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_第1页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_第2页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_第3页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_第4页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在当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最优出口规模研究

F124.5:A1007-6964[2010]09-100330-0230一、引言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签署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它提出的几项原则包括成本效率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等形成了制定气候政策的基本框架。1997年,《京都议定书》将UNFCCC的原则进行了落实和量化,提出了只针对于发达国家的具体减排责任,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灵活机制”的实施来帮助国内完成减排任务。“灵活机制”是以成本最小化方式防止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机制。它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通过对微观主体的行为激励,利用市场的力量使减排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灵活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即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交易机制(ET)和联合履约机制(JI)。其中,CDM指发达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援助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并产生基于项目的核证减排量(CER),用于完成其在京都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排放交易机制则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碳排放贸易来抵消国内的生产性减排,即碳排放配额多余的国家可以将配额出售给不足的国家,赚取收益的同时降低对方的减排成本。联合履约同CDM的性质一样,也是通过项目产生碳信用额度,只不过项目所在地是同样承担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灵活机制”的实施一方面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另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资金,从而被认为是双赢的。然而,事实是,考虑未来减排压力和减排成本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清洁发展项目时应当考虑其最优规模问题。因为,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在当前不承担绝对减排义务,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而且应当加入到承担绝对减排责任的国家中来。如果无视这个必然趋势,在现阶段盲目推进CDM项目发展,将导致廉价的减排资源过度消耗,从而使这些国家在未来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碳排放权而承担高额的减排成本。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当前碳排放权最优出口规模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建立两阶段最优化模型和实证模拟,我们得出在不承担绝对减排责任期间,碳排放权的最优出口量在26亿吨左右。除此之外,针对国际碳交易现状,我们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碳交易规则的制定当中,在项目发展之外,注重把握项目的定价权和评估权,以防止在交易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甚至因为参与国际碳交易而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二、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与中国参与现状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简称为国际碳交易,是利用排污权交易机制防止气候变暖的环境政策措施。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环境政策,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被科斯的产权交易理论证实为是最有效率的解决外部性的措施。后来经过Dales(1968),Montgomery(1972)等人的努力,排污权交易逐渐由理论走向实践,发展成为一种总量控制式的交易机制(cap-and-trade)。这种交易机制的特点是首先制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限额,然后将其在污染厂商之间划分并使每个厂商获得一定的排放权(或称为排放配额、排放许可),污染厂商必须有足够的排放权覆盖其实际的排放量,如果拥有的排放权不足或多余,企业之间可以进行转让和交易,从而使排放权如同一般商品那样在企业之间流动。排污权交易在历史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酸雨计划”曾利用这种环境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在气候变化领域,由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成本更加高昂,这种利用市场机制减排的措施也变得更加受人关注。发达国家普遍支持在全球开展总量式的碳排放权交易,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通过出口排放权也能获取收益,因而是“双赢的”(Ellerman,etal.,1998,MustafaBabiker,etal.,1998,张中祥,2003)。与此相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权交易立场上持谨慎态度。他们坚持发达国家应当为其在工业化阶段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付出代价,进行国内的实质性减排,而不是只依托于排放权交易节省减排成本。作为一种妥协,《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三种“灵活机制”来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三种灵活机制在确立了国际碳交易地位的同时也导致当前的交易机制出现了两个独立分割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承担绝对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之间建立了总量控制式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并获得核证减排量(CER),产生了基于项目的碳信用交易市场。基于项目的碳信用交易市场即清洁发展机制,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碳交易的唯一途径。以中国为例,由于国内没有实施碳交易计划,只有零星的企业自愿减排活动,通过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全部用于出口,帮助发达国家完成其减排任务。中国CDM项目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已累计批准了2300多个CDM项目,已签发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①。由于尚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效率利用低,中国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巨大,估计占全球潜在CDM项目份额的60%~70%(靳云汇等2000,张中祥2003)。中国CDM项目迅速发展使相关企业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引起不少学者担忧(刘铮,陈波,2009)。从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中国正承担着来自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减排压力,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减排的呼声也与日俱增。因此,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外看,中国未来承担绝对减排责任都将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CDM项目作为一种廉价减排资源出口到国外肯定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国内总的减排空间是有限的,CDM在现阶段的过度开发,将导致未来减排资源耗竭。当开始承担绝对减排责任时,中国将不得不成为碳排放权的进口国,而如果碳排放权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将承担十分高昂的减排成本,从而给国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当前碳排放权最优出口规模分析1.模型设定与分析本部分将建立一个两阶段的最优化模型来研究当前中国碳排放权最优出口规模及其决定因素等问题。考虑存在两个阶段t=1、2,在1时期,中国不承担绝对减排责任,但可以通过CDM项目向国际市场出口碳排放权②,中国为碳排放权出口国。在时期2,中国承担绝对减排责任,为了缓解国内生产性减排压力,中国可以选择由国际市场进口碳排放权。另外,在两个阶段均不进行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为了简化处理,作出如下假设:(1)假设国内减排空间有限,因此时期1出口的碳排放权越多,在时期2能够进行减排的空间越小。(2)减排成本函数,为减排量的严格递增、连续、可微的凸函数。(3)不允许进行碳排放权的储蓄和借贷,即时期1产生的减排量不能储蓄到时期2继续使用;在时期2,碳排放权账户余额应当为零,即可允许的排放量等于实际的排放量。(4)假设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外生给定,中国额外的碳排放权都能够出口。(5)忽略交易产生的交易费用。当边际减排成本函数、碳排放权进出口价格、减排总空间以及折现率为已知时,可以求得在时期1使总成本最小化的减排量,亦即中国在不承担绝对减排责任期间的最优碳排放权出口量。由上述分析可知,从经济最优化出发,中国在目前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程度是受一定限制的,目前的出口额应当不超过在承担绝对减排责任前的最优出口额。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对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程度的各因素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即,在不承担绝对减排责任期间最优碳排放权出口量随1期排放权出口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2期碳排放权进口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如果总减排空间变大则最优出口量也上升。2.实证模拟由公式(5)可知,在时期1的最优交易量是由边际成本函数、排放权进出口价格和总体减排空间决定的,如果已知减排成本函数形式,通过设定价格和折现率,我们可以模拟分析在时期1的最优交易量。DennyEllerman(1998)利用EPPA模型回归拟合出边际减排成本函数形式为,为减排量(Mton),C'为边际减排成本()。进一步他们估计了2010年中国的边际减排成本参数,得出a=0.00007,b=0.029。我们采用他们的估计结果,并假设两期的边际减排成本相同,即。关于时期1、2及折现率δ的设定:我们将时期1设定为2010年,时期2为2020年,S与国内银行利率水平相关,设定利率为5%③的水平,则δ取值为0.61(δ=)。之所以如此划分这两个阶段是因为,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④,承担绝对减排责任的几率加大,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将时期1、2以具体年份为代表,所以2020年并不是承担绝对减排责任的真实年份。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公布了2020年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总量预计为60~70亿吨⑤。另据国家发改委课题组报告,2050年中国碳减排潜力超过70亿吨⑥。麦肯锡公司出具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充分发掘所有技术的最大潜力下,中国2030年可减排二氧化碳70亿吨⑦。据此,我们设定中国减排总空间为60亿吨,即Q=6000(Mton)。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设定并不准确,因为考察年份和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使减排空间总量并非固定,但是基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总减排空间有限的假设是合理的。四、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的问题与启示著名经济经济学家Nordhaus(2006)曾对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交易政策提出过猛烈抨击,他认为,当前政策的失败是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加入到无限制的全球碳交易中来,从而使这项看似市场化的政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率优势。西方学者对成本效率的膜拜,使他们竭力发掘市场优势,无论是提出协调一致的碳税政策还是主张无限制的全球碳交易,他们推行依靠市场的力量治理环境而往往忽视了政策的公平性、可行性以及操作性等问题。考虑造成污染的历史原因,发达国家应当在减少温室气体方面承担起主要责任,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公平的环境政策应在不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制定。无限制的全球碳交易,本质上是总量控制式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它以效率为前提,通过市场力量把排放权引向利用效率高的一方。虽然许多学者证明,初始碳排放权分配不影响效率达成(Tietenberg1992,Rose1998),因此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形式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但这种转移支付在一国国内更易实施,而在国际环境下,由于缺乏超主权机构的监督和执行,国际上的转移支付几乎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因此,当前全球碳交易出现两个独立的体系,即基于项目的交易和基于配额的交易有其必然性。即便如此,基于项目的碳排放权交易在设立之初依然主要从发达国家的利益出发,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其中时常遭受许多不公平待遇。首先,在CDM项目参与机制上体现为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没有话语权的现象。中国、印度、巴西等碳资源丰富的国家虽然占CDM项目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市场、人力和资本等落后于发达国家,几乎没有CDM项目的定价权。欧盟等国家金融市场发达,具备大量专业人才和机构,垄断了项目的评估权和定价权。因此,发达国家轻易就可以压低发展中国家通过实体经济产生的碳排放权价格,到二级市场上借助金融工具打包出售,而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供给旺盛,却还不断盲目竞争,致使价格进一步降低。其次,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选择发展项目上没有决定权。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碳资源价格吸引了国际市场众多投机机构进入,这些机构并不是技术的拥有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CDM项目很难引进先进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发展项目上,发展中国家应当鼓励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项目,例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提高能效项目等,然而由于排放权价格低廉,企业为追求利润,开发的项目往往追求低成本,导致质量低下,与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不符。另外,CDM项目的实施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制,在当前来看,实际是掩盖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为减少其责任找到借口。CDM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发达国家实质性减排,是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空间上的一种让步。在当前发展中国家不承担绝对减排责任条件下,实施CDM项目似乎是一种纯收益,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未来必然也要进行强制性减排,现在实施CDM项目相当于消耗廉价减排资源。如果不控制发展速度,不仅导致价格进一步降低,而且也是一种透支未来的行为,等到减排任务严峻时,廉价减排资源枯竭,中国不得不承担高昂的减排成本。因此,如果CDM实施是一项长期计划,中国应当考虑未来可能付出的成本问题。碳排放权交易产生了一种特殊资产,不管其是基于项目产生还是基于配额产生,它都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在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中,我们无法主宰这一宝贵资源的实际价值,并且货币收入的变化也无法替代国内各方面的福利要求,因此在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时切忌单纯追求货币收入的“经济增长”,应该以满足国民人文需求的“发展”为目标。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管是考虑经济最优性还是公平性,中国在现阶段出口碳排放权的交易并不是越多越好。从实现总成本最小化角度来看,当前的碳排放权价格越低,未来的碳排放权价格越高,我们应当出口的碳排放权交易量就越小,在假设中国减排空间为60亿吨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在不承担绝对减排责任期间的最优交易量为26亿吨。另外,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会遭遇许多公平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谨慎对待和解决,中国参与其中时必然面临国际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将加大国家间贫富差距,给发展中国家造成进一步损失。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需要我们理性对待,但并不是说我们应当拒绝参与,反对实施。事实上,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我们拒绝它的能力,今后其有望超越石油市场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质是在各国间划分全球环境容量,欧盟和美国力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背后有其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考虑。这是一个重新制定世界基本规则的机会,类似当年联合国宪章和关贸总协定的制定过程。中国面临这个机会,绝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将被驱逐出核心利益区,丧失主导权,处于被动和边缘化的境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