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位机构编制工作调研报告七篇文秘网是专业的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的服务。
篇一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严格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分类改革,有序开展公益类事业单位“三定”工作,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从3月上旬开始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市编办组织力量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大调研活动。调研采取全面摸排、按系统走访、现场查看资料、与职工面对面交流、座谈会相互点评、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对市直236个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职责履行和人员结构等九个方面的情况深入调研,查找问题症结,对接意见建议,提出思路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直事业单位现状
止目前,市直共有各类事业单位236个,按单位建制分,有县级事业单位68个,副县级事业单位26个,科级事业单位142个;按经费形式分,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98个,差额拨款事业单位4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4个;按管理方式分: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97个,非参公事业单位139个。从机构分布情况来看,有直属事业单位16个(党委直属4个、政府直属12个),农林水牧事业单位32个、教育事业单位16个、卫生计生事业单位13个、文化事业单位12个、民政及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2个,其它119个事业单位分布在40多个行业部门及群团组织。按编制数量划分,编制100名以上的单位5个;50—100名的13个,20—50名的23个,10—20名50个,5—10名的57个,5名以下的88个。
市直236个事业单位共核定事业编制4158名(2012年基数为4926名),其中财政拨款3605名,自收自支553名。从编制分布的情况来看,教育和卫生计生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核定的编制分别为885名和384名,共占市直事业编制总数的30.4%;农林水牧系统核定事业单位核定编制975名,占总数的23.4%;工信、交通等服务工业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52名,占8.4%;服务旅游开发、社会体育、公共文化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10名,占5.1%,民政、残联等社会福利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2名,占2.4%。
市直事业单位现有正式在编人员3980名,按经费形式分,有财政拨款3353名(2012年底为4557名),自收自支627名;按岗位类别分,有管理人员1299名,专业技术人员1794名,后勤服务人员888名。非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分别占16.8%、60.5%、22.7%。除教育和卫计委系统所属单位,其他系统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分别占23.6%、45.4%、31%。目前市直事业单位不同程度聘有临时人员,总计达到480人。
自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下发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严控机构编制作为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严格落实“两个只减不增”相关要求,着力在严控机构、盘活编制、稳推改革上下功夫,切实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夯实基础。在机构管理上,实行“撤、并、改”,撤销职能消失的市企业科技创新指导服务中心、市接待处等单位,整合职能相近的市农广校、技工学校、市新农合办、市城居办、房屋产权交易中心、房产信息中心等单位,将XX县区公路工程局、张掖宾馆、张掖玉米原种场等单位改为企业化管理,选择市甘兰水电设计院3家市直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开展转企改制试点等,实现机构个数稳中有减,目前机构个数与2012年相比净减少7个。在编制管理上,实行“收、冻、减”,收回撤销和改制单位的编制391名,冻结市农科院、林科院等单位的工勤人员编制,制定编制控制员额计划,逐步核减收回长期闲置和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严格自收自支单位编制管理,核销自收自支单位空编,实行“减员一人、核减一名”的办法,近年来共核减市水利水电工程局等6个单位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23名。加大编制调控力度,为市直事业单位共调剂使用编制224名,实现了余缺互补、增减平衡,也有效保障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编制需求。在推进行业改革上,通过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公共资源交易、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不动产登记管理和人才培训等行业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同时按照省、市部署要求,认真开展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目前完成市直236个单位的类别划分,其中划入公益一类160个、公益二类11个、行政类7个、生产经营类8个、暂没明确分类44个、学会协会等不计入分类的6个。
二、市直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事不分问题比较普遍。市直236个事业单位中,除教育、卫生、文化、科研院所以及具有独立法人、办公场地、项目较多的单位外,大部分行业部门普遍存在政事不分、主管部门和下属事业单位机构明分暗不分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完全依附于主管部门,基本上以主管部门内设机构的模式运行。有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长期被安排到机关内设机构工作,有的以事业单位的编制岗位选拔进入后就直接安排到其他岗位,有的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干预过多,事业单位部门化、行政化,机关事业人员使用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市直事业单位中现有编制5名以下的微型事业单位88个,大部分依附于主管部门,政事不分和人员混用的问题比较普遍。
(二)部分单位职责任务不明晰。有些单位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立以来再未进行调整,机构设置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如市农业局后勤服务管理站、市水务局后勤事务中心等。有的机构职责任务不饱和,行业体制改革中融合不够,如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药具管理站和生殖保健服务中心等,仍按整合前的模式运行。有的机构设置时间跨度较大,目前承担的职责与最初设置时的职责或名称已大不相符,如市教育局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市农机监理所等;有的机构因阶段性的工作任务结束没有及时调整,如市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办公室、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等。有的机构行业内职责交叉,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如市文广新局所属的书画院、市文化馆、市宣传文化中心等。
(三)事业单位编制存量不足与刚性需求的矛盾突出。事业单位编制资源存量不足,“易给难收”的问题难以破解,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和重点工作对编制的刚性需求难以满足。一些部门的领导将下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资源视为部门的私有资源,片面地强调部门利益,将多设事业机构、多占事业编制视为落实工作的主要途径,以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上下机构对应、业务考核等客观因素为由,在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高机构规格方面的需求较多,但在机构整合、盘活编制资源、改善人才结构等方面态度消极、办法不多。
(四)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市直非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中(不含教育和卫计委系统所属单位),工勤人员占比过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不足一半。以市农科院、林科院和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为例,目前三个单位现各有工作人员107人、69人、59人,工人分别占32.7%、52.9%、59.3%。若考虑到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与所学专业及岗位相适应的情况,比例还要相应降低。人员岗位结构不合理,造成事业单位人员总量不少,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形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怪圈。市水涵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单位占编闲人较多,现有的人员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很难进来,只能通过自然减员逐步改善人员结构。同时因过去人员补充缺乏计划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补充时段较为集中,导致目前一些单位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在减员幅度较大的年份,加上病孕离岗等因素,正常运转都存在困难。
(五)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发展空间狭窄。市直现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4个,目前大部分是收支两条线或项目经营支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收自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政策性的因素,如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有的是政策变化导致经营收费项目取消,如地震安评所,有的是业务发生转移,如市安全检测检验研究培训中心。而真正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给自足的相对较少。许多单位设备少、资产质量差,无人员、资金和资质优势,市场竞争力不足,生存难度大。部分单位仅能靠主管部门照顾承担一些系统内的小工程,若脱离主管部门没有能力开拓市场,推进转企改革的难度较大。
(六)部分公益性、技术服务型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后职责任务及角色定位模糊。部分事业单位特别是林业、畜牧系统事业单位,本身是公益性、技术服务型事业单位,但因种种原因改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后,单位职责任务及角色定位模糊,原来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均转换为行政管理人员,全部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员均成了科员,承担起了行政指导职能,变相成了机关的附属物,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
三、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市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以规范职责任务为重点,切实解决政事不分问题。一是开展事业单位“三定”,明确事业单位职能职责。从规范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编制结构、领导职数及经费形式等入手,重新明确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三定”内容,将事业单位从行政主管部门剥离出来,解决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政事不分和职能职责不清晰的问题。二是探索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估考核。借鉴外地做法,在市直事业单位中探索实施绩效考核。根据事业单位职能、属性以及所属部门、行业特点,设置共性、个性指标和公众评价体系,让社会、服务对象、专业人士、媒体舆论对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科学确定评价结果,评出好中差,并与财政供给、人才配置挂钩。通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将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上来,从以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倒逼事业单位回归主业。三是实行人员定编定岗信息公示制度。以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为基础,加强与组织、人社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事业单位人员定编定岗信息公示制度,网上公布的事业单位人员要与实际工作岗位保持一致,并对人员编制、定岗情况进行监督。
2.以撤并整合为抓手,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本着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加大对事业单位履职情况的调查和梳理,通过撤并转等方式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核减编制,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重点从教育、文化、卫生、农林水牧、交通等系统入手,对设置不合理、规模过小,职能萎缩或任务严重不足,职责任务相近或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撤并,大幅度减少微型机构数量,整合撤并较多的适当提高机构规格,逐步向“大部门”、“大单位”方向发展。同时,将多个单位分散承担的相同或相近的职责整合、集中归并,提高编制和人员使用效益。
3.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库制度。目前市直事业单位有一定数量空编,但均零星分散于各个事业单位,如果靠行政手段一家一家地强制收回,动静大,矛盾多,成本高,效果也未必好。如何举重若轻、化繁就简,在不引起大波动的情况下充分盘活闲置空编资源、保障公益服务急需,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建议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库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借鉴银行业“金融存贷”基本原理,通过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不改变各事业单位编制数和“所有权”的前提下,把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空编集中起来建立“周转库”(相当于存款),把收回的编制作为基础(基本金);为确保总量可控,只在市直事业单位空编中确定一定比例作为周转库规模,用来向急需行业定向定量投放(相当于贷款)。其主要思路是,依托机构编制数据平台的精细化管理,在不调整编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闲置空编,实现空编资源的“二次配置、一次使用”,增加教育、卫生、民生等刚需行业的人员编制供给。
4.围绕激发活力,积极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特别是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人员较多的事业单位普遍反映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用人自主权等问题,借鉴XX省推行公立医院和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协调相关部门完善赋予试点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等自主权的配套政策。稳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赋予事业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主权,激发发展活力。积极在公立医院探索开展人员控制总量备案制管理,由各公立医院根据业务水平、类型特点、床位数、门诊量等研究提出本单位人员控制总量,实行备案管理。原编制内人员继续实行实名制管理,只出不进,新进人员一律实行备案制,逐步收回空余编制。
5.确定时限要求,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综合考虑未分类事业单位下一步改革走向、参与科学发展绩效考核等因素,进一步加强市、县区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的交流和信息沟通,力求全市范围内同类事业单位分类标准统一、便于操作实施,全面完成事业单位的分类批复工作。将承担行政职能尚未分类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划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待省上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具体政策出台后,确需纳入行政类事业单位参与改革的,可调整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将市水利水电工程局、市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培训中心等8个单位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与财政、人社等职能部门和涉改单位主管部门沟通对接,由主管部门牵头拿出各涉改单位的具体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转企改制。
四、近期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1.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近期拟组织召开会议,听取各县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尽快全面完成分类工作。
2.着手制定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具体意见和配套文件,提请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审定后,在市、县区探索开展试点工作,逐步全面推开。
3.着手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市、县区公立医院和科研院所等推进试点工作。在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探索开展事业编制备案制管理。
4.着手起草关于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周转库制度的具体配套政策,提请有关会议审定后组织实施。
5.结合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提出在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意见。
篇二
机构编制工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我区机构编制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议事制度等。但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多年积累的突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大量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存在,成为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肢解了行政管理职能,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进程,影响着机构编制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机构编制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区在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区街道政府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纪律执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调整职能配置、理顺职责关系、合理设置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及确定领导职数,逐步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特点:一是机构编制部门管理体制趋于完善。区编办实行单独设置,既是区委工作部门,又是政府工作部门。二是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执行力进一步提高。无论是机构改革、编制调整、用编进人等事项,均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编办文件要求执行坚决、落实到位。三是机构编制管理日趋规范。建立健全了编委会会议制度、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控制增机构、增级别、增编制、增人员和确保街道机构编制在2012年基础上只减不增等问题上成效显著,机构编制管理日趋规范、精细、标准。四是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区编委会先后多次开展监督检查活动,纠正了吃空饷
混编乱岗等违反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的行为。五是自身建设成效明显。通过开展机构编制系统自身建设年活动,班子队伍更加团结,干部作风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机构与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设置存在一定差距。截至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已历经了六次较大规模的改革,虽然从表面看,政府机构设置得到了精简、统一,但从实际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效果来看,政府机构实际并没有达到精简、统一、效能
的要求。自1995年我区机构编制部门单设以来,先后开展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分别是1997年、2002年、2005年及2015年机构改革。虽然精简了部分行政单位,但改革后到现在15年的时间,根据工作需要,相继设立了多个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仍造成大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体外循环。
2.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与其主管部门职能相近,部分职权交叉,权责不一致,容易形成推诿扯皮等现象,降低了行政效率。
3.人员混岗现象严重。大多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职能从主管部门分离而来,大部分职权由主管部门授予,因此,它们实质上是其主管部门的从属,依附于其主管部门,自身无独立的行政能力,人、才、物基本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人员混岗严重。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长期存在且日益增加,绝不是偶然现象,仔细分析,主要根源于:
1.上行下效。有部分事业单位,其主管部门鉴于上级主管部门将其部分职能分离设立事业单位承担,因此,也要求设立相应的事业单位。如区民政局的社会救助局、区财政局的非税收入管理局等。
2.区级行政机关行政编制紧张。经过多次机构改革对行政编制的精简,区级行政编制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性职能逐年扩展,同时,公共管理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也同步增加,亟需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为解决事多人少的矛盾,有的行政机关把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事业单位,来承担具体的行政管理或行政执法等事务。如食品药品稽查大队、住房和城乡建设监察大队、环保监察大队、安全生产执法大队等等。
3.行政机构办事人员偏少。区级行政机关队伍流动性较弱,受领导、非领导职数限制,其晋升空间小,有相当部分公务员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几年,而且由于激励机制、惩戒机制的不完善,很多人员难免产生懈怠情绪、抵触情绪,甚至有少数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任务敷衍塞责、对领导安排的临时性工作任务能推则推,久而久之成为单位的摆设
;还有一种情况是,区级政府科级领导干部一般在男52岁、女50岁改任原任职部门非领导职务,由于是单位的老领导,新上任的领导对这些退居二线的领导,存在不敢用、不能用、不想用、没法用等等复杂心理,使这部分人员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但这些人员仍占用行政编制,机关无法补充新鲜血液。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行政管理体系,我们必须从事业单位改革着手,加快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破解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推进大部制管理体制。
1.政府机构改革必须与履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改革通盘考虑,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
的原则,撤并相关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将体外循环的行政管理职能交回政府部门,按照责权利相统一、职责相近的业务交由一个部门承办的原则综合设置政府部门。
2.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改革部门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与服务机制,综合设置部门内设机构,内设机构间建立良好的监督制约运行机制。
3.建立稳定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机构编制管理虽然是党和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经过机构编制部门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法规,各地也探索出了适合实际工作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力度。
篇三
根据地区编办XX县区编制办的具体要求和相关部署,我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乡政府领导牵头,组织得力干部下到机关、学校、卫生院和各村,采取交谈、询问、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调研组利用了4天的时间,对上级部门要求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研基本情况
一、高海拔地区工作的特殊性,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洞措乡平均海拔4600米左右,地广人稀,属于纯牧业乡镇,境内没有企业。国民收入全靠牧业收入及劳务输出,乡政府无财政收入来源。我乡人员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直接受到我乡生产方式和财政收入的影响,gdp年增长依靠牧业增收的方式拉动。机构编制中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配备的人员年轻化,人员专业业务技能不足。加之上级部门为丰富自身机构人员,经常抽调乡上多年培养的得力干部,而抽调之后并未及时为乡上补充,导致机构运行中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机构编制改革之后,细化了人员分工,划定了办公室,但是由于我乡政府条件有限,自身资金不足,无法及时的补充办公硬件,导致办公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办公需要。
二、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患病及因病不再岗情况我乡目前现有行政干部27名,其中汉族干部5名,藏族
干部22名;政法人员编制4名,全部为藏族干部;教育部门编制为6名,现在实有正式教师12名,卫生院有医生3名,护士2名,均为藏族;文广影视部门现在有电影放映员1名(公益性岗位),农牧林水类干部4名;机关后勤服务类人员为2名,均为藏族同志,其他民族的干部没有。我乡干部职工最短在高原上工作都超过了2年,均不同程度患有高原型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有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中30岁以上患病人数为9人,30岁以下患病人数为33人。我乡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低,目前还未有因病不在岗人员。
三、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特殊的发展稳定任务角度,对人员编制配备的建议
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地域。我乡辖5个村(分别是**,共有5个村委会,11个作业组。2011年总人口为2598人,均为牧区人口,牧户610户。二是海拔。我乡驻地海拔为4400米,高寒缺氧,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1度,取暖时间长达7个月,年平均氧气含量仅有内地的55%。三是距离。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90公里,乡驻地到每个村平均距离为39.5公里,其中最远的村委会驻地为60公里。社会情况方面。一是我乡是内陆乡,不与任何国家接壤,没有边境线。二是,流动人口方面。今年上半
年,来到我乡旅游或路经我乡人流较多,据上半年统计共有游客约2000人次以上,务工经商人员约1000人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三是维稳工作方面。我乡从2008年至今,现有拉康2座,均有通道公路,其中洞措拉康距离乡驻地26公里、罗布拉康距离乡驻地24公里,现有僧尼12名。我乡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安排一名副科及统战干事长期进驻拉康开展工作。经济情况方面。2011年全乡生产总值为19006598.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低于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属于较为贫困的乡。目前,仍有1843人用电困难,2067人没有用上安全的饮水。对于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的建议
一、结合牧区工作开展实际,选配专业技术性强,适合牧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注重干部的培训,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岗前培训和任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其能更快的融入到牧区基层工作中去,从而更好的为牧区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三、针对干部借调问题,及时的对流失干部进行补充,确保基层工作的开展有人可用。
四、乡财政紧张困难,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乡的支持力度,配齐办公硬件,为乡上各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篇四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区,面积***平方公里,现辖**个行政村(居),*****户,人口**万。境内土壤肥沃,水系发达,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亿元,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目前,该镇行政在编人员**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人,占26%,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人。
二、职能配置和运作情况
1、职能由“领导”向“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应该实现从“领导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观念转变,把构建服务型与公共型基层政府作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全新目标。乡镇体制建立以后,尽管机构和人员数量一直严格控制,但事实却存在着“编制数量控制了,干事人员减少了”的怪现象。目前,乡镇政权的结构和权力的分配基本上是比照上级政权机关设置的。人们习惯将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乡镇政府称为乡镇的“三大班子”。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至今没有法律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基层政府的机构与人员编制逐年变动。如在**镇就存在着国土资源所、农电站、畜牧兽医站等单位陆续收归市直管,人权、财权在市局,但服务的对象却仍然是基层,使一些工作人员对乡镇的管理、指导处于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退居二线人员占用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在**镇行政编制**人,退居二线的就有*人,占18%。严重存在着“拿钱不干事,仍然占编制”。
2、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够。在一些重大事情面前,由于体制问题,一些站所人员由于人事管理权在上,业务安排一律由上面指挥,不服从乡镇统一指挥、调度。
3、服务职能配置混淆不清。目前机构设置中,部分单位职责不清导致履职不到位。在我镇行政单位编制中的经济发展办,许多工作仅靠三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许多业务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结果使其成为“虚设机构”。如此等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建议
乡镇政府是基层政府的一个级次或组成部分,作为联系“三农”最为密切的基层政府,其职能转变,不仅仅是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施的要求。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全面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将成为新时期基层政府工作的重点。
1、为了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必须推进以撤改为主要内容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要分类实施,分步骤推进,同时完善配套改革。目前,根据工作需要、农民需要和服务需要,要将一些农机、农技、畜牧、市场经济管理人才,通过各种手续、程序层层选拔到乡镇来,充实一批、淘汰一批;如要加强对文化、卫生、环保、为民服务中心、公益性管理与服务等机构在乡镇的设置。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应该按照基层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而进行,服务型与公共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基层政府的本质要求,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为“三农”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依法支持与推动农村及农民建立农合组织,把农合组织打造为激发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平台,为此,要求政策允许并保证生产以外的其它农业生产环节对农合组织开放,尤其是要支持农合组织在农村公用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4、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及机构改革中,要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社会政治职能,把更多的经济职能交给市场。为此,必须实行基层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的区别。基层政府要尊重农民主人地位,确立“为农民服务”的执政理念,随着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农合组织成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为农民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5、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对现有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考核、考试,避免“一朝进机关,永远铁饭碗”。具体考核办法由市、乡镇拿出详细的考核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实施。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调动乡镇干部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权利交给自己的服务对象---群众。
6、为了控制人员编制膨胀,要建立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没有配套的财政改革,撤改后的乡镇机构也难以运行。
篇五
机构编制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样的大背景下,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定好位、履好职,努力推进机构编制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要有新认识
(一)定位更加准确,思想更加解放。
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要转变转统思想观念,精准定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一是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增减平衡”原则要求机构编制部门树立超前意识和主动意识,也要求机构编制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要结合本地实际,及时根据单位、部门机构职能变化,主动就完善体制机制、规范编制管理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优化机构设置,盘活编制资源,达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动态均衡状态。二是要由粗放向精细转变。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为“坐等上门”模式,单位、部门提出诉求后,机构编制部门再与省级部门纵向、兄弟市州横向对比后进行审批,缺乏实地调研,缺乏事后跟踪。现行机构编制管理要改变传统模式,将调查研究作为审核审批前置条件,建立追踪问效制度作为职能运行监管的重要手段,把好事前事后关口,提升管理水平。三是要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于编办独立运行时间不长、服务对象特殊,导致机构编制部门“地位”不够显现,“名声”不够响亮,群众知晓度也不够高。只有加强机构编制的管理,拓展宣传渠道,丰富服务手段,强化监督检查,使机构编制部门从后台走到前台,从隐秘走向开放,才能让更多的单位、部门,更多的群众了解机构编制这项工作,熟悉编办这个部门,才能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进来,形成工作强大合力。
(二)任务更加繁重,推进更加困难。
新常态下,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任重道远,工作越来越艰巨,任务越来越繁重。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机构编制事关上层建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临巨大压力。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改革任务来看,与机构编制工作相关的任务大概有6大类、近60项内容;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看,机构编制部门2014年牵头改革任务4项,参与17项;2015年牵头改革任务2项,参与3项。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机构编制是有限资源,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从当前情况看,编制配置还不够合理,市、区县行政编制甚为紧张,部分区县表现更为突出;一些部门内设机构个数设置太多,超过部门实有人员数;一些部门“官”多兵“少”,人员结构失衡,个别部门甚至是有“官”无“兵”。三是理顺职责关系。职能职责不清容易导致遇到事情时部门间相互推诿、踢皮球。今年,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市、区县分别制定了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明确了主要职责,厘清了职责边界,落实了责任主体,解决了部门职责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但理顺职责关系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时间节点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和部门职责变化及时调整相关职责。
(三)管理更加规范,要求更加严格。
新常态下,机构编制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从严从紧管理的紧箍咒越念越紧,越来越严。一是从上级要求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李克强总理向社会庄严承诺“约法三章”,明确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中央编办、省委编办也对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二是从政策规定看。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基础上,中办出台《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11〕22号),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纪律。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基础上,中纪委出台《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纪发〔2009〕15号),进一步加强了机构编制违纪违规处分力度。中央纪委、中央编办等七部门印发《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三是从执行情况看。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总要求,坚持从严从紧掌握原则,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从2014年开始,将机构编制纳入了市委、市政府绩效目标管理,今年又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同时,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机构编制管理问责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强化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切实维护机构编制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面临新考验
(一)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考验。
一是推进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诸多改革内容涉及职责的重新分配、利益的重新调整,需要机构编制部门积极配合、主动担责。如何使全面深化改革达到精简统一效能目的,如何确保改革后不突破“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政治底线,机构编制部门面临巨大考验。二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11年,中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当前,只完成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初步分类、审核审批等基础性工作,涉及核心问题的人员安置、社会保障等如何处置的具体配套性文件还未完全到位,因此,下一阶段推进中机构编制部门将面临巨大考验。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按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进纪检监察、司法管理、财政税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和检验检测等行业和领域体制改革,探索在重点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及跨部门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等诸多改革工作也将给机构编制部门带来巨大考验。
(二)严格控编减编带来的考验。
一是守住总量与刚性需求的矛盾。中央编办要求,严守机构编制总量不增的底线,确保中央规定的地方政府机构限额不突破,各级行政编制总额和各项专项编制总额不突破,确保事业编制以2012年底统计计数为基数只减不增。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扩容,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机构编制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一方守住总量是政治任务,一方发展需要是刚性要求,二者之间必然形成直接冲突,成为一对矛盾体。二是动态调整与部门利益的矛盾。机构编制是稀缺资源,也是部门的核心利益。日常工作中,部门总是以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少、问题困难多等为理由,片面强调部门利益,夸大自身困难,千万百计增设机构增加编制。一旦机构设立了、编制增加了,就成为了部门的“私有财产”,以后要撤销或要减少就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仅靠机构编制部门协调是不够的,往往需要编委领导出面才能解决。三是从严从紧与监督乏力的矛盾。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从上到下都要求从严从紧,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为严肃查处,但实际工作中感到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机构编制法律,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是对具体责任追究措施不够明确,监管缺乏力度。另外,市、区县从事监督检查人手明显不足,区县更为明显,工作人员都是兼职,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三)干部能力不足带来的考验。
一是政策知识不熟。机构编制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性专、法规度高的工作。一方面机构编制部门成立较晚,成熟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少,专业出身的干部少,对机构编制法规政策及编制标准研究的少;另一方面机构编制工作常要依法授权,而现实中通晓各部门法律法规的干部较少,掌握部门履职依据、内容、程序、效果的干部也少,如何增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如何准确界定各部门职能职责,考验着机构编制干部的业务和能力。二是执行能力不够。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着主管行政体制改革、机构编制审批、调整、分配,权利很大,责任不小。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通过领导讲话、批示或打招呼、党委、政府文件、人大政协报告、上级条条干预等不同形式,从各种渠道干预机构编制工作,影响机构编制部门独立处理机构编制业务的正常秩序。同时,由于干部职工业务能力的不足,在处理机构编制各类复杂问题时,也体现出执行能力不够的问题。三是创新意识不强。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编办有关要求,在落实机构编制集中审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健全部门配合协调机制、推进实名制系统建设等方面直抓实干,取得了一定成绩,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但无论是纵向或是横向看,多数时候还习惯于凭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深入基层扑下身子搞调研的实干作风,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有待加强。
三、新常态下机构编制工作要有新路径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重点,抓改革促发展。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职能整合、上下对应、统筹平衡、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一方面,加强政府责任清单位归口管理,督促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防止部门不作为。另一方面,优化调整“三定”规定,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机构设置,从严控制编制和职数,解决职责分散交叉。二是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对行政类事业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内设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公益类事业单位强化公益服务性质。今后不再新设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政策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三是配合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以市场监管、城市管理、文化管理、资源环境、农业管理、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探索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优化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次,减少执法队伍种类,一个部门设有多支执法队伍的,业务相近的整合为一支队伍;不同部门下设的职责任务相近或相似的队伍,逐步整合为一支队伍。同时,按照省上统一安排,做好纪检监察、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环境保护、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的衔接;推进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体制改革,研究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二)以实现只减不增为目标,抓管理促规范。
一是提升机构编制地位。借助网络、媒体等平台,加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力争将机构编制法规制度纳入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认真开展领导干部“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履职情况审计,强化工作监督。严格市、区县党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坚决逗硬奖惩。二是规范机构编制管理。按照机构编制管理“3个必须”、“4个不得”、“4个严禁”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落实,决不闯“红灯”。围绕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着力于控制和减少编制增量,确保全市行政编制不突破省委编委下达的总数、事业编制不突破2012年统计年报数据,并在总量内有所减少。认真执行机构编制集中审批制度,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审批权限,严格审批程序,杜绝暗箱操作,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三是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时刻牢记机构编制工作纪律,筑好防线,守住“底线”,警钟长鸣。依托财政供养人员审核、机构编制年度统计等,认真开展机构编制日常检查。深入开展“三超两乱”和“机构编制六个方面突出问题”整治,坚决纠正违纪违规行为。对擅自设立机构、加挂牌子、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部门和单位,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进行查处,坚决实行问责。
(三)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保障,抓素质促提升。。
一是注重自我学习。新常态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推进改革管理各项工作。要深入学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重大观点和新思路、新论断,学会并善于用全局观念和政治眼光研究分析处理问题。要加强对机构编制业务和法律、经济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处理能力。二是提高执行能力。新常态下,各项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作风,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明确责任抓落实,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各项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到科室,明确到岗,责任到人。要突出重点抓落实,紧紧抓住改革和管理各项任务的重点,凝心聚力,着力推进,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坚持原则抓落实,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办事,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开口子,不搞变通。三是强化工作创新。新常态下,要善于树立创新思维,跳出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摸索出新的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实际举措。要以深化各项改革和严控机构编制为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谋服务。要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树立问题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创新举措,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机构编制管理特有的规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改革创新破解工作难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以动态调整放大资源效应,以强化执行抓好工作落实,以真督实查巩固工作业绩,不断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工作水平。
篇六
目前,中共XX县区委、XX县区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在完成临时性、阶段性或突发性任务,组织协调跨部门的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弥补了常设机构行使权力的局限性。但在组织运行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总体情况
经调研,我县目前有议事协调机构177个,其中党委议事协调机构56个,政府议事协调机构121个;在177个议事协调机构中,党建类23个,意识形态类2个,社会稳定(信访)类10个,政法类11个,经济发展类70个,民生类47个,改革类7个,生态环保类7个。
2013-2017年间,56个议事协调机构召开5次(含5次)以上会议,121个议事协调机构召开5次以下会议,其中81个议事协调机构未召开过会议。62个议事协调机构印发5件(含5件)以上文件,115个议事协调机构印发5件以下文件,其中68个议事协调机构未印发文件。
二、存在的问题
1、“进口”不严。未明确议事协调机构设立的管理主体、审核程序等,设立的随意性较大。我县现有议事协调机构大部分是在上级要求下设立的,占所有议事协调机构的91%,缺乏因地制宜;也有一部分是自选动作,面对一项工作,哪怕是再具体的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建机构、搭台子、摆阵势,一纸公文就成立一个议事协调机构,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论证。
2、管理缺失。普遍存在议事协调机构只建不撤现象,即使一项临时任务完成之后也不及时撤销,有的随着形势任务变化也不进行
3、模糊职能。议事协调机构有“能力”且经常“越界”干预日常机构的行政事务,混淆部门职能、扰乱原有工作程序,加剧了部门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破坏了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4、精力分散。议事协调机构往往都是党政负责人兼任主要负责人,党政负责同志忙于参加各种议事协调机构组织的会议,精力有限,据统计177个议事协调机构中,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议事协调机构主要负责人有59个,占了全部议事协调机构的1/3。另外部门参加的议事协调机构过多也不利于其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主责主业上。
5、作用有限。除县编委会、规委会、高校招生委员会等大约30%的议事协调机构正常发挥作用,70%的议事协调机构几乎不组织会议、不协调事务、不发布文件,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18大期间开会不超过5次,发文不超过5件)
三、加强管理的思考
1、做好清理规范。以此次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针对议事协调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2025届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上海洋泾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 山东省昌乐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数学仿真卷含解析
-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博闻学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华侨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英语四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乐清市知临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吉林省洮南市第十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市场研究课件中山大学黄英姿教授主
-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第15课算法的应用(教案 )
- 2023年婚检培训试题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提纲
- 敦煌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北师范大学
- 数字孪生在酒厂管理中的运用
- NB-T47033-2013减温减压装置
- 古琴经典艺术欣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大学生无人机技术创业计划书
- 《应用文写作》期末试题及答案(A卷)
- 园林景观绿化验收自评报告
- 国开《农村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册》形考1-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