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题库考试复习题刑法分则章节目录编号:A危害国家安全罪;B危害公共安全罪;C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D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E侵犯财产罪;F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G危害国防利益罪;H贪污贿赂罪;I渎职罪;J军人违反职责罪(题目后的扣号里的数字代表刑法条款,字母代表分则章节,有利于理解罪名的侵犯的客体)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2、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3、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4、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出于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5、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6、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后,其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发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7、防卫过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8、拘役剥夺犯罪分子短期人身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9、罚金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10、立功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行为。11、追诉时效依法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法定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12、分裂国家罪(103、A)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13、破坏交通工具罪(116,B)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其发生颠覆、毁坏危险的行为。14、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163,C)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务,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15、保险诈骗罪(198,C)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违反保险法规定,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16、诬告陷害罪(243,D)捏造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17、抢夺罪(267,E)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司财物的行为。18、医疗事故罪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1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335,F)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行为经责令其说明来源,而其不能说明来源的行为。20、徇私枉法罪(399,I)司法工作人员出于私情,估计违背事实和法律,在刑事追诉或者刑事审判活动中估计违背实施或者法律作枉法决定或者裁判的行为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21、刑事责任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22、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的、行为人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3、法律认识错误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一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或者法律上的后果有误解。24、犯罪预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创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25、犯罪集团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26、连续犯行为人基于数个同一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27、避险过当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28、特殊预防预防犯罪对象的特定性,即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他们不再犯罪。这里所说的不再犯罪,包括了主动不再犯罪和被动不再犯罪两种情况。29、管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的刑罚方法。30、赦免国家对于犯罪人宣告免于追诉或者免除执行刑罚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法律制度。赦免分为大赦和特赦。31、重大责任事故罪(134,B)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32、伪造货币罪(170,C)违反货币管理法规,仿造货币的式样,制造假币的行为。33、假冒注册商标罪(213,C)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未经注册商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34、侵犯商业秘密罪(219,C)违反商业秘密保护法规,侵犯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35、刑讯逼供罪(247,D)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36、重婚罪(258,D)有配偶的人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建立夫妻关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37、窝藏、包庇罪(310,F)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之提供隐藏的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以作假证明的方式掩盖其罪行的行为。38、赌博罪(303,F)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常业的行为。39、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收益罪(312,F)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40、私分国有资产罪(396,H)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41、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综合,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等。42、基本的犯罪构成刑法分则性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规定的犯罪构成。43、身份犯在刑法理论上,通常将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法加重减轻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身份犯可以分为纯正的身份犯和不纯正身份犯。44、不可抗力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45、事实认识错误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46、犯罪既遂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47、必要的共同犯罪简称必要共犯,指刑法分则规定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48、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一种刑罚方法。49、量刑情节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刑法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事实情况。50、罪状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51、间谍罪(110,A)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5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14、115,B)故意以防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具有广泛杀伤力和破坏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53、妨害信用卡管理罪(177之一,C)持有、运输伪造的信用卡或者数量较大的伪造的空白信用卡,非法持有数额较大的他人的信用卡,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或者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54、逃税罪(201,C)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行为。55、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144,C)违反食品卫生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56、贷款诈骗罪(193,C)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金融票据诈骗他人财产,数额较大的行为。57、虐待罪(260,D)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以经常打骂、冻饿、有病不给医治、强迫超体力劳动等方式,从肉体上或精神上摧残、折磨,情节恶劣的行为。58、招摇撞骗罪(279,F)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59、组织卖淫罪(358,F)以招募、雇佣、强迫、引诱、容留等手段,为首策划、组织和控制多人进行卖淫。60、私放在押人员罪(400,I)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行为。二、简答题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的特征有哪些?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违反我国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所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特性。某种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只有具备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2)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违法行为,而是刑事违法行为即触犯刑法的行为。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违反刑法的才构成犯罪。(3)应受刑法惩罚性。任何人违反法律,都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行为应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犯罪是刑法的前提,刑法是犯罪的法律后果。2、简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在有危害结果发生时,要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必须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否则行为人不具有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是查明因果关系并不等于决绝了刑事责任的全部,不能靠因果关系理论本身直接解决刑事责任的归属问题。刑法因果关系只是构成客观方面的一个选择要件,查明刑法因果关系仅仅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而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并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还必须具备主观基础,即行为人主观上具备犯罪故意或过失。否则,即使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也不构成犯罪。认为因果关系成立就负刑事责任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客观归错的观点。因而,不能将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混为一谈。3、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新方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把刑事责任年龄大致分为四个年龄阶段:(1)完全不负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时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该阶段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8种估计犯罪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负刑事责任。(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时无安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4)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4、简述教唆犯的条件。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成立教唆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客观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即用各种方法,唆使他人去实行某一具体犯罪。(2)主观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教唆行为会引起被教唆者产生犯罪故意,进而实施犯罪,并且希望或放任教唆行为所产生的结果。(3)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5、如何区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两者有以下区别:(1)危害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既可能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能是来自于自然灾害,还可能是动物的或者人的生理疾患。(2)行为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本人,不针对第三者;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对象则必须是第三者,是合法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3)行为的限制不同。正当防卫行为的实施是出于必要,即使能够用其他方法避免不法侵害,也允许进行正当防卫;而紧急避险行为的实施则出于迫不得已,除了避险之外别无其他选择。(4)行为的限度不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既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而紧急避险对第三者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则只能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5)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个公民的法定权利,是人民警察执行职务时的法定义务;紧急避险则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6、简述想象竞合犯的成立条件和处断原则。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想象竞合犯的成立条件:(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至于这一犯罪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则视情况而定。(2)这一行为同时触犯数罪名。所谓数罪名,是指一行为在外观上或形式上同时符合数个犯罪的特征。我国通行的刑法理论认为,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是“从一重处断”,即按照一行为同时触犯的数罪名中较重之罪处罚。7、简述累犯的构成条件。所谓累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的罪犯。我所刑法规定的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其构成条件不同。1、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65条的规定,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其构成条件如下:(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2、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根据《刑法》第66条的规定,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受过刑法处罚,刑罚执行完毕后者得到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如下:(1)前罪与后罪必须均为危害国家安全罪。(2)前罪被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判处的刑罚的种类及其轻重不受限制。(3)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都构成特别累犯。8、简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和特征。(140,C)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冲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由自然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生产、销售的是伪劣产品而故意为之,且一般具有盈利的目的。9、简述信用卡诈骗罪的特征。(196,C)信用卡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公司财产的所有权。(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10、简述侵犯著作权罪的特征。(217,C)侵犯著作权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以及国家的管理制度。(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我国著作权法规,侵犯他人著作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营利的目的。11、简述故意杀人罪的特征。(232,D)故意杀人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本罪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行为的形态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3)本罪的主题是一般主体,凡已满14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12、简述遗弃罪的特征。(261,D)遗弃罪具有如下特征: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法律规定的扶养义务。(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被遗弃者负有法律上的抚养义务而且有扶养能力的人。(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13、简述侵占罪的特征。(270,E)侵占罪具有如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以及遗忘物、埋藏物。(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占有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数额较大,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3)本罪的主题是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14、简述妨害公务罪的特征。(277,F)妨害公务罪具有如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红十字会的公务活动。侵害的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上述机关的工作人员。(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暴力或者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但是,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即使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也构成犯罪。(3)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而故意予以阻碍。15、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物。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联系密切,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而言,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未必。(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是受到损害,而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而犯罪对象则不是。(5)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一般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则是生命权、财产所有权、公共安全等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二者具有具体而抽象的差别。16、简述不作为的条件。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④行为人有履行某种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有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这是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外在根本标志。17、简述我国刑法关于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我国《刑法》第18条专门规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分为以下三类: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任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治疗。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包括以下两类: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8、简述单位犯罪处罚的基本原则。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意味着单位犯罪的存在范围具有法定刑,即并非所有的犯罪都可由单位构成,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单位才能成为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是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对单位犯罪,我国刑法原则上实行双罚制,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但是,如果刑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即规定只处罚单位或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的,则依该规定实行单罚制。19、如何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仅仅是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认识程度相对较低;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则是明知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认识程度相对较高。(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所持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在主观上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仅不存在希望的心理,而且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危害结果的发生时违背行为人本意的;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却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3)有无采取避免措施不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排斥、否定的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主观意愿的,因此,在紧要关头行为人往往采取一定的措施尽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由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不会采取积极的避免措施来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4)有无一定的条件和依据不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于自己的行为能够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有一定的条件和根据的;而在间接故意下,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放任无任何条件和依据,而纯粹是出于一种侥幸。(5)承担的刑事责任轻重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的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的恶性较小,因为处罚发也相应较轻;而间接故意构成的故意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的恶性较大,因而对其处罚也相应较重。20、简述结果加重犯的特征。结果加重犯,亦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法律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刑法对其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的特征是:(1)行为人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必须客观地引发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也即符合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2)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或者加重结果,必须通过刑法明文规定的方式,成为依附于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而存在的特定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3)行为人对于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及其所引发的加重结果均有犯意。对结果加重犯应当按照刑法分则条款所规定的加重法定刑处罚。21、简述我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原则的规定。数罪并罚,是指法院对同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1、数罪并罚的原则:我国《刑法》第69条的规定,确立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的折衷原则。(1)判决宣告的主刑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并罚。(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种有一个或者数个是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并罚,只执行一个死刑或者无期徒刑,不再执行其他刑罚。(3)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一般采用并科原则并罚,但对某些情形也采取吸收原则。2、适用数罪并罚的几种情况(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应当对所犯各罪分别裁量刑罚,然后按照《刑法》第69条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2)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按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根据《刑法》第69条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所决定的刑期之内。(3)判决宣告之后,刑罚执行完毕之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按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法,根据《刑法》第69条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22、简述劫持航空器罪的特征。(121,B)劫持航空器罪具有如下特征:(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航空器飞行安全。(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23、简述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特征。(153,C)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具有如下特征:(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管理制度。。(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除武器、弹药、核材料、伪造的货币、文物、贵重金属、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淫秽物品以及毒品之外的其他货物、物品进出境,偷逃应缴税额在5万元以上。如果行为人多次走私未经处理,必须按照累计走私货物、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所谓“多次走私未经处理”是指未经行政处罚处理的。(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是故意。24、简述合同诈骗罪的特征。(224,C)合同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既破坏市场秩序,也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可以构成本罪;(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25、如何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232、234,D)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的区别,从理论上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1)从犯罪的客体上看,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健康权,故意杀人罪则是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2)从主观方面看,两罪虽然都是故意犯罪,但故意的内容有重大区别。在故意伤害罪中,行为人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损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而在故意杀人罪中,行为人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26、简述挪用资金罪的特征。(272,E)挪用资金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所有权,具体侵犯的只能是单位对财物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不侵犯处分权。(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4)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27、简述脱逃罪的特征。(316,F)脱逃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对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和监管秩序。(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脱逃行为,即行为人从合法羁押场所和押解途中脱逃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具有逃避监管机关的羁押和监管的目的。28、简述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用从重兼从轻原则。我国《刑法》第12条对刑法溯及力做了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对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7年10月1日修订刑法生效前实施的行为,应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1)当时的刑罚不认为是犯罪,现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只能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现行刑法不具有溯及力。(2)当时的刑法认为是犯罪,但现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则应适用现行刑法,现行刑法具有溯及力。(3)当时的刑罚和现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并且按照现行《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当时的刑罚处刑比现行刑法要重,则适用现行刑法。(4)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了生效的判决,该判决继续有效。29、简述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研究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对于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1、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影响定罪(1)特殊身份的具备与否,可以区分罪与非罪。刑法规定某些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特殊身份的主体,其立法精神就是要通过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限定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2)特殊身份的具备与否,可以区分和认定某些犯罪的此罪与彼罪。(3)具有特殊身份者影响无特殊身份者的定罪。这主要是无特殊身份者与有特殊身份者共同实施要求主体具备特殊身份的情况。2、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影响量刑(1)分则性规范中,对行为类似的特殊主体的犯罪一般都较一般主体的犯罪规定的刑罚相对重一些。(2)总则性规范中,规定犯罪主体的身份可以影响刑罚轻重。30、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意外事件,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处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遇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相同之处表现为,在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都造成了对社会不利的结果,行为人在事前都没有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区别之处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是能够遇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意外事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预见,也不应当预见。这也是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而疏忽大意的过失应负刑事责任的重要原因所在。31、简述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因主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犯罪形态。(1)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2)间接故意也不存在犯罪停止形态。(3)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犯罪停止状态。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举动犯,如煽动分裂国家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或一旦被评价为犯罪,即表现为单一的既遂形态,如重婚罪。32、简述牵连犯的特征。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后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牵连犯的特征是:(1)牵连犯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2)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行为。(3)牵连犯所包含的数个危害社会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4)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33、简述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不同。在国家法律制裁体系中,除刑罚外,还有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经济制裁。刑罚仅是整个法律制裁体系中的一种制裁措施,它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适用对象不同。刑罚适用对象为犯罪人,对实施了一般违法行为的人不能适用刑罚。而其他法律制裁方法却适用于行为仅违反非刑事违法又尚未构成犯罪的人。(2)严厉程度不同。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法律制裁,它包括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的限制或剥夺。而其他法律制裁绝对排除对违法者生命的剥夺,一般也不会剥夺违法者的人身自由,即使剥夺违法者的人身自由,其期限也较为短暂,性质和法律后果更有别于刑罚。(3)适用机关不同刑罚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的刑事审判部门适用,而民事制裁、经济制裁分别由国家审判机关的民事审判、经济审批等部分适用,行政制裁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适用。(4)适用根据和适用程序不同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必须以刑法为根据并依照刑事诉讼规定的刑事诉讼程序进行。而对触犯非刑事法律的违法者适用民事制裁、经济制裁、行政制裁,只能分别以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实体法为根据,并依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程序法律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34、简述免除处罚情节的适用规则。免除处罚,又称免于刑事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做有罪宣告,但不处以刑罚处罚。免除处罚的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只是由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须要判处刑罚,或者是犯罪人具有刑法所规定的免除处罚的情节,因此才免除其本来应当判处的刑罚。对于免除处罚的犯罪人,按照《刑法》第37条的规定,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适用免除处罚的情节,除应当明确各种总则性和分则性免除处罚情节的具体内容之外,必须把握,三个基本条件:(1)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2)行为人所构成的犯罪情节轻微;(3)因犯罪情节轻微而不需要判处刑罚。35、我国刑法规定的撤销缓刑的情形有哪些?缓刑是对所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对实现缓刑的犯罪分子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遵守一定的要求,否则缓刑可以予以撤销。撤销缓刑的情形有;(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罪或新发现的漏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相关规定执行。(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制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36、简述非法经营罪的特征。(225,C)非法经营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市场管理秩序。(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a、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b、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c、未经国家有关主管机关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d、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一般具有谋取非法经济利益的目的。37、简述非法拘禁罪的特征。(238,D)非法拘禁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拘禁他人或者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38、简述敲诈勒索的特征。(274,E)敲诈勒索罪具有以下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既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也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对其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39、简述伪证罪的特征。(305,F)伪证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做虚假的证明、鉴定、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藏罪证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而故意向司法机关提供,目的是陷害他人或者隐藏证据包庇罪犯。40、简述行贿罪的特征。(389,H)行贿罪具有以下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给予财务的方式可以是主动给与,也可以是被动给予。但是,如果是因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勒索而被迫交付财物,本人也没有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就不构成行贿。(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三、论述题1、试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要求。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种刑种如何使用以及各种具体犯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都由刑法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性条文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我国刑法第3条确立了该项原则,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法定化,即犯罪与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独断。(2)实体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做出实体性的法律规定。(3)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能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2、试述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刑事责任与犯罪的关系。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事实根据,没有犯罪就不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只要实施了犯罪,就不能不产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一致性。同时由于各种犯罪的严重程度不同,犯罪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也不相同。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刑事责任与刑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刑事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是一种刑事法意义上的负担,刑罚则是一种强制方法。第二,刑事责任是以犯罪人承受刑法规定的惩罚或单纯的否定性法律评价为内容,刑罚则是以剥夺犯罪人一定的法益为内容。第三,刑事责任随实施犯罪而产生,刑罚则随法院的有罪判决生效而出现。但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它表现在:刑事责任的存在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事责任的大小决定刑罚的轻重;刑事责任主要通过刑罚而实现。3、试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未遂的特征包括: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实行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应该从主客观统一的意义上把握着手。主观上,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客观的实行行为开始表现出来;客观上,行为人已经开始直接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着手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反映了着手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为认定着手实行犯罪提供了一般标准。2、犯罪没有得逞。犯罪的直接故意内容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1)结果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一定的物质性的犯罪结果作为其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的结果犯,应当以法定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故意杀人罪。(2)行为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完成一定的行为作为其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完成,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强奸罪。(3)危险犯,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以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其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要件的危险犯,以是否造成了某种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是否得逞的标志。如破坏交通工具罪。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不能控制的主客观原因。(1)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应当具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从质上说,只有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才能成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从量上说,那些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必须达到足以阻碍犯罪分子继续实行犯罪的程度。因此,有些犯罪分子遇到一些轻微的阻碍因素,例如在抢劫罪中遇到熟人,在强奸罪中由于被害人请求等,犯罪分子就中止了犯罪,应该认为是自动中止。(2)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的种类包括:犯罪分子自身方面的原因,如能力不足;主观认识错误。犯罪分子以外的原因。主要有: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出现;自然力的破坏;物质阻碍,如撬不开门;时间、地点的不利影响等。4、试述共同犯罪的条件。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条件包括:(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包括三种情形:两个以上的自然人;两个以上的单位;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联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5、试述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1)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2)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3)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实行。(4)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5)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6、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的含义及其适用规定。我国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是指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减轻处罚分为法定减轻处罚和酌定减轻处罚两种。使用酌定减轻处罚的条件是:(1)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2)案件本身具有特殊的情况。(3)必须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7、试述自首的概念和条件。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两种。一般自首,成立条件是:(1)自动投案,即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特别自首,成立条件是:(1)成立特别自首的主体必须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2)必须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即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已掌握的罪行以外的犯罪人自己实施的其他罪行。这是成立特别自首的关键性条件。8、试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9、试述放火罪的概念和特征。(114、115,B)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放火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故意制造火灾,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犯即成立放火罪。(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10、试述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特征。(133、133之一,B)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正常秩序和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机动车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也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表现为过失,而对于违反交通运输法规,则往往是明知故犯的。11、试述绑架罪的概念和特征。(239,D)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健康、生命权利及公私财产所有权利。(2)客观方面表现为绑架他人的行为。绑架,是指以暴力、胁迫、麻醉或者其他使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不知反抗的境地,挟持他人离开家庭或处所,转移到其他地方予以拘禁,并使他人处于行为人实力控制之下的行为。(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的目的。12、试述抢劫罪的概念和特征。(263,E)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主要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同时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等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13、试述贪污罪的概念和特征。(382,H)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同时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所有权。犯罪的对象是公共财产。(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其职责范围内主管、经手、管理公共财产的职权所形成的便利条件,假借执行职务的形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所谓“侵吞”,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暂时由自己合法管理支配、使用或者经手的公共财物非法据为己有。(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必须出自故意,并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14、试述受贿罪的概念和特征。(385,H)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因索取他人财物而构成的受贿罪在主要侵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的同时,还侵犯了被迫交付财物的他人的财产权利。(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权利所形成的便利条件。受贿罪的行为方式有两种:一是索贿。即行为人在公务活动中主动向他人索取财物。二是收受贿赂。即行为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谋取的利益可以是不正当利益,也可以是正当利益。主动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比被动受贿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3)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现职时利用职务之便为请托人谋利益,并约定离退休后收取财物的,构成受贿罪。(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15、试述滥用职权罪的概念和特征。(397,I)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特征包括:(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本罪在犯罪形态上是结果犯。滥用职权的行为与造成重大损失的结果之间应具有因果关系。(3)本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本罪行为人实施超越其职权的行为和不法行使其职权的行为通常出自直接故意,对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的发生往往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16、试述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它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我国空间效力的规定,采用的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的刑事管辖权体制。具体体现为:(1)依照属地管辖原则。属地原则即单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反之,发生在本国领域外的犯罪,均不适用本国刑法。此原则多为英美法系国家采用。(2)依照属人管辖原则。属人原则即单纯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此原则多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3)依照保护管辖原则。保护主义即从保护本国利益出发,凡是侵害本国国家或人民利益的犯罪,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都适用本国刑法。(4)依照普遍管辖原则。普遍原则即从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凡是侵害国际公约、条约保护的共同利益,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17、试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即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包括了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要求是:刑事立法要依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设置体现区别对待的刑罚制度和轻重有别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具体体现为:(1)刑法确立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2)刑法规定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与刑罚制度。(3)刑法分则设立轻重不同的不同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要求是:(1)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2)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3)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18、试述犯罪中止的概念与特征。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1)时空性。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2)自动性。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3)彻底性。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并且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19、试述紧急避险的条件。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的条件包括:(1)紧急避险的起因条件。危险的现实存在。(2)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3)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第三者的合法权益。(4)紧急避险的限制条件。只有在迫不得已的危急情况下,才能实施紧急避险。(5)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紧急避险的实施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6)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20、试述我国刑法关于限制死刑适用方面的规定。我国刑法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主要表现在:(1)死刑适用条件的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这是刑法总则对于适用死刑所作的条件性规定。(2)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3)死刑适用程序的限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死刑执行制度的限制。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21、试述缓刑的概念和适用条件。缓刑,即刑罚暂缓执行,是指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予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缓刑制度有一般缓刑制度和特殊缓刑制度两种。适用一般缓刑应当遵守以下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适用特殊缓刑必须遵守以下条件:(1)适用的时间必须是在战时。(2)适用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军人。(3)适用战时缓刑的基本根据,是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这是战时缓刑最关键的适用条件。22、试述假释的概念和条件。假释是指对被判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由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假释的条件包括:(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因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视角:如何编写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课件
- 2024年教育改革:《比例的意义》课件的新使命
- 2024年《经济法》教学课件:深入分析经济法案例
- 2024年KS258培训教程:深入浅出让你轻松掌握
- 2024年健康监测:声音监测在《听听声音》课件中的应用
- 光切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 容量评价及容量反应性
- 学校七年级组工作计划范文
- 高考数学十大考场应试技巧
- BIM在2024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
- 原辅料控制程序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区级公开课)
- 面包生产基本知识-面包生产常用原辅料(面包生产技术课件)
- 垃圾自动分拣机构plc控制毕业论文
- 2023新乡生态环境局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有限空间辨识与作业安全管理台账(模板)
- 设备维修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表
- Java语言程序设计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小学英语-Mum bug's bag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天然气输送管道首站门站简介演示文稿
- 复盘养猪分析:探寻背后的成功秘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