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型港口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第1页
交通枢纽型港口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第2页
交通枢纽型港口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第3页
交通枢纽型港口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第4页
交通枢纽型港口城市发展概念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6PAGE2005.8●综合成果●2005.8●综合成果●XX市城市發展概念規劃CONCEPTPLANNINGOFSHANTOUCITY前言XX,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是华南地区对外的重要口岸,素有“华南之要冲、X东之门户”的美称。从1861年开埠到改革开放至今的短短一百多年间,XX的发展几度潮起又潮落。1990年代末以来,XX遭遇了经济发展的持续低迷,引发了XX决策层对城市发展和空间抉择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如何在大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中寻找XX自身的坐标?如何抢占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先机,催生XX大工业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如何争夺闽X赣版图上的腹地“蛋糕”,拓展XX的影响范围?如何整合空间,构筑强大的“大XX”并彰显XX滨海城市的独特风貌?……总之,思考XX如何摆脱城市发展的胶着状态,并重新激活特区城市的魅力,成为本次概念规划的主要出发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概念规划遵循“问题——战略——对策”这样一个基本逻辑结构,试图找准XX自身与区域、增长与发展、空间与时机的有效对接点,勾勒XX在战略决策和操作层面上的“导航图”,以期重振XX雄风。XX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作为一项编制任务,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有编制单位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不断交互式沟通,有城市规划专家组的评审指导,也有XX各界参与的意见反馈……,同时中央有关“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要求的提出,也对本概念规划的编制、完善产生了重大的指针影响。2004年9月后进入了综合成果编制阶段,我们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复意见,以XX大学的规划成果为基础并吸收和借鉴同济大学规划成果的优点,在与XX市规划局领导、专家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对规划成果进行了更成熟和完备的思考,扩充、深化了研究内容,形成了XX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综合成果。当然,作为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其立足点、关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其自身的“高层次、战略性”特点,我们力图在综合成果中努力把握和寻求根本影响城市发展的一些战略性问题;同时,作为一项“综合成果”,我们也努力使得各方面的合理意见被尽量包容在内,以最大程度地谋求XX社会各界的共识。目录TOC\o"1-2"\h\z第一章宏观背景与发展机遇 21.新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宏观发展格局 22.XX区域发展环境分析 33.宏观形势下新的发展机遇 54.新的发展要求:回归更大区域的中心城市 7第二章历史回顾与发展问题 81.XX发展历史回顾——几度潮起又潮落 82.问题Ⅰ:区域地位——不断边缘化与被腹地化 93.问题Ⅱ:产业缺憾——实业强市的理想与困惑 104.问题Ⅲ:空间隐忧——内外重整的多重压力 12第三章XX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161.XX市历版总体规划中城市定位的回顾 162.城市发展的战略功能定位 183.XX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 20第四章XX城市发展总体战略 221.总体战略Ⅰ:城市品牌战略——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经营 222.总体战略Ⅱ:拓展腹地——回归无可争议的区域中心 253.总体战略Ⅲ:产业选择——切入XX跨越式发展的重点 274.总体战略Ⅳ:空间架构——奠定XX长远发展的基石 34第五章汕潮揭城市群规划 371.打造汕潮揭城市群的必要性 372.城市群结构规划 37第六章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比选 411.生态容量与适宜规模 412.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一:有机集聚、带状延展 433.都市区空间发展方案二:适度均衡、指状伸展 44第七章都市区空间的总体格局 471.空间增长模式:网络生长、弹性推进 472.都市区空间结构:拥湾面海、山水相间、北城南港、四翼组团 473.产业空间布局 484.都市区耕地保护与农业用地整合 51第八章都市区交通网络规划 551.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要求 552.都市区快速通道 573.都市区铁路(轨道交通)规划 584.都市区港口规划 595.物流园区布局规划 646.机场规划 65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规划 671.生态环境保护 672.都市区景观规划 69第十章都市区建设时序与空间管制 731.都市区开发建设时序 732.都市区空间分区管制 743.分区开发管制重点 75第十一章重大空间要素的布局重整 791.CBD 792.湿地 813.土地新增与盘活 814.小公园地区的整治 815.工业园区整合 826.324国道改线 827.沿海铁路走向 828.跨海(江)联系 83第十二章体制创新:建树XX竞争的永续动力 851.传扬文化,建树现代XX精神 852.探索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863.促进实业家精神及其环境的生成 874.实施更高层面的城市经营 875.建立城市与区域的协调管治体系 886.规划管理体制创新 897.探求适合XX产业发展的相关体制内容 90第十三章相关措施与建议 921.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寻求更多的土地资源 922.实施积极的财政转移支付 933.积极进行产业引导,明确产业发展策略 934.实施新的政绩考核体系 945.加快编制全面、深入的相关规划 946.加强城市防灾能力,完善城市预警指挥体系 957.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的城市 968.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城市化质量 969.加快XX融入大区域的合作与发展 98第一第一部分审时与度势“特区”——这个响当当的名词,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似乎并没有和“XX”联系在一起。就在并不久远的过去,XX曾经一度光芒四射,被誉为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而今天,跳出XX看XX,其无论是城市地位还是综合实力,都在不断地被诸多后起的城市所超越,XX似乎已经被许多人渐渐淡忘。“不进则退”,成为XX必须面对的发展现实并催生着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战略审视。正如中国最高领导层所认识的那样,当前及未来的二十年,中国的发展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区域与城市间竞争,应对着多重的严峻挑战。在这一宏观转变的总体格局中,XX作为中国重要城市的一员(这不仅是XX内生的理想,也是国家与区域发展对XX的要求),只有客观正视现实落差,冷静分析环境与未来态势,有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和准时代脉动的新节拍,迈上再次崛起与快速发展的新征程。国际风云变化中的中国正在形成“国际制造业基地”中国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格局国际风云变化中的中国正在形成“国际制造业基地”中国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格局XX区位示意图长三角的网络化发展激烈重组中的长三角珠三角的网络化发展激烈重组中的珠三角1.新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宏观发展格局1.1新战略机遇期——风云变幻中的中国一枝独秀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找到了一条基本切合国情的道路,尤其是近10年来,在复杂的全球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背景下,仍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让世界刮目相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从国内发展环境看,中国避免了走东欧激进式的巨变道路,在一个总体稳妥的改革环境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平稳发展,中国开放的成功道路因而被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们赞誉为“中国模式”。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虽然不断遇到种种挫折、险阻,但是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基本上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以“五个统筹”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模式将发生由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从国际发展环境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体潮流,但是21世纪初以来国际地区间冲突不断加剧,与美英等许多西方国家及众多民族矛盾持续激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安全区和高增值地区,安定的总体局面为中国赢得了战略性的发展机遇。因此,虽然2000年以来全球国际直接资本投资(FDI)总量趋于减少,但中国依然持续保持着吸引外资最多国家的地位。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持续的发展活力,正在越来越向世界舞台彰显着其迷人的风采,不断增强着其对世界的吸引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中国的和平崛起势不可挡。1.2中国区域宏观发展格局在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内,城市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重要棋子,并将呈现出如下的一些基本格局:如果说中国在已经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点状拉动,注重城市的单一扩张;那么,中国未来的20年,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于城市集团式发展,注重城市群的共同成长。用城市集团、城市群等代替单一城市的扩张,在经济效应上可以取得互补效果,在社会效应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效应上可缓解各种城市集聚发展的不利影响,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型体系。正如一盘已经摆开的棋局,每一个城市都是一颗不可或缺的棋子,但并非“孤军奋战勇者胜”,必须相互配合、协同共进,才能赢得最终、更大的“胜局”。最新发布的《2002-2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中国未来20年内经济仍然将越来越向各大城市区,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这三大城市群聚集,三大城市群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长为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主力军。为了应变未来战略格局的变化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都积极展开了新一轮的区域、城市功能与空间重组。XX地处东南沿海的波谷地带区域中另一个强劲对手:厦门XX地处东南沿海的波谷地带区域中另一个强劲对手:厦门2.XX区域发展环境分析XX,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带的波谷XX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区域发展竞争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中,XX面临着多重区域关系需要重新认识。东南沿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中闽东南和珠三角更成为这一沿海发展高地中的大小“双峰”。“厦漳泉”区域与台湾隔海相望,与金门更是一衣带水,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多年前就拟定了厦、漳、泉错位发展、组建闽东南的首位城市群的战略思路。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东南沿海的整个发展形势,XX究竟如何定位?另外,位于珠三角的XX、深圳、佛山等城市,也早是“摩拳擦掌”,纷纷亮出各自的城市品牌与竞争战略,如今更是“坐抱”CEPA先机,力争能借先发效应“再分一杯浓羹”。香港、澳门对“大珠三角”概念的积极回应以及“泛珠三角”通常“小珠三角”是指广东省内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七市全部及惠州、肇庆、清远三市的一部分XX,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带的波谷通常“小珠三角”是指广东省内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包括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七市全部及惠州、肇庆、清远三市的一部分;而“大珠三角”则是“小珠三角”再加上香港和澳门;泛珠三角被媒体形象地描述为“9+2”,亦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XX与福建东南沿海、(泛)珠三角等的关系,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需要重新阐释。2.1XX与海峡西岸经济区2004年1月,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临台湾地区,西临赣湘、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以福建为主体,外引台港澳,内联赣南、浙南、X东和皖湘鄂,构筑以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为依托、山区中心城市为支点,以快速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网络为纽带,以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为动脉,将区内等级不同、层次有别的行政区和各具特色的各个区域联成一片,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台港澳、外引内联、辐射带动、连片开发、协调发展的东南沿海全面繁荣区域。其发展模式是以城市经济圈构筑一个整体的经济系统:(1)经济圈由经济中心和经济支点构成:建设首位度较高的经济中心,即温州、福州、泉州、厦门、XX;经济支点则由金华、南平、三明、龙岩、赣州、梅州等构成;(2)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手段,以城市经济圈的经济中心辐射周边。现阶段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表明中国正在从以行政区为界的“行政区经济”竞争转变为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域竞争与协作。海峡西岸各省市自古经济联系与社会往来密切,另外目前发展迅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在沿海之间留有很大的空白地带,这确实需要有一个经济区来进行整合发展,实现中国东、南部均衡协调发展再进而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目的。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区域竞争、国家宏观格局等各方面来看,都具有发展的必要性。XX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将作为X东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在海峡经济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X东经济圈的经济中心的角色。XX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高潮中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大量的发展要求。机遇1、作为该经济区内五大经济中心之一,在与台湾的海峡两岸合作中,XX较之周边城市例如梅州、潮州等具有了更多的吸引台商投资的机遇。同时,XX“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港口、航空港等配套完全的投资环境优势等也有助于XX进一步打造X东中心城市地位。机遇2、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协作组织的拓展,区域内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市场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与周边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联系更加频繁与密切,这些将有利于XX拓展对外经济联系、加快跨省(地区)的经济融合。XX在该区域中不但要表现出强大的中心城市发展导向和辐射责任,同时也拥有扩大属于自身市场潜力的巨大商机。XX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要努力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增创领先优势,成为引导、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XX要充分发挥X东枢纽口岸的辐射作用、XX省对台经贸的前沿与基地作用,领先、领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1、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服装、印刷、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集群的建设,以“实业”推动XX全面的经济提升。珠三角空间重组与产业扩散大珠三角的城镇空间现状要求2、加快完善XX与周边地区尤其是与闽东南的交通联系。为了拓展经济区发展空间、拓展XX经济腹地,必须加快沿海铁路、XX珠三角空间重组与产业扩散大珠三角的城镇空间现状要求3、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争取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在“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已有的保税区等基础上,开辟海峡西岸自由贸易区。要求4、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省际周边区域的经贸合作,加大内联协作力度。XX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南部的中心城市,要主动承接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并努力向纵深拓展国内市场。2.2XX与(泛)珠三角:(1)珠三角的产业转移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优惠政策、廉价土地与劳动力、大量资金等的投入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外延、粗犷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因为资源环境的制约和社会问题的尖锐化而难以延续。由于土地等空间资源的极度短缺,珠三角的生产要素价格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为了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珠三角必须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以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当前,不少劳动密集型、能耗高的产业已难以承受高昂的成本,开始向其他地区进行产业扩张和梯次转移。珠三角内部一些技术层次较低、规模分散、资源约束性大的产业,将首先有目的地主动向X北及其他周边省份扩散、转移。对珠三角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其产业重组中要调整的主要对象。2004年初CEPACEPA(全称: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加强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主要目标为: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关税为例,从2004年起,内地对273个税目的原产香港商品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其他原产香港商品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实施零关税。的实施,促进了香港与内地进一步融合,在令香港产品、服务业得以长驱直入地进入珠三角乃至更大内地市场的同时,更将使珠三角在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以及经济区域布局中直接受惠,以真正形成强大的区域整体优势,区域内X港两地分工合作,相得益彰。CEPA无疑CEPA(全称: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加强了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主要目标为: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关税为例,从2004年起,内地对273个税目的原产香港商品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其他原产香港商品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实施零关税。197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调整的高潮,第一次:发达欧美国家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四小”在这次调整中实现了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第二次: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四小”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第三次1990年代末以来,美国占据国际分工顶尖,掌握产业决策管理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欧洲和日本发挥技术开发的优势,一般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四小”则开始大规模的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促进自身产业的进一步升级。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出,东南亚的华族虽占少数,但却控制了东南亚的经济命脉。他说,目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人口比重为20%,却控制着全国40%的经济;占菲律宾总人口1%的华人控制了该国70%的财富,而占印尼总人口5%的华人更是控制了该国80%的财富。东南亚华人在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并重振经济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1970年代经济危机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调整的高潮,第一次:发达欧美国家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四小”在这次调整中实现了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第二次: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四小”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第三次1990年代末以来,美国占据国际分工顶尖,掌握产业决策管理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欧洲和日本发挥技术开发的优势,一般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四小”则开始大规模的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促进自身产业的进一步升级。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出,东南亚的华族虽占少数,但却控制了东南亚的经济命脉。他说,目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人口比重为20%,却控制着全国40%的经济;占菲律宾总人口1%的华人控制了该国70%的财富,而占印尼总人口5%的华人更是控制了该国80%的财富。东南亚华人在摆脱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并重振经济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03年12月20日到12月22日,在短短几天时间里,X东地区有广惠、惠河、梅揭、揭普四条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它们与现已开通的深汕、惠深、广深、深莞等高速公路一起组成了珠江东岸高速路网,使X东山区与珠江三角洲连成一体,同时拉近珠三角与闽赣两省距离。这对推动“泛珠三角经济圈”合作以及繁荣X东当地经济,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珠三角的产业置换需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基于这样的认识,“泛珠三角”的概念已经浮出水面。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战略”的完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等,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已经全面启动。福建、江西、湖南、XX、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之间的合作将更为便捷和低成本。已经高度蓄能的珠三角的扩散和带动效应将跨越行政边界,迅速地向周边省市推进。XX,作为珠三角的近边缘城市,其地理距离优势和行政优势顿时减弱,竞争对手无形中迅速增加,XX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换取相同的发展机遇。但是,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与“腾笼换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诸多要素的若干次“洗牌”。XX,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特区城市、X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何捕捉珠三角产业置换、转移过程中的“时空差”,敏捷地把握这其中的种种机遇,在“泛珠三角”的功能与空间重组中营造有利于XX发展的环境与地位,是发展战略层面上必须思索的一个重要命题。对XX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城市来说,有选择性地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将成为XX经济发展的一大机遇。虽然在XX省政府的主导下,近年来珠三角产业向X北山区转移的趋势逐渐加强,与X北地区相比,XX由于地缘文化地差异、交通距离远、加上XX目前偏轻的产业基础以及历史遗留的一些口岸优势弱化等问题,使XX在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初期表现出了较小的产业吸引力,但是随着XX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XX的优势已经逐步体现出来:XX是XX省除了深圳和珠海外的另一个经济特区,有制度环境优势;XX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随着政策的完善与操作的规范,港口优势得以彰显。对珠三角大量原料、产品“两头在外”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优先考虑因素;近几年,XX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逐步齐全,发展迅速,与内陆地区交通方便,企业产品易于内销。为此,在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过程中,XX必须立足接纳珠三角置换产业的机遇。首先,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选准定位,通过设定企业生产标准,建立自己的引资体系,集聚群体产业,培育自己的经济元素。其次,创新思维,释放优质服务的能量,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第三,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珠三角企业的联合、重组;第四,充分打好侨乡牌,吸引相关企业向XX的转移。3.宏观形势下新的发展机遇XX早期兴盛的缘由虽众说纷纭,但对“历史的偶然性”却有着较广泛的认可。然而改革开放、特区优势、全球产业转移的数次高潮……一次次的机遇XX触手可及却又未能充分把握。如今,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又呈现在了XX面前:3.1全球产业转移:紧握“后发”优势全球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是一个阶段性、逐步提升的过程,第一轮是低层面的“三来一补”加工业,珠三角曾为其主要接纳地;第二轮是规模制造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促发了长三角的崛起;第三轮是装备制造业、重型机械制造业以及石化、能源等大工业的转移,目前正在进行中;紧随其后的第四轮将是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这已经在中国的首位城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第五轮则会迎来大规模的资本、企业并购以及产业本地化的高潮。从产业转移的环节看,中国总体上正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第二、第三轮高潮,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资本还将进行多轮产业转移。2003年闽X2003年闽X赣经济协作区各市主要经济指标从国际资本转移的角度看,XX的发展前景依然良好。从深层次分析,XX以前未能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其根本原因并非是外部环境欠佳(XX拥有适宜多种产业发展的绝佳区位),而是由于内部体制与环境的症结。XX虽然失去了第一、第二轮大部分产业转移的机遇,但它不必重复珠三角、长三角走过的路程,只要定位准确、主动出击,就能在即将到来的第三、第四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大有作为。3.2东南亚经济复苏:重启“人缘”优势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复苏,世界银行相信,东南亚将再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历金融风暴洗礼之后的东南亚,集体走向复兴已经不再是梦想。东南亚国家是潮汕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与XX之间有着密切的经贸及人员联系。东南亚经济复苏必将对XX经济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3.3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唤醒“地缘”优势广东省的东西北三翼振兴格局台湾海峡隔不断两岸的经济联系,只要台海不燃起战火,两岸的经贸往来就不会中断,也就存在着两岸直航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果台湾仍以高雄为试点三通港,那么XX港就不失为—个合适的对应三通港:广东省的东西北三翼振兴格局(1)XX市是XX省最靠近台湾地区的港口城市。(2)历史上潮汕人多次大量移民台湾,XX与高雄有着较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人文关系。(3)XX开放早,市场经济程度较高,使试点三通更具有示范效应。(4)XX港腹地广阔、交通便利,对台直航货源、客源充足。目前,仅XX的台资企业就达1.5万家,占全国台资企业的1/3,从XX往来两岸可以成为最便捷的通道。因此,这种台海局势不确定性也是XX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机遇。3.4X东区域中心地位的再次确立:发挥“比较”优势在XX省全省的发展战略中,XX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最近的一系列省域层面的规划,如XX省城市化发展规划、XX省东西两翼规划中,不仅体现了XX省对XX的深切期望,而且再次确立了XX作为X东区域中心的地位,在东西两翼规划中对XX的定位“XX东翼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述区位、地位的优势对于XX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必须看到,XX区域中心的地位和区域交通枢纽的作用是紧密相关,相互依托的,充分发挥XX在X东独占优势的滨海、港口资源优势将进一步加强XX的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的地位,从而为XX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3.5XX城市发展的全面加速:保持“加速”优势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发展总是起起落落,XX在经历了1997年开始的发展低潮后,从近年开始,发展态势开始显著改善,目前正处于低潮之后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正处于1997年来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适逢珠三角产业调整、XX省确立区域发展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XX必须保持自身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借区域发展之良好机遇,在城市发展逐渐加速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将XX推进至新的发展阶段。4.新的发展要求:回归更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正如中国整体所处的环境一样,XX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发展良机。国家、大区域的发展也为XX提出了新的要求:——回归更大区域的中心城市。东南沿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线,中国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需要东南沿海加快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全国空间经济格局中起到更大、更强的带动作用。XX地处东南沿海的中部,在经济实力上却处于“波谷”。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宏观层面看,迫切要求XX快速崛起,担当起闽X赣区域中心的重任。从XX省域内部看,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西两翼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制订了《东西两翼发展规划》,对XX的发展和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X东五市目前经济发展实力差距不大,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和总体提升,X东地区必然需要一个“领头羊”。作为特区城市,XX省对XX提出了“X东中心城市”的地位要求。XX无论从规模、经济实力、社会期望等各方面都应争当“东西两翼发展”的排头兵。XX行政区划的扩大,并不简单地意味着XX城市增长空间的扩大,更意味着XX产业、功能、地位全面提升的重大机遇,也昭示着XX省对XX再度崛起的期望。从与珠三角的关系看,如何把握珠三角产业与空间重组的时空差,则必须是XX积极作为的,这样的机遇若不能很好把握,则会很快随着珠三角的“大换血”而湮灭于无形。把握这次机遇,则XX无疑将再次崛起于中国的东南。总之,重大机遇的来临,对XX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XX必须在更大的区域中扮演中心城市的角色,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寻找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实现沉睡多年的抱负与理想。第二章历史回顾与发展问题XX市城市形态演变1.XX发展历史回顾——几度潮起又潮落XX市城市形态演变兴起短短百年的XX,虽“弹丸之地”,却“揽江纳海”,两次兴起、两次衰落。这里我们将回眸XX历史发展的轨迹,试图寻找XX再次崛起的势能所在。1.1XX的兴起与繁荣1861年XX开埠成为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XX凭借其优越的港口条件迅速成为潮汕地区经济中心、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通商口岸。1930年代其港口吞吐量仅次于上海、XX而居全国第3位。随着港口的发展,城镇墟市也陆续兴起。到1933年XX市区总人口达19万多,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曾有8个国家在XX设立领事馆。XX曾一度号称“百载商埠,楼船万国”。1.2来自外因的首轮凋敝以商贸业繁盛的XX,民族工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很快就由于世界经济的变动和政治环境的突变遭遇了首轮凋敝。抗战爆发、XX沦陷,对外贸易陷于停顿,商业一落千丈,整个经济跌入低谷。抗日战争胜利后,海运交通虽逐渐恢复,但由于战火破坏惨重,经济元气大损,海运事业大不如前,城市建设基本格局与1930年代无大的改变。1.3建国后的长期停滞建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封锁,XX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严重制约。XX又长期被作为“对台作战前线”,国家投资基本没有,加上本地资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等限制,严重影响了XX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XX人均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全省水平,1970年代末,XX经济总量由原来全省第二位退为第七位。XX港口运输业也不复辉煌,货物吞吐量增长处于长期停滞状态,从1957年至1980年间仅增长35.4%,相对于沿海其它港口的发展,XX港远远地被甩到了后面。潮州府疆域图1940年代XX全景1977年韩江支流出海口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XX这颗南海明珠又一次绽放出耀眼光芒。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1981年)的设立,给XX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更使XX城市发展高潮迭起。1992年,XX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首批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1994年跻身为全国55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城市。1996年,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比较,XX名列第41位。XX的繁荣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清朝樟林港对外通航贸易范围1.5高潮之后的低迷清朝樟林港对外通航贸易范围1998年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0年前后诚信危机等因素影响,XX市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落,城市发展再一次进入低潮期。21世纪的前两年,是中国发展形势突飞猛进的两年,与同期其他城市快速发展相比,XXGDP的增长速度却逐年下降。XX自开埠至今,城市发展已经历了两次兴起与衰落。每一次,XX都因为外部赋予的独特经济发展优势而迅速崛起,一旦这种优势惠及其他地区,XX就面临着衰落的危机。很明显,空投而来的机遇并没有在XX扎根发芽,没有转化成自身内在的优势。目前,XX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探底回升”的阶段,XX应当从等待机遇降临转为主动抓住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为城市发展的第三次兴起做好准备。2.问题Ⅰ:区域地位——不断边缘化与被腹地化2.1中心城市地位下降XX市的区域经济空间可分为几个层次:X东经济区、闽X赣经济协作区和XX省经济区,XX曾在其中承担不同的中心职能。然而在区域经济空间激烈重组的今天,XX是否还稳固地保有原来的中心地位呢?(1)X东龙头经受挑战虽然目前XX的主要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均居X东各市首位,但在X东经济区中,XX的整体经济优势和中心地位虽然目前还存在,但受到来自于其他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X东五市经济发展部分指标比较2003X东五市经济发展部分指标比较2003城市GDP(亿元)人均GDP(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出口总额(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XX526.9710931119.24254.4618.9220190潮州236.46951746.5681.749.4011927揭阳487.84830285.52166.646.8414191梅州227.04591778.1990.612.08115875汕尾186.93736056.95110.732.6717502闽X赣经济协作区包括XX的XX、潮州、揭阳、梅州、汕尾,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龙岩、三明,江西的赣州、抚州、鹰潭等13地市。XX市作为闽X赣经济协作区双中心之一,其表现已经差强人意。同时必须注意到,闽西南核心都市圈中厦-漳-泉的经济实力远远强于X东地区的汕-潮-揭。XX市目前凭借地理和交通的优势尚能维持闽X赣经济协作区“双头鹰”的经济格局,一旦闽西南与内陆地区的交通联系改善,则很可能演化成“闽西南—X东—赣南”的梯度结构,届时XX在闽X赣经济协作区中的中心地位也将湮灭。(3)XX次中心地位差强人意2002年闽X赣经济协作区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城市GDP(亿元)人均GDP(元)出口总值(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厦门648.364727087.9411.9215.07漳州534.7117497.782002年闽X赣经济协作区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城市GDP(亿元)人均GDP(元)出口总值(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厦门648.364727087.9411.9215.07漳州534.7117497.787.14177.85泉州1223.061665015.358.21416.65龙岩257.8689440.50.364.47三明286.57106791.180.61109.24XX483.161026815.701.58240.53潮州215.2286988.121.0574.10揭阳442.0975974.432.02148.66梅州204.6942001.591.2781.54汕尾168.6767492.411.32102.87赣州309.1738800.852.12109.51抚州149.2040170.060.7475.49鹰潭65.6762210.340.1422.43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3,江西统计年鉴2003,福建统计年鉴2003。2.2腹地萎缩与边缘化城市地位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腹地的竞争。X东地区(XX、潮州、揭阳、汕尾、梅州)传统上一直是XX市的直接经济腹地,但近年来XX市在与周边各中心城市的激烈竞争中,作为X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地理区位上,XX北有厦门,南有XX、深圳,无不虎视眈眈地盯着X东五市,XX有自身腹地被袭夺的危险;在行政区划上,潮州、揭阳先后成立地级市,XX的行政范围和经济实力受到极大的肢解,而且又平添了新的竞争对手;在综合实力序列中,XX“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原腹地内的各城市也均跃跃欲动。X东地区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一方面使X东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将XX市的可影响范围延伸至广大内陆地区;但另一方面,X东各城市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也日趋紧密,尤其是梅州与XX、福州,汕尾与深圳、XX,这将加速珠江三角洲及闽南地区极化作用的发挥,首先使梅州、汕尾这些X东外围地区成为各中心城市共同争夺的势力范围。XX与这些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将随之更加直接和激烈。目前,揭阳的市域经济总量已与XX相差不远,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XX;随着汕揭梅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潮汕国际机场的落户,加上揭阳直接毗邻梅州、汕尾两市,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更为紧密,其具有成为联系X东沿海与内陆腹地重要枢纽的趋势,区域地位日益强化,客观上已与XX构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这种发展背景下,XX如果再不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将有不断被边缘化,甚至被腹地化的危险。综上所述,XX市在X东、闽X赣、XX省等不同区域中的中心地位虽然仍有所保留,但均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其中的症结就在于,XX赖以成为区域中心的条件,并不完全依赖其突出的经济实力,还有地处“省尾国角”的相对区位优势和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一旦珠三角与X东、闽西南与内陆的交通瓶颈被打破,它们积蓄已久的极化势能将立即释放,造成XX在X东和赣南的腹地被袭夺,XX自身也将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腹地化的命运。事实上,目前这种态势已经开始显现。3.问题Ⅱ:产业缺憾——实业强市的理想与困惑3.1重商轻工的原因与后果XX地处“省尾国角”,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各种资源匮乏,明清以后日益面临人多地少的威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XX人不得不苦苦寻求着“人尽其才、地尽其得、物尽其用”之道。“商贸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正是应势而生。此种谋生方式大大减少了对原材料等资源的依赖。四条高速助X东融入珠三角,但意味着XX的腹地将变成更平滑的被袭夺空间。XX“靠山临海”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必然走上“海上贸易”、外向型道路,事实也证明,四条高速助X东融入珠三角,但意味着XX的腹地将变成更平滑的被袭夺空间。然而又正是由于长期固守一隅,交通闭塞,加上工业化进程缓慢,而商贸业的一度辉煌使得“重商轻工”的倾向越发明显,并且导致了一系列后果:首先,商埠优势不复、商贸业态蜕化。原先垄断东南的XX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北部的厦门、泉州港群,南部的XX、深圳港群。XX港口发展的阶段性停滞,造成依港而兴的XX商贸业优势已经逐步丧失。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很少有城市或地区能够直接逾越过这个阶段。XX处在中国这样一片被工业化席卷的国土之上,脱离了实业基础的商贸业只能是空中楼阁。XX还没有培育、形成一个能够支撑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商业业态。其次,工业基础薄弱。特区设立之初在侨资带动下,食品、塑料、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随后,侨资逐步扩散到了商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近年来,XX的民营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略有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但从整体质量上来看,尚未形成XX的支柱产业以及制造业集群,工业的升级换代和规模成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工业一直未能成为XX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工业基础薄弱,一方面源于城市的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也是“重商轻工”的直接后果。3.2产业规模弱小XX第三产业组成结构农林牧渔服务业0.09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XX第三产业组成结构农林牧渔服务业0.09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0.49交通运输和仓储业13.35邮电通讯业10.99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38.06金融保险业0.31房地产业9.38社会服务业6.56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2.07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10.22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0.39国家政党机关社团8.09总计100XX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呈现中小企业居绝对主导地位的碎石型结构,这种产业发展格局导致了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知名品牌缺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构成严重障碍。3.3产业发展结构矛盾突出首先,三产结构问题显著。改革开放以来,XX的三产比重一直居高,二产的发展“在磕磕碰碰中缓慢前行”,直到1997年,二产的比重才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三产。这种产业结构的特征,正是由于XX薄弱的工业基础以及过度依赖“投机”性的商贸业所导致,这对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XX而言是不利的。第二,工业发展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低附加值的轻加工业比重较大。“三来一补”企业奠定了XX的产业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以轻工业为主,并集中在加工业领域。根据XX市提出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医药、机械装备、音像制品、印刷包装八大支柱产业的目标,相互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纵向延伸,产业与周边其他省市的联系比较薄弱。部分领域(印刷、包装、运输)的服务能力过剩,外贸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纺织品、玩具、农渔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港澳。第三,在利用外资方面,来源结构比较单一,依赖性较大,近几年实际利用外资逐年下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低靡。XX,必须在区域竞争中归位XX,必须在区域竞争中归位首先,三次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三产发展“虚高度化”。XX市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居高,直至最近几年二产比重才稍占优势,此外,还表现在三产内部的不均衡性。XX市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缺乏竞争力的低层次业态上,而对二产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却没有兴起。其次,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在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前,XX市的产业发展一直表现为“弱中心化”现象,即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县市相比并没有较大的优势。而在所辖三个县市中,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差距甚大。3.5实业强市的理想与困惑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很少有城市或地区能够直接逾越过这个阶段。XX处在中国这样一片被工业化席卷的国土之上,脱离了实业基础的商贸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今,XX顺应形势发展和自身需求,提出了“实业强市”的愿望。建成区扩张示意图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给各国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XX在前两轮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期内都表现得缺乏作为,而市域发展的内耗更使XX建成区扩张示意图“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必须同时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前几轮发展机遇的丧失和国家最近对经济发展过热的宏观调控、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对XX而言,都意味着今后对种种机遇的把握需要更高的环境和技术门槛以及更大的投资成本。因此,XX必须走一条尽快切入高端产业的发展路径,紧紧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后几轮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业强市”毫无疑问是XX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但“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XX目前更需要超越简单的“实业强市”思维,谋划适合XX自身发展和新时代要求的产业发展战略。XX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突出“矛盾”4.问题Ⅲ:空间隐忧——内外重整的多重压力XX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突出“矛盾”4.1区域竞争和发展中的失位凭借临海优势,XX在历史中曾一度是潮汕、兴梅以及赣南、闽南地区的重要港口。然而1930年代以后,XX开始渐渐失去其在区域发展的绝对中心地位。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XX在X东的中心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XX北部形成了XX、深圳—梅州—漳州沿铁路的强大发展轴线;沿海则有深圳—汕尾—惠来—XX—厦门的沿海发展轴线。但由于XX目前和内陆地区之间没有便捷的交通联系,XX的港口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城市功能也无法因之得以很大的提升。如果不能解决XX在区域发展网络中的归位问题,XX就有沦为沿海发展轴上一个普通节点的危险。4.2行政主体分割与空间无序蔓延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XX一直处于地域狭小、势单力薄的状态之中。撤市建区之前,体制分割的问题为都市区空间的协调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区划调整之后,市、区各种行政体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整合,市级、区级以及镇级开发区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XX空间资源整合的重任。已批未建用地污染是水质性缺水的主因空间发展的无序蔓延在城市主城区的南区和北区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在北区,建设用地发展呈现出一种无缝隙连续扩张的方式,反过来又促成了紧密型城市发展的模式的进一步形成,并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城市空间开发避重就轻,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行政管理体制并未完全纳入城市管理轨道,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城中村”现象。南区由于地形等原因,出现了团块状的低水平建设局面,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混杂散布于其中,并逐步呈现低密度连片蔓延的态势,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被城乡空间的渗透而弥合已批未建用地污染是水质性缺水的主因4.3环境容量严重制约发展需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补偿、再生、增殖需要时间与空间,一旦超过极限将不可逆转。XX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遭遇的环境容量制约问题,将最集中的表现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两个方面。水质性缺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XX尤为突出。XX为三江出海口,目前只有韩江可以作为饮用水水源,南澳岛和潮南区严重缺水,根据近年的统计资料:XX市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9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0%,全省人均的17%左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XX受人多地少的矛盾困扰已久,目前的人均建设用地仅75.4m2。XX水土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不仅将对XX的产业选择形成诸多制约,而且如果再不加以重视与调整发展模式,XX的长远发展将面临毁灭性打击。4.4土地增量与存量的矛盾2000年,XX市土地闲置已经十分严重,由于过于乐观的发展预期与经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及以地换项目的资源消耗性投入,造成XX大量用地闲置。据统计,2000年,XX市区已征未用和已出让未建设的用地的面积就多达33.46平方公里。土地大量闲置,不仅是土地低效利用和资源浪费的直接表现,而且由于很多闲置土地处于被众多分散市场主体在经济困难情况下被动持有的尴尬境地,政府和土地持有者均难以顺应城市发展需要实施必要的土地盘整措施,许多良好的规划意图无法得到贯彻落实,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整合提升。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的重要生产要素,城市发展引起土地需求持续上涨。随着近几年城市经济的复苏,XX的经济建设尤其是今后产业发展的需求,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土地的需求量。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XX市一方面采用“围海造地”、“填湿地造地”等方式来增加可利用土地,另一方面也逐渐着手大力整顿闲置土地,近年来共清理消化闲置土地约400公顷,土地存量与增量之间的矛盾已经得到初步缓解。4.5景观特质退化的危机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的塑造,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竞相争夺并加以经营的无形资产。XX市域地貌既有大南山、桑浦山等众多植被完好的山体,又有榕江、韩江、练江等水系,而且山水相间,为创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提供了极好的基础。但是城市发展、建设中,开山修路、填海建城、环境污染等正快速地耗费着XX独特的生态资源。XX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一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见证了XX的全部兴衰,理当成为全XX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然而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一些地区正面临着为商业开发价值所惑而被拆除的命运。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历史是本身就是在延续中存在的。国际上无数的发展经验与教训都一再表明,没有根源的城市,在发展的道路上终将迷途。第二第二部分定位与战略“XX究竟如何发展”,这是一直以来困扰着XX决策层并为之苦苦思索的问题。当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当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当特区的政策优势正慢慢淡化的时候,探底回升的XX,将凭借什么与他人争锋?XX不是没有政策,“特区”的名号少者能及;XX不是没有区位,通江达海羡煞四邻;XX不是没有文化,潮汕根脉遍及四海……然而,XX的问题终究要XX人自己来解决。应该看到,XX还存在着不少潜在的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抢夺种种发展的先机。XX,不仅需要战略,更需要策略;不仅需要理念,更需要招数。这所有之中,最重要地首当拟订一个科学、前瞻的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第三章XX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历次总体规划基本比较表方向(重点)城市性质评价1988强调北岸几个方向上的指状发展,同时启动南岸保税区一带的发展。历次总体规划基本比较表方向(重点)城市性质评价1988强调北岸几个方向上的指状发展,同时启动南岸保税区一带的发展。强调XX的特区性质提出的北岸指状带形伸展式布局结构、指状与楔形绿地相结合的布局概念具有相当超前的指导作用,适应了XX市工业化起步到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用地布局的需求,但不久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致使规划不得不重新编制。1992更加强调突出了南岸的空间拓展,尤其强调了近期的南滨路的填海开发。进一步强调了XX市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的目标。主要解决、扭转了大城市规模与小城市格局之间的不合理状况,但是由于对特区优势和城市开发建设速度估计过于乐观,对建设时序研究不够,对村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农用地与城市建成区的关系统一安排不够。2002近期城市建设应以完善北岸的各项功能和盘整闲置用地为重点,加强新东区用地控制;中期有重点的开发建设新东区,南区开展以港口为依托的各项建设;借助潮汕机场建设的契机,全面开发西区沿路的建设;远期继续完善整个北岸的配套建设,全面启动东牛田洋的开发建设,并根据南岸自身特点,全面开发南区。XX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X东中心城市。行政区划的再次调整,对城镇空间的综合发展提出要求,而2002版总规过于注重主城区的空间布局,缺少大范围的都市区空间整合。1.1早期历次规划早期的历次规划主要指的是1958年《XX市初步规划》、1978年《XX市8年规划设想》以及1982年的《XX市城市总体规划》。各版规划对XX城市性质和城市定位分别如下:1957年XX市编制完成了《XX市初步规划说明书》。规划提出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将XX市建成“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海港城市”及“国防城市”;对远景发展提出了“这个城市不宜搞得过大,人口规模拟控制在40万人左右”的观点。1978年XX市编制完成了《XX市8年规划设想》,把XX市城市性质定为“社会主义轻工业海港城市”,提出“六五”期间人口由34万发展到36万,用地由6.7平方公里发展到10.5平方公里,还提出逐步发展鮀浦、礐石2个小城镇和扩展达濠镇的设想。1982年版的规划中,将XX市的城市性质总结为:“以发展轻工业和对外贸易为主的海港城市”。这三版规划中对XX市城市性质的定位,在当时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明确了XX市发展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的目标以及充分发挥XX“海港”的区位优势,改革以后还提出适当发展对外贸易,这些对XX城市和港口的发展起了极大的积极推动。但早期的城市性质表述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对城市性质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理解,例如在改革开放以前两版的规划中,城市的性质中都忽略了对XX海港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商贸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通过早期几版规划的城市性质定位,XX的港口优势已经得以凸现,都对XX的工业发展、港口发展进行了较多的思考。1.2《XX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10)》此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以发展外贸经济和外向型工业为主导的海港城市,X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主要城市职能是:华南地区新兴的主要出海口之一,XX省的能源中转港之一,大型石油化工项目的生产基地,传统的出口外贸加工基地。预测的市区人口规模2000年85万人;2010年人口规模100万人。1987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了8个年头,1981年中央在XX市龙湖区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11月,XX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政策的优惠加之XX自身区位优势,XX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表现出了开放带来的巨大活力。可以看出,1988版总规中对XX的城市定位与早期相比更为丰富,并通过四大城市职能对XX的城市性质进行了补充,明确了XX产业类型(外贸经济和外向型工业),并强化了XX在开革开放时期重要的外向型的经济策略,并首次对XX的区域地位进行了提炼,首次提出“X东中心城市”。可见当时处于开放前沿的XX在XX省已经首先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海港的优势。1.3《XX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城市形态演进图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XX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XX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同年11月正式实施。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讲话,形成了赶超“四小龙”的热潮。此外,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办法的出台,城市空间布局面临着适应成片土地批租转让的新形式,XX市区出现了一个全方位开发的格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给XX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使XX城市发展高潮迭起。城市形态演进图199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性质为:X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外向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第三产业繁荣、多功能、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特区。规划2000年120万人,2010年140万人。从以上的城市性质可以看出,XX对自身的发展要求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版总规,进一步明确了XX市作为X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的性质,并提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特区”的概念。这一提法适应了1992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并且对XX的产业引导、具体建设都展开了具有超前性的宏观把握和研究,当前XX城市主要框架即得益于1992版总规,例如铁路、大桥、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选址等。但由于1992版总规过高估计了XX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加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调整的诸多影响,导致该版规划对特区优势和城市开发建设速度估计过于乐观,XX在20世纪最后几年经历了经济的快速滑坡,必须重新对XX的城市性质进行反思。1.4《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1、规划背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2001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XX是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此次机遇必然给XX带来新一轮的开发、开放的高潮。同时中国也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孕育着大量的发展机遇。从省域中观层面看,XX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省委、省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而珠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先板块,大大促进了区域间、区域内部的竞争与合作。XX是XX省东翼的中心城市,一方面XX必须在经济上达到全省较高水平,同时城市建设也必须全面提升。然而微观层面上看,1992版的城市总体规划由于已经与XX的发展现状表现出极大的不匹配性,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已经大大减弱,同时制约性逐步体现,加上2001年XX信用危机的影响,XX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迷茫,亟需重新认清发展的形势,重新调整新时期的城市定位。2、关于城市定位的描述2002版总体规划将XX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于“国家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X东中心城市”。具体描述是“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对外通商口岸,X东地区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大型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以电子仪器、食品加工、精细化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是区域性产业与服务、物流与商贸、文体与科教中心,旅游服务接待基地及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的主要地区,也是创业与居住的适宜家园。城市的职能总结为7条: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产业与服务中心,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区域性旅游服务基地,区域网络化城市的信息中心与主要节点,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想家园。预测市区人口近期(2005年)130万,中期(2010年)150万,远期(2020年)190万。3、城市定位的评价及局限性2002版总规对城市性质的描述与1992版相比较,对过高的城市定位进行了及时的纠正,更贴近XX实际。既充分彰显了XX市作为“经济特区”、“东南海港”以及“X东中心”的三大优势,又对XX的产业发展、区域地位等预留了足够的灵活性。与前几版规划中的城市定位相比,本版总规不再强调XX“发展轻工业”的要求,这种对产业筛选引导条件的撤销,充分表现了当时XX上下对加快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对目前只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进行了有力的纠正。XX不能再只关注片面的经济数量增长,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的协调进行,因此,必须对XX的产业、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进行相应的引导,并且在城市性质中适当加以概括。另外,加上2003年XX市将澄海和潮阳撤市建区,市区面积迅速扩大,2002版的总规定位已经不能适应全市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