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诗坛和陶渊明_第1页
两晋诗坛和陶渊明_第2页
两晋诗坛和陶渊明_第3页
两晋诗坛和陶渊明_第4页
两晋诗坛和陶渊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绍兴)是东晋著名文士,有书圣之称,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为人率直、洒脱。虽出身高门,却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东晋•王羲之传》:“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2、《兰亭集序》与兰亭诗王羲之和朋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在兰亭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兰亭诗预示着山水诗的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1、 背景: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为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士人将转向哲学领域,以抽象的语言来谈论哲理。谈玄,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佛教的流行使得玄佛互相渗透,故玄释合流,影响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追求“心隐”,无论在朝在野,只求适意而已。以幽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成为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追求的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和诗酒风流。2、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3、 玄言诗的特点: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第四讲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第三节陶诗的艺术成就第四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一个在诗中“开其心扉”的诗者:他的诗作象打开一本书,毫无掩饰地显露他的个性,记录了一个谦和自耕的诗人的生活史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而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冲淡闲适的奇妙意境,构成了中国哲学所认为的最高幸福。、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一人生道路: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中族家世,曾祖陶侃、外祖孟嘉对其影响,到陶渊明,陶家已家道中落,幼年生活坎坷。陶渊明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中晚年的隐居时期;1、性爱丘山与游好六经-青少年闲居时期出身中族,少有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辗转出仕时期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1)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2)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归家居母丧。《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3) 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一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一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一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4) 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5) 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归。《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终老时期躬耕田园的隐者: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萧统《陶渊明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魏晋风流的代表:《宋书•隐逸•陶渊明传》“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王)弘至,亦无忤也。”陶渊明嗜酒,“郡将侯潜,值得酒熟,取头上葛巾漉(过滤)酒,毕,还复著之。”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二思想性格:“伪我”〜“真我”其思想融会了儒道两家思想: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文创作一、诗歌创作陶诗依题材主要可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1、田园诗:田园诗和山水诗区别:田园诗会写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常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之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内容取向: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也最为可贵的的部分。《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2、咏怀诗和咏史诗:多组诗,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三良》、《读山海经》等。其特点是围绕着仕与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3、行役诗:共同主题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例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5、赠答诗:其特点: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答庞参军》是其赠答诗中最深沉的一首: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除此外,还有一些以发挥哲理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拟挽歌辞》;还有的写到宗族关系或对儿子加以训诫的作品,如《命子》、《责子》、《赠长沙公》等。二、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五柳先生传》只有120多字的本文和40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晋书•陶潜传》曰:“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文章以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遂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其特点是:取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不重在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的情景,抵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都是想象之辞,于逼真的想象中更可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跌荡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欲狂的情状呈现于读者面前。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桃花源记》提供的理想模式-世外桃源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一、 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1、 自然之心: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感触就诉诸笔墨,无矫情不矫饰。2、 自然之感: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蔼如之感。3、 自然之情:多用内省式话语,坦诚地记录心声,无夺人的气势,无雄辩的力量,也无轩昂气象,不追求强烈刺激,无浓重色彩,无曲折结构,纯自然流露。4、 自然之质: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故有天然的感染力。宋黄彻:“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溪诗话》)5、 自然之材:日常生活诗化,从普通生活中发现意义和诗味,用家常话写家常事。二、 陶诗艺术特色:一、情、景、事、理的浑融。1、 以最普通、最常见之景、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世人未悟之理;以理统摄事、景、情。2、 陶诗重在写心,写胸中天地,写出与景融而为一、对人生了悟明彻的一种心境。3、 笔下事物是客观与主观感情、具象与理念的统一。4、 陶诗之“理”来自包涵生活情趣在内自身生活体验,表现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故语言有格言般情趣和理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言浅意深,富启示性。清潘德舆:“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例诗:《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拟挽歌辞》其三(亲戚或余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1、以恬淡自然之心关照平常田家景事,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以白描手法娓娓道来,明白如话,故平淡朴素。2、但以真情事理统摄诗句,组合意象,故警策绮丽。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凉。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三、平淡而精粹的语言。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如:“及时当勉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