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的老外 调查_第1页
义乌的老外 调查_第2页
义乌的老外 调查_第3页
义乌的老外 调查_第4页
义乌的老外 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乌的老外调查中东人一般就是阿拉伯人,长久呆在义乌.这里有大量非洲人.很多长久呆在义乌.这里有白人,数量少,他们一般是在这里进货,进完货就回去了,不长久呆在义乌.白人一般来自发达国家,他们对义乌的生活环境不是很习惯,而且他们不光在义乌采购,所以他们部分不长住在义乌.4.白人如果设立办事处,大部分在香港或者上海.义乌,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小商品城经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摊位4万多个,驻扎着60多个国家的近200个商务机构,4000多名外商常驻采购,“三资”企业200多家。小商品销往五大洲160多个国家,这些外商已成为义乌小商品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之一。如今,在义乌市区的稠州路、城中路、宾王路、工人路、化工路,标有英文、韩文、阿拉伯文的各类店铺随处可见。正宗的韩国料理、美式快餐、欧式西餐、清真饭菜比比皆是。通过洋人的餐厅,不仅让自己的同胞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更是义乌人了解各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记者从义乌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在义乌以外国人名义投资的餐厅就有3家。至于中国人登记的外国餐厅就比较多了,数据无法统计。据了解,为使外国商人在义乌生活、工作得更好,义乌市委、市政府在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中,敞开胸怀,定期召开外商座谈会,请“老外”给市委、市政府提意见,给各部门的工作“打分”,努力营造有利于外商发展的综合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从生活起居、饮食等细节问题上关心外商,根据不同国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外国商人在义乌开设餐馆。记者挑选了一家在当地影响颇大的中东餐厅和一家义乌规模最大的韩国料理,呈现给大家,让我们领略一下中东的风情和韩国的饮食文化。中东餐厅:轻松随意的阿拉伯风情?经营理念“要让一家餐厅受欢迎,那么餐厅的老板和服务员必须是热情和真诚的。要让客人感觉不是在餐厅吃饭,而是在家里吃饭。”mohanad说。自从去年10月,义乌稠州北路出现了一家由约旦人开的名为玛伊德中东餐厅之后,这里就成了许多来自中东地区的外商常常光顾的地方。而且不管是在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口中,该餐厅的口碑极佳,一提起它,许多中东客商都会竖起大拇指。记者忍不住慕名前往一探究竟。推开餐厅大门,一股热烈、随意的气氛就迎面扑来,环顾四周,古朴高式的吧台,壮观的壁画和吊灯,餐厅内播放着阿拉伯电视新闻,身着阿拉伯长袍的服务员在人群中忙碌着。这不禁让人感觉是在阿拉伯。根据不同的客人制作饭菜年轻的餐厅老板mohanad是位地道的约旦人,一双深邃的大眼睛透露着善意的笑,没有一点老板的架子。他用生硬的中文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玛伊德餐厅在约旦和中国广州之外,在中国开的第三家分店。餐厅内的装潢也是他和叔叔专门请来设计师设计的,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将餐厅打造得比阿拉伯还要阿拉伯,使那些远离家乡在外经商的中东地区的顾客感受到家的亲切。在和mohanad的交谈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年轻的他很早就跟随叔叔到中国广州跑生意,并拥有4年的餐厅管理经验。广州的玛伊德餐厅开出后,非常受欢迎,很多前来就餐的中东客人就建议他应该在义乌开一家,因为义乌也有很多中东人。“叔叔一听,马上就到义乌来选店址了,并且也带来了广州的设计师设计店面。然后,我也就来到义乌管理这家玛伊德餐厅。”mohanad说。为了保持阿拉伯的饮食特色,适应中东地区不同口味的需要,mohanad特意请了也门、约旦、泰国和中国的四位厨师,根据不同的客人制作不同口味的饭菜。毕竟,在玛伊德餐厅开张之前,义乌已经有了多家中东餐厅。所以,在开张之初,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玛伊德餐厅,mohanad想出了一个点子:第一天开张,凡是来餐厅的顾客一律免费品尝。这招果然有效,第二天就已经有不少客人前来光顾了。餐馆成了交流的场所阿拉伯商人穆德是玛伊德餐厅的老顾客了,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我们很喜欢这里,包括我的家人。我们在家烤鸡做不了,每次都到玛伊德预订,这里的口味很地道,就像在阿拉伯一样。能在异国他乡吃上这样地道的中东饭菜,感觉真的好极了!”记者在采访时,不断有客人推门进来,进来的人很友好的和在就餐的人拥抱、问候,全然没有陌生感。“来到餐厅的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大家都是朋友。整个餐厅的气氛是很轻松、随意的。餐馆已成了大家聚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mohanad在一旁笑着解释。mohanad告诉记者,每天的下午1:00〜3:00和晚上的7:00〜10:00是玛伊德餐厅最忙碌的时间,甚至会有很多客人需要等位。“餐厅规模还不够大,我和叔叔打算扩大餐厅的规模。”mohanad边忙边说:“我们餐厅不仅仅有中东地区的顾客,而且还有很多中国人。他们觉得这儿挺有风味,饭菜口味也不错,就会带自己的朋友过来光顾,我们的厨师也根据中国客人的口味,做很好吃的中国菜呢。”尽管在义乌干了还不到一年,mohanad已经认识了不少老主顾。他总是不停地和客人打着招呼,不断地变换着语言与客人寒暄上几句:时而是阿拉伯语,时而是英语,时而又“切换”成了中文。最后,mohanad还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义乌,现在是他的第二个家乡。他在义乌成立了一个家庭,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本报记者王妃)相关链接各式清真美食一般来讲,正宗的清真菜,实际上以羊肉最驰名,至少有上百种烹调方法。在清真餐厅,便是以羊肉菜式做主打,餐牌首页清一色是羊肉料理,屈指一算,共有12款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宴。除了羊肉菜式外,餐厅还有新疆菜等供选择。中东人用餐习惯与中国人最大的区别,便是吃得不急不忙,总是慢慢地享受每道菜式,吃饱后再来杯咖啡或茶,甚至抽口充满水果味的中东水,醒醒神。此外,位于义乌的一千零一夜清真餐厅,除了吃饭,还有丰富的中东节目表演呢。烤羊腿全羊宴中当然少不了啖啖肉的烤羊腿,刚刚烧好的烤羊腿已经起骨,蘸些辣椒粉放进口,便可以感受又香又辣的羊肉香味。卡布是羊肉饭如果抵挡不住烤羊腿的浓烈膻味,可以试试卡布是羊肉饭,膻味较淡。大饼配毫木思汁平时喜欢以汁捞饭的朋友,不妨叫客阿拉伯大饼,撕下半边软熟大饼,然后蘸些肉汁送进口,滋味无穷。除了肉汁外,也可以试试味道与腐乳相似的毫木思汁,具有浓郁的阿拉伯滋味。新疆鸡鸡肉嫩滑不在话下,配有大量醒胃的辣椒,辛辣之余又不失鸡肉鲜味。飞里粉飞里粉不止名字有特色,而且味道也相当特别。这种相似曲奇饼的油炸小点,咬落既有咖喱味,又有薯仔味,甚为香口。阿拉伯茶、咖啡吃完味道浓烈的清真菜后,最好来一杯充满薄荷味的阿拉伯茶,或者浓郁的阿拉伯咖啡,味道不但与残余在嘴的香料味非常配合,更可除去饭后睡意。韩国料理:整洁高雅,追求精致不同于中东餐厅的轻松随意,韩国料理店内就显得安静雅致了。据了解,位于义乌市福田市场餐饮区的“水喇苑”韩国料理,占地1200平方米,3层楼面,是义乌最大的以韩国传统的“宫廷料理”为主的高档餐厅。负责该店管理的韩国人林经理会讲中文。他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水喇苑”的老总是韩国人,在义乌开外贸公司有10年了。虽然义乌有很多韩国料理店,但发现规模都不大,一般只能坐十几位客人,而且有的口味也不是很正宗,厨师大多是中国的朝鲜族人。所以,就投入15万美元开起了这家“水喇苑”韩国料理。在林经理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水喇苑”。一楼主要是韩国烧烤,以格扇的布局为主;二楼就是独具风格的榻榻米间。整个装修都是采用传统的韩国风格,非常整洁、高雅。林经理说:“既然外国人在中国开餐厅,最起码的就是要让来就餐的客人有回到家乡的感觉,所以装修是很重要的。‘水喇苑’完全是按照韩国的四星级标准装修的。”不仅在店堂的装潢上有浓郁的韩国风情,口味上也是要最地道的韩国味。为此,“水喇苑”特地请了韩国全罗岛最有名的厨师,主要负责韩国宫廷料理、烧烤、韩式火锅、韩国泡菜等。由于在义乌的韩国人比较多,又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韩商会,所以前来光顾的客人中,60%都是韩国客人。林经理介绍:“也有很多义乌人专程开车到我们料理店吃韩国菜。很多中国人一开始对韩国料理不知道该怎么吃,我们的服务员都会进行讲解示范,不让客人有拘谨的感觉,就像在家吃饭一样随意温馨。”据了解,在这里一般人均消费80兀左右,120〜150兀就吃得很好了,最忙的就是在晚上7:00〜8:00这个时间段。早就耳闻韩国人做事干净利索,各方面都要精益求精。这次记者也算是见识到了。“水喇苑”的每位员工每天都要向老板汇报工作,每人都要制作表格,而对表格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的;任何餐具都要是完美无瑕的,不能出现任何的瑕疵,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桌面必须一尘不染;服务员必须永远面带微笑,上菜的时候必须用韩语说一句“请慢用”。来过“水喇苑”的客人,对这里的服务态度都很满意。一位前来就餐的韩国客商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国家有1000多人在义乌经商办厂。如今义乌的大街小巷已开出了韩国的商店近30家,在这里又能吃到正宗的韩国烧烤、韩国泡菜和韩国老酒,我们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我马上也要把我的家人从韩国接到义乌来呢。”然而,拥有多年餐厅管理经验的林经理直截了当地说:“我们经营餐厅也和中国餐厅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管理模式,可我们有自己的韩国特色,对客人的周到服务和对各方面的环境都要求做到'细心’两个字。因为我们韩国人相信,只要敬业,对工作认真,就一定能够成功!”义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养育了骆宾王、宗泽、朱丹溪,培育了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秉承着“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义乌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在经济学家认为“不具有发展小商品集贸市场的自然优势”的乌伤大地上用拨浪鼓摇出了一个闻名中外的“中国小商品城”,用自己的创举为义乌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曾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义乌人:每一根发丝都是智慧在畅想,每一丝微笑都是理想在闪光。义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引起世人的瞩目。义乌这片热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80多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城建设者,市场丰富的商品、良好的经商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每天不仅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国内客商,也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外国客商。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批外商惊现义乌街头,他们在给人一种新奇、神秘感的同时,也给义乌本土文化注入了异域的气息。到目前为止,常驻义乌的外国客商已有8000多人,这些分别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阿联酋、巴基斯坦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与身边的新老义乌人同在一片蓝天下贸易、生息、繁衍,渐渐融入当地不息的人流中,融入市场周边的“联合国社区”中。多元文化在义乌碰撞、交流、互动、共生,形成了中国大地上颇有特色的多元文化交流格局。关于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述。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在《文化概念》一书中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是最准确的,即文化是风俗、习惯、舆论。人类学之父泰勒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习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当然,对这个概念的探讨还在不断深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种种文化上的差异,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而像义乌这样由于贸易而引发的多元文化交流是一种“基于各方自由意志的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需要彼此相互理解与包容。惟其如此,交流各方才会在更多的领域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实现良性互动。今天的义乌一切因市场而生,市场为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义乌要建设成为国际性商贸城市,人口的聚集、物流的聚集、经济的聚集是它的重要特征,作为一座现代文明城市,它也必然产生文化的聚集,成为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场所。义乌的开放、包容在多元文化交流活动中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贸易中的多元文化交流义乌这个“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使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合在一起,外商来到这里的根本目的是从事商品贸易。由于认准了这个市场,他们就在义乌暂时定居下来,才衍生出一定程度上的生活、教育、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在贸易往来初期,一些外商对中国的古话“无商不奸”似乎有所耳闻,对商品数量、质量、价格及交货期都有很高的警惕性。后来,他们透过“打假治劣”、“诚信经营户”、“模范党员摊位”读懂了义乌人与生俱来的“以义取利”、“富而明理”,与厂家、店主建立起长期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有时,外商只需一个电话,告知数量及交货期,打过来货款,其他全由商家主张,保证满意。据《小康》杂志调研组对义乌百姓进行民间感受度调查的结果显示,老百姓主观满意度最高的是信用,信用指数得分为0.9544,就是说,超过九成的市民对信用这一指标表示满意。“义乌是建立在市场上的城市,义乌人爱护市场,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要保持市场持续繁荣,必须有可靠的诚信体系,培养起强烈的诚信意识。正是因为有了贸易中的信任,有的从贸易合作伙伴进一步发展为生活中的朋友,平时少不了嘘寒问暖,互相帮衬,逢年过节则你来我往,欢聚一堂,使外商在异国他乡减少了几分落寞和惆怅。在贸易中,任何商品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不同国家的商人进行贸易交往,同时也是进行着文化的交流。商品的形状、色彩、标识设计、数量等等,都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如圣诞系列用品(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彩灯、圣诞帽等)大量销往西方国家,这些商品的设计、外包装,包括每包中装的件数、每箱中装的包数,义乌人都学会了从正确的文化理解和表达出发来恰当把握。管理与服务中的多元文化交流“外国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境外的非中国国籍的公民一旦跨入中国国境,就成了我们眼里的外国人,但同时,我们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外国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肤色、毛发和饮食习惯的人们讲着不同语言,却居住在同一方水土,接受着大致相同的管理与服务。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其民族心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服务需求不同。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何使居住在“联合国社区”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客商充分享受服务的优质和生活的舒适,如何使他们感受到身处异国他乡的备受尊重与生活自由,如何使他们久而久之忘了自己是个“外国人”,在心理上逐渐认同义乌这个“第二故乡”,作为东道主,这是我们在管理与服务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管理者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国人,所以比较难以深切体会到作为“外国人”的不便与苦衷。只有增进对被管理对象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了解,才能避免管理过程中的疏漏、失误或好心办坏事。我们的管理者只有树立起多元文化意识,具备多元文化沟通的常识,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尽量提供优质及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义乌是一个商机无限的城市,云集的外商更是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完善的管理与服务可以成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在国内,管理人员上门挨家挨户收取卫生管理费是习以为常的,而且普遍感觉非常人性化,多少年来都是这样。但是,一些外商对这种敲门服务的方式却非常不习惯,有时与语言不通的管理人员根本无法就该问题进行正常交流与沟通,他们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交管理费应该到一个政府指定的机构去办理相关的简便、合法的手续。针对这个情况,一些社区从尊重外国友人的生活习惯、交往习惯、民族心理出发,把管理与服务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磨擦。有的社区在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指导下,还免费为辖区内的外商举办“外国人学中国话”培训班,这一举措深受外商欢迎。曾有位外商陪着临产的妻子到医院,即将当爸爸的喜悦和对分娩的担忧使他不知所措,不巧该医院没有安排会外语的导诊,语言不通给手续办理带来极大不便。等到“准爸爸”终于找到一位懂外语的,医院又向他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准生证”,这可是远远超出他的理解力和想像力的,在他老家,生孩子不用谁批准。恐怕这是他这辈子永远无法忘记的经历一一在人生地不熟的中国生孩子真是不容易。我们的有关部门一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为外商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服务,为他们免除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痛苦。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银行的服务环境日益优化,服务态度大为好转,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了确保顾客财产安全,银行服务窗口前都划着一根“一米红线”,但有的顾客缺乏自觉性和警觉性,不习惯于站在“一米红线”后等候,顾客常常在服务台前比肩而立。外商很不习惯于“一米红线”的形同虚设,接受服务时显得焦虑不安。为此,银行都开设了“VIP”窗口,并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使外商接受服务时舒心而坦然。一些外商在义乌久了,很想有一套自己的住宅,希望真正找到家的感觉。2005年底,义乌有家公司投入巨资为外商打造的国际村共31幢小高层全部封顶。由于商业流动资金较大,中国银行义乌支行积极响应部分韩商的要求,为他们办理有关购房按揭贷款业务,总贷款额高达2000万元。这个浙江省内首次规模办理外商购房贷款的项目,满足了不同文化主体的利益需求。安居而乐业,有了自己的家,外商在义乌经商就更安心了。2006年初,义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00多名驻义外商中有95%以上希望在义乌市场拥有自己的摊位,希望自己的事业与义乌市场一同发展壮大。而之前外国公民在我国申报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尚未放开,而没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他们就无法与人签订合同,遇到大批量订单时,他们只能通过贸易公司或工厂与采购商签订合同,这样一来,他们增加了经营成本不说,还要承担难以预料的经营风险。为了保护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驻义外商希望做“洋个体”的愿望,经过调研论证,于2006年4月初为部分外商举办了集体发证仪式,既满足了外商的愿望,又使义乌市场向“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小商品集散地更迈进了一步。生活中的多元文化交流有过出国经历的人都会深切地体会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外国大街上,居住在陌生的异域土地上,感受着新奇的异域文化,心中的欣喜与好奇自不待言。但由于肤色、毛发、体格、服饰等的显性标志有别于该国土著,更由于语言不通、民族心理不同,时不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和失落感,游历他国的心灵总是在孤独的天空徘徊,总是在遥远的家乡、电话的那头才能找到心灵的依托。面对近万名在义乌经商、生活的外国朋友,我们可以尽一份力,做一些事情,去减轻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融入义乌,了解浙江,热爱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义务宣传员,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由文化宣传部门牵头,由社区承办,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特别是一些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来临时,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比赛、娱乐活动,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时邀请外商朋友参加,使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与尊重,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些外商看到张灯结彩、气势非凡的龙灯,兴致勃勃,赞叹不已,一直跟着龙灯跑,似乎想解读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有的社区还邀请外商参加“邻居开门节”,让他们通过活动近距离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与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远游他国,最渴望的是能尝到家乡风味的可口饭菜,如果这一愿望得不到满足,那感觉就像刚断奶的孩子。在城市林立的餐馆中,日本烧烤、韩国料理、巴西烤肉、土耳其转烤羊肉、麦当劳、肯德基,都能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办理开业手续并接受完善的指导与服务。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餐馆,既满足了外商朋友的不同口味,又大大地丰富了本地的饮食文化。教育上的多元文化交流有些外国客商为了能在中国义乌安心做生意,把一家大小都带过来了,孩子就学也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政府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指示要妥善安排外商子女就近入学。但起初有的外国朋友对学校的一些做法表示不太理解,比如说小学生要入学考试,考题的难度和复杂性非他们所能想像,往往把来自异国他乡的天真无邪的小学生的自信心在刚跨入校门时就考得荡然无存,积极性很受打击;把满怀期待的外国家长的心考得备受煎熬,很为孩子的智商担忧。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充分考虑国外基础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外商子女的入学考试问题给予特殊照顾,从宽对待,并依据实际情况开办语言过渡班,给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服务,使其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外商脸上密布的愁云渐渐消散,他们的孩子感受到了与在国内求学时同样的快乐。在义乌,外语培训有着很大的市场,同样,外商对汉语培训的需求也不小。为了给外商学习汉语提供便利,为了让外国朋友更多地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义乌的一些有识之士正在作着最大的努力。行为习惯上的多元文化交流一个外国人,刚来到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除了语言交流上的不方便之外,还会有不少需要适应的问题。比如交通问题,我们的交通规则是“车辆靠右行驶,行人靠右行走”,而前英联邦国家的交通规则恰恰与我们相反,这些国家的商人来到中国,一时竟难辨左右。在交通指示牌的帮助下,他们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力与记忆力,尽快完成从左到右的转换。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私家车拥有量激增,尽管政府下大决心投入巨资修建道路,改善交通,但由于目前的交通还属于混合交通,两轮、三轮、四轮车一起上路,再加上有些行人不懂交通规则或贪图方便,使道路通行能力大大降低,交通状况不甚理想。为了整治交通,义乌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文明劝导”活动,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改变“不会行车、不会走路”的状况。在这次活动中,一些在义外商也积极响应,他们发自内心地觉得,为了义乌的发展,自己理应尽一份力。他们手拿小红旗、臂戴红袖章,在交通路口认真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看着他们那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偏离人行横道线的行人乖乖地回到了横道线,一手扶车把、一手打电话的司机惭愧地关掉了手机,本想争分夺秒的司机标准地将车停在了停车线后面。通过这项活动,一些外商也懂得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可以“入乡随俗”。政治上的多元文化交流外贸往来不仅仅是中外商人们个人之间的一种商务往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政治交往。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的身后挺立着他的民族,屹立着他的祖国。在尊重外国友人知情权和发言权方面,义乌的领导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广泛听取各阶层人士的意见,从2003年起,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就邀请部分在义乌居留工作经商一年以上的外国朋友旁听人代会,并召开由市领导亲自主持的旁听人代会的外商座谈会,广泛听取外商对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意见。这一国内首创的举措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义乌领导人海纳百川的气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许。2005年底,义乌市政府首次从80万外来建设者中评出了33位先进工作者,其中有3位外国专家格外引人注目。对于“第二故乡”政府给予的表彰,他们深感意外,同时也很兴奋。义乌政府“中外一家亲”的人本理念,深深地感动了在义乌的所有外国朋友。(就是我的了,别犹豫)Nigel四年前来到义乌做生意,后来还在义乌一所高校里当英语老师,他告诉记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话易说难懂,在义乌做生意,不能只会说简单的中国话,还要更多的去理解中国话的含义。因为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Nigel四个月前开始学习中文并把每一个学会的汉字用笔写下来,慢慢的理解汉字的意思后,他觉得中国话很有意思,学习起来也简单多了。Nigel告诉记者,自从学习了中文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喜欢中国,喜欢义乌,义乌是个商业城市,不仅商机很多,在这里可以一起交流的外国朋友也很多。他说,在他们国家哪怕去超市买东西遇到的也只是同个国家的人,但是义乌不一样,经常会惊喜的发现可以遇到各个国家人。Nigel来义乌后还娶了一个义乌老婆并在义乌还开了一间酒吧,他们生活的圈子也越来越大,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Nigel说他已经萌发了打算长期的生活在这里的念头,现在他已经可以用简单的中国话和别人交流了。还有一些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国人,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有的还会说义乌话。一个外国朋友告诉记者,对他们来说,学说中国话和学说义乌话都差不多,虽然义乌话讲的大声点像在吵架,但听起来很有意思,对于老外来说,普通话和义乌话都是外语,所以有的老外就直接学说义乌话了,还能用义乌话来和当地人做生意,有些还与市场经营户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串门吃饭、相邀出游、同室娱乐是常有的事。随着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日益繁荣,义乌市吸引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将近10000名外国人长期驻扎在这里做生意,虽然只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但是义乌因为小商品而闻名世界,每天不仅有大量的货物发往世界各地,同时每天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商人奔波在义乌,小小的义乌被很多外商亲切的称为中国的小“联合国”。生活在这里的不少老外,有的在义乌已经买了房子和车子,把家安在义乌;有的租住在义乌的居民家中,他们与当地居民亲如一家,交流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一些把房子租给外国人的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外国人不但有礼貌,而且很勤快,工作之余常到家里来陪他们聊聊。大家聚在一起时,工作、生活、家庭、风土人情无所不谈,相互间非常信任,平日连房门都不关。不但自己从不乱丢垃圾,而且见到垃圾就随手捡干净,待人处世也非常和善。为了更方便外国人在这里生活,义乌市政府还建立了供外国小朋友读书的学校、医院,一些政府部门还特设了外语服务窗口。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还成立了外国人信息服务中心,免费为外国人提供有关浙江省特别是义乌的相关资料,免费接受外国人信息咨询,免费为外国人提供休息洽谈场所、茶水、上网服务和翻译导购服务等。(我的经历)土耳其商人杰依兰的义乌生活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汤剑昆、厄兹疆?布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30年以来,浙江省义乌市在繁忙的商贸活动带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为数众多的外来人口,就是发生在义乌最大的变化之一。来到义乌的外地人被亲切的称为“新义乌人”。义乌本地人口大约有80万,而注册登记“新义乌人”却超过百万。除了中国人,夕卜籍人士在“新义乌人”中占了很大比例。由于义乌的产品畅销中东和西亚等地区,义乌的外籍人士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穆斯林国家。为了能够生动了解他们在义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记者特地在主麻日来到了义乌最大的清真寺。在清真寺门口碰到了刚刚做完礼拜的土耳其人贝克尔?杰依兰。杰依兰来自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贸工作。杰依兰的中国情节,要追溯到2001年。那时他作为土耳其一家贸易公司的代表被派驻香港。四年间,杰依兰走访了大陆的很多地方,而其中来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义乌。随着义乌投资经商环境不断改善,杰依兰决定自己创业,三年前在义乌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杰依兰的公司主要提供贸易咨询服务。杰依兰每天要带客户去义乌市场上挑选货物,帮助他们签订购销合同。同时,他的公司还负责货物的储藏,运输以及报关等工作。杰依兰说:“我们要组织整个贸易流程。先把货放到自己的仓库,进行质量检查。合格以后将货物装箱,通关,最后发到客户指定的地方。”目前,在义乌有大约200家公司提供类似的贸易服务。义乌市场作为一个商品集散地,将所有商品聚集在了一起,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和时间。杰依兰介绍说:“在义乌你可以一次找到你想要采购的所有东西。上个月我有一个客户过来。毫不夸张地说,一天里我们逛了500个店面。而过去在广州,三天里只能看两个工厂,而且是马不停蹄,舟车劳顿。有可能看了四家工厂,两个和我想买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另外两个因为质量或者价格的原因我不喜欢,最后无功而返。”用“巨型超级市场”来形容义乌最为贴切。400万平方米的商贸区里,共有6万2千多家商铺,商铺里的商品种类超过4万种。这个市场每天要吸引大约20万人从世界各地过来采购。那么这些商人采购得最多的又是哪些商品呢?杰依兰已经对市场的情况了十分了解。他说:“义乌最发达的产业是珠宝首饰。义乌和广州是中国两个最大的珠宝首饰集散地。不过广州的好多产品实际上来自义乌。要么是义乌工厂生产的,要么就是使用义乌的品牌。某种程度上说,义乌的首饰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除此之外,义乌的文具、纺织品、箱包、玩具和工艺礼品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据统计,已经在义乌定居的外籍人士已经达到了一万人左右。因为工作关系他们常年生活在义乌,因此在义乌安家落户,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杰依兰也有这样的打算。在工作中,杰依兰结识了一个中国女朋友。朝夕相处中,杰依兰的生活方式已经和本地人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回到家里,我还是要享受一下土耳其式的生活的。”杰依兰示意我们不要忘记他还是土耳其人。他说:“我家里的电视通过电脑直接和网络相连。有时候我们会一起看电视节目,下载我们喜欢的电视剧看。也就是说,晚上,我们可以一起享受土耳其的生活。”杰依兰平时工作比较忙,白天安排好客户采购以后,后期的服务工作都需要在晚上完成。刚来的时候,吃饭没有准点常常是他挠头的事情。为了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杰依兰给自己请了个“阿姨”。阿姨不仅能做一手地道的中国菜,还学会了做土耳其菜。谈起阿姨杰依兰赞不绝口,他说:“妈妈来义乌住了一段时间。阿姨从妈妈那里学了很多土耳其菜。阿姨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能用土耳其语说菜名。我每天直接用土耳其语说我想吃的就行了。比如昨天我就吃了地道的土耳其馅饼。”未来,杰依兰计划把家都搬到义乌来。杰依兰的妈妈一次到义乌来,就生活了六个月,丝毫没有感觉到不习惯。杰依兰正在劝说在新加坡工作的弟弟也到义乌来,一起打理公司。外国人和中国人通婚在义乌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杰依兰发现,不管伴侣来自哪个国家,最后还是会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生活。有趣的是在外面他们的生活可能和其它本地人没有区别,但是回到家会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小社会,正如杰依兰在家里享受他的土耳其生活一样。不管怎么说,跨国婚姻融入当地生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杰依兰说:“如果交流上没有问题,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如果一定要说有问题,最大的也不过就是一家人吃饭口味上的不习惯了。比如我们土耳其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速度很快。因为不论是饮食,还是其他的生活习惯,中国和土耳其都是十分相近的。”义乌工商学院的美籍教授大卫(David)、路得(Ruth)夫妇到义乌快两年了,于2004年9月,应义乌工商学院的邀请,来到了义乌工商学院担任外语口语与作文教学。他们在义乌生活得好吗?近日,我们来到义乌工商学院外教楼,与他俩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这对老夫妻很好客,也很健谈,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要我快乐,就让我来帮助你大卫、路得夫妇为人热忱,这在义乌工商学院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有句口头禅:“你要我快乐,就让我来帮助你。”每周五,他们都参加附近社区组织的英语沙龙,帮助一些商人练习英语口语,不仅不收取报酬,而且常常自己贴钱复印一些外语资料分发给到场的居民。他们还经常到义乌银都酒店热心帮助该店的员工进行外语口语培训。去年12月12日晚,应义亭小学的邀请,他俩兴致勃勃地给该校全体教师和部分家长做了个《中美教育体制的异同及欧美国家教育理念》的讲座。据说当天,他俩像出门旅游似的,带了一大箱讲座辅助资料。讲座中,两位外教的教育理念“如果你喜欢我,就让我帮助你;帮助你了,我就快乐了。”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有一次,义乌市中心医院有意请他俩去给医务人员做培训,他们就为此跑到书店购买了很多医学书籍来研读。给我们做现场翻译的义乌工商学院外事办主任龚苏娟介绍说,这对美籍教授做事的认真劲儿,那可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大卫今年67岁,路得64岁,但他们不肯闲着。据说之前为了满足义乌工商学院教师学习地道英语口语的需求,他俩挤出晚上的时间给教师们开设了英语口语培训班。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被邀请到他们宿舍进行英语补课,观看英语原声碟片等。我们去采访的那天,刚巧有17个学生在他家里补课,据说头一天也有14个学生到他家里开小灶。平时,他俩还热心参与学校组织英语角、外语节等活动。“两颗跳跃的心充满了热情,对于学校师生的要求,他们简直是有求必应。”龚苏娟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学生感受外教魅力一位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说:“大卫和路得老师上课幽默风趣,他们会利用各种道具,如互动游戏、节奏训练、英文歌曲、图片资料等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愉快地获取知识。”大卫告诉记者,他认为中国人学外语,最重要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像买了一些工具,买了很多很多,但从来不用它们,那等于浪费时间和金钱。“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大卫夫妇可谓煞费苦心。”龚苏娟老师这样说,课余时间,她曾好几次敲开大卫夫妇家的门,都看到他俩正戴着老花眼镜,坐在电脑前认真备课,圈圈点点批改学生的英语作文。大卫说:“每堂课都要有新鲜的元素,每堂课都要有新意,每堂课都要有不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那是最具挑战性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自备了一些糖果、饼干等,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竞赛活动,然后进行奖励。本学期,他们对教学方法又进行了改革,把学生分成四个队,然后四队开展竞赛,比如提出一个问题,轮流回答,穿插抢答,然后累计加分。“这种方法是我到泰国参加国际性英语交流时借鉴的,几次下来,效果不错。原本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都躲在队伍后面,现在都跑到前头来了。今天课堂上,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原本是二队赢的,但我加分失误,说是三队赢,学生就喊'错了错了,应该是二队’,于是我给二队、三队队员都分了巧克力,学生笑成一团。”说到这儿,路得自己也忍不住笑了。任教的班级多,年纪又大,要记住学生的名字可不容易。大卫、路得夫妇开学初就忙着给学生拍二寸照,然后注明学生的中英文名字,一方面制作成学生影集,另一方面用于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把上课班级的学生照片放进一个盒子里,随机抽一张,抽到的同学要站起来与老师用英语对话,学生自然特别兴奋,课堂气氛活跃。难以割舍义乌情缘大卫告诉记者,早在华东师大任教时,他就听说浙江有个出名的义乌。在曾获浙江省政府西湖友谊奖的美籍教师酥雅各向他介绍义乌的情况后,他欣然应允到义乌任教。大卫、路得夫妇有三个孩子,都已成家,均在洛杉矶工作,生活无忧。家中还有一个88岁的老母亲。“家人对我们在义乌的生活很满意。去年圣诞节,二女儿一家五口还特意来义乌团聚。不过,他们也很希望我们回美国去,这样可以长期厮守在一起。”大卫说。“义乌好!”夫人路得竖起大拇指接过话茬说,这里的人热情,逢年过节被老师请到家里联欢,他们还学会了用筷子,包饺子;这里的学生友好,一到周六,就有学生跑到家里给他们做饭,有的学生甚至非常喜欢他们,就亲昵地询问大卫能不能做他的爷爷;学院外事办龚主任想得很周到,工作起来很舒心;在义乌还能碰到许多国外朋友。“义乌城市发展得很快,能为义乌作点贡献,非常高兴。”大卫说。他们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生活过得充实又有味。每天,他们沿着学校附近的义乌江边晨跑,有时还到鸡鸣山公园锻炼身体。平时忙于教学,周日上午到基督教堂,下午改改作业,然后散步45分钟去吃麦当劳,采购点课堂上用的糖果、饼干之类的奖品。买东西时,他俩也都会用生硬的汉语说:“这东西需要多少钱?能不能给我便宜点?”每年圣诞节,大卫、路得都要在家中做大量的西式糕点给学院的师生品尝,并为学生们准备很多圣诞礼物,充当和平使者。他们还得意地把在义乌的教学、生活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家人,让他们一道分享在义乌的幸福和快乐。“如果义乌还需要什么改进的话,一是过马路太危险;二是酒席上劝酒,不想喝也一个劲儿劝你喝,而国外不想喝酒可以换成香槟、酸奶、果汁等;三是公共场合吸烟。公共场所贴有不准吸烟标志,但有些人熟视无睹,照抽不误,没有顾及旁人的感受,这不好。”大卫严肃的神情把我们也逗笑了。?记者王健通讯员徐美燕义乌,阿拉伯人,安徽,约旦商品买卖带来异国情调跨国婚姻编织浪漫故事想把义乌变成自己的“家”穆罕奈德是义乌一家叫“阿克萨”餐馆的老板,他30岁左右的年纪,深邃的眼神,黝黑的皮肤,穿着一件画有阿拉伯图案的T恤,一看就是典型的阿拉伯人。穆罕奈德的中文说得不错,听着更像是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但绝没有用词错误。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离开故乡约旦,来中国已经六七年了,原来在广州开阿拉伯餐馆,后来,发现义乌的阿拉伯人越来越多,就与几个亲戚搬了过来。前几年,他认识了一位安徽姑娘,两人一见钟情,便结了婚,共同到义乌来生活,现在,两口子整天忙活着餐馆里的生意,美滋滋的。大约七八年前,这座仅有几十万居民的城市,几乎找不到几家像样的外籍特色餐馆。如今,像这样的阿拉伯餐馆有百余家,开阿拉伯餐馆成了义乌的行业发展新动向。最地道的阿拉伯餐馆,老板都是像穆罕奈德这样的阿拉伯人。穆罕奈德告诉记者,阿拉伯人越来越多,餐馆都在竞争,许多调料必须从约旦运来,这样才能有更多客源啊。随着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在这边定居,许多阿拉伯人都戏称,义乌快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村”了。的确,坐落在浙江中部的义乌是中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20年前,这里只不过是仅有一条街的小县城,满大街看不到一个老外的身影,而如今,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从国外到义乌采购、从事贸易的外国人。这其中,阿拉伯人是最显眼的一个群体。据义乌当地政府的相关统计显示,长期居住在义乌的阿拉伯人已经超过了3500人,另外,还有数目庞大、无法精确统计的来来往往的阿拉伯人,这样,专门服务这一群体的餐饮业、服务业也随之兴起。在城区的繁华街道上,放眼望去,尽是马立克理发店、苏莱曼烧烤、黎巴嫩人饼屋、奈尔穆餐厅,真有些像李白诗所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当地居民越来越熟悉阿拉伯人了红楼宾馆是义乌阿拉伯人的最早聚集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阿拉伯人在这里下榻。如今,看着月亮形的门楣上的绿漆,还能依稀看到10多年前,中国流行的用料颜色以及为迎合阿拉伯人而设计的建筑风格。来自埃及的哈利德告诉记者,他11年前就来过义乌,那个时候,大概六七层楼的红楼宾馆是义乌最好的餐馆了。因为那里离市场近,住房价格也实惠,他的同伴都会选择住在那里。现在来的阿拉伯人很多,客房已经不够,许多阿拉伯人就分散地住到了其他几家宾馆,但更多的是租房。在城东的鸡鸣山社区,和商贸区附近的义驾山社区是主要的阿拉伯人聚居地。“房东住在最顶层,租户住在下面几层,是义乌租房的特色之一,”义乌宗教事务局丁向平科长告诉记者,“这样,如何使阿拉伯人与义乌人融合在一起,教育他们彼此尊重风俗习惯,是几年来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如今,义乌居民越来越熟悉阿拉伯人。鸡鸣山社区的樊老板有一户阿拉伯租户,他告诉记者,他念小学的儿子现在都知道,阿拉伯人叫牛郎星为天平星,以前把甜瓜叫“天堂圣果”。穆斯林在家里做祷告,他们就会肃静下来,以免打扰人家。到了春节,楼下的阿拉伯人也会和他们一起聚餐,也会看春节联欢晚会,有时也会玩叫“拖拉机”的扑克游戏。有的阿拉伯人还向居委会填表报名,参加社区治安联防队,定期与队友通宵巡逻。不仅如此,许多义乌居民对阿拉伯世界也有独到的认识。江东社区李老板对记者说,中国许多媒体都频繁使用“中东乱局”这个词,其实,与许多阿拉伯朋友接触并去了中东的几个国家后,有一种感觉,相对于广袤的中东地区,现在所谓的战争、冲突只是发生在非常小的一些区域,绝大多数中东地区的百姓都生活在宁静和安详之中。李老板对《环球时报》记者千叮咛万嘱咐,在许多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中东世界的形象“已经成了混乱、冲突、死亡的代名词”,这并不利于中国人真正地了解世界。希望《环球时报》多增加一些中东世界的正面报道。阿拉伯人也有和当地人一样的烦恼“约旦12家,叙利亚6家,阿联酋43家,伊拉克17家,”,”当问到有多少家阿拉伯人注册的外贸机构时,义乌市涉外服务中心主任助理陈林瑞先生一下子愣住了。因为每天都有不少外商来登记,他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实在来不及统计,于是,他只能打开登记册,把最近的统计情况按国别一个个念给记者听。粗粗一算,阿拉伯国家驻义乌的外贸机构竟占了全市近700家外贸机构的一半。陈林瑞说,现在,只要各种手续齐备,少则10天,多则一个月,外国人就可以在义乌登记注册贸易公司。近几年来,中阿贸易额不断增多,双方之间发生一些经济纠纷是难免的。不过,双方的经济纠纷有一大特点,即与国内经济纠纷趋同。贸易双方非常熟悉,先前合作了许多次,彼此间已形成了信任,双方没有必要每次交易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了,于是出现在某次交易中,国内卖主的货已发出,阿拉伯那边的款却迟迟未到,或者货与款不相符等现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阿拉伯国家天高地远,谁会放心不付钱,先发货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中西交流史的王尚达教授告诉记者,这类正常的经济纠纷,一方面反映了数千年的中阿交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底蕴。早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就曾派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伊朗北部,之后,都城长安(今西安)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阿交流的高潮,汉王朝每年少则派出五六支、多则派出十多支使团前往,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有了雏形。数千年来,数以万计的阿拉伯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成为古代中西交流最重要的使者。但是,传统上的中阿交流多局限于器物之间,彼此都隔着神秘的面纱。如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双方贸易,使两地的距离越来越短,彼此的神秘感也慢慢消失。义乌当地的媒体还专门开设了一个“跨国姻缘”栏目,有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小伙子娶到了义乌美丽的姑娘,他们的浪漫故事也时常成为义乌当地群众广为传播的佳话。不过在采访期间,穆罕奈德对记者抱怨说,他和周围的许多阿拉伯老乡最近有件烦恼的事,他们许多人都在中国赚了钱,也与中国姑娘结了婚,并且很希望在义乌长期发展自己的事业,于是很多人都想买个房子。但是,外国人买房手续很复杂,而且义乌的房价也越来越高了。想不到,阿拉伯人也会像中国人那样遭遇“买房难”的困境。?记者王文特约记者王武浙江是我国伊斯兰教较早进入的省份。杭州凤凰寺是著名的东南沿海四大古寺。历史上,信奉伊斯兰教的元代回回聚集这一地区,元代的义乌有不少官员是回回。据康熙本《金华府志》记载:义乌元代回回官员有17人。府志中标明“回回人”族属身份的义乌籍官员有16人,这在浩瀚的浙江方志中实属罕见。明、清、民国时期,义乌穆斯林人口无法查考,文献中缺乏该时期建造有清真寺和穆斯林活动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乌县历年的回族人口统计(据金华志)为:1953年2人,1964年11人,1982年19人。其中有些是因工作、婚娶、经商等原因迁入的,到1989年时仍为19人。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逐渐扩大,开始有新疆的维吾尔族和西北回族商人前来义乌进货。他们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往西北贩运。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也来进货了。生意之余,他们最初在各自居住的宾馆饭店自行礼拜。到本世纪初,中外穆斯林人数急剧增长。据《义乌清真寺简介》记:2000年义乌有中外穆斯林260人。2001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商人较多的红楼宾馆设立了经批准的全省首处县级接纳国外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由于商人活动性很大,统计确切的人口数字难度较大。我们从穆斯林参加聚礼的人数也可窥斑见豹。2002年聚礼人数多时有500余人;2003年10月,广交会、义乌博览会期间,聚礼人数达1500多人;2004年4月,广交会期间聚礼达2000多人。2005年以来,聚礼人数继续增加,多时达4000人。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清真寺阿匐对在义乌生活、经商的穆斯林做了综合估算:目前在义乌的中外穆斯林达20000余人,其中国外穆斯林占60%左右。国外的穆斯林分别来自也门、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马里、突尼斯、摩洛哥、苏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中国穆斯林主要来自宁夏、河南、云南的回族和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东乡、撒拉、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则很少。大量的穆斯林来到义乌之前,这里一直没有清真寺。由于中外穆斯林的聚集,短短几年时间冒出了数个礼拜场所。中国穆斯林习惯把这些场所称做清真寺或礼拜寺、哲玛尔体、礼拜点,也有人管这些场所叫做活动中心。外国穆斯林称这样的场所称为麦斯志德。为了把官方批准的和民间自行建立的活动场所区分开来,这里把前者称“清真寺”,后者称“活动点”。人们常把一地清真寺的建立,作为伊斯兰教进入该地的标志。上世纪90年代末,在义乌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的穆斯林商人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维族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多住在红楼宾馆。穆斯林对礼拜特别重视。开始,人少时,他们在宾馆的房间里礼拜。后来人多了,房间太小,过道里都站满了。宾馆为了拉住顾客,把会议室让出来给穆斯林旅客作礼拜场所。过一段时间,又容纳不下,再改换地点,把宾馆五楼的仓库改作礼拜殿。2001年红楼宾馆礼拜点被批准为义乌首家伊斯兰教临时活动场所,伊斯兰教正式进入义乌,站住了脚。时间追溯到2002年,这一年的9月,政府出面承租了位于义乌南门街200号500平米的二楼大厅作为穆斯林礼拜场所。2004年8月,这个礼拜殿搬迁至江滨西路90号原义乌丝绸厂。那一时期的礼拜殿还相对简单,是利用旧厂房做简单装修,面积2500平米。点数一下大殿里的吊扇,就有168个。粗略计算,大殿站满约5000人,这在全国可居前5名。最近,由于穆斯林人数在不断增多,做礼拜的穆斯林不得不在院子里,台阶上铺上草席来做。为改善他们的礼拜条件,义乌市政府又准备扩建清真寺,以适应穆斯林礼拜的需要。这个活动场所里有一个大水房,里面有5个大净间,21个小净间。该活动场所被当地穆斯林称为义乌“清真寺”或“清真大寺”。红楼宾馆的礼拜点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以后华都宾馆、滨江宾馆也仿效红楼宾馆为穆斯林旅客设立了礼拜场所。以宁夏回族阿拉伯语翻译为主的穆斯林2004年和2006年分别在义乌五爱新村、樊村新村建立了礼拜场所,他们将这样的场所命名为“五爱阿语翻译活动中心”和“樊村阿语翻译活动中心”。五爱活动点,宁夏回族礼拜的场所,原在27幢202室,因二室一厅面积小,不够用,又移至现址8幢301室,这里有三室一厅,年租金2万元。前后有2年了。樊村阿语翻译活动中心(29幢5单元301室)则以宁夏阿语翻译为主。有了活动点,“大家平时可随时来参加礼拜,还可以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提供招工等大量商业信息,也为一些刚到义乌没有工作、有困难的兄弟提供暂时的住宿。”宁夏青年泰欣公司总经理李学治说。宁夏回族喜欢在这里做礼拜,大家把这里的作用形容为“磁铁”。意思是这里能够把忙碌一天的穆斯林兄弟们吸引到一起。李总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性会在费用上给予支持,也常帮助新来的人员介绍工作,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好评。这位李总还资助着80多名贫困大学生。义乌还有一处地方叫做端头村,那里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