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备课课件+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备课课件+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备课课件+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备课课件+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备课课件+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分层作业【基础达标】1.(2022·北京朝阳·高二期末)“(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表明当时的中国(

)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 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 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答案】C【详解】根据“(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可得出郑人铸刑书说明有明确的法律记载,说明当时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礼乐正式确立,排除A项;BD项无从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2.(2022·湖北·宜昌英杰学校高二阶段练习)《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说明该时期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 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答案】D【详解】奴隶制社会,统治者用礼规范统治阶级,用刑镇压被统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工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反对贵族特权。用度量衡比喻法,说明法律面前平等,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D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旧制度的崩溃,没有反映新制度的产生,排除A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成熟是唐代,排除B项;当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江苏·高邮市临泽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北魏律》规定:对那些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留养其亲”,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这一规定(

)A.表明儒学成为断案的主要依据 B.标志法律与教化开始结合C.体现了中国古代律令的儒家化 D.表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留养其亲”,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可知,北魏法律规定允许罪犯赡养过长辈后再执行判决,体现了对血缘伦理关系的重视,所以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儒家伦理道德,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血缘伦理关系,没有提到断案的依据是儒学,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早于北魏,排除B项;D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河北承德·高二期末)唐太宗时期,欲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达到“古昔未之有”的极盛状态;武周时,“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唐玄宗时期,则综合儒道,采取“体国经远”的“至道”治国理念。据此推断,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A.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 B.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需求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D.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武则天弘扬佛教,唐玄宗综合儒道等,反映出唐朝前期统治者为适应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调整文化政策,D项正确;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是客观背景而非主要动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化政策调整与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5.(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明初,洪武帝下令朝廷学者遍览《春秋》以来的所有历史文书,并选出贤良和奸佞之臣,分编成两卷,亲自作序,广为分发。同时,洪武帝还将他个人的训示刊行通发,向平民宣读,要求所有官办学堂的学院牢记。明洪武帝此举旨在(

)A.加强思想教化巩固统治 B.提升社会基层治理能力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秩序 D.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下令将历史上的“贤良”“奸佞”之臣编撰成册,并将个人训示刊行通发,其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A项正确;明洪武帝此举旨在加强思想教化巩固统治,B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D项;C项与事实不相符合,排除C项;故选A项。6.(2022·全国·高二课前预习)元代法制相较于历代法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始终未颁行《唐律》式的“律典”(弃律),而是不断发布和编纂带有临时性质的条画、断例(用例)。关于元朝弃律用例的原因,与如图所示观点相似的是(

)A.“南北异制,难于划一” B.“多元共推,内外互动”C.“区域广大,族群众多” D.“元无制度,不知礼法”【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而是不断发布和编纂带有临时性质的条画、断例(用例)”,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元代弃律用例体现了“多元共推,内外互动”,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多元发展,排除A项;“区域广大,族群众多”是影响因素,不是特点,排除C项;“元无制度,不知礼法”,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能力提升】1.(2022·山东·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法”的信息,排除A项;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不能反映“惟恭行天之罚”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湖南·模拟预测)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贤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国家最重要的八种政务,即"八政"。"八政"是∶一曰食,二曰货(财物),三曰祀(祭祀),四曰司空(管理人民),五曰司徒(掌管教化),六曰司寇(治理盗贼),七曰宾(朝觐),八曰师(军队)。"八政"说明西周A.政治实践中具有人文意识 B.神秘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C.国家重视对民众培养教化 D.儒家观念对政治影响较大【答案】A【详解】将食货放在祭祀之前,反映了政治实践中的人文意识,A项正确;西周相比商代最大的改变是神秘主义色彩在政治中地位大为减弱,已经排在经济之后,排除B项;虽然司徒掌管教化,但西周教育不对普通民众开放,是贵族垄断,排除C项;西周尚无儒家,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A.奖励耕战助推尚武风气 B.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C.严苛刑罚引发政治危机 D.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答案】B【详解】秦朝法律通过奖罚并举的举措来督促社会成员抓捕盗贼,这一在强调社会责任来维护社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耕战举措,排除A项;刑罚严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众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唐六典》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宣布德化”,“敦谕五教”,每岁一巡属县,“内有笃学异能闻于乡闾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对于孝悌、节义,力田者,亦具实申奏,表其门闾。另外,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这反映出唐代A.选官制度的嬗变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C.域外文化的传播 D.社会教化趋于规范【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出唐代政府对社会教化的重视,并对各级官员的教化职能作出了明文规定,体现出唐代社会教化趋于规范化的倾向,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唐代的社会教化问题,与选官制度的变化、域外文化的传入无关,排除A、C项;材料所涉及的教化内容多是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道德,并不是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故选D项。5.(2022·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从家庭教育着手,着重阐发了儒家的家庭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求父母应以“礼为教本”对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以“务本之道”教育孩子博学技能。材料表明,该《家训》的出现A.冲击了当时政府主导的教育 B.与封建社会的法治发生冲突C.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 D.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家庭教育既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博学技能教育,体现了家庭教育利于规范人的立身处世行为,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教育受到冲击,而是强调家庭教育注重道德和博学技能,排除A项;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素质的民众,有利封建社会的法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学的信息,得不出家庭教育适应了私学开始兴起的需要,且私学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江苏江苏·高二阶段练习)明朝初年,贵溪(今江西鹰潭)儒士夏伯启因自断手指拒绝出仕,而被押至京师,明太祖亲自审问,责以“人之生,父母但能生其身体而已,其保命在君……今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遂将其押回原籍枭首,家产籍没,明太祖此举意(

)A.反对文人背离儒家的精神 B.塑造君主的专制权威C.打压文人以加强中央集权 D.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答案】B【详解】明太祖亲自审问断指拒仕的儒士,指责其行为违背儒家教化和君主要求,强调臣子性命掌握在皇帝手中,将其押回原籍枭首,并没收其家产,意在通过酷刑和教化,震慑众人,塑造君主的专制权威,B项正确;反对文人背离儒家的精神只是其理由之一,并非明太祖用君主权力剥夺臣子身家性命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打压文人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明朝在治国理念上对文、武的倾向和选择,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7.(2022·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高中高二开学考试)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吸收儒家思想。(任两点)标志:《唐律疏议》。(2)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详解】(1)特点:由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可得,源远流长;由材料一“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同样非常重视‘例’等信息可得,重视“例”的作用;由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可得,吸收儒家思想。标志: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的出台意味着中华法系的确立。(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中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从法律与君权的关系、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等角度思考作答。首先,从法律与君权的关系看,由材料二“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可得,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结合中国古代法律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来看,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由材料二“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可得,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由材料一“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等信息可得,中华法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由材料一“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可得,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由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可得,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8.(2022·山东济南·高二期末)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战国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汉代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大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示例二: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可知,从战国时期到明代,随着时代变迁,教化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的教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荀子、汉武帝、宋代以及明代教化内容的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如: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荀子主张以礼乐作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来明确等级和职业分工;面对统一的历史潮流,荀子提出将教化和法律结合作为治国的重要手段,以实现“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的政治理想。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也从单纯的伦理道德准则发展为封建统治理论。宋代门第观念日渐淡薄,受此影响,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影响了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儒者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重视教化,教化不断向基层渗透,并深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的教化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教化的被重视程度、对象、推动力量、作用影响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示例二: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拟定论题为: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西汉、宋代、明代儒学地位的变化,论证中国古代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最后总结升华。如:战国时期的荀子第一次提出教化的概念,但当时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者认可,教化的社会功能有限。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以忠孝、节俭思想教化百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大增强。宋代商品经济影响社会风气,加之理学兴起,推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化;受门第观念日渐淡薄的影响,宋代礼仪的制定对象多涉及社会下层,因此宋代教化重心不断下移,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明代废丞相,皇权高度强化,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也具有强制力,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对教化日加重视,教化对百姓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化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并最终与法律合流成为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直击高考】1.(2022·全国·高考真题)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详解】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2.(2021·海南·高考真题)《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答案】B【详解】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3.(2021·海南·高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答案】A【详解】材料“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大意是:人民勤恳耕作三年,家里才会出现剩余,人民丰衣足食后就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就会减少犯罪和争讼现象,因此对官员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材料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晓荣辱、犯罪现象的多少是对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该官员治下的犯罪多少和人民是否知晓荣辱,BCD三项均和材料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4.(2021·湖北·高考真题)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5.(2021·天津·高考真题)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答案】C【详解】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6.(2020·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7.(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