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班级学号: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业11.《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段的朝代更迭,对该时段典型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220年263年266年280年316年317年4世纪下420年439年曹丕建魏曹魏灭蜀司马炎建立晋西晋灭吴匈奴灭晋司马睿建东晋氐族统一北方南朝开始北魏统一北方A.战火不断,文化枯竭 B.政权更迭,民族交融C.北方动荡,南方开发 D.四分五裂,局部统一3.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4.《晋书》卷六十《张辅传》载:“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这体现了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无法真正选出人才 B.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非常重视个人品德C.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 D.魏晋时期中央集权制被破坏地方势力加强5.东晋时“晋王虽有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南朝(宋)刘裕代晋自立为帝后,开始整顿吏治,重用寒士。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门阀士族地位动摇 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科举制度开始推行 D.宦官外戚交替执政6.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7.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8.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善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紀》“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 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 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9.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 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 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11.汉朝与匈奴和亲,部分公主的后裔改从母姓,逐渐形成匈奴刘氏。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国号为大汉,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刘渊旨在A.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 B.借鉴汉族先进的制度C.实现汉与匈奴民族的平等 D.争取汉人对政权认同12.《北史・李大师传》载:“大师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区域发展 D.政权更迭13.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4.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这次迁都前北魏的旧都位于下图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5.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A.巩固儒学地位 B.推进新政实施C.务求人事周洽 D.标榜改革成效16.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17.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18.“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19.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20.“家天下”时代,常以君主姓氏来称呼朝代,如李唐、朱明,还有A.曹魏 B.蜀汉 C.北魏 D.后周2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和动荡的时期。材料东汉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所谓“部曲制”),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如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私人部曲五千人参加讨卓战争,地方豪强率部曲归附曹操的先后有李典、许褚、任竣等人。……西晋末的大混战,豪强世族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以北方陆续逃来的大量农民扩大了自己的经济、政治实力。——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并举例说明。有学者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分裂为后来隋唐的再统一孕育着条件。请归纳这一时期孕育了哪些统一的因素?参考答案1.D【详解】材料中的“以谷帛为市”“以物易物"体现了商业的萎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动荡,极大地影响了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并非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特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只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商业萎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上有一定的创新,如魏晋玄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等,“文化枯竭”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晋朝时,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表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同自己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故B项错误;“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4.B【详解】“梁州刺史杨欣有姊丧,未经旬,车骑长史韩预强聘其女为妻。辅为中正,贬预以清风俗,论者称之。”大意是说梁州剌史杨欣的姐姐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强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儿为妻,当时张辅担任中正,贬了韩预的官以清正风俗,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张辅作为魏晋时期的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方面比较重视个人品德问题,B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有重视个人品德的积极一面,没有体现其重视门第或有时代局限性或中央集权被破坏,ACD排除。故选B。

5.A【详解】据题意可知,南朝刘裕通过整顿吏治和重用寒士,从而改变了宰辅执政、政出多门和权去公家的局面,由此可知这一变化动摇了门阀士族的地位,故选A;材料反映的对门阀士族地位的动摇,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排除B;科举制的实行是在隋唐时期,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是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排除CD。6.C【详解】“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和“清议”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士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两种较为极端的反应,说明社会动荡对士人刺激较大,故答案为C项;“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是道家的追求,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项;佛教主张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排除B项;当时统治者没有提倡这样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7.B【详解】琅琊王氏家族是东晋的高门士族,长期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并不昏庸,重用王氏家族实乃无奈之举,故B项正确。8.A【详解】据材料的记述可知,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故A项正确。材料中规定禁止进献非本地的特产,而不是禁特产,B错误;据材料可知,“《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中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而其他史料中未涉及地方官中饱私囊的记述,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未涉及对官员品质的要求,D与材料无关。9.B【详解】根据“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建立了民族政权,出现了并立与对峙的局面,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没有体现门阀士族的兴盛,排除A;此时民族交融频繁,而不是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当时南北双方没有就正统进行异常激烈的争斗,排除D。10.B【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认源上出现“宗黄现象”,将本民族溯源为与汉民族同源异流的黄炎裔胄,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区域开发”的信息.故排除A项;虽然魏晋时期中国处于国家分裂时期,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故选择B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渊试图通过追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代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等行为,获得汉人对自身政权的认同,维护统治,D项正确;刘渊并不想复兴刘氏汉朝政权的统治,排除A项;刘渊并没有要借鉴汉族制度,排除B项;也没有要实现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大师从小就有志于著述,常认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是南北分隔时期。南人在书中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在书中称南人为岛夷。又加之,各人的书把本国记载得很详细,而对别国记得不完备,也往往不真实。李大师常想改正,将仿照《吴越春秋》,以编年体叙述南北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李大师是经历过南北分裂到隋、唐初两度统一的人,饱受了南北对峙的苦楚,热切希望统一、安定。其修撰史书具有统一的倾向,由此可知,《北史》编撰者意在突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故B项错误;材料与区域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政权更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13.B【详解】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排除。故选B。14.B【详解】北魏孝文帝由平成迁都洛阳,平成即今天的山西大同,②处是山西大同,故选B;①处市陕西,③处是河南,④处山东,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15.B【详解】孝文帝颁发罪己诏,然后在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方面进行反思,实行新举措,由此可知,罪己诏的目的意在进一步推进新政,B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儒学的地位,排除A;题干不仅仅涉及到人事,排除C;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16.C【详解】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多方面搜集史料,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更有可能确定其真伪,与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无关,故A的表达错误而C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排除A而选C;历史诠释应该坚守客观立场,但是没法避免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影响,故B表述错误;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历史材料的研究者,其主要任务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故D的说法错误。点睛:在判断一个历史事实前,至少得先看看史料的可信程度、来源以及作者的立场,否则单纯拿着一条史料就轻易下结论,这就太不明智了。梁启超曾经这样来分析和判断史料的真伪:1)对于同一历史事实,几部史料的记载相互矛盾的,以离史迹最先最近者为可信。2)灵活运用反证辨伪。鉴别史料的误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例反证。3)以年代为准多多收集旁证。旁证肯定会收集到很多,这些史料可以进行联系、排比、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梳理之下,真相会逐渐浮现出来。4)有些常识性的史料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提起长城,很多人都说是秦始皇修的,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确切。所以一遇到所谓的常识,必然要先怀疑。这些可以给我们判断史料的真伪提供一些借鉴。17.B【详解】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18.D【详解】下诏迁都洛阳,民众死后葬于河南,不再迁回故地,都成为了河南洛阳人,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这些信息的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19.A【详解】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20.A【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