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研究_第1页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_第2页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_第3页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_第4页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第1页/共233页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1

二、产业的分类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第2页/共233页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对产业结构概念的认识过程产业结构从经济学发展史上考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概念。到60年代产业结构的含意和用法还争论不休,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也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还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第3页/共233页

直至70年代,日本研究经济理论的专家认为产业结构专指产业间关系结构。但还有人把研究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视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中还应包括研究产业内的企业间关系的“产业织织理论”。第4页/共233页

狭义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产业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

广义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产业织织理论”

第5页/共233页2.产业结构的涵义指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3.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运行与调控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手段。

第6页/共233页

4.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古典经济学家开始把结构分析的方法引人经济学领域

代表人物:魁奈、斯密、马克思。魁奈:把经济系统的运行用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斯密:奠定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并未系统地考察经济发展。

第7页/共233页(2)以研究经济发展为主旨的结构主义学派的兴起

奠定产业结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代表人物:费希尔(A.G.B.Fisher):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将二次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统称为第三产业,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科林·克拉克(C.G.Clark):1940年发表了著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费希尔的研究成果,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

第8页/共233页

里昂惕夫:1941年在其《美国经济的结构,1919—1939》一书中,试用投人产出的研究方法对美国经济结构进行了阐述。钱纳里和克拉克:1959年合著的《部门间经济学》发表。钱纳里:196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中发表了《工业增长的模式》一文,提出经济增长是以不同产业和经济活动部门中生产结构的变化为特征的等。

第9页/共233页

奠定产业结构实证性研究基础的有:库兹涅茨:1971年发表《各国经济增长》一书等,指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产业重心转移过程,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构成的相关变化。

第10页/共233页

此外,还有钱纳里、盐野谷裕一、原三代平、佐贯利雄。(佐贯利雄在1981年出版的《产业结构》一书中,揭示了日本在战后仅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产业结构的三次转换,较快地推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经济奇迹”)

我国:直到80年代,通过对国外产业结构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认识才逐步得到提高。(通用公司)第11页/共233页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4.三次产业分类法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6.产业地位分类法7.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8.标准产业分类法二、产业的分类方法第12页/共233页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分类标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划分内容: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第二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缺点: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13页/共233页

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产业(第一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产业部类(第二部类)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

第14页/共233页分类标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内容: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划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产业大类的产业分类法。优点:简便易行缺点:没有把全部物质生产部门都包括进去,更没有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2、列宁的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第15页/共233页

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轻工业:纺织、食品、缝纫(服装)、制革、毛皮、产业家具、造纸、印刷等

重工业: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

第16页/共233页分类标准: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时即将该产业归入消费资料产业,同样划出了资本资料产业。难以确定归属的产业就全部归入其他产业。内容:一是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等二是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等三是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优点:是霍夫曼进一步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基础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第17页/共233页

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皮革和家具等工业

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

第18页/共233页分类标准: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内容: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物质的物质生产部门,即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第三产业:派生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即广义的服务业优点: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方法,被诸多国家广泛采用,许多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结果缺点:社会再生产过程被描述的过于简单和笼统,还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其内容也过于庞杂4、三次产业分类法第19页/共233页(1)创始人:费希尔(A.G.D.Fisher)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确立,实际上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突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G.D.Fisher)完成的。本世纪30年代初,费希尔研究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于是,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所有其他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费希尔在当时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不仅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而且指出第三产业的本质在于提供服务。1935年,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代表人物第20页/共233页

(2)继承者:克拉克

费希尔虽然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但他没有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则在继承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TheConditionsofEconomicProgress)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从而拓展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使得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得到了普及。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更多地是与克拉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种产业的分类方法又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法。第21页/共233页库兹涅茨在西方经济学界获得“国民生产总值之父”的美名,其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他特别强调经验统计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1971年,他因在各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的结构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与扩展》和《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出和生产结构》等专著中。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1901-1985)(3)深入研究者:库兹涅茨第22页/共233页

库兹涅茨在继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库兹涅茨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部门)、工业部门(I部门)和服务业部门(S部门)。他认为:“分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及相关的渔业、林业和狩猎;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力电力、运输业和通信;服务业——贸易、金融、不动产、动产、商业、仆佣、专业人员及政府。每个主要部门所包括的行业,在考虑原材料、生产性营运、最终产品及其行业间的区别特征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同广义分类一样,以上的狭义分类定有不同意见。”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的主要理论第23页/共233页

第一次产业(Primarylndustry):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第二次产业(Secondarylndustry):采矿业、制造业、产业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Tertiarylndustry):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务业(科学、教育、卫生、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

第24页/共233页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25页/共233页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具体标准和范围第26页/共233页中国的三次产业

种植业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第二产业

采掘业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与供给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第三产业流通部门:流通业(物流业)饮食业仓储业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旅游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

服务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教育、文化、科学研究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部门广播电视、卫生

为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行业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第27页/共233页划分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内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占有突出比重(纺织,服务)。同样:

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汽车、机器制造

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北大方正,科技一条街

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以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为主体的产业优点:有利于将各个产业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产业之间进行比较、判断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产业之间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等缺点:各种产业类型的划分范围不容易界定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第28页/共233页划分标准: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内容: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瓶颈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提儿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迅速发展并对产业发展具有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先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关系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先行发展而又能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优点:有利于研究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进行相关产业管理,促进产业发展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缺点:过度强调产业之间的横向地位问题,容易忽视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和产业群的培育与形成6、产业地位分类法第29页/共233页区域主导产业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珠江三角洲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京津唐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表1:我国部分区域的主导产业概况

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

浙江第30页/共233页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消费趋向性产业广布产业在空间上不能转移的产业其他产业先导产业

产业分类与关系图第31页/共233页

按照技术先进程度进行可划为:传统产业按照产业发展趋势朝阳产业夕阳产业高技术产业7.按照产业发展状况分优点:有利于了解影响产业变化的因素,有利于准确掌握产业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前制定相关调整或预防的政策。第32页/共233页1971年版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在每个大项下面分成若干中项,每个中项下面分成若干小项,最后将小项分解成若干细项等。如:8、标准产业分类法大项123109中项3132333839小项制造业金属制品等381382383384385运输工具细项384138423843汽车3846其他运输工具3844造船及修理3845航空工业第33页/共233页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31.食品、饮料、烟草

32.纺织、服装、制革

33.木材与木制品

34.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

35.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塑料制品、橡胶制品

36.非金属矿产品(除石油、煤炭加工产品以外的)37.冶金工业

38.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381.除机械和工业设备以外的金属制品

382.电气机械以外的机械

383.电机、电器及供电设

384.运输工具3841.造船及修理

3842.铁路机车与车辆

3843.汽车;

3844.摩托车与自行车

3845.航空工业

3846.其他运输工具

385.不包括在以上行业的科学仪器、测试仪器、控制仪器、感光和光学器材。

39.其他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第34页/共233页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总量与结构相互关系

1.结构状态决定总量增长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如果产业结构比较均衡,与国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主导产业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则资源配置是合理的,能保证总量的持续增长。

资源配置效果→结构状态→总量增长第35页/共233页

反之,如果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又与国内外需求不适应,其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当代技术的发展,则资源配贸效果是低下的,总量增长必然是缓慢和不稳定的。第36页/共233页

2.总量增长又必然导致结构变动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总量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支撑;技术革命导致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它决定着供给结构)相应发生变化。

总量增长→消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转换→新兴产业产生→总量增长第37页/共233页

3.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变换率也就越高一个同家的GDP增长迅速,人均收入上升快,需求结构变化也更迅速,同时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变化也会加快,必然导致结构的高变换率。第38页/共233页

(二)总量与结构在经济运行中的相对地位总结与结构是经济运行中两个不同侧面。在经济发发展不同时期,总量矛盾(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与结构矛盾(产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矛盾)往往处于不向地位。在一个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之前总量矛盾往往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方面。在初步工业化之后,结构矛盾常常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解释新疆)第39页/共233页

(三)不同的总量水平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一般大国,当总量增长达到几个特殊值域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住具有一些显著持征。

1.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下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缓慢上升;

2.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还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引起一系列变化。第40页/共233页

第一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二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第五节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

第六节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产业发展展望第四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第41页/共233页一、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第二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的规律第42页/共233页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一)需求因素(二)供给因素(三)科学技术因素(四)制度因素(五)社会因素(六)国际因素第43页/共233页1.需求总量2.需求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比例产业结构规模需求因素(一)需求因素第44页/共233页(二)供给因素1.自然条件和 资源的禀赋比较优势供给因素丰富价廉劳动密集型产业稀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2.劳动力资源3.物质资本供应状况第45页/共233页(三)科学技术因素

1.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2.科学技术进步影响需求结构3.科学技术进步影响供给因素科学技术因素

4.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业结构第46页/共233页(四)制度因素1.经济制度2.经济体制3.经济发展战略4.经济政策制度因素第47页/共233页(五)社会因素1.政治法律2.军事外交3.文化传统4.生活习惯5.教育事业6.人口状况社会因素第48页/共233页(六)国际因素1.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2.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3.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国际因素第49页/共233页(一)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更快的增长规律(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四)霍夫曼的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五)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二、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50页/共233页(一)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关系可述如下。按价值形态划分,社会总产品由三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按实物形态划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相应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称为第Ⅰ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称为第Ⅱ部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1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多于两大部类1年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以便第2年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可用公式表达为Ⅰ(C+V+M)>Ⅰ(C)+Ⅱ(C),也可简化表达为Ⅰ(V+M)>Ⅱ(C)。第51页/共233页

列宁指出:“技术愈发展,手工劳动就愈受排挤而为许多愈来愈复杂的机器所代替,就是说,机器和制造机器的必需品在国家全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大。”

“资本发展的规律就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增长得快。”因此,“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列宁同时也明确指出:“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关系。”“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二)列宁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第52页/共233页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不变资本更快增长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第53页/共233页(三)配第-克拉克的三次产业

比重变动规律1.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会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继而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人均收入变化引起劳动力流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总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减少,在第二产业的分布增加。第54页/共233页2.配第-克拉克定理

Petty-Clarktheorem

早在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搜集和整理若干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国际比较和时间序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克拉克认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了相对差异所造成的。但是其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来源第55页/共233页

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表达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该定理通过揭示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规律,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内容2.配第-克拉克定理

Petty-Clarktheorem第56页/共233页3.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库兹涅茨根据57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整理出1958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个不同基准点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西蒙·库兹列茨(SIMONKUZNETS)(1901-1985)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俄籍美国经济学家第57页/共233页组型12345678国家数666156666人均GDP51.882.61382213605408641382A53.644.637.932.222.517.411.89.2I18.522.424.629.435.239.552.950.2S27.933.037.538.442.343.135.340.6表2:国民生产总值的横断面考察说明:1.A:Agriculture;I:Industry;S:Service2.选出了57个国家,按1958年的人均GDP,从低到高分为8组第58页/共233页组型12345678国家数566186666人均GDP72.31071472183825889991501A79.763.966.259.637.821.818.911.6I9.915.216.020.130.240.947.248.1S10.420.917.820.337.037.333.940.3各部门份额表3:1960年59个国家的劳动力在三个部门所占份额第59页/共233页

根据表2和表3,库兹涅茨得出如下的结论:①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该产业中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呈不断下降趋势。②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③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之同步,综合地看,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这些样本国家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结论第60页/共233页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1.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分析:(1)农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农业处于报酬递减状态,也是导致第一产业国民收入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第一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第61页/共233页2.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基本趋势是不断上升: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1)消费结构变化使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工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处于有利的地位;(2)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充着生产资料的工业品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给工业的增长和工业提供国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3)工业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内部存在着排斥和吸纳劳动力的两股力量势均力敌,即工业技术进步迅速,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产生出排斥工业部门本身劳动力的力量;与此同时,工业部门内部的行业扩大与增加又产生出吸纳劳动力的力量,这种排斥与吸纳力量趋于平衡,就使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稳定。第62页/共233页专题: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分析3.第三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分析:(1)第三产业的资本、技术的“进入壁垒低”,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2)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服务”等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高,“服务”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成为必然;(3)服务性产品“差别小”,因而该产业内竞争激烈,不易形成垄断,服务产品附加价值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导致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有利因素,大部分被该产业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不利因素相抵偿,从而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不多,处于微升状态。第63页/共233页(四)霍夫曼工业化过程中的

重工业化规律:1.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化规律的内容

霍夫曼比例或系数=第64页/共233页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霍夫曼依据对20多个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时序划分和计算分析,把工业发展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霍夫曼定理”第65页/共233页霍夫曼比例及工业化阶段划分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5(±1)2.5(±1)1(±0.5)1以下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增长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 但消费品工业的规模仍然比资本品工业的规模大。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比消费品工业更快地增长。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已经超过消费品工业的净 产值。第66页/共233页霍夫曼实证研究结论:

从20世纪20年代,测算若干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分类:处于第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智利、印度、新西兰等;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有日本、荷兰、丹麦、加拿大、匈牙利、南非联邦、澳大利亚等;处于第三阶段的国家有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典等;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还没有出现。

第67页/共233页1960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高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高于低收入国家

1998年,工业比重,高收入国家低于中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低于低收入国家世界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工业化比重第68页/共233页2002年以后,我国明显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从统计数字上看,1991年我国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为48.9%,同期重工业比重51.1%。经过10多年的发展,轻工业比重已经下降到35.7%,而重工业则相应的增加到64.3%。与此同时,1991-1998年间除1993年之外,其余年份轻工业增速均快于重工业增速。但是从1999年起,这一趋势发生逆反,即重工业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4第69页/共233页表5:我国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轻重工业结构及外贸依存度变动情况(%)地区年份三次产业比重轻重工业比重外贸

依存度出口

依存度一产二产三产轻工业重工业上海19932.559.637.942.157.9492819972.352.245.544.755.36136北京19974.740.854.534.565.51394420013.336.260.524.775.315034天津19994.949.146.141.059.0723620024.148.447.534.365.79347无锡19955.359.635.145.754.3181419994.257.638.240.659.43219苏州19968.856.734.559.041.0533220005.956.537.647.752.310856深圳19904.144.851.175.324.71528419961.750.348.056.143.9342186

注:根据各地相关年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上海2000年轻重工业比重为37.8:62.2,天津轻重工业比重为2001年数据。第70页/共233页(五)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第71页/共233页

在本图的例子中,G′是一个比G更高的人均收入状态,一般来说产业的选择也更为资本密集化。但在不同的产业选择情况下,技术选择仍然可以导致资本密集程度的不同,如在Q′的场合,选择较为节约资本的技术导致的资本密集程度K′,比在人均收入水平为G且技术选择为Q时的资本密集程度K还低。

图中横轴为资源禀赋结构,用人均GDP表示;纵轴为资本密集程度,用资本-劳动比率表示。

按照一般的规律,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于高度化,即产业越来越趋向于资本密集型。与此同时,在相同的产业选择的条件下,技术选择也具有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差异,在图3中用框图的高度表示第72页/共233页附段X1X3X2AA1BB1Ct信息工业为主信息服务业为主“知识产业”为主A为临界点1;B为临界点2

(1)信息产业在每个阶段实际上是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及“知识产业”均并存,只是以某一个为主。超过A1,B1之后,经济的阶段便跃入下一个新的稳态阶段。一般而言,从数学上讲X3>X2>X1。即信息产业成长遵循从以信息工业为主阶段逐步向以知识产业为主的阶段发展的规律。(2)对整个信息产业而言,在各个阶段只是表明以其为主,其它两个方面并未消失。(3)实证研究证明: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结构的成长便遵循了从信息工业到信息服务业再到“知识产业”的顺序。这一结构演变过程反映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举例:信息产业演进规律结论第73页/共233页

第一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二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第五节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

第六节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产业发展展望第四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第74页/共233页

一、产业结构优化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四、产业结构的均衡化

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75页/共233页一、产业结构优化

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着不同的优化内容)

2.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和衡量的标志

(1)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第76页/共233页

二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求资源利用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了基础,而高度化则推动产业结构在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结构的合理化首先着眼于经济发展的近期利益,而高度化则更多地关注结构成长的未来,着眼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

第77页/共233页

(2)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志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第78页/共233页3.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第79页/共233页

产业的均衡发展:

指产业部门、产业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要协调一致。产业发展的效率:

主要指产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率。第80页/共233页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全部情况,并称产业结构优化。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总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即总量平衡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反映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要按一定比例发展。第81页/共233页

第四种观点认为一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要符合产业结构一般变动规律的国际标准结构。

国际标淮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由“世界发展模型”计算出来的反映入均国民收入在100—1000美元发展区段变化规律的一个图表,钱纳里将其称为世界发展模式的“标准结构”表。第82页/共233页

主要结论:需求和生产结构的改变在人均收入300美元时已初见端倪,超过入均300美元这一临界点后,产业结构变化比最快和最大,总的结构变化值75%—80%发生在入均300—1000美元之间这个区段。对照这个表可以大致看出人均多少美元时,产业结构处在什么阶段上,各产业部门在其总构成中应占多大的比重,由此确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

第83页/共233页表2-3产业发展的“标准结构”(%)1964年币值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美元)<1001002003004005008001000>1000产值部门构成(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第一次产业2.制造业3.基础设施4.服务业52.512.55.330.045.214.96.133.832.721.57.238.526.625.17.940.322.827.68.541.120.229.48.941.515.633.19.841.613.834.710.241.312.737.910.938.6劳动力部门构成5.初级产业6.制造业7.服务业71.27.821.065.89.125.155.716.427.948.920.630.443.823.532.739.525.834.730.030.339.625.232.542.315.936.847.3第84页/共233页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基准

(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

(2)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

(3)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4)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推进;

(5)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85页/共233页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水平测定

(1)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合理的产业结构应符合五个条件:第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二,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第三,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最终需求。第四,能充分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第五,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第86页/共233页(2)评价指标的内容与计算方法①反映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一是单位产值自然资源消耗二是产业消耗产出率三是产业的能源消耗产出率四是产业交通运输消耗产出率五是劳动生产率六是失业率第87页/共233页

②反映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指标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二是基础结构完善系数三是感应度系数四是影响力系数五是结构变动标志度第88页/共233页

③反映满足最终需求的指标一是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二是产业资金出口率④反映产业技术进步指标一是产业技术进步二是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第89页/共233页⑤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一是环境污染程度指标二是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第90页/共233页

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

1.涵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第91页/共233页2.实质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高加工度化阶段第三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第92页/共233页

4.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①高加工度化;②高附加价值化;③技术集约;④工业结构软性化。第93页/共233页(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及表现形式

1.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动因

(1)供给这是作为系统的产业结构对其能正常运行而要求对系统的要素输入。供给包括了劳动力的供给、技术的供给、自然资源的供给和资金的供给等。第94页/共233页

(2)需求凡是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如国民收入的水平和分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产品结构等,也均是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将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升级。第95页/共233页

(3)环境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的变化等。环境这一要素,对于产业结构系统来讲,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因此具有不可控等特点。因此,环境这一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第96页/共233页2.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

“创新”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1)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进步

(2)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第97页/共233页3.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环境创新可导致一些产业得以高速的进行扩张,而这些高速成长的产业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贡献尤为突出。这样的产业就是的主导产业。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罗斯托在他的著作中将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见下表)。(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通过主导产业的如此更替,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新的阶段。)第98页/共233页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和相应的主导产业经济成长阶段相应主导产业传统社会阶段绝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体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仍以农业为主起飞阶段纺织工业、铁路建筑向成熟推进钢铁工业、电力工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汽车工业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城郊建筑业第99页/共233页

新疆:2007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8%、46.8%、35.4%;

2008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4%、49.7%、33.9%。兵团:2007年,一、二、三产业占兵团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6.8%、28.9%、34.3%;

2008年,一、二、三产业占兵团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9%、31.7%、33.4%。第100页/共233页

结论:

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由单个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几乎不再可见。而越来越多的是由一组产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群”来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如由钢铁、电力、机械和化学等重化工业组成的主导产业群,就曾对许多国家的重工业化起了主导的作用。目前,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海洋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群,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改变着原来的产业结构。第101页/共233页

(三)产业结构成长的模式各国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不同进程决定了产业结构成长的不同模式。

1.以产业结构成长的协调机制划分模式

(1)纯粹市场机制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生活中“看不见的手”自动地调节着资源配置的均衡过程,也调节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第102页/共233页

其特点:一是由于有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基础,因此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二是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它的隔离层是一整套市场参数体系,如价格、税收、利率及货币供应等;三是这种模式的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第103页/共233页(2)市场垄断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20世纪以来新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日本、台湾、韩国等)

其特点:一是市场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也就比较薄弱;二是在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有财产体系与超级财团的资本一开始就是裹缠在一起,其界限不很明确;

第104页/共233页

三是可支配资源的天然短缺,这使得迅速积累财富和完成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单凭市场机制的调节不可能很快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带有垄断特征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

这一模式产生的前提:一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二是短时期内迅速赶超典型资木主义发达经济水平的战略目标。

(如:国家规划和干预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财政直接干预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生产体制的形成过程等。)第105页/共233页

总结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取消掉,实际上,垄断加强了市场的组织程度,即使市场价格等参数系统因垄断而变形,但是这些参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却大大加强了。同时,竞争机制也在更大的规模层上表现得远比自由竞争时代更为强烈。第106页/共233页

(3)中央计划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中央计划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但在实质上却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原社会主义国家)

第107页/共233页2.以技术开发的起点不同划分的模式

(1)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从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这一顺序不断循环上升,形成所谓的产品循环运动,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进而向技术集约型的演进。(这一模式是像美国这样的先进工业国的工业结构演变过程。)第108页/共233页(2)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这是后发工业国为了弥补与先行工业国在经济上的差距而通常采取的一种发展模式,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品进口阶段(由于工业起步较晚,后发国家对一些工业新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国内市场最初是由进口的产品开拓的)第二个阶段:国内生产产品阶段(随后是引进技术或设备自己生产,在国内逐步形成新的行业、产业,通过产品国产化以替代进口并满足国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第109页/共233页

第三个阶段:出口产品阶段(随着对引进技木的消化、吸收、创新和规模经济的逐步形成,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都进一步得到改善,再结合本国廉价劳动力或资源的优势,使产品打出国外)第110页/共233页

总结雁行形态发展模式中的“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进展过程,就像三只飞翔的大雁。它揭示了像日本这种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技术赶超过程中工业结构发展的态势,日本工业中很多部门如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的形成发展就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最好的佐证。(中韩)

第111页/共233页

第112页/共233页

(3)同时开发发展模式高技木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生命线”。各国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以取得发展主动权,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同先行的经济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的建立大致是同期进行的。

(如:日本赶超发达国家时采取的模式)第113页/共233页

3.以产业结构演进的速度划分模式(1)平稳渐进模式

其特点:产业结构由一次产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为主导逐渐推进,即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英、法、德、美、日等国家采取这一模式。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些国家的结构升级过程也经过了工业化开始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如英国,工业化前过渡阶段就经过了300年,工业化的开始阶段又经过了50一100年,这才实现了第一次升级,走上工业化之路。)第114页/共233页(2)倾斜突进模式

其特点:打破老牌发达国家那种按部就班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由低到高顺序渐进的战略,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发展特点,按照某种标准,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重点倾斜发展,以此在短期带动整个经济飞跃和产业结构升级。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倾斜突进模式。

第115页/共233页

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一)均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是拉格纳•纳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使整个经济的一切产业部门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即强调各部门同时发展。第116页/共233页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是艾伯特·赫希曼和斯持里顿。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集中力量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部门,并以它们为动力逐步扩大到其他部门产业的投资,即强调一些部门的“重点”发展。

(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均衡增长论和非均衡增长论各有其优缺点。)

第117页/共233页

第一节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第二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演变规律第五节产业规制与行业管理

第六节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产业发展展望第四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第118页/共233页一、主导产业的含义及其特征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三、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第四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第119页/共233页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及其特征

1.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又称带头产业或领衔产业。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