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本质指向
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国际比较经济发展方式通常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为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或表现出来的)基本路径、主要方案及制度安排的综合性描述。特定国家或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可归结为增加国民财富、提升居民福祉,但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战略目标、发展阶段、禀赋条件、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其经济发展方式或经济发展道路很可能具有差异性。发展经济学认为:各国在选择其制度或技术安排时应考虑“要素互补性”,只有那些与发展背景相吻合的“适宜制度”和“适宜技术”才能取得良好绩效(普兰纳布·巴德汉、克利斯托弗·尤迪,2002)。在此意义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或呈现的)路径方案,值得强调的是,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特征,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范畴应涵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60年,而不仅仅是指1978年迄今的改革开放时期。考虑到时空背景的特殊性,因此,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在体现出对本土特征“契合性”的同时,也必然会体现出相对于其他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特色”正是在这种国际比较中展示出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是在市场化改革渐进推行、产业结构交错进行的背景下,主要依靠内生力量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化的。实证研究显示:英、法、德、美、日等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均伴随着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快速转化,其中,产值结构转变集中体现为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占比快速提升,而就业结构转变集中表现为城镇劳动力及人口占比快速提升(Kuznets,S.,1971,Chenery,H.B.&Syrquin,M.,1975),工业化和城市化构成了发达经济体经济起飞的两个引擎。特别是,这些国家在完成经济结构转化时通常具有三个特征:1.结构转化纵向依次推进,即首先完成工业化,在工业化完成之后转入服务业急速发展阶段;2.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特别是资本、劳动等要素市场较为健全,这为要素的充分流动提供了前置条件;3.结构转化背景相对宽松,甚至会借助外生力量完成结构转变,例如有些国家在通过外部的殖民地完成资本积累和市场拓展。显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化与上述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主要是通过内部的部门剩余转移(例如: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方式,当前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依然亟须深化,这意味着劳动等要素的跨部门、跨区域流动面临着较强的体制约束。更重要的是,当中国正在推进工业化进程时,国外的发达经济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和国外的后工业化在时间节点上高度重合,可见,中国难以按照传统模式“从容不迫”地依次推进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三者交错展开必然成为中国推进经济结构转化的必然选择。与转轨国家相比,中国同样面临着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任务,但由于初始条件、理论储备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别,中国在转轨方式选择上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异质性”特征。从体制比较的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期或小国经济中有助于实现“赶超”目标,但从长期来看,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在信息发现、经济激励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整体上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有助于发展生产力并提高经济效率(姚先国,2001)。实践中,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经济困境,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这些国家普遍面临着从中央集权、依靠指令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向分散决策、依靠价格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使命。就转轨路径而言,前苏东国家倾向于在“休克疗法”的指引下,采取激进的市场化改革方案来实现经济体制转轨,这种方案的理论基点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快速的市场化转轨是可取的。然而,从经验上看,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纯粹市场自由主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范式危机”,而以前苏东代表的激进式市场化改革不仅尚未取得优异增长绩效,而且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急剧动荡。与此相对,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具有两个层面的“异质性”:一是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前提下,特别强调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通过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市场调控等方式来调和市场—政府的功能发挥;二是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依靠农村—城市、试验—推广、增量—存量等次序安排减弱社会震荡,从而在经济社会秩序可控的背景下按照渐进原则推进市场化改革。二、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本质指向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不是社会精英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政府—民众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形成的产物。就内涵而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源于发展背景的“异质性”,就表征而言,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为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推进(吕炜,2006;张宇,2009)。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指向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依靠政府—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同时推进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化,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穿于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主线是“混合型”或“复合型”发展,即在经济发展的多重维度、多种关系中找寻最优均衡点。具体地说,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指向:其一,转轨—转化。在世界范围内,经济转轨国家面临着体制转轨使命,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结构转化任务,但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需要同时推进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化,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化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化同时推进表明:中国的产值—就业结构转变是在要素市场逐渐完善前提下推进的,而市场化改革也是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而进行的。与其他国家相比,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化同时推进表明中国经济面临更繁杂的发展使命,也需要经历更长远的历史时期。就体制转轨而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经济调节机制从计划和行政命令转变成了市场,而且整个社会经济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包括组织结构、行为主体和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性质和结构上的变化”(周冰,2009)。体制转轨涉及调节机制、组织结构、行为主体和利益关系等诸多因素的转变,因此急速的市场化改革很可能会导致社会震荡剧烈和改革成本过高,为了规避社会秩序失控,中国的体制转轨选择了与主流理论相区别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就结构转化而言,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中国的产值—就业结构转化应通盘考虑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当前,中国正在依靠工业化来实现经济起飞,而国外发达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和服务业主导阶段。假如中国仍按照传统模式来依次推进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则在国际分工中将很可能被锁定在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的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化必须在国内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同时推进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化的必然选择。其二,政府—市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及其互动关系是经济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如果说政府和市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两个主导力量的话,那么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上似乎存在着过度倚重市场力量的传统。亚当·斯密(Smith,A.,1776)利用“看不见的手”描述了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并基于对自由竞争秩序的推崇而将政府定位为“守夜人”。相对于斯密的见解,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新自由主义更是将市场自发调节推崇到“原教旨主义”的地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华盛顿共识”就强调稳健的财政、放松管制的市场和自由贸易(P.克鲁格曼,1998)。相对于过度强调市场自由主义的理念,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实践中不仅通过市场化改革来矫正计划经济体制,而且通过政府调控等方式来体现政府—市场之间的功能互补,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政府调控背景下的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化特征。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相互融合,这使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政府控制的计划经济国家相区别。就成因而言,强调市场化改革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的实践已经证明: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形下试图逾越市场经济而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而强调政府调控作用是因为决策者意识到市场配置资源存在内生缺陷,且政府在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就表征而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已表现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多个层面;政府调控则主要体现在:通过公共产品提供来克服市场缺陷;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来熨平市场波动;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化;通过公有制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来焕发经济活力等等。其三,效率—公平。在经济学意义上,效率体现了稀缺资源向最终产出的转化程度,而公平体现了物品和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增加国民财富、提高社会福利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效率和公平可视为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也可视为影响发展道路选择的主要变量。由于对效率和公平的内在关系存在不同理解,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赋予效率—公平不同的权重,如果说北欧福利国家更加强调分配公平的话,则美国等一些经济体则更加凸现经济效率。与此相对,中国在经过艰辛探索之后,在经济发展直接目标的选择中越来越摒弃单一化思维,越来越凸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也越来越强调根据时空转变来调节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苏联模式”指引下以政府指令和计划经济来配置资源,此种方式在实现分配绝对公平的同时也引致了经济效率低下,结果是整个社会陷入“普遍贫困”或“低水平分配公平”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体系的要素流动性增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整体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但在经济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不同社会群体的分配差距并未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甚至有相对拉大倾向,这种格局必然通过消费抑制、投资缩减、社会运行成本增加等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为此,2002年之后,中国政府提出将“增长发展观”转变为“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协调可持续并以此实现均衡发展,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正义与和谐视为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并通过增长方式转变和市场化改革来提升经济效率,通过财税、就业、金融、社会保障、城乡关系等体制完善来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这些体现了对实现效率和公平两重目标均衡发展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在取得显著绩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亟须深化改革以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使命。据此,可以引申出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若干含义。在国际范围,中国由于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而创造了增长奇迹,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具有启示意义。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到底是否能够成为有别于从前其他所有现代化模式的一个替代模式”(郑永年,2009),即使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有“范式”意义,但它促使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道路应具有多元特征,“华盛顿共识”不是所有国家实现发展的唯一选项,发展中国家应依据本土情形来选择发展道路,从而对于这些国家破除发展“范式”崇拜提供了蓝本。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表明必须审慎看待政府—市场、效率—公平等之间的关系,经典理论的市场自由主义未必是所有国家的理性选择,显然这对于发达国家破除“市场原教旨主义”崇拜提供了支持。在国内范围,经济史上还不存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时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先例,也不存在与体制转轨、结构转化、国际背景、大国经济这些特征相契合的既定经济理论。对其他经济体而言是“一般过去时”的问题在中国可能是“正在进行时”的问题,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理论均需放置在中国本土背景下才能挖掘其解释力和指导力。作为经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中国化,而根植于域外实践的西方经济学也需要本土化。进一步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增长极其显著、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对称性,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前提下,突显出对结构问题或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结构优化问题应放在与经济增长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应将单纯强调GDP增长的发展理念转变为强调居民福利水平提升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增长从投资—出口主导方式转变为内需(尤其是国内居民消费)主导方式;将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驱动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驱动方式;将增长类型从依靠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方式转变为更多依靠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的集约方式。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发展背景的“异质性”直接孕育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又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当前还尚未完全转变为现实性,迄今还不存在可以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是否具有普遍价值、或者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能否转化为现实性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且可以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30年,未来30年甚至较长时期中国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卓越表现?更重要的是,高速经济增长能否导致结构性问题的有效化解并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只有在经济增长保持持续、经济发展持续实现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获得实践支持并体现出其影响力。另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测试卷【考点精练】
- 设备采购招标文件范例集
- 证券投资代理协议
- 语文学习多渠道探索
- 责任担当保证书
- 货物采购招标文件询价
- 购货合同书案例
- 购销合同更动书
- 购销合同监控策略解析
- 购销合同门禁系统的意义
- 一年级上册智算365(含答案)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府谷县东鑫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泥烘干项目报告书
- 蜂巢格式生态护坡施工方案
- TSCQA 208-2021 砼肋混凝土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
- 银行保险从业人员销售服务初级培训考试题库
- 多路温度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泥浆材料及处理剂大全
- 弱电穿线管规范要求
- 压力容器工艺和设计审图记录
- 清水池施工方案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