的降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系数小于稳定性安全系数,应进行处置。该危岩一旦失稳对下行的HB匝道施工和嘉陵路的通行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建议进行锚固或清除,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避免影响下行嘉陵路的通行。2.6.3、水石流工程区地处于嘉陵江南岸,嘉陵路以上为陡坡,地形高峻陡峭,地形坡角40~70°,坡顶高程250~300m。自然陡坡为岩质边坡,厚层砂岩一般形成陡崖,而砂质泥岩则为陡坡。斜坡中以基岩出露为主,强风化厚度一般0.5~1.5m,土层零星分布,厚度小。雨季时,特别是特大暴雨期间,坡中水体将裹挟大量岩石风化碎屑和表土顺坡而下形成水石流,据访,每年大雨期间,嘉陵路内侧都会堆积山坡冲下的岩土混合物。红岩村立交的HC匝道0+250~0+355段、嘉陵路拓宽段J0+226~J0+410段和HB匝道0+000~0+110段,特大暴雨时受水石流影响的可能性大。2.7地震及地震效应1)地震据历史地震记载和近期地震观测资料,1989年11月20日距重庆40多公里的渝北区统景镇(北纬29°51′,东经106°57′)发生的5.2~5.4级地震,震中烈度6度,是重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震中距重庆市区最近,震级最强的首次破坏性地震,以前重庆及邻区的地震震级皆小,地震设防裂度6,属地震频率高,震级小的弱震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该地震为距工程区500公里内震级大于7级,震中距离最近、震级最高、影响最大的地震,该地震距隧址区约300公里,隧址区破坏烈度相当于5度左右。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2)地震效应评价场地岩土类别主要有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和基岩三类,根据4.2节场地剪切波测试统计成果,场地内人工填土等效剪切波速166~177m/s,场地内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依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进行判定,场地内素填土类别为中软土;基岩类别为岩石道路沿线的场地类别主要依据覆盖层厚度和等效剪切波划定,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公式4.1.7-1,土层平均剪切波由下式计算,场地类别的划分详见表2.7-1。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的公路工程,除国家特别规定外,可采用简易设防,因此桥梁工程建议按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进行抗震设防,对于路基段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采用简易设防。表2.7-1拟建物抗震类别一览表名称里程桩号工程类别最小覆盖层厚度m最大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类别地段类别特征周期(s)H-A匝道0+060~0+235挖方路基0>500Ⅰ有利0.250+060~0+235隧道>500Ⅰ有利0.250+235~0+280桥梁00>500Ⅰ有利0.250+280~0+794桥梁520151Ⅱ一般0.350+250~0+355挖方路基02.8151Ⅰ有利0.25H-B匝道0+000~0+040挖方路基00>500Ⅰ有利0.250+040~0+090填方路基512151Ⅱ一般0.350+090~0+150桥梁512151Ⅱ一般0.350+150~0+482桥梁00>500Ⅰ有利0.250+482~0+705隧道>500Ⅰ有利0.250+705~0+798挖方路基0>500Ⅰ有利0.252.8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土、石工程分级表划分标准,场地土、石工程分级为:=1\*GB2⑴普通土:松散的人工填土,土石等级II。=2\*GB2⑵硬土:稍密~中密填筑土、基岩强风化带。岩石风化强烈,呈碎块状,质软,部分呈土状或土夹石状,土石等级III。=3\*GB2⑶软石:砂卵石土及中等风化的砂质泥岩,砂质泥岩呈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土石等级IV。=4\*GB2⑷次坚石:中等风化砂岩,厚层~巨厚层状结构,裂隙不发育,土石等级V。3相邻建(构)筑物3.1地下拟建构筑物1)轨道五号线红岩村站主体结构全长172.95m,轨面设计高程240.17m。车站分为明挖和暗挖两部分,明挖段为箱形结构,宽度30~43m,从下向上依次为站厅层,底标高232.20m,顶标高241.25;轨面标高为240.17m;站台层,底标高241.25m,顶标高247.55;车站以上地面为拟建的快速路三纵线的左右主线路基和两条匝道路基,路面标高也为场平标高250~253m。车站暗挖段为地下岛式车站,采用马蹄形断面,为暗挖隧道,拟采用钻爆法施工,洞跨19.68m,底标高237.25m,顶标高3.2地下建筑2)过江燃气隧道中石油过江燃气隧道(气管直径426mm)进洞口在主线3+700处,进洞口处地面标示明显,洞顶标高265.56m,洞底标高262mHA匝道K0+070~K0+080段与该燃气隧道相交,HB匝道K0+375处的BP8桥墩与该隧道的距离小于5m,建议在施工前对燃气隧道进行改迁。3.3地面建筑红岩村立交场地位于嘉陵江南岸岸坡中,地形较陡,分布建筑物较少。嘉陵路和牛滴路是区内两大主要的地面设施,见照片3.3-1。嘉陵路:连接渝中区和沙坪坝区的市政道路,依山傍水而建,路面高程218~210m,路面宽约16m,路基多为半挖半填型式,道路外侧设置有桩板挡墙支挡。红岩村立交修建时,嘉陵路部分路段将被拓宽,部分高架桥桥基位于嘉陵路路堤边缘,相互影响较大。牛滴路:位于嘉陵路外侧,与嘉陵路平行分布,为高架桥型式,路面高程193.5m~194.5m,半幅路面宽8m。拟建红岩村立交与牛滴路无直接相关。照片3.3-1嘉陵江南岸的嘉陵路和牛滴路据调查,另有5处地面建筑物分布于立交沿线,分述如下:1)HB匝道0+100~0+140段,地表为居民房屋,2层楼房,地面高程207m左右,房顶高程高于该段高架桥的桥面标高208~211m,房屋已阻碍高架桥的通过,房屋将拆迁。2)HB匝道0+600~0+660段,地表分布一电力铁塔和一些临时建筑物。该段匝道为隧道型式,隧道埋深大,对地表建筑物影响小。4岩土设计参数建议拟建红岩立交工程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一览表见表4.3-1。表4.3-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表岩土参数填土砂岩砂质泥岩结构面层面一单元二单元一单元二单元天然重度(kN/m3)20*24.924.925.625.6内聚力(kPa)28(综合)*1905165363057050*30*内摩擦角(°)41.840.831.531.520*10*承载力基本容许承载力(kPa)2500200010001000抗压强度(MPa)天然41.533.211.810.8饱和31.024.07.26.6抗拉强度(kPa)576464160160变形模量E0(MPa)44392988996887弹性模量Ee(MPa)5335361512781161泊松比μ0.110.100.370.38M30(MPa)0.45*0.2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600*300*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MN/m412带“*”为经验取值基底摩擦系数μ0.25*0.60*0.50*5滴水岩二号隧道工程地质评价5.1隧道围岩分级本次隧道围岩分级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表3.6.5及附录A划分隧道围岩分级。根据已有计算成果,砂质泥岩BQ值为284,隧道砂岩位于进洞口段,受卸荷裂隙影响,砂岩完整性为较破碎,取Kv值0.50,由此砂岩BQ值为308(=90+3*31.0+250*0.50),隧道围岩分段、分类见表5.1-1。表5.1-1滴水岩二号隧道分段围岩分级表线路里程围岩岩性洞室埋深(m)BQk1k2k3修正后[BQ]围岩分级0+482~0+500砂岩7-163080.10.50248Ⅴ0+500-0+705砂质泥岩为主16-472840.20.10254IV5.2隧道深浅埋的划分由前述可知,隧道宽8.0m,在矿山法施工的条件下,Ⅳ级围岩,hq=4.32m,Hp=10.8m;Ⅴ级围岩,hq=8.64m,Hp=21.6m。由此隧道深、浅埋情况见表5.2-1。表5.2-1隧道深、浅埋分段一览表线路里程围岩岩性围岩分级Hp(m)洞室埋深(m)深、浅埋划分0+482~0+500砂岩Ⅴ21.67-16浅埋0+500-0+705砂质泥岩IV10.816-47深埋5.3隧道涌水量预测隧道通过的山体位于嘉陵江南岸,地形南高北底,地表水易顺坡流入嘉陵江中,地表蓄滞水流的能力差;洞顶岩体为砂质泥岩和砂岩,渗入地下的多为基岩裂隙水,其水量大小受降水影响大,且可顺裂隙流出,岩体自身赋存水体的能力差,由此说明隧道沿线的岩体含水贫乏,仅雨季时隧道潮湿或点滴状出水,单位出水量小于1L/min/m。5.4工程地质分段评价(1)0+482~0+500段①进洞口仰坡隧道进口位于陡崖下方,陡崖由厚度25m的砂岩形成,崖低高程2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