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起先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袤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起先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奇妙融合。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照旧执著地对将来生活充溢了奇妙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奇妙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很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很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行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心中有数”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供应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显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好用性相关联。1.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了画家的观念和思想。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供应了修辞上的依据。解析A项答非所问,与题干内容无关。C项是借助“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表达观念。D项除犯C项之错外,“供应依据”与“极好”的“文字载体”不相关。答案B2.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将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袤的天地。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象事物的特征而产生。解析继承发扬的不是“象征手法”,而是具有某种手法的绘画对象。C3.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奇妙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记。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殊重视“意”。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袤的艺术天地。解析因果混淆。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漫议中国“鼎”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闻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闻,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化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赐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依据禹铸九鼎的传闻,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保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奇妙,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更,但仍旧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重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祥瑞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接受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宏伟祥和,气概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夫王三妮的一尊“告辞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一般农夫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牢记这一千古盛事。4.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化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解析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祥瑞物代表。D5.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D.河北省灵寿县农夫王三妮铸“告辞田赋鼎”,牢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解析表明“鼎”是一种传国重器。A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奇妙,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解析A项原文是“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后来“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C项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奇妙,刻镂深重凸出”,而“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无因果关系。D项造型没有“象征意义”。答案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桃花以它俏丽的色调、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心情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始终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数不胜数。民俗中的“春游”,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恒久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蒸蒸而上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炙热忱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季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酷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气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建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憧憬。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志向;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志向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来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建了一个虚幻的志向世界。桃花源作为一个“志向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行寻,他们找寻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7.对本文其次段“从《桃之夭夭》始终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日,以至将来,绵延不断。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D.探讨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探讨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解析B项以两首作品的名字,写出桃花文化历史之悠久。A、D两项局限为“诗歌”。C项谈的是地域。B8.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经世致用”的志向与“超凡脱俗”的冲突统一。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D.既主动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解析按“儒”的观点,“治国”应“身体力行”,“失意”才追求“逍遥”。从文中可理解出以上含义。C9.下列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A.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蒸蒸而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