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LtD07情绪发展、气质和依恋情绪的发展情绪表达的发展:婴幼儿期:时间情绪情绪的类别影响因素出生满足、厌恶痛苦、好奇基本情绪可以由生理控制,由生理唤醒所引起,如被愉快刺激所吸引或从不愉快刺激中退缩2-7个月2月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有人类面孔唤起的显著性笑容)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惊讶所有健康婴儿都在大致的时间段出现,在所有文化中的解释也是相似的8-12个月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基本情绪,为恐惧的一种12-24个月尴尬、嫉妒内疚、骄傲羞愧(shame)复杂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个人因素①自我再认能力②认知能力,逐渐内化了个人行为的规则和评价标准,可以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标准或规则环境因素①父母对孩子成功和失败的反应②父母对违规行为的反应1、出生时的婴儿会表现出满足、厌恶、痛苦、好奇;2、两个月时,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有人类面孔唤起的显著性笑容),其他基本情绪还有快乐、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基本情绪:在出生或第一年的早期出现的一些情绪,一些理论家认为它们是由生物程序决定的。3、快到两岁时,婴儿开始表现出复杂情绪(在两岁时出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情绪,部分以来与认知发展),包括尴尬、嫉妒、内疚、骄傲、羞愧(shame)最简单的自我意识情感——尴尬。内疚是因为我们无法达到对他人的某些义务。害羞则更多的是由于对自我的关注而非对他人的关注。活动水平积极情绪/社交性注意广度-坚持性节律性气质的分类:容易型气质(easytemperament):随和的儿童,脾气平和,情绪比较稳定,对于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他们的生活有规律,行为可以预测。困难型气质:这类儿童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他们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的反应,对新的事物和人适应较慢。迟缓型气质:这类儿童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的任何环境适应较慢。但是与困难型儿童不同,他们对新颖的刺激的反应一般比较温和。(三)气质的先天性和可塑性1、先天性2、可塑性①家庭的共享环境对积极成分影响比较大:例如父母的人格类型,不因为孩子的大小、男女差别对待②家庭的非共享环境对消极成分影响比较大:父母因为儿童的差别产生教养方式的差别,例如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的拟合度③文化的影响稳定性:较为稳定的气质成分:活动水平、易怒性、社交性和害羞、行为抑制性(behaviorinhibition):个体面对陌生的人或事时退缩的倾向的气质特征是否某种气质对适应更有益?否:取决于气质类型与环境的性质和要求的拟合度根据儿童的气质设计相应的活动是困难型儿童可能会有更多适应问题,如更多攻击行为迟缓型儿童则可能在社会交往中退缩,被同伴忽视表达性差的儿童可能较难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气质对儿童适应的影响因不同文化而有差异依恋的发展鲍尔比(Bowlby,1969):依恋指儿童与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的强烈的情感联系。(依恋是双向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婴儿的依恋)依恋的形成:①依恋在婴儿与父母最初几个月的交往中逐渐形成。②出生头几个月中的日常同步性对依恋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两个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双方都积极根据对方的感受或行为调整自己的回应依恋形成没有关键期儿童能够跟保姆或者养父母建立紧密的依恋关系婴儿如何形成依恋:基本依恋的发展1.非社会性阶段(0-6周):不能区分社会性和非社会性信息,对社会信息和非社会信息的反应没有明显差异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对人类更为偏好,喜欢社会性刺激,但未对熟悉不熟悉的人进行有效区分3.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7-9个月):与某个特定的人形成依恋4.多重依恋阶段(大约9-18个月):与多人形成依恋依恋的理论:早期依恋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喂养我,满足性的冲动学习理论:我爱你,因为你奖赏我,母亲作为喂养者,将喂养作为一种奖赏。对学习理论的抨击:HarryHarlow对恒河猴的研究(Harlow&Zimmerman,1959)3、认知发展理论:爱你,我必须知道你的存在产生依恋之前,婴儿必须要能将熟人和陌生人区分开。他们还必须意识到熟悉的陪伴者存在的永久性(获得客体永久性)。因为人们很难和一个一旦从视野消失就不存在的人形成未定的关系。当代依恋理论-习性学理论依恋的适应价值:从个体发展来说,是婴儿为躲避捕食者或自然灾害的伤害而出现的本能反应。从种系发展来说,使下一代存活到足以具备了生育能力1、习性学观点的起源:洛伦兹对印刻现象的研究2、人类的依恋:婴儿和照料者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彼此相互喜爱和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反应。例如:①婴儿天生具有惹人怜爱的外表和反射行为——丘比特娃娃效应②父母或其他成人具有对婴儿发出的交往信号做出亲切反应的本能(依恋不是自动产生的)(三)依恋的另一面: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1、陌生人焦虑(“怕生”)strangeranxiety:婴儿在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2、分离焦虑(“粘人”)seperationanxiety:婴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产生原因:习性学的观点:与婴儿对捕食者等其他危险信号的恐惧或回避的本能反应有关。认知发展的观点:无论分离还是陌生人焦虑都是知觉和认知发展的自然产物。因为无法确定陌生人是谁或熟悉者的去向。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安全型依恋(secureattach-ment)这类儿童喜欢喝亲密伴侣在一起,将她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抗拒行依恋(resisentattachment)一种非安全型依恋,其特点是有强烈的分离抗拒。希望和照料者保持接近,但又对照料着的主动接近表现出抗拒,特别是在分离重聚时。回避型依恋:非安全型依恋,特征是很少表现出分离抗拒,儿童甚至对照料者有意回避和忽视。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特征是儿童在重聚时出现的矛盾行为,他们先是想接近,然后又是突然的回避照料者。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安全型依恋-->更好的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情绪能力、更积极接受挑战非安全性依恋-->社会性退缩、人际关系差、违纪、攻击行为和其他情绪障碍为什么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以后的发展?Bowlby(1980,1988)婴儿对自己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婴儿的依恋类型。内部工作模式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并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子女的依恋类型自我工作模式积极消极他人工作模式积极安全型(安全型基本依恋)专注型(抗拒型基本依恋)消极失落型(回避型基本依恋)恐惧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这些现象会在2岁后,随着婴幼儿智力的发展和远离安全基地的探索的增多而急剧下降陌生情境测验是用于评估1-2岁的个体依恋质量的通用方法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1、文化:德国:回避型依恋;日本:抗拒型依恋(娇宠)2、抚养方式:A.抚养者的个人因素:临床抑郁.早期被忽视、受虐待、不曾感受到爱.孩子出生不是所期望的B.其他环境因素.健康、法律和经济问题.配偶关系抚养方式 婴儿的依恋类型敏感、耐心、温暖 Secure无回应或过度回应 Avoidant时而热情、时而冷漠,大多时候无反应 Resistant-ambivalent忽视和身体虐待 disorganized-disoriented3、婴儿的气质: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依恋类型存在对应关系容易型儿童<--->安全型依恋困难型儿童<-->抗拒型依恋迟缓型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