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狂生李逸野_第1页
当代书法狂生李逸野_第2页
当代书法狂生李逸野_第3页
当代书法狂生李逸野_第4页
当代书法狂生李逸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ﻫ当代书法狂生——李逸野

在河南书法圈里,没人不知道李逸野的。逸野,1930年生,笔名萧诗寒。生于重庆垫江,现住河南开封。性愚直。曾肆业垫江中学,重庆一师,国立“中工”。重庆解放,弃学从军,任随军记者,战争中伤残转业.仍搞新闻。“反右”时受冲击。1972年冬病重,求医皆云“不治”,遂自学书法,市无碑帖,乃抄《杜甫诗选》练习横竖画。1975年见《故宫周刊》上《怀素自叙帖》喜而双钩之,日习20分钟。1980年后,始有条件学书法。其应酬多行草,简捷故也。篆、录、楷不轻易示人,大草只作课徒用。书风雄肆,奇谲多变。尚自然,主荒率.与人合编有《中国书法通鉴》行世。在书法史上首次提出白比黑更重要,以“白统率黑”的理论,并力行之,打破了数千年来传统的“太极图”式的“循环论创作模式”的束缚,从大空间中构建立体的创作模式,认为这是继承、优秀书法传统,创作有时代意义的书法作品有好方未能。在其大草的实践中已显示其理论的—-——角。尝以书法入画,随意点染小品,生动有别趣。偶作旧体诗词,可育者,朴实有古人风。提起这个老头,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狂,有人说他颠,有人说他疯了。.。。。.当然,大部分人还是说他字写的好。很多人想了解这个老先生,在大家的眼里,这个老先生是一个谜。我最早接触李先生,大概是10年前了。那时候,先生住在开封的贫民区,小屋子,黑乎乎的,老人在里面生活、读书、写字。见到老人的生活状况,我心里很不好受,老人毕竟是共和国的功臣,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负伤回国,临了却是这种情形,令人叹惋。老人在房里贴了一张启示,至今我还能记得:“本人家中有多人下岗,故要靠卖字为生,有索要书画不付钱的,无疑于谋财害命。李逸野谨启”读之,令人心酸。当时,和先生聊的很投机,蒙先生不弃,赠我花鸟一幅。我指了指墙上的告示,表示不能接受。先生却说,那是说那些官僚的,不指朋友。欣然命笔画了一张花鸟,很有八大的意思。我说像八大,先生一瞪眼:什么话,我比八大画的好!。。....十年后,我又拜访了李先生,李先生已经是77岁的高龄,和夫人住上160平米的新房.老人脸上长了寿斑,腿也疼,明显已经老了。我和的李先生在一起相处了两天,聆听了先生很多的狂言、妙语,现在凭着印象记录下来,和诸位一起共勉:李逸野语录●书法没什么神秘的,只要努力去写,肯定会写好的.我是48岁才开始写字,没有老师,也不需要老师,照样写的好。●我不喜欢书法,写字是很累的事情,是不得已的事情,我要靠书法养家糊口。●我的草书写的最好,已经超越了古人。和王铎比,我的线条多了灵动,其他黄山谷、祝枝山我早已经超越,林散之的更不用说,我的草书现在和怀素比肩。●孙伯翔说我是活王铎。●张海从北京回来,告诉我启功先生说,我写的比他好。●江来开封,向我讨字。我不写,大家劝说,我写了一幅四尺四裁的送他.●省里一领导向我讨字,向我许愿说,让我当省政协委员.我说,我老了,不喜欢开会。●山东一老书家送字给我,我上火车前,撕了,大家说可惜。我说,他写的不好,我不要。●去年我去北京开会,有人提议去看望欧阳某人。我说,我们来这里是客人,他应该来看我。说完我拂袖而去。●我从来不挂人家的字,留给子孙们也是我自己的字。●我每天早上起床写5000字,然后吃饭.我上午出去转悠,下午在家看书。●我的房子是靠我写字赚来的,我们两口住160平米,我知足了。我现在有钱,我出门还是坐公共汽车,我有残疾军人证,不用掏钱的。●我喜欢吃肉,不吃主食,因为老虎、狮子是吃肉的。牛、马是吃草的,个子虽大,却不敢和老虎对峙.●谢无量字写的好,是大才子。可惜有些书协高官看不懂,居然说谢的字是“孩儿体”,真不要脸。●那些官僚们来看望我,我从来不见.我在电话里就说明白了,不要来,我还健在,来我也不开门。●我现在什么会员也不是。书协换证寄来信件,其中一条说:不按期交纳会费者,按自动退会处理。我在反面回复:请按自动退会处理,然后就寄出李逸野又名萧诗寒,1929年生于重庆垫江县一个小山村.1951年初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新华社战地记者,采访中身负重伤.1954年伤愈转业,后参加《开封日报》工作.单就先生书艺而言,于古代它用心和视角直指怀素,又苦其心志从怀素到王铎.晚年兼习篆隶、魏碑诸体,以增加其书之厚度和宽博,法式大成,高标于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生开始远离书坛,抱笃守志。远离书坛决非远离书艺,相反是先生抱守寂寞,心游于艺的佐证。先生书法沉着博大、起伏跌宕、奇峭俊丽、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有评者认为“怀素以后第一人”。不可否认,先生在书艺上取得的成就,现世还远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走近和赏识,究其原因不外乎先生的淡泊自守,淡交之秉性,其作品很少参展或出书。他在一篇题为《云散风流》的小文中写道:我在清理信件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书画集、精品集、名录、辞典、博览……亟不可待地要出版,不知通过什么形式还是包办,都选上了我。约略统计有几十种,须知,这类出版物太多,太滥,既无权威性,且少参考价值。中外艺术史告诉我们,凡真正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不乏身前不闻身后日隆不同凡响者。明代的徐文长,清代的“四僧”偏居云贵的僧人担当,欧洲的米勒、梵高、塞尚,还有现代的陈子庄、黄秋园等艺术家,概莫例外。齐白石也曾有:“书画乃寂寞之道也”的断言.相信遗世独立的先生不会寂寞的,也同样相信国人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不会被所谓“旗帜如林"大师遍地走的乱相所忽悠。有诗云:高踞潮头仰天笑,春来秋去益峥嵘。对此,先生也有诗文作答:“身前身后两沉寂,毁誉何妨众口非。”我们面对已年过八旬的李逸野先生,探究其书画艺术历程,从他特殊的历史经历和“文人身份"开始是比较贴切的。李逸野先生作为一个诗人和书画家,无疑他清醒地选择了一条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之路.他曾经对友人说:我学画在前,学书在后。他说,写到什么水平就该画到什么水平。我们曾问他,都学过谁的作品?他说对于传统的东西也不能都学,有的很好,有的也未必好。加之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要有所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对于山水,他于近代则心仪黄宾虹、傅抱石二家。花鸟画寄情于水墨大写意,于人物画则偶写之。水墨花鸟直指徐渭、八大,旁参齐白石、虚谷,其他可以忽略不计。对于画画,他曾对我们说,画家不是照相机,万物入画分美丑,可以说江山如画,说成画如江山就不妥了.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画画。而事实是他在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方面下过真工夫。他既能高瞻远瞩,又能俯察精微,以画笔直抒胸臆状物抒情。近年我曾有幸数次见过先生作画,特别是水墨花鸟,他托兴毫素,运笔濡墨,顷刻画纸即斑斓多姿,生机盎然。对于画画,先生主张笔要活,墨要清,状物生动为上。诗言志,这当然是他胆识,自信之抒发。他在一幅题为《故园山水图》上题道:宾虹抱石细推求,蜀水巴山一体收。肝胆乡情生死地,不关董巨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