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写作指导:思辨类作文指导_第1页
高考写作指导:思辨类作文指导_第2页
高考写作指导:思辨类作文指导_第3页
高考写作指导:思辨类作文指导_第4页
高考写作指导:思辨类作文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多元关系思辩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安流中学冯耀庭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材料往往是具有“争议性”的,这里的“争议性”就是指站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如新与旧,得与失,拙与巧等等。审题时,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准确立意。概念解读:

理顺近三年高考作文的思辩风向

高考试卷作文主题/论题共性分析2020·新I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以疫情为背景,思考“距离”“联系”两者间深层关联。2020年正式起步:2020年教育部命制的这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热潮。2020·全国I卷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的对比分析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对比分析是多层关系主体的思考2021·新

I

卷体育之强弱2021年全面开花:4套为二元思辨,3套为三元思辨。材料会引出的论题中有二元或三元关系。二元和三元之间以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②论题都有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2021·新II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2021·甲

卷可为与有为2021·乙

卷修身、矫思、立义2021·北京卷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2021·上海卷时间沉淀与价值认可2021·浙江卷取与舍高考试卷作文主题/论题共性分析2022·新

I

卷围棋之本手、妙手、俗手2022年思辩变夏杂:审题要求都提高一个层次,呈现三元关系,随着话题内容在广度上的拓展,多元解读,思辨能力极为关键。2022·新Ⅱ卷选择、创造、未来2022·甲

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乙

卷跨越,再跨越

回顾三年新高考作文之路,会发现新高考作文思辩风向非常明显,新高考作文命题二元关系或三元关系或明显或隐秘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像一根红线贯穿其间,而且审题难度在加大。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高度重视。考生:要提升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能力!审题误区

1.对材料的阅读:“缩水”或“变形”

审题的本质是阅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作文问题情境材料被考生“缩水”或“变形”,尤其是对核心词句——作文问题情境中的多元要素的轻视或遗漏,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立意片面化或泛化的病根所在,也是作文最终与一类文无缘的根本原因。

还要强调一点,越是熟悉的社会情境,越需要“咬紧”它,以防“主观增减(社会情境原有信息),过度或歪曲解读”,审题必需在作文题提供的社会情境之内审读,立意必须在所提供的社会情境之内产生,否则偏题跑题在所难免。社会情境,或以多元要素组合形式呈现,或以一要素多方面(一个方面亦是一元)的形式表现,这是审题立意的基础性要求;交际情境也至关重要,它既明示写作交流的主体,也暗示交流的客体,这是审题立意的表达限定。社会情境和交际情境,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2.对材料的理解:要素内涵说不明

在阅读材料并成功提取问题要素之后,“立意”工作开工上马。正确理解作文问题情境之中的多元要素,这是正确立意的地基,不少考生就栽在这里,对某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含义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是曲解、误解。“地基不牢,地动山摇”,地基塌陷了,立意也就没有正确的可能了。3.对思辨的展开:逻辑关系理不清

作文问题情境中的多元(二三元居多)要素,彼此之间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不能发现,不能厘清这些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随意地甚至胡乱地把几个要素“绑”在一起---这是多元要素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最常见的失误。

破局之本

逻辑思维

思辨性作文的一般结构方式:

引、分、合、联、怎么、结

引(略)—分(稍详)—合(详)—联(详)—怎么(详)—结(略)(思辨性作文,重点看写作者的思辨能力,所以要把最能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思辨段详细论述)引:引出材料主题词,引出文章的观点。这一部分要简略,不能拖泥带水。分:即将几个主题词分别阐述其内涵、成因、客观性、合理性、局限性等等。其作用是为后文进一步议论准备、蓄势。每一个概念的解读上多些笔墨,阐述得充分一些。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不能占据太多篇幅,不然就冲淡了后面的综合论述。思辨性作文的一般结构方式:

引、分、合、联、怎么、结

合:这是将几个主题词结合起来论述文字。关键在于阐明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写作者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联:紧扣核心主题词,联系名人轶事、联系身边生活,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国际形势等等,既要佐证上文论述,也要使文章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从而也更为深刻。怎么:即怎么办。为了形成“七字”口诀,省略了“办”字。这一部分就是针对上文现实提出具体方法措施和建议设想。这一部分可以和“联”分开来,单独成段,也可以和联接在一起,一边关联,一边给出“怎么办”建议。视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思维的深度广度而定,哪一方面思考充分一点,就稍微详细一点。结:呼应材料,收束全文,强调论点,发出号召等。典例赏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七字六步”结构示例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观点。分:分别举例阐释弱和强的内涵、成因。合:将弱和强两者关联起来,结合材料内容,议论述两者的相对关系、转化关系等。联:关联个人,国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印证强弱相互转化的观点。怎么(办):结合时代要求,对青年一代提出建议号召,并强调道德力量的强大。结:再次点题,强化中心论点。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美国爱默生说过:“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这话颇有道理。不过,我更喜欢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里的观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领袖告诫我们: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引出文章的观点。)所谓弱者,即弱小者。一点刚刚冒起的新芽,一只刚刚孵化出的鸡雏,一个经济颓败国防力量落后的国家……都是弱者。但最可怜的弱者当是精神上的弱者。所谓强者,即强大者。一个蓊蓊郁郁的参天大树,一头强健有力的壮年雄狮,一个经济繁荣国防科技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强者。但真正的强者绝不止步于此。暂时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历史,基因和先天因素。但强弱绝不是一个永久的状态。(分:分别举例阐释弱和强的内涵、成因)弱者,往往是一个生命、事物的初始状态,是强者的前奏。经由主观的努力锻炼、增益其所不能,弱者就会变成强者。强者,往往是一个生命、事物的巅峰,是弱者的后续发展状态,经由时间的洗礼,如果主观欠努力,甚至滥用其强,那也会再次沦为弱者。不管强者,还是弱者,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同样的生命、事物,相对于此前的弱小,算得上强大,但相对于其他更强大的生命或者事物,就未必强大了。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合:将弱和强两者关联起来,结合材料内容,议论述两者的相对关系。)一个生来弱小的人可以通过勤奋锻炼,使目明耳聪,身强力壮。一个弱小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奋发图强实现繁荣昌盛。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是何等积贫积弱,还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通过几代人的刻苦钻研科技,大力发展经济,才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让当今中华豪迈地屹立世界之林?但中国绝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滥用其强,充当国际警察,恃强凌弱。历史上看起来强大的纳粹德国,正因为战争狂人希特勒自恃武力强大,妄自发动世界大战,激起了全人类的同仇敌忾,才终致其身死国灭。(联:关联个人,国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例印证强弱相互转化的观点。)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作为青年一代,应发扬老一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居安思危,不断寻求经济和科技的创新突破,使中华民族持续高位走强。同时,我们应坚持正义,将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力量作为后盾,以强大的道德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怎么办:结合时代要求,对青年一代提出建议号召,并强调道德力量的强大)守强常思危,处弱需奋发。不论是个人,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