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_第1页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_第2页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_第3页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_第4页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浅析南海争端问题的国际法分析论文若木年和1935年,中国官方专门审定了南海的上百个岛屿名称。法国曾于1933年侵占了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遭到当地中国渔民的剧烈对抗。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海地区,并将之划归日治下的台湾管辖,中国对此坚决不予成认。(三)国际法律文件二战期间及战后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南海主权问题的国家领土法律文件。1、国际文件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须将台湾等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施行。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据此于1946年派舰接收西沙和南沙群岛,并将其划归广东省管辖。2、国际条约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因当时美国与红色中国为敌,所以成心不写明将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归还给中国。中国在(关于美英对日和约及旧金山会议的声明)中严正指出: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向为中国领土,且日本投降后已为当时中国政府全部接收。苏联支持中国的相关主张。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3、相关文件1952年4月28日,中国台湾地区与日本单独签订双边和约(日蒋和约),其第二条称:兹成认按照公历1951年9月8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市签订之对日和平条约hellip;hellip;第二条,日本国业已放弃对于台湾及澎湖群岛以及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根据这一条款,即可以为日本把这些岛屿归还缔约对方即中国。4、中国声明中方以为,日本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双边和约,都未提到放弃西沙、南沙群岛问题,讲明日本政府以为西沙、南沙群岛属中国,所以才向当时它成认的中国政府(中华民国)声明放弃过去侵占过的领土的权利。中国政府在1956年、1958年、1959年一再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享有合法主权。1974年及其之后,中国政府一再发表声明,强调中国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享有合法主权。(四)国家继承随着20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与环南中国海地区民族国家的构建,政权的更迭和领土的变迁造成了国家(nation)状态的剧变,越南、菲律宾等前附属国、殖民地都面临国家权利的继承问题。在南海争端中,国家继承与国家领土归属成为严密相联的两个法律概念。二、国际海洋法因素(一)基本概念海洋法是传统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定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并调整各国在海洋利用各个领域中的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海洋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二)发展历程20世纪以后,海洋法律原则和规则日益完善,发展成为国际法中一个独立的分支。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日内瓦会议)把传统规则加以编纂和发展,制定成为四个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大陆架公约),这四个公约还是现行有效的条约。(三)主要法典第三次海洋法会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的海洋法法典,于1994年11月生效,确立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制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建造人工岛屿、设施和构造及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利,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四)法律影响冷战结束前后,海洋法的急剧变化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十分是专属经济区制度的施行,国家管辖海域明显扩大,进一步激化了南海地区的主权纷争。此前从未介入南海争端的文莱等即以海洋法公约赋予的权利为由对南海提出主权权利要求。三、相应对策面对日益复杂的南海问题,中国必须明确国家定位和战略发展目的,设定合理的海洋权益预期,通过法律、外交、经济等手段,基于适宜的制度平台与相关国家进行协商,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详细包括:(一)法律手段首先,应采集历史和考古资料,从历史角度提出中国开发、利用和管理南海的翔实证据,强化中国对南海享有历史主权的既存事实。其次,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确保和提供中国南海权益的各类现实法理根据。第三,加强南海环境资源调查工作,加强海洋监察、巡视和执法力度。第四,加强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研究,建设法律对话机制,捉住特定机会,如越菲海岸执法气力袭杀中国渔民事件,对有关方面施加法律压力,争取法律调查、司法审讯、现场执法主动权。(二)外交手段建立解决南海争端的对话机制,积极劝讲各国冻结现状,即变相地一道放弃在南海地区的争夺。经过几十年的摩擦冲撞,南海各方都已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格局和地区架构的限制下,武力并非有效解决南海争端的真正途径。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解决南海问题确立了和平的法理框架和行动原则,给进一步化解南海困局创造了条件。(三)经济手段首先,捉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契机,和东盟各国进一步互通有无,进而高程度地融入南海经济圈,提高我国在这一地区的黏着性。通过削减关税等方式向东盟的数百种农产品敞开大门,在东南亚地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轻相关国家的敌意和仇视。其次,通过双边会谈,中国可与东盟各国逐一在南海地区的油气开采、渔业开发、海洋环保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对东盟成员国进行隐形分割和区别对待。(四)强迫手段南海问题是海洋政治的典型案例。大力发展远洋海军和远程空军威慑气力,增加中国在南海问题会谈中的筹码,是我们有效管理南海危机的必要前提,若不如此,中国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南海管理能力,并将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长期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当然,在当前国际格局和地区架构的限制下,武力并非有效解决南海争端的可行途径。为最大限度地确保中国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基于法律的南海争端管理机制,使用和平手段限制和控制事态发展,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参考文献:[1]中国外交部.南海问题的来历[DB/OL],2007.[2]郭渊.海洋权益与海洋秩序的构建[J].厦门大学法律评,2005,(2).[3]汪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海争端的解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论文篇2:(南海争端的国际法研判及韬略筹划)摘要:菲律宾通过立法宣示其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侵犯了中国对南沙群岛所固有的领土主权。中菲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国际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复杂性,体现了它的代表意义,也决定了中国应采取灵敏审慎的外交战略,同时也不能放弃或忽视法律途径。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领土主权是无可置疑的,而菲律宾借以主张领土主权的“国家安全原则〞,在法理上缺乏正当性,也无法得到国际司法实践的支持。中菲争端的法律分析,有利于在战术上确定可行的外交策略和正当的法律诉求。同时,只要理解外交和法律途径及其国际背景和法律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和平解决中国与菲律宾乃至南海邻国之间的海洋争端。关键词:南海争端;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原则一、引言多年来,各国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由于其表现形式(如抢占岛屿和海域更名)与非法目的基本一致,所以个案分析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就地理位置而言,中菲海洋争端更具有代表性。2020年,“菲律宾群岛领海基线法〞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的部分岛屿纳入菲律宾管辖范围内,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近来菲律宾官方拟将南海更名为“西菲律宾海〞的行为也使中菲南海争端日趋紧张。2020年6月9日,越南在南沙群岛万安滩海域进行非法油气勘探并驱逐中国渔船也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四日后(即6月13日),越南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南海争端逐步升级。菲律宾之所以恣意妄为,其根本动因在于抢夺海洋资源,而菲美共同防御条约则为其行动提供了威慑性的军事保障。但是,中国的领土完好不可侵犯,主权问题不可会谈,所以中菲南沙主权争端不可回避,而争端的有效解决也并非易事。为了和平而持久地解决中菲南沙群岛主权争端,必须首先分析其国际环境和社会背景,为国际争端的战略制定提供理论根据,并进而决定详细的外交会谈策略。南沙群岛领土归属的法律分析和“国家安全原则〞的正当性讨论,能够为中国的外交会谈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利于在法律解决途径中提出合理的法律诉求。同时,争端的国际背景和双方主张的实证分析,也充分讲明中菲争端在南海冲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该争端的有效解决必将为其他南海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可供仿效的对策,也必将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在海洋法领域的实践树立典范。二、中菲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背景分析当代海洋勘探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意识到海洋资源和海洋战略的重要性。能够讲,21世纪是海洋油气的世纪,海洋将成为各国争夺自然资源的主战场。在这种背景下,“蓝色圈地运动〞风起云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20年5月13日之前向联合国划界委员会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而以菲律宾为首的南海邻国纷纷通过不同方式对中国的部分岛屿提出主权要求,进而为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包括外大陆架)划界提供所谓的法律根据。在亚洲,南沙油气占整个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因而,菲律宾制定“群岛基线法〞,对中国南海中9300万公顷的海域提出了领土主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既为发展中国家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根据,同时也使海洋争端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各国开展“蓝色圈地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资源。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主权权利及其划界,取决于所依附的领土主权,没有领陆(包括具有划界效力的岛屿),就不可能主张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21世纪的世界地图和各国的海洋划界实践已讲明,领陆不可能再成为主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法律根据。在这种情况下,“蓝色圈地运动〞的合法根据,就是拥有海洋划界效果的岛屿。这些岛屿的领土主权能派生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所以,在“蓝色圈地运动〞的背景下,各国的海洋争端主要体如今或起源于岛屿主权争端。在这些争端当中,岛屿主权争端最为复杂。国际上,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而在国内,领土是国家权利行使的范围及其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领土主权争端往往为国内政治和极端民主主义所利用。2002年5月7日,菲律宾参议员罗伯特middot;贾沃斯基(RobeaS.Jaworski)提出一项决议案,要求参议院专属委员会借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之机,进一步稳固菲律宾对黄岩岛、卡拉延群岛以及南沙群岛其他部分岛礁所提出的权利主张,中菲南海诸岛主权争端在某种程度上是菲律宾国会幕后推动的结果。所以,中菲南沙群岛主权争端是整个南海最为复杂的海洋争端。从地理划界来看,在南海北部大陆坡不同深度的台阶上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南部大陆坡上分布着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南沙群岛为海底高原之上的环礁构造,这些珊瑚礁深浅不一,构成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沙和暗礁等。除了中国和越南以外,南海邻国都是群岛国家,它们视海洋权益为立国之根本,而不管这些权益要求能否合法。在南海海域,中国要与菲律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以及文莱进行海洋划界。这些海洋划界取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的最终解决,划界目的在于确定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外部界线,进而获得邻近海域的自然资源。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不能维持人类寓居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也就是讲,不能根据它来主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具有完全效力的岛屿,则可主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南沙群岛中,尽管有些岛礁不具有海洋划界效力,但是假如被确定为领海基线的基点,它便与合法领土一起产生海洋划界效力,进而间接地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同时,岛屿领土的获得或领海基线的扩张,都能够使南海邻国通过外大陆架划界案的申请来进行“蓝色圈地运动〞。所以,中菲南海诸岛主权争端的产生、特性及其解决途径,在南海争端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三、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国际法研判中菲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焦点在于:中国以为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其合法性根源于国际法上的先占原则;而菲律宾则先后以“先占〞行为和“国家安全原则〞为由对南沙群岛主张领土主权。所以,南沙群岛主权归属的实证分析包括:中菲两国的先占行为和菲律宾提出的“国家安全原则〞。中国对南沙群岛享有的领土主权,取决于传统领土获得方式的有效性,在现实中又与国家主权密切相联络。假如中国的先占行为早于菲律宾的“先占〞行为,且符合有效治理的条件,那么菲律宾就无法根据先占原则要求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国家领土的传统获得方式有先占、时效、添附、征服以及割让,新方式有民族自决和全民公决,而当代国际法所确认的合法方式并不包括“国家安全原则〞。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国际法分析主要以先占原则为基础。先占原则有两个构成要件:对象为“无主地〞;行为是有效占领。所谓“无主地〞就是无国之地。而“有效占领〞是指占领者有效行使主权,它在国际司法实践中通常发展为“保持占有原则〞和“有效治理原则〞(effectivites)。根据国际法上的先占原则,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命名的“无主地〞,汉朝时,中国已发现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中国人最先开发和经营南沙群岛是在明清时期,中国人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在一些岛上寓居。这些都是符合先占原则要求的先占事实。中国最早对南沙群岛宣示领土主权是在唐宋时期,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元朝和明朝时,海军一直巡查于南沙海域,并将其列为海军防守范围。这些历史事实讲明,中国的先占行为也符合“东格陵兰法律地位案〞所确立的有效治理要件。因而,“传统海疆线〞之内的岛屿都应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传统海疆线〞之内的大部分岛屿在解放前由国民-驻军,且上面都立有主权碑。国民-撤军后,只留下太平岛,其他很多岛屿被菲律宾、越南等国家非法占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相关的国际法规则,这些岛屿的主权毫无疑问应归属中国。尽管菲律宾先前通过1898年美西(巴黎和约)来确立其“条约界线〞,进而扩大领海界线,但是根据该条约及其后续的国际条约,南沙群岛完全在菲律宾领土范围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前,菲律宾的众多领土法令也成认了这一点。而被菲律宾宣称拥有主权的黄岩岛,位于中沙群岛,向来就在中国的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菲律宾在1997年之前亦从未对黄岩岛提出过任何领土要求。1978年菲律宾地图与资源信息权威的地图也没有把黄岩岛标为菲律宾的领土。根据1935年菲律宾宪法,黄岩岛位于东经117deg;44prime;-117deg;48prime;,明显不在“条约界线〞(东经118deg;-127deg;)范围内,根本不属于菲律宾领土的一部分。因而,中国对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的领土主权是无可置疑的。在南沙群岛主权争端中,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岛屿的无居民状态,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菲律宾托马斯middot;克洛玛于1956年所“发现和占领〞的“无主地〞。根据先占原则,克洛玛所谓的“发现和占领〞行为无法有效地为“自由地〞获得主权,事实上它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根据国际法,一块领土假如是无主地,则能够被占领,但是讲南沙群岛是无主地则完全不对,早在菲律宾占据南沙群岛某些岛礁之前,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越南就已为群岛的主权争论不休。台湾自1956年就已在其最大的岛上驻军。这意味着菲律宾所讲的无主地违犯了原祖先们广泛接受的原则,无主地的意思是,领土或无人寓居,或不被其他国家有效地占领。所谓有效占领,好像一般可接受的那样,不一定要占领整个领土,只要对其中心实行有效的控制就行。〞至于所谓的中国的占领“因放弃而失效〞,毫无法律根据,也违犯了历史事实。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一块领土只要真正被放弃的时候,其他国家才能够用占领的方法获得该领土。只要该国还有重新占有的能力,并且正在作重新占有的努力,该领土就不算放弃。二战后,当时的民国政府接收了南沙群岛,随后派军驻守其核心岛屿太平岛。固然在1950年台湾方面对驻守有过短暂的放松,但到1956年又恢复了驻军,一直至今。这种情况不能视为“放弃〞。尽管菲律宾曾在战争之际非法占领了南沙群岛中靠近菲律宾的几个岛礁,但中国政府对这种侵犯其领土主权的行为屡次提出抗议,并反复强调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毫无放弃的主观意愿。任何国际法规则,包括有效占领标准,都具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社会基础。1928年的“帕尔马斯岛仲裁案〞确定了有效治理原则的一般构成应受时际法原则的支配。时际法原则由该案法官休伯首先提出:一项法律事实必须根据与其同时存在的法律,而不是根据有关该事实的争端发生或解决时的法律来予以判决。国家的行动能力、领土的地理条件以及海陆交通状况,都有可能影响有效控制的外在的客观表现。特定条件下的客观不能,并不意味着领土主权的放弃,除非他方公开地进行占领,而知情的领土归属国从未抗议过。一国发生内战,其有效占领的客观行为会发生改变,但它无法为他国的占领提供合法性。“充分的〞和“持续的〞控制,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有效治理的判定标准,但是对于历史上经济欠发达或军事行动能力有限的中国来讲,对南沙群岛中的主体岛屿进行控制,就足以展示其有效治理。对于菲律宾的非法主张,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法博士申建明教授反驳讲:“由于整个南沙群岛至少在宋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其大多数岛礁都无人寓居,故中国没有必要为建立或维持主权而去实际lsquo;占领rsquo;它们,没有必要在此地区进行长期驻军。国际法没有要求一个国家,在气候或地理条件不合适移居或其他活动的领土上保持长期的寓居人口,更不必讲驻军来维持其主权。因而,没有建立移民地不等于放弃这些地区。在印尼拥有的13667个岛礁上,有人寓居的仅有931个,其他的则只是本质上的lsquo;占领rsquo;罢了,但是不能讲,印尼对其他岛礁就没有获得主权,或者讲,假如它有主权,已因没有lsquo;占领rsquo;而丧失。同理,中国也不会仅仅因未长期居留而放弃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正如帕尔马斯岛案所表明的,国家权利不一定要在事实上,每一刻对每一寸领土都行使。国际司法实践的若干案例也体现了这种相对性。例如,1986年“布基纳法索与马里边界争端案〞和1994年“利比亚与乍得领土争端案〞指出了这么一个规则:当已经具有合法所有者的地区被其他主体所有效控制时,应当优先考虑的是权利的合法所有者,而非实际控制者。因而,他国抢占并事实控制中国南沙群岛的行为,并不能依有效治理获得其领土主权。当克洛玛和菲律宾政府意识到其先占原则的非法性之后,他们于1974年12月4日签署了“转让证书和弃权声明书〞,把“自由地〞的全部领土要求让给菲律宾政府。这样,菲律宾政府就完成了对所谓“卡拉延群岛〞的占领。随后,菲律宾政府提出“国家安全原则〞代替先占原则,成为了菲律宾主张南沙群岛主权的法理基础。四、菲律宾“国家安全原则〞的法理辩驳菲律宾政府近期主张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的法理基础是“国家安全原则〞。“国家安全原则〞是基于保障国家利益而派生出来的概念,而所谓国家利益,就是国家物质和精神利益的总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该原则由意识形态阶段逐步发展到经济利益阶段,其目的是争夺南海的自然资源。由国际法上领土获得方式及其合法性分析可知,“国家安全原则〞只能保护菲律宾的领土安全,而不能为其合法获得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国家安全原则〞不但为国际法所遗弃,而且在法理上也缺乏正当性。“国家安全原则〞的正当性,取决于它与国家主权、国际法及其社会基础的互相关系。由其内涵可知,“国家安全原则〞具有很大的抽象性和主观性,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治概念,其国际实践必须得到相关法律制度及其详细情势的支持。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及其法律的产生旨在避免人与人之间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人拥有绝对的权利,包括为了生存本能而剥夺别人生命和财产的权利,其结果是任何人都无法保障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后,这种“自然状态〞就演变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对外战争也就成为早期国家的天赋权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便拥有绝对的主权。然而,国家之间的战争史及其所造成的灾难,要求人类建立新的法律秩序。因而,国家主权不应当是绝对的。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派生了“国家安全原则〞,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原则〞的正当性来自于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原则的发展必然引起“国家安全原则〞的发展变化,绝对的国家主权已为国际法和国家实践所抛弃。为了获得国家利益,运用绝对的主观的“国家安全原则〞去侵犯他国领土主权,无疑会缺乏其合法性和正当性。领土既是国家发展及其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各国政府行使管辖权的首要根据,属地管辖权优越于其他管辖权。领土完好是国家的内在客观构成要素,而“国家安全原则〞只是派生于领土安全需要的主观性原则。菲律宾所提出的“国家安全原则〞,无法挑战中国对南沙群岛所拥有的领土主权。国际法和国内法都规定了法律主体之间的相邻关系。空间距离不能为一国出于安全考虑而获取他国领土提供法理支持。在“国家安全原则〞的推动下,菲律宾政府于1974年2月5日向中国台湾当局发出所谓的外交“照会〞,声称:“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些岛屿曾被日本皇军利用作为侵略菲律宾的跳板。基此理由,菲律宾有获取该地区作为保护安全所必要的每一种权利。〞假如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化经过中,英法曾从中南半岛沿着河流入侵我国广西和云南,自冷战以来,美国及其盟国所建立的海上封锁线就包围了我国南疆海域,假如根据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原则〞,中南半岛以及环绕中国南疆的系列岛屿都应成为中国的领土。在国际法院审理的诸多海洋争端案中,只要少数国家提出以“国家安全原则〞来主张其领土主权,就其案情和地理状况而言,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争端最为典型。土耳其以“国家安全原则〞要求根据“平分原则〞将远离希腊大陆而靠近土耳其海岸的岛屿割让给土耳其。而希腊则以为,假如根据土耳其的“国家安全原则〞来主张领土,必将导致下面结果:一是拥有岛屿的国家必须与不拥有岛屿的国家平分领土;二是拥有辽阔海域的国家必须与拥有较少或完全没有海域的国家平分海域;三是拥有邻近别国领土的岛屿的国家必须将这些岛屿割让给领土邻近国;四是人口较少的国家必须割让一部分领土给人口较多的国家。1976年8月25日,联合国安理睬作出决议,要求双方考虑适当的司法手段(十分是国际法院)来解决争端。在国际法院所进行的调解中,土耳其基于“国家安全原则〞提出的领土主张,实际上根本没有被列入法律议程,土耳其也事实上放弃了其主张,最后的争端仅限于争议岛屿在划分大陆架上的效力问题。也就是讲,国际法院首先肯定了这些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希腊之后,才参与调解程序。在爱琴海岛屿主权争端案中,假如讲安理睬的决议强调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那么国际法院的调解则讲明,“国家安全原则〞无法为沿海国主张其他国家的岛屿主权提供正当的法理基础。中菲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存在,具有深入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国际政治在南海海域的体现。菲律宾所提出的“国家安全原则〞的含义变化,也根源于大国政治的变迁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上个世纪,冷战格局使美国组织其盟国(包括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当局)构成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原则〞带有深厚的意识形态。菲律宾前总统季里诺在1950年5月17日的招待会上公开宣称:“假如国民-军队真的占领着南沙群岛,则菲律宾就无需要求占领该地。假如在敌人手里,即威胁我们国家的安全。〞在冷战结束之后,中美关系有了明显改善,日益剧烈的“蓝色圈地运动〞使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原则〞具有经济意义,中国台湾当局和菲律宾之间的海洋争端也逐步露出水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国家安全原则〞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削弱,相应地,抢夺海洋资源成为了“国家安全原则〞新内涵。中美关系的主流是合作,但也有其利益斗争和意识形态对立的一面。在冷战思维和新保守主义的推动下,中美在太平洋海域仍然存在冲突,撞机事件和中美船舰对峙,就讲明了中美海洋摩擦将长期化。“国家安全原则〞的前提,是他国对菲律宾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以中美南海对立为基础,部分亚洲国家所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无疑成为了“国家安全原则〞的幕后推动因素。在全球范围内,亚太地区是国际组织化和区域一体化程度最低的区域,“中国威胁论〞使中国与南海邻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缺乏持久的良性互动,而美国和日本因素也使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难以发挥主导性作用。五、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韬略筹划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国家安全原则〞的实证分析,有助于讨论中菲海洋争端解决的详细策略。海洋争端背景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对策的长期性和多样性。对于中国而言,应以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为基础,既要确立切实可行的详细争端解决战术,又要制定长期的应对战略。以国际法中有关领土获得的实体法与国际争端解决程序法为基础,南海争端的对策能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怎样从先占规则中证明其领土主张,二是怎样有利地通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和国际司法机制来维护其领土主权。为了支持其先占行为并排挤菲律宾的“先占〞行为,中国应大力采集相关的历史性证据,将中国最早占领南沙群岛的事实公布于世,菲律宾的历史及其宗主国西班牙和美国之间的条约,也是排除其领土主张的重要因素,只要这样才能有效地证明菲律宾立法中南沙群岛条款的非法性。中国对南沙群岛先占的合法性,也取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有效治理,为此中国必须展示有关南沙群岛管辖和开发行为以及历代国土范围的历史文件。在南沙群岛主权争端中,部分当事国片面地以为,中国存在主观上的放弃意愿和客观上的疏于治理,因而中国应根据有效治理的判定标准来稳固其治理行为。有效治理的判定根据主要是国家的立法行为和行政行为。在立法方面,全国性立法可能会激化中菲之间的国家对立,而部门(如农业部)或地方(海南省)立法则同样可在实践上为其海洋执法提供法律根据。有效治理在本质上体现为行政行为,中国应采取措施来提高其治理行为的有效性。根据国际法院的最新的司法实践可知,这些措施一般包括:主权宣示行为,公布海洋法令、捕鱼等海洋活动的行政许可,海上执法,海洋事故处理、公共设施与军事设施的建设等。在将来的南海战略中,中国应通过上述行为行使其对南沙群岛固有的管辖权,否则,就会像利吉丹岛和西巴丹案中的印尼与新马白礁案中的马来西亚那样处于不利地位而失去相关岛屿的领土主权。在显示其有效治理时,私人活动缺乏以构成有效治理,官方和民间应相互配合,政府应制定正式的规章或者受权予私人进行捕鱼及海洋资源开发等活动。例如,国际法院在审理利吉丹岛和西巴丹案时指出,印尼所根据的活动并未构成“以主权名义〞的行为以及反映以该种名义行事的意图和意愿,这也是印尼丧失相关岛屿领土主权的原因之一。同时,在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的主权归属案中,国际法院指出领土主权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下面原因转移给其他国家,即拥有领土主权的国家未能回应其他国家的主权归属行为,或未能回应其他国家行使领土主权的详细表现。假如行使主权的表现形式与当事国不构成对抗,可能需要做出回应。不回应就相当于默许。因而,中国应当对菲律宾行使领土主权行为作出积极的回应,进而阻却其对南沙群岛行使领土主权的有效性,否则会像马来西亚那样失去相关岛屿的领土主权。另外,中国可根据国际法上的国家管辖权、自保权和反恐机制来进行护航或打击海盗。为了给日后的“共同开发〞或岛屿主权归属及其划界效力提供证据,中国应加强对南海海域的调查和勘探,以从地理的角度论证其权利要求的合法性,这些勘探信息也有利于加快南海资源的开发。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尽管海洋争端在国际法院所审理的案件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但是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解决方法,必须反映亚洲国家争端解决的传统及其实践。西方国家所崇尚的法律途径在南海争端中未必有效,而缺乏合法性支持的外交诉求也必然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外交手段和法律途径的结合,将有利于南沙群岛争端的解决。固然法律途径不太符合中国以及亚洲国家的争端解决实践,但是,外交会谈与协商也离不开法律规则和司法实践的合法性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争端当事国协商的首要地位,而海洋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公平原则,主要是通过国际司法实践(十分是国际法院)来发挥作用。通过对大量岛屿争端案例的实证分析,中国能够确认那些能够有效支持其权利主张的历史事实和海洋信息的类别。就外交途径而言,中国应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加强中美、中日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加强中国与相关南海争端当事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良性互动。美国和菲律宾等南海国家之间的军事防御同盟,为其抢夺南沙群岛提供了安全保证,菲律宾的侵略南海政策严重依靠美国的政治立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将有利于中菲南海争端的解决。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但能减少西方对亚洲事务的干涉,而且还能削弱“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发展与东盟的政治和贸易关系,能够打消其对中国加强军事实力的顾虑,并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作用。而针对最近东南亚各国“合纵〞谋吞南海的行为,中国在外交上应反对通过东盟、“南沙集团〞或任何国际化和同盟化手段来解决南沙群岛主权争端,各个击破的外交策略对中国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