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课件教材_第1页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课件教材_第2页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课件教材_第3页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课件教材_第4页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课件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国家预算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第四节中国分税制改革Chapter13

Thenationalbudgetandthemanagerialsystemofthebudge

13.1Thenationalbudget13.2Thereformandconstructiononasystemofthebudget13.3Summaryofthemanagerialsystemofthebudget13.4ThereformoftaxdistributionsysteminChina第一节国家预算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theconceptandthetypes)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thebudgetlevelsandtheirauthorities)

三、国家预算原则(theprinciples)

第一节政府和市场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一)国家预算的含义(二)国家预算的类别和名称

国家预算的含义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家预算的编制是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或收支平衡表,预算的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决算则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国家预算的性质法律约束性:

1一种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进行约束的手段

2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法律效力

3受到一套专门的预算法律体系的约束预测性政策性:预算法;反映一国的方针政策。财政集中性周期性特殊性和历史性国家预算的分类从编制组织形式看,国家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上看,国家预算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看,国家预算分为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从预算内容的分合看,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分预算。

第一节政府和市场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各级政府的职权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第一节政府和市场三、国家预算原则:公开性: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要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可靠性:数据必须符合实际完整性:全部财政收支,反映全部财政活动。统一性: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年度性:历年制预算年度;跨年制预算年度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enhancemanagementandsupervisionunderthelaw)二、编制部门预算(thedepartmentbudgetthepurchasingsystemofthegovernment)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thepurchasingsystemofthegovernment)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centralizedpaymentsystemoftreasury)五、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tworoutesbetweenrevenueandexpenditure)

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1、加强和改善预算编制工作

2、细化预算和提前编制预算

3、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监督

4、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

5、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二、编制部门预算(一)编制部门预算的背景和意义(二)部门预算的内容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全面体现国家预算的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原则。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程序和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使预算细化到部门、项目,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和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措施,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二)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制度

指政府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政府采购程序确定采购需求选择采购方式审查供应商资格签订采购合同履行采购合同验收与结算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2、政府采购当事人3、政府采购方式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5、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要循序渐进6、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我国过去国库支付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三)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

2、建立资金管理方式

3、明确集中支付外的辅助支付办法

第二节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五、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一)什么是“收支两条线”管理(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进展及其进一步完善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themanagerialsystemofthebudgetanditsclassification)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contentsofthebudgetsystemwithgradationandtaxdistribution)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一、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一)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二)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国家预算体系:中央预算,地方预算。国家预算收支划分:统收统分,总额分成,分类分成,收支包干,分税制。地方预算的机动财力:预备费,地方预算超收分成,支出结余,体制分成。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于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二、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支出划分职权收入实行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2、集权与分权关系第三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财政分权的优势它能够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地方居民的偏好。财政分权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的竞争。财政分权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财政分权的不足辖区间外溢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的效用水平,称为辖区间外溢。辖区间效益外溢辖区间成本外溢规模经济低效的税制政府间的支出划分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效率职能的分工公平职能的分工稳定职能的分工效率职能的分工应当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各种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受益范围。中央政府不能包揽所有的不同范围和层次的公共产品的供应,相反,应当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并考虑相应的效益外溢问题,来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公平职能的分工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地方政府对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缺乏影响力,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协调需要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辖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协调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由中央政府负责。稳定职能的分工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地方政府难以担当稳定经济重任的原因地方缺乏可供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地方辖区间经济的开放性,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分工的基本框架全国居民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应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政府应提供适合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具有跨地区外溢性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之间协调解决,但中央政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参与。调节地区间和居民间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如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关的职责,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

内容

责任归属

理由国防外交国际贸易金融与货币政策管制地区间贸易对个人的福利补贴失业保险全国性交通地区性交通中央中央中央中央中央中央、地方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地方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收入再分配、地区性服务收入再分配、地区性服务全国性服务、外部效应地区性服务表(续)

内容

责任归属

理由环境保护对工业、农业、科研的支持教育卫生公共住宅供水、下水道、垃圾警察消防公园、娱乐设施地方、中央地方、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地方地方地方地方地方地区性服务、外部效应地区性服务、外部效应地区性服务、外部效应地区性服务地区性服务地区性服务地区性服务地区性服务地区性服务

地方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的框架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和规范,省或州政府监督和指导,省或州以下政府具体实施。在决定某项公共服务由哪一级地方政府具体实施时,应考虑规模效益和受益范围。某些服务如果由私人部门来生产和提供,可能会更有效率。政府间的收入安排政府收入安排的原则政府间的收入划分政府收入安排的原则政府收入安排应考虑的因素如果所涉税种针对的是稳定经济的目的或各种再分配目标,且该税种也适合被用作这些目的或目标,则应该作为中央税。分配给地方政府的税种的税基流动性不应过大。税基在各地区分配极为不均的税种应该由中央政府保留。地方税的纳税义务应该简单明了。政府收入安排应考虑的因素(续)地方税不具备转嫁给非当地居民的可能性。地方税应当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筹集足够的收入,以避免出现严重的纵向财政不平衡。分配给地方政府的税种应便于管理。基于受益原则的税种和使用费项目可以被充分安排给各级政府,尤其适于安排给地方政府。政府间的收入划分关税应作为中央税。所得税应作为中央税。流转税在单一环节征收的流转税,可以由任一级政府征收;而多环节的流转税,应作为中央税。自然资源税地区间分布不均匀的资源,由中央课征;地区间分布均匀的资源,可以作为地方税。财富税适合于由中央集中课征。有害产品税适合于由各级政府来征收。使用费和规费适合于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征收。政府间税种划分的一般情况

税种税基的决定权税率的决定权税收征管权

税收功能与特征关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营业税A.单一环节B.多环节财富税资源税A.地区间分布不均匀的资源CCCC、PCCCCC、P、LC、PC、PCCCCCC、P、LC、P、LCCC进出口贸易税流动性要素,再分配和稳定工具流动性要素、稳定工具税基可协调,较低的奉行纳税费用税基可协调,较高的奉行纳税费用再分配功能,税基流动调节税源不均衡功能表(续)注:表中C代表中央政府;P代表省或州等中间层次的政府;L代表省(州)以下的地方政府。

税种税基的决定权税率的决定权税收征管权

税收功能与特征B.

地区间分布均匀的资源财产税“有害产品”税使用费和受益税C、PP、LC、P、LP、LC、PP、LC、P、LP、LLLC、P、LP、L税源分布均衡,且具有不可流动性税基流动性小,地方征管效率高有害产品的影响可能是全国性、地区或地方性的可能确定特定的消费者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形式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指发生在各级政府之间资金的无偿转移。政府间转移支付是通过财政补助制度来完成的。财政补助的两种基本类型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

无条件补助(unconditionalgrant)指对补助金的用途不作限定,由受补助者自主决定和支配,这种无限制的总额补助有时被称为收入分享(revenuesharing)或一般性补助(generalgrant)。有条件补助(conditionalgrant)指附带条件的补助,受补助者必须按指定的条件使用补助金,比如专门用于教育、道路建设、环境保护等特定项目,因此又称为专项补助。配套补助(matchinggrant)受补助者不仅需要按指定用途使用资金,而且需要提供一定数额或比例的配套资金。封顶的配套补助:规定了受补助政府可以得到的补助款的最高限额。不封顶的配套补助:不作规定。非配套补助(non-matchinggrant)由补助者提供一笔固定资金,并规定用于指定的项目。

政府间补助的类型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

责任归属支出项目中央中央、地方地方、中央地方国防、外交、外贸、金融和货币政策、管制地区间贸易个人福利补贴、失业保险、全国性交通环境保护、工农科研支持、教育地区性交通、卫生、供水、下水道、垃圾、警察、消防、公园、娱乐设施13-1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

税种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关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销售税财产税对用户收费联邦联邦、州联邦、州州、地方州地方各级联邦联邦、省联邦、省联邦省地方各级联邦联邦、州各级联邦、州州、地方各级中央中央、地方中央、地方中央中央、地方地方各级表13-2若干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税种的划分若干国家转移支付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分

配格局国别转移前中央收入的比重转移后中央收入的比重中央支出的比重英国(1990)美国(1990)澳大利亚(1991)加拿大(1989)阿根廷(1989)印度(1989)印度尼西亚(1990)895871496268907142513157448270495134535483表13-3若干国家转移支付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分配格局(%)

第四节中国分税制改革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theguidelines)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themaincontents)三、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thetransferpaymentsystem)四、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进一步完善(actualityandimprovementsinthefuture)

分税制改革前财政体制的沿革统分统支、分类分成、总额分成。(一灶吃饭)固定比例包干,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分税制的意义

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从而达到多级财政体制的合理化、稳定化和明晰化。第四节中国分税制改革一、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节中国分税制改革二、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四)原体制的处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

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1基础设施

2社会服务

3地方性的文化新闻事业

4社会管理中央和地方“交叉性”事权的划分

中央与地方的支出划分中央主要是承担国防、武警、中央单位事业经费和中央单位职工工资五大类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和共享收入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返还基数: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中央下划收入

R=C+75%V-S第四节中国分税制改革三、分税制的转移支付制度四、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其及进一步的完善(一)运行情况良好1.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趋向规范2.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两个比重”逐步上升,中央财力有所加强4.调动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收入的快速增长,保证了全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二)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年份转移前中央收入比重转移后中央收入比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2.055.752.257.655.855.556.356.656.023.320.921.320.822.821.920.621.819.428.3(21.9)30.3(20.4)29.2(20.7)27.1(20.4)27.4(21.1)28.9(20.4)31.5(18.3)34.7(19.1)30.5(17.2)表13-4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比重(%)第四节中国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案例一》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日本是单一制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实行地方长官民选,改变了战前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和领导体制。从事权划分看,日本战前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许多行政事务由中央负责,但又部分地委托地方办理,这就形成了许多事务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局面。而日本现行的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大致为:国防和外交由中央负责;消防、港口、城市规划和住宅等由地方负责;公路、河流、教育、社会福利、劳动、卫生、工商农林行政等大多数行政事务则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从财权划分看,日本实行财政立法权集中,执行权分散,财政收入集中,支出使用相对分散的制度。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中央财政的集中度较高,国税的税源大、范围广,地方税则相反;二是日本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由国会负责,主要地方税的设置和税率也由国家法律确定。国税由大藏省所属国税局负责征收,地方税分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税,分别由本级财政局下属的税务部门征收。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财政都有自己的主体税。中央财政的主体税种是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都道府县的主体税种是事业税和居民税;市町村的主体税种是居民税和固定资产税。简要分析:虽然日本名义上实行了地方自治制度,但是中央政府的触角却几乎遍及地方政府活动的各个领域。由于收入集中于中央,支出大部分又落在地方,地方财政收入难以支撑其财政支出,而使地方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的转移支付。因此,日本地方自治范围内的大部分事务,名义上属于地方事务,实际上是一种中央地方“共同事务”。中央政府对地方事权范围的事务,可以通过提供经费进行干预,并引导、纠正、调控地方政府的支出活动,实现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从实际效果看,这一做法虽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财权事权统一”原则,但对确保某些领域全国行政水平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的这一事权与财权划分模式,也存在干预过多、管理过细、监督过频、成本过高等缺陷,对中国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划分有一定警示作用。《案例二》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美国实行联邦制,政府机构分联邦、州、地方三个层次,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财权,实行分别立法、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的财权划分方式。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享受各自的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税款征收管理的权利。三级政府各自行使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及执行权,这使得美国形成了统一的联邦税收制度和有差别的州和地方税收制度并存的格局。各级政府都有一些属于自身的税种,且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主体税种。联邦政府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国内消费税、遗产税、关税和赠予税,其中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州政府的主要税种有销售税、州的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等,其中以销售税为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有财产税、地方政府的销售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各级政府也同时采用共享税源、税率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简要分析:由于事权划分清晰,使美国各级政府财权明晰化与各级财政的独立性具备了前提条件。美国的这种同源课税、财源分享的划分财政收入方式,在世界各国的财政体制中具有其独特性,对我国政府间财权的划分有很大启示。也就是说,我国政府间财权划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既要以事权划分的清晰为前提,又要以法制的健全、税制的完善为基础。《案例三》我国地方政府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分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所承担的事权与相应的财权不同,层次较高的政府总是让下级政府共同参与、出资共建基础设施,往往采取共同受益、共同出钱的方式,由较高层级的政府提供补贴或出面组织管理,如国道和省道的建设,往往由国道和省道所经过市、县政府自己筹措资金,分段进行建设,由各市县负担辖区内国道和省道的建设费用,即“上级政府请客,下级政府掏钱”。而较低层次的地方政府,如县、乡级政府,往往以集资、摊派、捐工出力、企业和个人赞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简要分析:由于上级政府层层甩出基础设施支出的责任,使较低层级的地方政府承担更重的责任,这也是导致基层政府预算外资金、制度外资金膨胀,甚至债务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不利于政府行为规范。我国地方政府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事权与财权的这种分工方式,与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的作法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些国家对于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建设往往是由更高一级的政府来组织。《案例四》我国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1980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管制价格、集中财力、统一金融和计划投资的基础上,实行资源的高度集中计划配置,对财政职能的定位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政府通过操纵价格“剪刀差”,把农业等部门的剩余资金转移到工业部门,并以此作为强制性积累机制,较容易地从工业部门获取财政所需的税利,从而实现对财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此相适应,政府间财政收支关系基本上是以“统收统支”为特征的。在这种体制下,中央要求地方将所有的财政收入上缴中央,地方提供公共产品以及生产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均由中央核定拨给,财政支出覆盖了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方面,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简要分析:这种供给式的财政体制在当时特定形势下为在短期内完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为巩固新政权起到了重大历史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将地方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完全割裂开,截断了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公共产品和劳务供给的直接联系,形成缺乏激励与约束的“大锅饭”机制,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缺口,造成制度性财力普遍短缺、资源配置低效率,形成了长期的财政压力。《案例五》我国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开放后,财政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进行,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所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打破“大锅饭”,朝着分级财政体制的方向运作。于是从1980年起,实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其基本内容是,按行政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地方以收定支,自求平衡,包干使用。在收入方面,实行分类分成、即将财政收入分为:(l)中央与地方的固定收入。中央所属企业收入、关税、公债、国外借款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所属企业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其他收入为地方固定收入。(2)中央与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各地方划给中央各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80%归中央,20%归地方。(3)中央与地方的调剂收入。以工商税为调剂收入,其比例根据各地区收支情况确定。在支出方面,按企业、事业的隶属关系及支出性质划分为:(1)中央支出。中央所属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国防战备费、对外援助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的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资和行政费等,归中央财政支出。(2)地方支出。地方的统筹基本建设投资,地方所属企业的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城镇人口下乡经费,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等,均归地方财政支出。(3)中央专项拨款。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费、特大抗旱防汛补助费、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由中央专案拨款;在收支指标的确定方面,按照划分的收支范围,以1979年收入预计数字为基数计算,地方收入大于支出的,多余部分按比例上缴中央,不足者以调剂收入弥补,调剂收入仍不能补足者,由中央按差额给予定额补助。地方上解比例、调剂收入分成比例及定额补助数由中央核定后,原则上5年不变。地方每年的各项支出,根据国民经济计划要求和本身财力自行安排,自求平衡,多收可以多支,少收就要少支。中央各企业、事业主管部门对应由地方安排的各项生产建设和文教事业,不再归口安排支出和向地方下达支出指标。简要分析:“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体制下“千家花钱,一家(中央)平衡”的局面,这一体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改革,不仅有体制方法上的调整,而且有实质性的进展。“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行使得我国财政体制开始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开始重视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开始探索以规范方式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但是,这毕竟只是改革总进程中迈出的第一步,仍处于体制转换的探索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一体制虽已具备了分级财政体制的明显特征,但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体制的基本构造,因此还不是一种完备的体制类型,而是一种过渡性的体制。《案例六》印度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印度是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级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央、邦、市三级独立预算。从中央与邦的财政收支划分看,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三类。中央财政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关税、法人所得税、利息税、赠与税、福利税、联邦领地占用税、中央非税收入、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