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_第1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_第2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_第3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_第4页
高中历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引人深思第21课从“钱学森之问”看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学设计: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经验教训;难点确定为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阅读上述内容,从整体上感受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试着提炼一个观点并简要阐述你的理由。(一)、教育奠基(1949-1956年)课堂活动:(1)阅读教材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第一子目“人民教育的奠基”,找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概括后填写在“时间轴”的相应位置。二、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经验教训(2)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年份194919641982199019952000文盲人口总数(亿)3.22.332.31.821.450.83文盲率(%)8052.434.4922.2216.59.08请回答:上表说明,当时发展人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什么?怎么解决?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1)内容: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2)影响: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一)、奠定基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扫盲运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文化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田头识字学习扫盲夜班1.(2019.文科综合全国Ⅲ卷.31)右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数他劳动强》()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

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

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

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答案】D2.【2017新课标Ⅲ】真题训练: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3.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知识归纳:1952年院系调整材料: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1.院系调整背景:①新中国成立,政治稳定。②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将开始,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③思想上,马列主义成为指导思想;教育方面: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外交方面:实行一边倒方针,中苏关系密切。目的:此举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结果: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特点:私立高校退出;仿照苏联模式;人文社科被限制;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拆散民国大学体系与思想改造。得失评价:①就总体而言,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系,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法律、政治等颇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调出,或者被撤销,不能不说是院系调整中的一个失误。此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合。(二)、教育的创业(1956—1966年)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1.新中国头1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研读: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教育初具规模;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二)、教育的创业(1956—1966年)①新中国成立,政治稳定。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完成,经济发展。材料一:材料二: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材料三: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此外、……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刘少奇《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1958年)经验与启示: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②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③人民政府的重视。

④符合新中国的实际情况。主要背景:①新中国成立,政治稳定。②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将开始,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③思想上,马列主义成为指导思想;④教育方面: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制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7年);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⑤外交方面:实行一边倒方针,中苏关系密切。2、大跃进运动对教育事业的冲击(1958—1966年)材料:在1958年,到9月份,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从1957年的6400万人增加到8400万人。根据一个月后的另一项报道,小学生入学人数实际已达9260万人。——摘编自:《从没有这么多人上学》,载《北京周报》(1958年9月23日)《第三季度的成果:仍然加速增长》,载《北京周报》(1958年10月14日研读:你能发现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入学人数的增长明显有虚报、浮夸的成分原因:经济建设领域“左”倾错误的影响思考:“文革”期间,教育界出现了哪些现象?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危害?毛主席和红卫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成因:“文革”动乱扩展到教育领域。表现:①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遍混乱;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③1968年开始上山下乡运动,红卫兵兴起;④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影响:①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②导致专门人才缺乏;③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三)、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1968年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陆续达到1600多万人动乱中的教育的经验教训:(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非常重要。(2)经济、科技、民族素质的竞争在于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3)教育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教育必须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70年代(1976-1979年)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育秩序;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提出教育应该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四)、教育的复兴(1976年---今)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知识扩展:恢复高考制度的深远影响材料一

积压了整整10年的考生拥进考场。这一年全国有570万人报考,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万人;半年后,1978年的夏天,610万人报考,录取了40.2万人,同时还有6.35万人报考研究生,1.07万人获得了深造机会。冬夏两季,全国共有约1180万名青年参加了考试,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考试,堪称一项“世界之最”。

——《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历史制度的变革》材料二:恢复高考意味着制度理性的回归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

恢复高考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

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人才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1)对中国教育、科技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2)思想解放的先导性作用。(3)直接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4)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的深远影响。(二)、80年代(1981-9189年)促进教育措施:1983年“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三)、90年代(1991-1999年)促进教育措施:实施“211工程”计划;教育投资上,国家拨款为主与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大力发展西部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希望工程宣传画(三)、90年代至今(1991-今)促进教育措施:实施“211工程”计划;“985”计划;教育投资上,国家拨款为主与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辅;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大力发展西部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知识小结: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及对策(1)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

材料一: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材料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战后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畅所欲言: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对我国发展有何启示?(1)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钱学森之问”是对现在教育的一种拷问鲁建华:中国教育五大根本矛盾矛盾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和应试教育的猖獗)矛盾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矛盾(学历教育的泛滥和职业教育的艰难)矛盾三:纯学术与真学问的矛盾(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和创新型杰出人才难觅)矛盾四:一元化成才观和多元化成才观的矛盾(一元化成才观绝对性压倒多元化成才观)矛盾五: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公平不够,效率不清)四、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2.任正非:教育,是中国未来和美国竞赛的唯一筹码!

任正非在5月21日的访谈,诠释了大国之崛起的风度。但有一件事,却是任正非在之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中,多次呼吁反复强调,那就是——中国未来要和美国竞赛,一定要通过教育。

他大篇幅的谈及“基础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中美贸易根本问题是教育水平,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教育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不能随意说教育做教育,我认为最终是要靠教师,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提升,才可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四、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合作探究:至今为止,中国式教育仍备受非议,可国家除了在不改变整个教育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修补之外,并无多大改变,为什么?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教育措施:

1.国家也意识到了教育方面的短板,开始逐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2.最主要还是要重视教师。只有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提升了,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较大发展。3.对基础教育,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4.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时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培养还5.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再是“只育分,不育人”的功利的应试教育。”3.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中国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竞争?

作为中国教育“一代一路”战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已经官宣,中国教育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教育兴衰,系于国运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使命与担当: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关乎国运!1、(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2、(海南高考)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本:“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等“。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AB试题巩固3、(全国高考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DA5、(全国高考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C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