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地理规律-地带性规律_第1页
最基本的地理规律-地带性规律_第2页
最基本的地理规律-地带性规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基本的地理规律——地带性规律太阳辐射不仅给地球表层输送来热量,而且引起了大气的环流运动,大气环流引起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使得地球上不同地方得到不同的水汽,保持不同的气温,形成不同的气候。以太阳辐射为动力,气候过程、水文过程导致了地球上形成平行或近平行纬度的景观分异,这种现象就是纬度地带性。仅考虑太阳辐射的地球纬度地带,它是地球上的基本地带。实际上由于气候过程的复杂性及地形的影响,纬度带是变形的,每个气候带也并不严格地限定在图中标定的范围内。例如,“亚热带”往往可向极地或赤道方向扩展几个纬度,并且“避开”高原地区。关于各带划分的标准,各国科学家常有差异。高纬度国家的学者,与我国学者相比,往往把亚热带、温带(中纬度带)的位置定得较北。尽管辐射决定了气候带沿纬度的基本分异,但是气候过程不仅取决于辐射,而且与地貌、水文的过程与分布有关,是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低纬和高纬地区纬度地带性较明显。高纬的冰原地带、泰加林地带和低纬的热带雨林地带、萨王纳地带都表现出大致沿纬线横跨大陆的特点。在中纬度,气候景观受海陆分布、地质地貌影响较大,地带不能横跨整个大陆,且与纬线相偏离,但纬度地带性仍然是基本特征,在纬度地带内形成地带段。在中纬度大陆东岸,植被景观地带段从南到北依次为亚热带雨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在大陆西岸依次为地中海常绿硬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在大陆内部则表现为以大陆干旱区为中心的马蹄形分布,由内向外为荒漠—半荒漠地带段、温带草原地带段和森林草原地带段。由于人群圈是与地球表层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所以人类活动的分布特点也受到纬度地带性的调控。例如人口分布,以中纬度地区人口密度最大,因为这一地带不像热带那样疾病类型多,又较高纬度有更好的农业生产资源,最为适合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的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从而形成人口分布的历史性局面。其他人文现象,也有纬度地带性的特点。世界农作系统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它基本上受纬度地带性的调控。在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农作物的分布不能不受到纬度地带性的调控。地球的黄赤交角变化,或者全球气候系统的演化,可引起地带位置的变化。在第四纪时期,尽管全球的气候变化引起地带位置的变化,但纬度地带性仍然存在。在第四纪冰期,每次大陆冰盖扩张的范围控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植被景观带的变化也基本上沿经向迁移。远古地质时期的植被等记录,表现了明显的偏离现代纬度地带的特点。板块学说认为,这正是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证据。纬度地带性,也被称作水平地带性或地带性,最初由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德国人洪堡提出,1893年,俄国学者道库恰耶夫总结了俄国的土壤地带分异,最终完成了纬度地带性学说。同时,道库恰耶夫还发展了垂直地带性学说。所谓垂直地带性,描述的是山地或高原地区,随高度的增加,景观结构也发生地带性变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重现纬度地带序列。在山体底部地下水位适中的平原地,一般出现相应的水平地带景观结构,称为它的基带。基带以上,随辐射平衡的变化和水分的分异,则出现类似于从低纬景观向高纬景观过渡的现象。垂直地带性虽然与纬度地带性有一定的对应性,但二者有显著差异。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约为-0.6℃/100m,这个值相当于除了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外,人们还发现从沿海向内陆,地理景观特征呈带状分布。例如,阔叶林带等地带性植被群落,仅发生于湿润的大陆东岸,而在大陆腹地出现草原和荒漠景观。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中纬度地区,景观序列的更替表现出近于平行经线方向。这种现象称作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起因在于大气环流对水汽输送的沿程分异。在迎风海岸,离海越远,气流中水汽愈少,降水愈少,气候趋于干旱;在背风海岸,呈现相反序列。总之,景观呈现随经度的序列变化。美洲大陆西岸自然植被类型的变化,它显示出经度地带性规律。值得一提的是,经度地带性很不规则,受大地地貌结构(地文省)的影响很大,例如我国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台阶与我国气候类型区关系很大,成为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分界地带,这种现象还带来了人文景观的分异,中国人口的重要分界线——胡焕庸线,基本上平行于地质地貌界线,这可解释为环境的极大差异,引起了该线两侧农业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进而引起人口和民族生活方式的分异。经度地带性这种因海陆分布及大气环流原因引起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并不平行于经度线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称其为非地带性或干湿度地带性。为对称起见,称这种由于大气环流引起的、以水分分异为直接形式、并在世界上大多地区近平行于经线的分异为经度地带性。尽管它有时不是垂直经向的,如南亚季风引起的分异。多数学者将非地带性用于专指经度地带规律以外的主要由大地地貌(地文省)引起的大尺度地域分异。大地貌结构作为下垫面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形,产生了非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现象形态更为复杂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地貌结构引起的非地带性,可以解释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的复合物。青藏高原总体上看具有非地带性分异特点,然而它的年均温从南向北降低,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垂直方向依海拔变化,非地带性在三个方向上被分解(郑度,1979)。地理现象的地带性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其起因是地理过程,但地理过程的作用是复杂的和递阶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异和受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大气环流是地带性分异的首要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地带性规律是统计性规律。自然地理学约定平亢地上发育的土壤植被景观,可作为一个自然地带的标志性土壤植被景观。所谓平亢地是指那些地面高而平坦,排水良好,没有强烈侵蚀与强烈堆积,地下水距地表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土壤颗粒粗细适中的地域。在平亢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