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小学科学《登上月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登上月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登上月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登上月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登上月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过程与方法:会查阅信息源,能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能创生新的信息,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的概貌,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2、知识与技能: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探索月球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月球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的概貌,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教学难点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拓展资源、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资料记录表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发探究。(出示图片)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遐思,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变为现实,今天就请你也来做一名月球探险家,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师: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师:看来月球不愧是地球的邻居,我们已经不那么陌生了。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情况呢?生回答,师板书:(1) 月球是什么形状?(2) 月球离地球有多远?(3) 月球上有什么?(4) 月球上有引力吗?(5) 月球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是多少?(6) 月球上有生命吗?……[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月球的神秘,激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1、整理汇报,认识并掌握月球的概貌。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查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再提示一下:不仅要会查资料,还要会分析、整理资料,可以在资料上圈一圈、划一划啦,同时还可以把你的一些新发现记下来。课前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些资料方便同学们查阅。下面请组长来领取相关资料,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小组伙伴一齐动手,给你3分钟时间,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间允许的话也可以涉及月球其他方面的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资料,解决问题。汇报交流[自主收集资料和图片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相互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给每一个学生发言和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相互交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分析和交流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师: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就对月球感兴趣,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月球。但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很不发达,这个愿望一时难以实现,所以就编了好多关于月球的传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生: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亮之子,月亮女神……师;谁能给大家讲一个?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师:这些传说表现出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正是这种向往,激励着人类对月球的执着的探索。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你知道是谁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的吗?谁搜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生: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索的先河。1610年,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师:虽然用望远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但却让我们开始对月球有了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哪何时人类了解了月球的全貌?谁哪儿有这方面的资料?生: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师:(出示月球图片)老师这儿搜集到了一张卫星拍摄的月球图片。师:那人类何时正式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三人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并进行实地考察,带回来岩石和土的标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展示图片:这就是乘坐阿波罗11号的三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这就是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那一个瞬间。当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的9级扶梯下到最后第二级时,他放下了一台电视摄像机,通过无线电波,地球上的亿万双眼睛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他的大靴子,接着,他的另一只脚也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时,他停下来,对着摄像机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至此,人类正式登上了月球!(板书:登上)师:虽然这一瞬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我还是想提议,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阿姆斯特朗、向整个人类表示祝贺!生热烈鼓掌。师:回顾刚才这个漫长的登月历程,你有什么感想?生谈感想。师:如今,我国十万航天人,用了三年时间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已经于2007年10月奔向月球,让“嫦娥奔月”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嫦娥工程”的探月计划。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正在为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软”着陆月球做准备。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展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进步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几代人的奋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三、自由活动,拓展延伸。1、假如我们要乘宇宙飞船到月亮上去旅行,想一想,需要准备带哪些物品?为什么?2、但中国的探月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去实现,而且月球除了已被人类探知的部分外,还有许多是我们目前解释不了的神秘现象,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从现在起积淀自我,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好吗?[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月球旅行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随着技术进步而深化拓展的。]四、课后拓展:1、课堂小结:学习这节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想法。2、课后探究: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各种月球方面的资料。[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后拓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设计特色简述:1、《登上月球》这一课在设计时,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科学资料,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立体地感受月球的神秘,从而理解了月球宇宙。2、重点介绍了中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于中国发射的“嫦娥一号”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结合此次教学,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中国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来;了解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登上月球》学情分析四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前一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与一年前的学习相比,本课课外时间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复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习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单元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储备。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他们来说很感兴趣,却又是遥远与陌生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智慧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登上月球》测评效果分析一、基本情况班上52名同学全对的有25名,准确率在90%以上的有15名。准确率在80%以上的10名,整体效果较好!二、测评分析1.、基础知识填空。全对学生比较多,主要失分原因一是学生积累不够扎实,二是书写错误。2.、判断题。学生失分比较严重,主要还是不细心,没有认真审题,也暴露了学生的个别知识点还比较含糊。3、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知道科学原理,可是在语言组织上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6、卷面方面。大部分同学得了满分,还有个别学生卷面不够美观,字迹不工整,导致失分。三、存在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要么记不住,要么用不上;2、知识内化不够,光会积累,不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3、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回答问题抓不住主要知识点;4、不能仔细看题,审题不清,知识点不明;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有的放矢,改进不足。注重夯实基础,过好落实关,堂堂过关,人人过关,题题过关;《登上月球》教材分析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事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贮备。本课是《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登上月球》科学知识与能力评价填空题1、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那样大,月球的引力相当于地球引力的。2、月球上没有,没有,没有。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最高温度达以上,夜晚,最低温度可降到以下。3、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看上起阴暗的部分是,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4、我国正在实施的月球探测计划是工程,整个计划耗时约年。二、判断题1、古代人对月球很感兴趣,不断地进行观察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2、1969年,苏联宇航员成功地登上月球,实地进行考察,病带回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3、月球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人在月球上可以不费力地举起较重的物体。()三、简述简述一下你对月球的认识。《登上月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科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还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能力。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也尽量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实也证明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月球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已经研究过月相的成因,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会抓住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并能生成新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整理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月球、探究月球之后,我又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人类登月历程方面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逼近真理、完善认识的过程;最后,我又通过生动形象的“徒步地月之旅”,既加深和巩固了学生对月球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一处不足,就是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航天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没有想到学生的兴趣会如此之高,而在这方面课前准备做得又不够,从而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教育的机会,希望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能以此为戒。改进设想:如果可以为学生创造了网络情景,学生就可以自主地进行网络探究,加上多媒体的效果,充分发挥音频、图像、文字等,这样学生就会更立体地感受宇宙的浩瀚,从而理解了宇宙。网络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自由探究宇宙,还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课前收集的有关网站的链接满足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欲望。但网络课件的优点如果不好好掌握的话,同时也可能会成为缺点,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在探究前,我们可以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