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_第1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_第2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_第3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_第4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一、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二)学习目标1、了解二战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认识其成就及存在的问题2、概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改革存在的问题,认识其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3、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及基本史实,概况这些国家改革的特点,说明其失败的原因4、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成果,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经验二、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发展及存在的问题:(1)成就:①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②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①内容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C.改革工业管理体制。D.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影响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B.消极性: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结果: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B.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C.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③影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兴起。3、解体:(1)1990发动政策,试图阻止苏联分裂。(2)1991年8月19日,苏联解体。(3)1991年12月26日,立陶宛率先独立。(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2、社会主义改革:(1)原因: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影响积极: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消极: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3)东欧其他国家改革成效:波兰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局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3、东欧剧变:(1)背景①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表现(1)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2)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3)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4)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5)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建立①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②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1)背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过程: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成就:2022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三、课堂小结四、随堂练习1、1951~1955年,苏联的粮食年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年均产量达到亿吨,增长近50%。肉类的年均产量由570万吨变为930万吨,增加60%以上;奶类年均产量由3790万吨变为6470万吨,增加70%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性质的变化B.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C.领导阶层的关注D.斯大林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的时期正值赫鲁晓夫改革时期,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举措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粮食、肉类和奶类等年均产量均激增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2、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在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当时苏联处于()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强调市场经济重要性,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与材料信息相符,D项正确。3、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利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可知,利别尔曼的建议实质上是要扩大企业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关于建议的讨论为以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苏联当时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故B、C两项排除。4、如图是某历史书籍的内容。由此判断,该事件是()eq\x(\a\al(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控制,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发生改变))A.东欧剧变 B.苏联改革C.美苏争霸 D.苏联解体【答案】A【解析】据图片信息,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事件是东欧剧变,故A项正确。5、如果以“别了,雅尔塔”为题发言,应该选择哪一事件作为“别了”的标志()A.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B.第三世界崛起C.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答案】D【解析】“别了”的含义就是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6、东欧剧变,最具决定性的变化是()A.社会制度 B.政治制度C.国名变化 D.国家分裂【答案】A【解析】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正确。7、“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导致最终剧变。”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A.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要实行改革开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与本国建设实际不符,故主要教训是A项。8、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新词汇,2022年又收录了“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等新词汇。这反映了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导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开始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A项正确。9、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斯大林时代的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故D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题干体现的是政策的贯彻情况,并非政策本身,排除B项;根据材料“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可知C项说法片面,排除。10、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1965197019751979家庭总收入100100100100集体农庄的收入40个人副业收入家庭总支出100100100100购买食物、衣物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支出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答案】A【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的主要收入中,集体农庄的收入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个人副业收入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这说明其自主经营的收入所占比例降低;其主要支出中,购买食物、衣物占据较大比例,用于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所占比重较小,表明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故A项正确;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11、苏联解体表明()A.苏联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B.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自我调节功能丧失C.苏联社会主义运动暂时进入低潮时期D.苏联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化【答案】B【解析】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并且战后苏联改革也未从根本上破除这一体制的弊端,丧失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故B项正确;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而不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表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停止了,并不是进入低潮,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来自经济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只是促进因素,当时还没有到达尖锐激化的程度,故D项错误。12、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