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一轮复习人民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课件第一页,共85页。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第二页,共85页。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页,共85页。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第四页,共85页。第五页,共85页。第六页,共85页。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建立(1)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禹死后,其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权力继承由“传贤”变成“传子”,禅让制被
王位世袭制
取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王位世袭制:通过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保持着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第七页,共85页。2.夏商的政治制度(1)特点: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王权
具有神秘色彩。
(2)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王”;中央另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3)地方:封
侯和伯
,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第八页,共85页。3.西周的分封制第九页,共85页。4.西周的宗法制(1)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
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性质:是一种把
血缘关系
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制度。
(4)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分为大、小宗两个体系;周王是天下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大、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于大宗。(5)特点:核心是
嫡长子继承制
;大、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
关系。
(6)作用:
家国
一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十页,共85页。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社会稳定。(2)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第十一页,共85页。2.形成第十二页,共85页。3.影响第十三页,共85页。4.结果秦朝二世而亡。第十四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角度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材料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点,并说明王室和诸侯之间的纵横联系。【答案】
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第十五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角度2:宗法制及其深远影响材料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摘自《新唐书·狄仁杰传》【问题】
上述材料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三思立,庙不祔姑”的现象?【答案】
问题:最高统治权的继承问题。原因:中国古代宗法观念浓厚,武则天与武三思是姑侄关系,并非母子关系,因而按宗法制度,武三思即便成为皇帝也是“庙不祔姑”。第十六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第十七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二、宗法制的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十八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典例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度。由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该政治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初期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参考答案】A第十九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A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由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可知,该政治制度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重点不在于表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第二十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故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第二十一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二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角度1: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及其作用材料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摘编自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答案】
特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为历朝所沿用。第二十二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角度2: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材料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开创了“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的进步”的含义。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答案】
含义:推翻封建制(即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观点一:是。理由: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观点二:不是。理由: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第二十三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一、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1.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2)经济上: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3)文化上: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4)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第二十四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第二十五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典例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解题思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其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参考答案】A第二十六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1.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D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反映了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由此可知,建立新的地方制度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员,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是秦始皇的必然选择。故选D项。第二十七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存在差异的实质,并说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利弊。实质:分封制和郡县制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看待:从历史上看,中央过于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于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割据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第二十八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一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根据材料,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第二十九页,共85页。一、理解“封建”一词的不同含义【辨析】
在中国,“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检测】
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分封制
(
)A.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B项,原因在于未能紧扣“自先秦以来”这一时间点,本题题干材料突出的是分封制对后世中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由材料中“分封制度”对“中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其强调的是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壮大和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故选C项。西周文化和西周统治都是分析分封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不符合“自先秦以来”的要求,故A、B两项错误;分封制阻碍中华民族融合的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第三十页,共85页。【辨析】
(1)郡县制并非最早出现于秦朝,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占领地区实现郡县制,由国君任免地方官,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范围;(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并非对它的继承与发展;(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始于郡县制的建立,而非秦设三公九卿。【检测】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是有弊端而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
本题易错选C或D项。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世代保守不容易。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第三十一页,共85页。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朝议制度。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故A、C两项错误;在朝议制度下,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故D项正确;朝议制度指的是朝臣议政,但最终由皇帝裁决,才能施行,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第三十二页,共85页。2.下图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D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禅让制存在于原始社会,①不正确;由图片中的信息“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②正确;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卿大夫叔牙、公孙兹属于一系,体现了世卿世禄制,③正确;通过周武王与周成王、周公与鲁公伯禽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可知,这是宗法制,④正确。故选D项。第三十三页,共85页。3.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C
【解析】本题考查地方行政制度。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汉至清,县都是最基础的地方行政单位,也是最为稳定的,A项描述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最高地方行政单位,后来成为次级单位,B项描述正确;C项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相矛盾,地方自主性呈下降趋势,故该项符合题意;从材料看,二、三级制是地方行政层级主体,D项描述正确。第三十四页,共85页。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第三十五页,共85页。第三十六页,共85页。一、中央集权的演变发展第三十七页,共85页。第三十八页,共85页。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1)隋文帝在中央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2)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4.宋代(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第三十九页,共85页。5.元代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6.明朝(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设内阁: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注意:宰相与内阁首辅的区别第四十页,共85页。7.清朝(1)清初,沿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四十一页,共85页。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至明清(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3)这种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的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第四十二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一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角度1: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第四十三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角度2:唐朝的政治制度材料《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答案】
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影响: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第四十四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角度3: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摘自李志辉《元朝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摘编自宋濂《元史》等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及其权力行使的特点。根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答案】
演变: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特点: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第四十五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一、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异同第四十六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第四十七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典例1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地图。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有
(
)第四十八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①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根本目的相同②图一和图二所示地方行政制度实施的结果相同③图一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④图二所示地方行政机构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题思路】图一反映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图二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①正确;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导致七国之乱,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者的结果不同,故②错误;郡国并非监察机构,而是地方的行政机构,故③错误;行省的长官由中央任命,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参考答案】D第四十九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1.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A
【解析】材料中班固认为,正是由于汉武帝推恩导致本末俱弱,使得王莽才生奸心,故A项正确。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说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说明太宗分封的目的,但并不能表明此时期安平四方,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对武帝推恩的影响的分析,并没有涉及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的情况,故D项错误。第五十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2.《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行省的权力,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地方官员的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了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D项正确。第五十一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1:汉代察举制的弊端及其变革材料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于是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摘编自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答案】
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第五十二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角度2:认识科举制的进步性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答案】
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第五十三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一、科举制的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1.发展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开、公平和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第五十四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2.影响(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五十五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典例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察举制。根据材料中“推举六名孝廉”等内容,可判断出这是在讲察举制,再结合“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可知,察举制存在裙带之风,易受到豪门贵族干扰,难以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是一种由地方依据孝、廉标准向中央举荐人才的选官机制,其特点是自下而上,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错在“自上而下”。【参考答案】C第五十六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1.《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由材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不再仅以德作为选官标准,而是辅之以考试甄别对象,重视对官员文化素质的考查,故C项正确。材料仅提出了提高官员的素质,并没有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而采用的,因此B项不符合材料所述;材料中的“试家法”等并非指科举制,故D项错误。第五十七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禁锢了人们思想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B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没有体现禁锢思想,故A项错误;隋唐科举制逐渐取代魏晋门阀制度后,出现了不问家世出身、以才学来选拔官员的现象,材料反映了贫民子弟对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盼以及相关史实,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由下而上推荐人才是汉代察举制,故D项错误。第五十八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角度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并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推广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敕书”的原因。【答案】(1)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作用: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原因:诏敕必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考点三
君主专制的强化第五十九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角度2:明清专制主义的加强材料一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摘编自《明史·职官一》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并指出明初阁臣不能等同于丞相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大臣的地位和职能,并分析其实质。【答案】(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原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2)地位和职能: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传达皇帝的政令。实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第六十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角度3: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材料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问题】
你同意孟德斯鸠的上述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
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取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六十一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第六十二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1)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2)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2.消极影响(1)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2)导致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3)实行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4)专制制度下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六十三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典例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故D项错误。【参考答案】A第六十四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1.下图是唐、宋时期中央机构设置和权力运作示意图。某学习小组在观察了这两幅示意图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第六十五页,共85页。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A.宋代的中书门下等同于唐代的尚书省B.宋代对皇权的制约与唐朝相比在强化C.中央机构分权由程序化发展到职能化D.唐宋中央机构分权都提高了行政效率C
【解析】唐代对行政事务处理的程序是拟旨——审批——执行,体现的是程序上的分权,宋代是财政、行政、军事三部门相互独立,体现的是职能上的分权,C项正确。宋代的中书门下不管理户部和军事,这与唐代尚书省的管辖范围明显不同,A项错误;宋代皇帝直接处理财政、行政、军事等事务,三个部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对皇权的制约与唐代相比是弱化了而不是强化了,B项错误;宋代的职能化分权形成冗官局面,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错误。2.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B
【解析】A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根据材料“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都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从明到清的决策制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决策制度僵化”的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在材料中并未强调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第六十六页,共85页。一、唐代三省六部制与雅典民主政治、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辨析】
三者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但唐代分权的目的在于皇帝集权;雅典的民主政治本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独裁的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检测】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三省专权以加强皇权B.防止三省推诿,提高工作效率C.突出政务公开和相互监督D.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解析】
本题易错选B或C项。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是设立三省六部的目的,故A项错误;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出现三省互相推诿,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故B项正确;政事堂仅仅是三省集体办公,不涉及政务公开,故C项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不涉及做出集体决策,故D项错误。第六十七页,共85页。二、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职权不同【辨析】
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检测】
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
(
)A.缓和三省矛盾 B.分割宰相权力C.评议皇帝得失 D.加强君主集权【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B项,出错原因在于未能从根本目的上去分析问题。古文大意为:从今天开始,中书省、门下省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到朝堂上议政,都要命令谏官跟随着,如果官员有过失,需要其监督伺察。监督官员与缓和三省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监督官员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并不是为了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谏官评议的是官员的得失,故C项错误;监督官员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第六十八页,共85页。三、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辨析】
内阁制下,阁臣是皇帝的侍从咨询者,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授权;宰相制下,宰相地位是“百官之首”,拥有一定决策权,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检测】
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D项,出错原因一是直接从所学知识来得出结论,没有联系材料本身,二是片面理解材料内涵。材料中“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表明内阁是有权力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内阁同僚时而“附之以谋进”,时而“击之以博名”现象,归根到底取决于该阁臣是否能得到皇权的信任,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了内阁官场趋炎附势的现象,不能表明内部矛盾是否尖锐,故C项错误;“制约”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D项错误。第六十九页,共85页。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汉宣帝的意思是“与我共同治理天下的,就是那些称职的郡守啊”,这意味着地方吏治状况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故A项正确。材料只谈到地方治理,没有涉及其与中央集权关系的对比,排除B项;材料并未详细涉及地方政治构建及其影响力,故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表明,古代政治家认可汉宣帝对地方管理观点,而不是把汉宣帝作为他们的治国榜样,故D项排除。第七十页,共85页。2.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定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汉到宋元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A项正确;“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指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在明清时期,B项不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在明代,C项不正确;世卿世禄在秦朝被取代,D项不正确;故选A项。第七十一页,共85页。3.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刑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材料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需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第七十二页,共85页。4.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摘自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摘编自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摘自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第七十三页,共85页。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出三点即可)(2)积极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出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母鸡下蛋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 内能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 《数学广角-搭配》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大班下学期音乐教案详案《柳树姑娘》
- 化工行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中班表演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三只熊》
-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找规律(4)-人教新课标
- 2024年企业股权交易居间协调合同
- 中班安全教案:保护自己
- 餐饮企业烘焙食品创新方案
- 2024年教务管理岗位劳动协议范本版
- 缤纷舞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人音版(简谱)(2024)七年级音乐上册
- 2024年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交大附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赛项)省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中国记者日介绍主题班会 课件
- 光伏发电项目试验检测计划
- 2024年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版)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
- 2024届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说题课件
- 软件正版化培训课件
-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复习课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