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1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2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3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4页
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苏轼湖北黄冈赤壁苏东坡游赤壁苏东坡像

作者简介

在苏轼的侍妾中,王朝云是最聪明的,也是最解苏轼心意的。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苏轼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颜、柳、欧、苏”古楷书四大流派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文中写的那“玄裳缟衣”的孤鹤,实际是象征身遭贬谪寂寞的作者本人,是其《前赤壁赋》中流露出的“羽化成仙”思想的具体表现。

介绍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兼有韵散的特点。

文赋: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律赋(唐):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赋”的有关知识积累生字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词语理解(用作成语的)(1)如泣如诉: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2)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沧海一粟:大海里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4)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延长不绝。(5)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1.听朗读2.找韵脚,并全文诵读指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理解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思慕,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1.本段可分为几层?明确:两层。2.本段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在优美的景色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为主客对话做好了铺垫。理解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1.本段的“悲”从何体现?明确: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明确: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贴切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明确:转折过渡。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客人的“悲”由三方面原因构成:由古代与当世的人物对比而生悲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理解课文第三段,思考:“客”的“悲”从何而来?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以“苏子愀然”“问客”,引出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辩。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反映了他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客曰”,是作者借客人之口表达自己在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悲苦心情。“客”是否真得存在?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起来,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水果都已经吃完,杯子和盘子都一片狼籍。我与客人们相互在船里靠着睡着了,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喜?

人变不变逝者如斯盈虚如彼生老病死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代代相承

不取取

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一毫莫取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水月之美引发游兴乐极生悲议人生--水月主客同乐夜游赤壁总结画意诗情哲理情感脉络:乐-悲-乐乐

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情(悲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移情于理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拓展研究

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的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无悲。雨中的苏东坡什么形象?雨后的苏东坡什么形象?赏析探究“醉”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醒”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思考:如果我们想把全词苏轼思想情怀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看苏轼风雨人生,思苏轼人生态度

探究拓展“归”??.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追根溯源东坡人生哲学!(苏心我解)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处躲藏。人生在世,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凡尘俗网呢?所以无论是天上人间,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已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东坡人生哲学!(苏心我解)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儒家的大我、道家的真我、佛家的公我

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名人点评

余秋雨:“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苏东坡突围》)

方方: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喜欢苏东坡>>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拓展苏轼一生经历五任皇帝一任太后

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高太后、宋哲宗、宋徽宗:宋仁宗重用六年、高太后重用三年,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英宗神宗哲宗重贬35年,多任地方官(十州)——通判杭州,知密、徐、湖诸州,元丰中贬黄州,元佑中知杭州、改知颍州、扬州,再知定州,绍圣初贬惠州、徙儋州。(生于眉州

卒于常州)。苏轼的风雨人生

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苏州惠州儋州。走出课文走向自己品文品人悟理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林语堂: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他的人品,具有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传·序》……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低首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风月不老

,先生未亡……

课后作业:当人生的风雨来临时,你会怎么去做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我看东坡》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课外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方方《喜欢苏东坡》积累字词、句式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②冯虚御风“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冯”通“凭”,乘。2、古今异义词①七月既望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常用希望义。②纵一苇之所如古义往、到;今义常用适合、如同句式和词的活用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凌万顷之茫然。()3、渺渺兮予怀()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5、侣鱼虾而友麋鹿()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夫水,智者乐也。()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9、而今安在哉()10、何为其然也()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倒装句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苏轼)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赤壁之景

夜游之行乐客苏子乐极生悲

释悲生议借景议理

解客之悲乐景情理悲

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课文中又写了怎样的“水月”景象?思考探讨: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欣赏文中水月的描写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理解课文第五段,思考: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其中蕴含的深义?结尾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到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艺术特色①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品读写景、议论、抒情的句子,体会景、情、理融于一体的艺术特点。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②“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③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④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凌空;今义常用空虚义。③冯虚御风古常用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常形容人容貌漂亮。3、一词多义歌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七月既望。名词,阴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词。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词。之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间不译。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11、桂棹兮兰桨()12、羽化而登仙()13、乌鹊南飞()14、不知东方之既白()15、顺流而东()16、下江陵()17、肴核既尽()名词作状语,用桂树,用兰树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名词用作动词,攻占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1、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2、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1、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胜败两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2、

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把握情感清风徐来白露遗世独立1、游月出水波不兴水光羽化登天怨慕2、乐歌箫声泣诉

苏子客孟德哀吾生之须臾3、问而今安在哉

愀然答周郎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变:天地不能一瞬清风4、月——盈虚者如彼不变:物与我皆无尽明月5、喜笑更酌狼籍枕藉写景乐抒情悲议论乐课文结构感情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文章的思路、手法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