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生欺侮行为发生的过程模型及其启示
中小学生的欺侮行为如何发生,影响欺侮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影响着欺侮行为的防治策略,因此及时了解关于欺侮行为发生的新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有效地防治校园欺侮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欺侮行为发生的典型理论解释关于欺侮行为的发生,不同的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人员试图从社会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解释欺侮行为。根据这一理论,在社会问题解决上的缺陷往往会导致侵略行为的发展。如,研究发现,欺侮者更有可能在信息加工中出现偏差和不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克莫德卡(Camodeca)等人更是指出①,与没有直接参与欺侮事件的儿童相比,欺侮者和受害者显露出更低水平的社会技能。信息加工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欺侮这种特殊攻击行为作出解释,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的支持。但最近,学者们开始质疑这个解释是否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欺侮行为。例如,萨顿(Sutton)和他的同事认为②,有些欺侮者能够很好地了解他人,并且会利用这种了解去采取措施让受害者感到被“遗弃”。因此,欺侮者是否真的存在社会认知或社会信息加工上的缺陷,目前还未能形成定论。2.心智理论所谓“心智理论(theoryof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者发现,欺侮他人的儿童在欺侮环境中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儿童能够较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欺侮者的首领们“心智能力”得分更高,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却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欺侮行为发生的原因,但是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儿童虽然能够理解他人,却缺乏移情能力。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认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对其周围的人或媒体中的行为的观察或模仿。父母和社会环境中的他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很大。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Bandura)认为,大多数人的攻击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由于观察了他人的攻击行为,使个体获得了这种行为的观念,在以后类似的场合下,记忆中的攻击行为表象就成为其攻击行为的指导。班杜拉曾做过许多实验,其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是进行一项“目睹攻击行为”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班杜拉的假设,即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说明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4.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theory)主张欺侮行为是由外部压力引发的为了减少焦虑的一种心理防御;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挫折的存在也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受的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就越大。因为挫折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个体生命本能的能量释放受阻,它必然在快乐原则支配下作能量释放的改道,否则就会产生压力,导致疾病。如果能量的宣泄指向于内部、自身,就表现为自己折磨自己、摧残自己,甚至自杀;若是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即多种攻击行为,轻者如嘲笑、讽刺、斥责,重者则打斗、毁伤或杀害使他受到挫折的对象。临床发现,与没有涉及欺侮事件的学生相比,欺侮者在抑郁症状上的得分明显较高。这一点证明挫折-攻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欺侮行为的发生。③尽管上述这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欺侮行为的发生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都缺乏从发展的视角揭示一个普通儿童少年是如何成为欺侮者,又如何退出欺侮者行列的,其间的多维影响因素有哪些?关于欺侮行为发生的过程模型正是为完成这一任务而提出的。二、欺侮行为发生的过程模型拉姆和刘(DebbieO.B.LamandArthurW.H.Liu)通过对香港中学8名校同欺侮者(12-17岁)进行深入的访谈,运用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对访谈数据进行处理,构建了欺侮行为发生的过程模型,即从一个学生成为欺侮者的过程分析其欺侮行为的发生,往往可以划分为拒斥阶段、实施阶段、延续阶段、退出阶段。他们还进一步描述了在各个阶段不同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④★拒斥阶段在访谈中,拉姆和刘发现所有的访谈对象在小学的时候都曾经目睹过同学的欺侮行为,但在当时他们排斥欺侮者,同情受欺侮者,这个阶段就是“拒斥阶段”。当学生看到欺侮事件时,这个事件并没有立即引导他们去仿效欺侮行为;尽管他们知道别人是怎样去欺侮其他同学的,但当时他们普遍认为这种行为是令人讨厌的、可怕的。他们表达着对受害者的认同。★实施阶段那么,为什么这些受访者最后会成为校园欺侮者呢?即学生是如何从第一个阶段跨入第二个阶段的?各个受访者给出了不同的理由,但一个共同的认识或辩护就是他们并不想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些人是因为在受欺侮的时候,朋友帮助他们进行了还击,这种反击性的攻击行为(reactiveaggression)最后让他们自己也变成了欺侮者。特别是当这类事件被认为是反击而不是欺侮时,就更有可能让一些学生体会到群体的力量,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欺侮者。释放情绪(emotionalrelease)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成为一名欺侮者的因素。正如受访者斯蒂芬(Stephen)所述,他很早就看到过欺侮事件,但是他并没有试图欺侮别人,直到有一次他感觉到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时,才出现了欺侮行为:“我很讨厌我父母的唠叨。因此,我在学校发泄我的愤怒。有时候,我试图靠打篮球来消除我的愤怒。但是,当那样做没用时,我就靠欺负别人来发泄。”为了让自己不受欺侮,寻求自我保护而与学校不良团体联系在一起也是学生开始实施欺侮行为的一个原因,受访者萨姆(Sam)的例子就是这样的:“他们(不良群体的成员)找到我说:‘你想被勒索还是勒索别人呢?你最好想清楚。’他们只是想引诱你加入他们,让你感到很安全,所以我就加入了他们。你知道,我不想被欺负。我想支配和制服别人。”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可靠的庇护来自不良少年群体,而不是学校。物质上的收益(materialreward)是导致欺侮行为的另一个诱因。埃里克(Eric)在回忆自己开始实施欺侮行为的情形时这样说道:“这是在中学一年级开学初,我看到有人问别人要30元钱。我看到那人仅仅举起了拳头,对方就变得非常害怕,给了他30元钱。这看上去太棒了!你不需要工作,也有钱拿。所以后来,我也就这么做。”在拉姆和刘的受访者中,还有人仅仅是因为“好玩(fun)”。杰克就是这样的例子:“在中学一年级时,我看到我的同学欺负别人,我就加入他们,以此为乐。”依据班杜拉的理论,人们通常通过模仿来学习,但是通过受访者的案例可以看到,模仿并没有马上出现,是其他因素引发了欺侮行为。这些因素可以是他人的煽动,可以是情绪的宣泄需要,可以是个人的贪婪,可以是同伴的支持,也可以是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延续阶段在欺侮行为开始实施后,又是什么导致这种行为持续下去的?即欺侮行为发生的持续阶段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收益(benefits)”显然是让欺侮行为持续下去的一个主要的激励因素。对心理安全的渴望、物质收益、乐趣或情绪释放等都可以强化欺侮行为。此外,随着欺侮行为的反复出现,权力感和声望感会更强烈。正如受访者萨姆所说:“我当然想变得强大。(欺负同学)50%是为权力,30%是为受保护,20%是为好处。”当然,在欺侮行为的持续阶段也存在着抑制因素,如学校的惩罚、家庭的控制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等。但不幸的是,这些抑制因素的影响力似乎还不够大。受访者们普遍表示,欺侮行为的受害者和旁观者往往因为害怕遭到报复而不敢向老师或父母报告,老师也没有给人一种可以有效地保护受害者的印象。因为即使报告了老师,老师也不一定会采取行动;而有些处分方式的威慑力根本不够,如罚站,“老师们知道这些情况,但是不会采取行动:他们只是匆匆走过或者是只说上几句。如果他们再次看见同样的事情发生,可能会叫我们罚站,但这有什么用呢?只是罚站而已。”(斯蒂芬)“在起初,我还会担心受到老师的惩罚,但是后来,我一点都不害怕。”(查尔斯)另外,像关禁闭或通知家长的做法也许会有一定的约束力,“关禁闭和给予记过是有效的,如果你不想受到处分或是让你的父母知道这一切,你就不要去欺侮他人。”“如果老师将事情通知了我的父母,我将会试着收敛一点,谁愿意天天听折磨人的唠叨呢?”但是,父母的责备也可能会使欺侮的情况更加严重。如果父母的责备只是让欺侮者觉得自己在家里受到排斥和鄙视,他们反而会进一步地想通过欺侮他人以证实自己在学校中的有利地位。年轻人的道德标准也应该是一种抑制因素。毕竟,他们在第一次目击欺侮事件发生时,都是同情受害者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认为那些被欺侮的人不是受害者,而是罪有应得。显然,他们学会了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最常见的合理化理由,是认为那些受害者冒犯了自己或他们本来就很讨人厌。至于面对一些软弱的受害者时,他们则用“愚蠢”“迟钝”“沉闷”以及“无能”等词语来描述对方。一个人究竟是怎样从同情受害者转变为以自己的欺侮行为而自豪的呢?萨姆很好地描述了他的一个转变过程:“跟随着一帮人,将给你一个学习欺侮其他人的机会。在起初的两三次,我都觉得害怕,我害怕在打了人后,我自己反过来也会遭打。我同时觉得被打的男孩真的很可怜,所以我仅仅是站在旁边……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不再那样觉得了,我仅仅觉得他们罪有应得……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转变。在经常看到其他人的欺侮活动后,我不再感到害怕。”在这个过程当中,群体的支持无疑是一种激励因素,特别是当这种支持来自于一个不良团体时。在群体的支持下,欺侮行为就变成了一种典型的集体行为。在行为中存在着典型的责任分担,当个体遵循群体的准则时,就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支持,这给了欺侮者一种力量感、地位感,这是他们难以从家里或学校的学业上获得的。★退出阶段在拉姆和刘的8名受访者中已经有5人停止或减少了欺侮行为。这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尽管教师的监督并不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教师采取的行动中通常包括告知欺侮者的家长或通知警察。显然,警察的干涉是很有约束力的。受访者查尔斯是这样描述的:“老师让我在记录册上写下欺侮事件发生的过程,我被问到发生了什么,如果事件严重他们将会通知警察。我非常害怕警察,因为他们经常秘密地使用体罚手段,我同样害怕被学校退学,我不想我的家人为我担心。”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害怕去见警察,除了肉体上的惩罚外,他们还害怕被起诉。根据行为理论,纯粹的惩罚显然不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只有当欺侮者的需要通过其他合理的方式得到满足时,再次实施欺侮行为的动机才会终止。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宽容、理解、物质支持和关心有时是非常有效的。受访者查尔斯的转变就是因为他的家庭给予他很强烈的归属感、温暖和积极的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没有导致他和家人的关系疏远,相反,家人更关心他了。他现在不需要依靠群体的支持或是靠勒索别人获得“零花钱”了。在欺侮行为发生的四个阶段中,不同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层次,在宏观层面上是邻里和学校环境,在中观层面上是师生关系、家庭和同辈关系,在微观层面上是个体的道德标准、欲望、习惯和情绪状态。各个阶段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图1欺侮行为的过程模型三、过程模型的实践启示在学校,欺侮行为通常被教师当作是个别学生的行为问题。但是根据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问题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因此需要多层次的干预。基于欺侮行为发生的过程模型,至少可以提出如下一些行动建议:第一,要控制学校附近不良群体的活动。鉴于青少年不良团体的扩大趋势以及相当数量的欺侮行为是发生在校外的,因此应该有更多的警力巡逻以确保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警察在学校周边进行的频繁巡逻和警民间友好关系的建立将有助于鼓励旁观者举报欺侮行为。第二,要提供一个无攻击性的、培育式(nurturing)的校园环境。很多校规都忽视了非正式群体和学校亚文化的影响。促使学生转变为欺侮者的一个观念是认为欺侮别人要比被别人欺侮更安全。老师、学校社会工作者和保安都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所警觉;应该训练他们去识别学生的不寻常行为或表现。如,当看到一个学生身穿脏乱的校服,带着痛苦的表情从厕所走出来时,要意识到他很有可能是刚刚受到了欺侮。老师在休息时间内应该更加密切地监督学生,而保安应该时常检查校园的隐蔽场所。如果问题非常严重,就要立即请求警察帮助,以在校园重建起一种无欺侮的安全感。此外,作为一个首要的预防措施,我们应向学生反复灌输,在学生头脑里树立非暴力的价值观。如亲社会行为活动、以和平为主题的活动、尊重法律、崇尚宽容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宣传等,都有助于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反欺侮的氛围。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课程,让年轻人去释放他们过剩的精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获取地位和权力,并让他们玩得开心,这对欺侮者和受害者都是有益的。同时,潜在的受害者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网络。第三,要促进建设性的改变,而不是单纯地执行惩罚。众多的数据已经证明,仅用惩罚去控制攻击性行为是难以取得成效的。面对欺侮事件,应该通过更为细致的探查去了解其是如何发生的,而后判断它是一次单纯的争执打斗还是欺侮。积极有效的调停可以让欺侮者在被举报后不对受害者采取进一步的报复行动。与欺侮者的家人合作,提升家人对欺侮者的积极自我认同的支持,是约束欺侮行为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如果仅仅召唤家长来学校,向他们抱怨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不会有多大作用的;相反,家长们简单的责备和指责只会进一步强化欺侮者与不良团体间的联系。第四,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倡议者(Initiator)、一个有智谋的人和一名团队成员。校长和老师通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认为欺侮问题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对问题更敏感,对问题作出全盘的分析,制定干预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有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鼓励学校管理者去扮演一个更主动的角色,并贯彻合作性的行动。社会工作者要像“智囊军师”一样去工作,要邀请专家帮助学校的教师组成处理欺侮行为的专项工作组,设计一个行动指南以指导教师处理欺侮事件;要邀请警务人员到学校向学生警示和宣传使用暴力的法律后果。当然,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欺侮者和受害者的需要,并寻求家长的支持以帮助学生摆脱旧的角色,重构新的积极的自我形象。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的现状及其防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EA090015)系列成果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家具甲醛含量检测与维修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混凝土工程合同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3篇
- 湖区环境治理行动方案模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机构担保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按揭借款合同利率调整机制3篇
- 网络商城课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广告车租赁与品牌推广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十二岁生日演讲稿范文(2篇)
- 2025年度电子商务销售合同范本2篇
- 课题申报书:大学中学融通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 妊娠剧吐的护理查房
- GB/T 5023.5-2008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5部分:软电缆(软线)
- GB/T 36127-2018玉雕制品工艺质量评价
- GB/T 304.3-2002关节轴承配合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 漆画漆艺 第三章
- (完整版)100道凑十法练习题
- 光伏逆变器一课件
- 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报告卡
- 《基础马来语》课程标准(高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